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坚持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篇一: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征服残疾的巴雷尼--对峙巴雷尼小时刻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本身的沉痛。
她想,孩子当今最须要的是役使和支持,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离开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自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本身的双腿,在人生的路线上果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同意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往后,妈妈只消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屡屡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光要言传,还要身教。
假使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商榷支持巴雷尼练习走路。
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上去,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熬炼商榷。
体育熬炼填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未便。
母亲的样品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毕竟承担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他吃苦进修,进修收效一直在班上压倒元白。
末了,以优异的收效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盘精神,勉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
末了,毕竟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史蒂芬?霍金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
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
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
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
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
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
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
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很多残疾人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一:海伦·凯勒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
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
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
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
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
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二:威尔玛·鲁道夫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
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们的成功比普通人更来之不易,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这些残疾人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鼓舞。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1:李雁雁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
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
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
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
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
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
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残疾人想要获得成功,他们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要比正常人要多得多,需要我们大家去学习他们身上的那种励志精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供大家参阅!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篇1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
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
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
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
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
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
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
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
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
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
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
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
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
残疾名人励志故事500

残疾名人励志故事500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今天为大家分享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作文精选五篇。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一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
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
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
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二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
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案例3个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案例3个成功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和坚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案例,欢迎阅读!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案例1:很多人眼里的刘伟是不幸的,花季的日子却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和艰辛的路,雨季的阳光里挥洒的是努力的汗水。
青春的岁月里,本应该是无虑的、欢乐的,可刘伟不是泡在水里拼命,就是坐在钢琴前练习。
“命运给我的,我不一定非要接受。
”一场意外使他失去了可以自由飞向梦想的翅膀,但他仍用双脚演奏出世界上最动人的乐章,征服了所有的听众。
用他的话讲:“我从来没有把我当什么特殊群体,就是你们用手做的东西,我用脚做,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没有不一样。
”2010年10月10日晚,《中国达人秀》总决赛在上海体育场举行,夺冠大热门刘伟以一曲《YouAreBeauti-ful》,毫无悬念地拿下中国达人秀的冠军宝座,成为第一位“中国达人”。
1987年,刘伟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调皮、贪玩、不爱学习,小男孩的特点都能在他身上找到。
小时候的他梦想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然而10岁时,一场事故发生了。
1998年2月,刘伟因意外触碰到高压电,失去双臂。
昏迷后醒来的小刘伟,并不知道胳膊没了意味着什么,“再接上不就行了”。
但当他得知接不上了,自己再也没有双臂时,“脑袋一片空白,傻了。
”但是他并没有被这次灾难打倒,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走出了残障的阴影。
伤愈后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2002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刘伟一举夺得了两金一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19岁时,成绩优秀的他放弃高考,开始学习钢琴,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凭着超凡的毅力每天坚持7个小时的练习,一年内就达到了钢琴7级的水平,但是其间的过程十分坎坷。
刘伟曾经找过一个钢琴老师,老师说:“我只会教人用手弹琴,用脚我自己也不会。
”他又找到一家私立音乐学院,校长给他的回应是:“你进我们学校学音乐只能是影响校容。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7篇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7篇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篇1)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__,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_在__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_"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性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户外会。
1997年入选__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_肢残人协会_。
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篇2)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
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
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
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残疾励志故事精选5篇

残疾励志故事精选5篇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大,他们不倒的英雄!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五篇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残疾励志故事1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
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因为他患上了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
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
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了,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脚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了钢琴。
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
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
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了。
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
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了个人的第一张专辑《闪光》。
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钟。
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了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
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了,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疾人坚持的励志故事
以下是关于残疾人坚持的励志故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1929年,她出生于日本长野一个富裕的家庭。
不幸的是,她患有先天性遗传神经性视觉障碍,只能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模模糊糊地看世界。
母亲对她说:“要是你能把你看到的圆点都画出来,那么,你的眼睛就会好了。
”于是,她拼命地画她看到的圆点状的网,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眼病。
画了很长时间,她看到的依然是圆点状的网,但是,她却渐渐迷上了绘画,特别是画圆点。
每天,她都废寝忘食地画着。
母亲不希望女儿成为艺术家,因此毁掉了她的画布,还经常把她关起来。
但恰恰是母亲的为难激发了她的创作潜能,她咬紧牙关,决心一定要坚持画画。
正当她举步维艰之时,她的才能得到了精神病医生西丸四方的欣赏。
她的画被西丸购买,并被西丸介绍给一位研究梵高的画家。
她得知梵高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是一代绘画宗师。
26岁那年,她在旧书店里看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那些作品深深地震撼了她的灵魂,她决定前往美国。
·
两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得以成行。
临行前,她与家庭彻底决裂,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却告诉她永远不要再踏入家门。
失去了亲情,她的内心无比凄怆,但也促使她无比坚定地走上了艺术之路。
初到美国时,她的画几乎无人问津。
她贫困潦倒,常用在街边的垃圾箱中捡到的鱼头和烂菜叶熬一碗热汤喝,然后再继续画画。
慢慢地,她画的网状图案和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关注。
经过多年积累,她的成名作《无极的爱》诞生了。
她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当反射,视觉幻象变化万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个画坛无名小卒开始受到评论家的追捧。
她的雕塑作品《南瓜》在中国香港拍卖到272万港元,刷新了雕塑作品的拍卖纪录。
她还引领着时代潮流,她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为AU设计的手机都很热销,她所主张的圆点图案服装也风靡日本。
她,就是日本当代伟大的女艺术家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曾说过,地球也只是无数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世态人生。
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
草间弥生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圆点作为载体。
她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将观众带进一个奇幻的空间,让人难以确定真实世界和虚
·
拟世界的边界,并在其中融入了生命的酸甜苦辣。
她钟爱圆点,不厌其烦地反复画圆点,影响了当代的波普艺术,确立了她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当记者问她为何能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时,她说:“我坚持了一生的圆点艺术,也算圆满了人生。
其实,任何一棵树,如果能够花数十年去浇灌,注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