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篇一: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征服残疾的巴雷尼--对峙巴雷尼小时刻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本身的沉痛。

她想,孩子当今最须要的是役使和支持,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离开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自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本身的双腿,在人生的路线上果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同意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往后,妈妈只消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屡屡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光要言传,还要身教。

假使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商榷支持巴雷尼练习走路。

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上去,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熬炼商榷。

体育熬炼填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未便。

母亲的样品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毕竟承担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他吃苦进修,进修收效一直在班上压倒元白。

末了,以优异的收效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盘精神,勉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

末了,毕竟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史蒂芬?霍金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

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

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

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

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

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

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

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很多残疾人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一:海伦·凯勒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

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

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

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

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

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二:威尔玛·鲁道夫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

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

残疾人励志故事大全

残疾人励志故事大全

残疾人励志故事大全【残疾人励志故事一】海伦凯勒的故事童年的海伦凯特海伦·凯勒是美国着名作家和教育家。

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

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

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海伦凯特的学生时代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词,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

到后来,她不耐烦了,把老师给她的新洋娃娃摔坏了。

但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对海伦放弃,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

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

这个喝的字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以光明、希望、快乐。

不过,莎莉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

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身残志坚励志人物故事素材7篇

身残志坚励志人物故事素材7篇

身残志坚励志人物故事素材7篇身残志坚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1】海伦凯勒能够不因缺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

我们平常人既聪明又健康,假如还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话,真是很对不起自己啊!你相信奇迹吗?你相信既盲又聋又哑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有的,这个人便是伟大的海伦凯勒女士。

她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

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

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小姐。

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

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

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

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着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

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

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海伦凯勒真可算是个身残志坚的人。

身残志坚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2】阿炳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身残志坚励志人物故事素材【篇3】《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

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

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

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

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__,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

关于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励志的故事残奥会是残疾人的世界级体育赛事,这些运动员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的身体缺陷,还要面对来自各种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他们的背后往往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鼓舞着他们困难中前行,为国争光。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些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背后的励志故事。

一、刘汝波刘汝波是中国著名的轮椅篮球运动员,他曾多次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残奥会,赛场上的他总能展现出无限的活力和热情。

在刘汝波8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他的两条腿就此失去了行动能力。

在经历了手术和康复训练之后,刘汝波才最终选择了轮椅篮球这个项目。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对刘汝波来说,这只是他新生命的开始。

刘汝波坚信,无论身体有多少缺陷,精神上的强大永远是最重要的。

他不断努力训练,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中国轮椅篮球队的核心球员。

在残奥会上,他多次帮助中国队夺得金牌,并且还曾当选为全球最佳轮椅篮球运动员。

刘汝波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未来。

不管遭遇什么困难,只要你有勇气和毅力,都能够重塑自己的人生。

二、张磊张磊是中国著名的轮椅短距离跑运动员,他在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残疾人体育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他10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他不幸失去了双腿。

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

张磊没有放弃,他站起来了,用他的坚定和勇敢面对了生活。

张磊对跑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轮椅进行特殊的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速度和力量。

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他成为了中国轮椅短跑队的顶尖选手,也曾多次在残奥会上获得奖牌。

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生活中总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三、金维刚金维刚是中国著名的铁人三项(残疾运动员)运动员,他在运动领域拥有许多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在他年轻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他失去了右臂,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痛苦和打击。

6个激发正能量的励志小故事

6个激发正能量的励志小故事

6个激发正能量的励志小故事1、雅安最美志愿者廖智的命运是在地震中改变的。

她曾是绵竹市汉旺镇一名舞蹈老师,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女儿和双腿,也几乎失去了一切希望。

对舞蹈的热爱唤起了她重生的渴望。

灾后她组建了残疾人舞蹈团,戴着假肢站立在舞台上。

时隔5年,雅安发生地震。

廖智在灾难当天加入重庆鑫源摩托越野救护队,奔赴灾区一线救援。

她在偏远灾区发放救援物资、帮助灾民搭建临时帐篷,劳动强度之大几乎让人忘记她的“弱者”身份。

有人拍摄下廖智在救灾间隙休息的美丽身影,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她被称为“雅安最美志愿者”。

