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名人励志的故事五篇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很多残疾人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一:海伦·凯勒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
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
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
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
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
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二:威尔玛·鲁道夫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
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们的成功比普通人更来之不易,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这些残疾人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鼓舞。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1:李雁雁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
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
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
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
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
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
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残疾名人励志故事500

残疾名人励志故事500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今天为大家分享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作文精选五篇。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一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
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
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
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二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
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五则」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导语: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1:华罗庚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生命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刻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领悟,用一年半时刻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着《堆垒素数论》。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2:张海迪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性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户外会。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集锦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集锦1.张海迪张海迪这个勇于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她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是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
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
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只能在家里坐着轮椅,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
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
这次手术之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
她请妈妈在桌子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
就这样,张海迪系统地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
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
因此她的英语进步得非常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单位翻译英语资料。
有一次,她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亲自为她书写了序,题目是: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2.桑兰桑兰,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97年获得全国跳马冠军,1998年7月22日,参加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运动生涯1991年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1995年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第二名。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奋斗像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与哲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付红英,女,汉族,1958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天津市南开区人。
天津市残联文体中心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87年进入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9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
近20年的残疾人文化工作,组织残疾人才艺、合唱、棋类、书画等活动,参与组织了大量的文艺演出和比赛。
2005年她所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职天津残联文体中心、负责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的付红英,算不上漂亮,且身有残疾,但她拥有一颗最美的心。
她常穿梭于健全人之间,与他们一样工作一样劳动,不需要任何的特殊照顾。
2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挥洒给了残疾人音乐事业这块沃土,用汗水和心力昭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贡献。
1958年,付红英出生在天津,不久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凭借毅力奋发学习,考取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一家服装厂做检验工人。
1987年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招收演员,她报了名,被招入团,才开始实现自己的艺术梦。
付红英说,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从事残疾人的事业是幸运的。
她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多年来工作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幕后还是台前,或是组织残疾人才艺、棋类、书画等比赛和展览,她都恪尽职守;无论是排练指挥天津市残疾人合唱团、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到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演出,还是为合唱团建立章程制度、完善组织机构等,她都出色地完成。
05年组织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全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与北京、上海、青岛组成大型合唱团,演唱《蓝色多瑙河》《我的梦》,受到胡锦涛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付红英的生命进程中,音乐是主旋律。
她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除了在合唱团辅导女低声部,还为职校学生上初级乐理课,并定期到天津群艺馆进行合唱指挥培训。
中国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

中国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一、《中国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在咱们中国,有好多身残志坚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可太励志啦!就说张海迪吧,5 岁的时候就因为生病高位截瘫。
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得多痛苦啊!可她没有放弃,自学了好多课程,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
她写的书,激励了无数人。
还有邰丽华,虽然是个聋哑人,但她跳的《千手观音》那叫一个美!为了能跳出完美的舞蹈,她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
再看看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依然坚持写作,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这些名人,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他们的精神无比强大,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真的太了不起啦!二、《中国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咱们中国那些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
你听说过华罗庚不?他只有初中毕业,还不幸左腿残疾了。
但这一点儿也没挡住他对数学的热爱。
他靠自己的努力和钻研,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还有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可他回到家乡后,硬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周周也是个让人心疼又佩服的人,他是个智障孩子,可对音乐有着特别的天赋。
经过努力,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指挥家。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决心,啥困难都能克服!三、《中国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咱们中国啊,有很多让人敬佩的身残志坚的名人。
比如说,尹小星。
他双腿残疾,但却靠着双手的力量,走遍了全国各地。
这一路上,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可他从来没有退缩过。
还有郑智化,虽然身患小儿麻痹症,但他的歌声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像《水手》这首歌,不知道鼓舞了多少人勇敢面对生活的风浪。
还有无臂女孩杨佩,她用脚学会了缝十字绣,还自己创业,真的太厉害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残疾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就能创造奇迹!四、《中国身残志坚的名人的故事》咱中国有不少身残志坚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可感人啦!孙岩,一个失明的钢琴家。
他看不见琴键,却能弹出美妙的音乐。
为了练琴,他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手指都磨破了,但他从来没叫过一声苦。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篇11.张海迪张海迪这个勇于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她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是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
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
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只能在家里坐着轮椅,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
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
这次手术之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
她请妈妈在桌子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
就这样,张海迪系统地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
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
因此她的英语进步得非常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单位翻译英语资料。
有一次,她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亲自为她书写了序,题目是: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2.桑兰桑兰,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获得全国跳马冠军,年7月22日,参加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运动生涯1991年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1995年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第二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疾名人励志的故事五篇
【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一】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
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
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
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
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
的摄影活动。
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
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
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
86万字。
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
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
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注重他们肢体的残缺。
即使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
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
”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
“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因为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因为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
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
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
“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
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
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
但看到这
些照片,我很感动。
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
”他指着
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
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
用这些故事来实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
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
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
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
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
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
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的不同是“困难多于
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
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
这也能够理解。
”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升得很快,包括教育就
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
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
原则广为传播:协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
“他能做的事
就让他自己去做。
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
救助。
”
【杨佩——无臂也想飞二】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
9岁
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
如
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
不安分因子。
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
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
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
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
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
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
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
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
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
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
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
自强就得有自
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
早也会被淘汰。
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
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
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
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
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