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重点知识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一、重点字畎(quǎn)亩胶鬲(ɡé) 拂(fú)乱公孙衍(yǎn) 万仞(rèn) 荷(hè)担始龀(chèn) 一厝(cuò) 傅说(yuè) 拂(bì)士曾(zēng)益富贵不能淫(yín) 山北之塞(sè) 箕畚( jīběn )穷匮(kuì) 朔(shuò)东雍(yōng)南冀(jì)州棘(jí)门车骑(jì) 介胄(zhòu) 曩(nǎnɡ)者浑(hún)欲提携(xié)殷(yīn)勤谩(màn) 智叟(sǒu) 孀(shuāng)妻彀(ɡòu) 弓弩(nǔ) 按辔(pèi) 嗟(jiē)乎袭而虏(lǔ)也簪(zān) 折戟(jǐ)嗟(jiē) 蓬(pénɡ)舟二、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3)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4)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5)改容式车(“式”同“轼”,扶轼)三、词类活用(1)以顺为正者(形容词用作名词,准则,标准)(2)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3)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5)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8)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9)锐兵刃(形容词用作动词,拔刀出鞘)(10)介胄之士不拜(名词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四、文言句式(1)省略句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句首省略了主语“他们”)②往之女家(句首省略了主语“你”)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动词“厝”的后边省略介词“于”)⑤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句首省略主语“上”)⑥至霸上及棘门军(句首省略主语“上”)⑦请以军礼见(句首省略主语“吾”)⑧天子为动(“为”后省略宾语“之”)⑨既出军门(句首省略主语“上”)⑩此真将军矣(“此”后省略关系词“乃”)⑪称善者久之(句首省略主语“他”和宾语“对周亚夫”)(2)判断句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表判断)③此真将军矣(没有标志词的判断句,通过句意确定:这是一位真正的将军)(3)倒装句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句,“于畎亩之中”是“发”的状语)②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句,“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为谓语,即“汝之不惠,甚矣”)③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应是“且土石置于焉”)④称善者久之[定语后置,正确的语序为“(帝)久称善(之)”]4)被动句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天子“被”(他)感动了](5)固定句式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五、作家作品(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起了一定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注释:
域:使……定居。
固:巩固。
道:仁政。
至:极点。
亲戚: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顺:归顺,服从。
以: 凭借。
(重点)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 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 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 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阅读方法解密
议论文结尾段作用分析法。(中考占3-4)议论文结尾段的 作用主要有: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得出中心论点(深 化中心论点);②重申(强调)……中心论点;③发 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④补充论证了……,使论 证更全面更严密;⑤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 或思考某个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点拨】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 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可以看出,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时机包围一个小国, 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 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 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 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 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 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是一个以学生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学习单元。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实例。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识可能较为薄弱,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和保护文化遗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身边的文化遗产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积累相关经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和保护方法,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和保护方法,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系。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身边的文化遗产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和保护方法,介绍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系。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采访,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成果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对身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建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总结记背(1部编版)

记背手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后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知识链接《孟子》:记录盂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之一,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练准确。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不能淫.(yín)畎.亩(quǎn)傅说..(fù yuè)曾.益其所不能(zēng)法家拂.士(bì)【易错字词】筋骨忧患名句积累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表现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要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做出的反应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题识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在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
(2020年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文学常识归纳

01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02第二单元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朱德,字玉玠,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3.《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作品有小说《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4.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03第三单元1.《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四十卷。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3.《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俱佳,“唐宋八大家”之一。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考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5.其他重点字词(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表达的技巧,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文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得体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他们在表达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用词不当;2. 语序混乱;3. 表达方式单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表达得体的概念,掌握表达得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例文分析和练习,学生能学会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表达得体的概念,掌握表达得体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表达得体的方法,提高写作质量。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例文、练习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表达得体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篇表达得体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表达得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文,引导学生理解表达得体的方法,如用词得当、语序清晰等。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写作中遇到的表达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4.写作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5.学生作品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评价,互相学习。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表达得体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表达方式多样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学语文,要多读、多背、多记。
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21课《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字音
衍(yǎn)丈夫之冠(gu女同汝,你。
)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
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
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
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字音
舜(sh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