廖智在博客上写道:“很多人用‘坚强’来形容我这个人。

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只是在无法动弹的困境中,盯着自己还拥有的――不只是机会,还有梦想和爱。

”2、九旬医生让穷人看得起病97岁的胡佩兰是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

她原来是郑州铁路中心医院最出名的妇产科专家,行医50年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她也是一个优秀的母亲,养育了包括我国着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内的4个儿子。

70岁时,她在辛苦了大半辈子后退休了,而她依旧希望自己的每一分钟都活得有价值,希望自己能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为病人服务。

于是,从1993年到现在,她一直在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一坚持就是20年。

“便宜药治大病”是胡佩兰的口头禅。

行医70年,她从未收过一个红包,开药很少超过百元。

她希望每一个穷人都能看得起病,不让病人花一分冤枉钱。

3、陌路人18年赡养情谊李昌女与谢阿婆本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18年前,李昌女给一个上门乞讨的流浪老人递了碗饭,那个老人就是命运多舛的谢阿婆。

谢阿婆遭遇了种种生活变故,家徒四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在75岁时绝望地离家流浪。

绝处逢生,她在流浪路上遇到了李昌女,李昌女收留了她。

18年中,谢阿婆两次病危,走到生命的边缘,李昌女总是不离不弃,把谢阿婆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时的缘分铸成了永恒的情谊。

李昌女是一个家境并不宽裕的普通农妇,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残疾人励志故事

残疾人励志故事

残疾人励志故事残疾人励志故事残疾人是指身体上或精神上存在障碍的人群。

尽管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许多残疾人通过坚强的毅力和努力,取得了人们惊人的成就,成为了令人钦佩的励志人物。

以下是一些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1. 贝蒂·梅尔在上世纪50年代,贝蒂·梅尔出生时,医生发现她双臂和双腿异常短小。

然而,贝蒂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她学会了用双肩上的小臂完成许多日常活动,甚至可以开车和钢琴演奏。

贝蒂还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开创了新的领域,成为了一位专业的冰壶运动员。

她带领美国队赢得了数个冰壶比赛的冠军。

2. 布林德利·沃金布林德利·沃金是一位曾经失明的音乐才子。

他在童年时期因一次事故失去了眼睛,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音乐梦想。

如今,布林德利是鼎鼎大名的爵士钢琴手和歌手,曾经在多个著名的音乐节上演出。

他还赢得了数个格莱美奖。

3. 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位天生有轻度唇裂的音乐天才。

尽管这个口腔畸形使他的演唱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却凭借惊人的创造力和实力成为了流行音乐的偶像。

迈克尔·杰克逊为全世界带来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和舞蹈。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包括13个格莱美奖和数个MTV音乐奖在内的无数荣誉。

4. 斯蒂芬·霍金斯蒂芬·霍金是一位在科学领域中享有盛名的天才学者。

他在20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从此开始无法行走、说话和呼吸。

他凭借残疾,但他的智力和贡献让人折服。

霍金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并对宇宙早期、黑洞等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等多个著名学术组织的终身院士。

总结这些残疾人励志故事,表明了残疾人并不应该因为自身的身体或精神障碍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应该用坚毅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他们无愧于我们的敬佩和尊重。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篇11.张海迪张海迪这个勇于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她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是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

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

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只能在家里坐着轮椅,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

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

这次手术之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

她请妈妈在桌子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

就这样,张海迪系统地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

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

因此她的英语进步得非常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单位翻译英语资料。

有一次,她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亲自为她书写了序,题目是: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2.桑兰桑兰,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获得全国跳马冠军,年7月22日,参加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运动生涯1991年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1995年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第二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

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

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

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

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

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

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

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

86万字。

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

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

”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

“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

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

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

”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

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

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

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

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

“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

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2、杨佩——无臂也想飞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

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

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

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

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

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

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

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

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

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残疾人的励志故事3、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

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

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

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

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

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

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

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

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

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

”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

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

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

”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

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4、李智华——“足艺”大学生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

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

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

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

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

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

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

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

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

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

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

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

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

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

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

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

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

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

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

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