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下渔歌子-张志和

合集下载

渔子歌的意思

渔子歌的意思

渔子歌的意思
《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衰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此词选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张子和,字子同,早年出仕,唐肃宗时因事贬官归隐乡里,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自谓“烟波钓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访谒,次年三月,颜真卿与名士时贤饮宴,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席上诗酒唱和,张志和首唱,唱的便是《渔歌子》五首。

曾一度散佚,幸有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保存,流传至今。

此词是五首中的一首,其余四首被此首所掩,流传不广。

在盛、中唐时代,词还处在发展初期,形式上与诗相异不大。

此词乍看很似七言绝句,唯一的不同,只是第三句分成二个三字句。

然而,诗词已分界,词是配合曲调来演唱的,且有特定的曲子调名,此词的曲子名就是“渔歌子”,今存唐《教坊记》记载有此调名。

后来曲子失传,调名就成了词的词牌,此处“渔歌子”就是此词的词牌。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

古诗渔歌子

古诗渔歌子

古诗渔歌子古诗渔歌子 1《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自由飞翔,河面上,丰满的鳜鱼快乐地游着,浮在水面上的桃子是那么鲜艳饱满。

银行里的一位老人,戴着绿色的竹帽雨衣,穿着绿色的雨衣,冒着风雨,悠闲自在地钓鱼,他被美丽的春光迷住了,连雨也没有回家。

译文:西塞山前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河里,肥美的鳜鱼在欢快地游动,水面上漂浮的桃花是那样鲜艳饱满。

河岸上一位老人,头戴蓝竹帽,身披绿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垂钓。

他被美丽的春光迷住了,下雨的时候甚至没有回家。

注释:1、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着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2、西塞山:浙江湖州。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6、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7、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8、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渔歌子古诗

渔歌子古诗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精彩的渔歌子古诗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渔歌子古诗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渔歌子古诗2教材依据《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最新小学语文-渔歌子--张志和--课件ppt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小学语文-渔歌子--张志和--课件ppt教学讲义PPT课件

部首:鱼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 成为词牌名。
②西塞山:在湖北省黄石市。 ③白鹭:一种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
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⑥蓑衣:用草或棕榈叶编制成的雨衣。 ⑦须:愿意 ⑧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 开,水流湍急,鳜鱼也很肥美。江 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 ,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在江面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 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一个入手、三个服务、三个感到、一个对 接”
即 :从抓好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丰富 服务内容,使他们在生活上感到方便,在工 作环境上感到安全,在人际关系上感到温 暖,实现党的工作与群众需求的对接
(3)工作方法 ———————————— 一是从“四个清楚”入手 -家庭成员要清楚 -家庭收入要清楚 -家庭困难要清楚 -家庭关系要清楚
蓑 塞车 (sāi) 1、堵,填满空隙。组词:
塞尺、 塞规。 2、堵住器物口的 东西。组词:活塞、塞子。
生字学习
笔画数:13 结构 : 上下
笔顺:
塞 鳜 箬

:
做蓑草 成衣覆 用的、盖 草防蓑。 或雨笠 棕器。 毛:用
(suō)
部首:艹
生字学习
(ruò)
笔画数:14 结构 :上下 部首:竹
笔顺:
从“四个必访”做起 -生病必访 -奖惩必访 -有难必访 -退休必访
从“四个方式”开展 -家庭访问 -谈话疏导 -困难帮助 -活动引导
“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 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 间的渔歌。下面就让我们就来 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 歌。

鱼歌子的译文

鱼歌子的译文

鱼歌子的译文
《渔歌子》原文
作者:***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
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
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欣赏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张志和)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张志和)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唐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标签宋词三百首、写景、写人、抒怀、小学古诗、水乡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渔歌子古诗及翻译

渔歌子古诗及翻译

渔歌子古诗及翻译
原文: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àn
音,通顺流利。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sài

guì
西塞山
(边塞) (塞外)
白鹭
鳜鱼
ruò lì
suō
箬笠
蓑衣
xiàn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遍:请3位同学们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西塞山前/白鹭飞, •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 • • 斜风/细雨/不须归。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 唱一唱这首歌吧!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志和的哥哥 张松龄,他怕 弟弟不回家, 呼唤他回去也 写了一首词。 体味作者的感 情。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课后作业
小练笔:
用第一人称“我”把《渔歌子》改写成一篇
作者简介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 (今浙江金华市)人。
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作文章, 十六岁游太学,举明经。献策于肃宗, 令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 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 “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今流 传《渔歌子》五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一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
•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三遍:全班
xiàn
同学集体朗读。 想想:这首词 写了哪些景物? 请大家再读这 首词把词中描 写的景物找出 来。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 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 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 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 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小短文,100字以上。
xiàn
遍这首词,并尝试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 开,水流湍急,鳜鱼也很肥美。江 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 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 江面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 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不须归
抒发了词人对如诗如画的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词人悠闲自在的 生活情趣。
பைடு நூலகம்
“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
找出词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想一想, 这首词中描绘的景物还会有什么颜色?
西塞山
白鹭
绿色 白色
粉红色 蓝色、绿色 黄绿色 青色
桃花
流水
鳜鱼
青箬笠 绿蓑衣
绿色
白鹭
鳜鱼
桃花
做蓑草 成衣覆 用的、盖 草防蓑。 或雨笠 棕器。 毛:用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四遍:请同学们看着画面,一起来背诵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