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力学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地下水的非饱和带、饱和带和地下水系统。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地下水在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的水资源,它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在水文地质学中,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可以掌握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变化的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水力学是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流动速度、流动方向和流量等问题。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岩石裂隙、土壤孔隙度、压力梯度和水头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水力学理论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的形成、演化和变质的学科,它在水文地质学中主要用于解释地下水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主要与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地质学,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途径、补给量和补给速度等重要参数。

水文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如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

它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更好地应用水文地质学知识,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其他学科成果,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案和管理措施。

总之,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它在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国内外地下水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地下水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地下水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地下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工业用水、消防用水、农业用水以及供水生活。

因此,保护和维护地下水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为了解决地下水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国内外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开展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全球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三大类。

物理技术包括地下水提升、水位调控、水质改良、水力学控制等一系列措施,它们的共同目的在于通过特定的方式降低地下水污染物的浓度,从而有效地改善地下水质量。

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等生物,通过氧化、降解等方式处理地下水中有毒物质,改善地下水质量。

而化学技术则是采用以化学药剂为主的方法,进行地下水污染物的沉淀、混凝等处理,以提高地下水的净化水平。

其次,近年来,全球各国为了保护地下水质量而采取的政策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管理监督、资源保护、技术创新和市场化发展。

首先,各国政府在地下水质量管理方面加强监督,采取多种形式,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把持地下水保护;其次,各国政府支持科学家们提出资源保护的技术方案,例如实施地下水禁区,控制地下水污染源;第三,政府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为修复地下水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支持;最后,通过市场化发展,对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更加全面的推广。

综上所述,近年来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政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由于全球变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污染物造成了地下水环境的恶化,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应该提升地下水修复技术的认知,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以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应用的普及,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地下水的保护,为建设清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单选题(共30题)1、(2021年真题)一台总容积10000m3固定项汽油罐,储存有5000m3汽油,储罐气相空间只与恒压(101.3kPaG)废气收集处理系统相连通,储罐气相空间温度在上午8点至9点从15℃匀速升高到17℃过程中,储罐向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排放的气量是()。

A.34.7m3B.69.4m3C.666.7m3D.1333.3m3【答案】 A2、非点源(面源)调查基本上采用()的方法。

A.实测B.搜集资料C.引用历史数据D.委托监测【答案】 B3、验收监测时应用标准正确评价监测结果,应严格按照标准指标评价,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是按()进行评价。

A.年日均浓度值B.季度、月均浓度值C.监测期间污染物最高排放浓度值D.日均浓度值【答案】 C4、关于五级划分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极端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和重建非常困难和昂贵,并需很长的时间B.非常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无法替代、恢复和重建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永久的、不可逆的C.中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损害和破坏,其替代或恢复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且可能要较高的代价,并需比较长的时间D.轻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环境的破坏或干扰能较快地自动恢复或再生,或者其替代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答案】 C5、某印染厂上报的统计资料显示新鲜工业用水0.8万t,但其水费单显示新鲜工业用水1万t,无监测排水流量,排污系数取0.7,其工业废水排放()。

A.1.26万tB.0.56万tC.0.75万tD.0.7万t【答案】 D6、适用于连续排放的含COD废水在横向混合过程段的水质预测模式是()。

A.河流二维稳态累计流量模式B.S-P模式C.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D.河流二维准稳态模式【答案】 C7、环境因子受到损害或破坏后,其替代或恢复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并需比较长的时间,则该环境影响的程度等级属于()。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力学问题分析与解决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力学问题分析与解决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力学问题分析与解决水利工程施工是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水环境治理的过程,其中水力学问题是施工中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水力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入手,探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一、水力学原理与施工方案设计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力学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施工方案设计要根据水的流动特性和水体力学规律来确定。

例如,在建设水库大坝时,需要根据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等参数,选择合适的泄洪方式和泄洪能力,以确保安全运行。

此外,在河道改道工程中,要考虑水流流速与水位变化对结构物的影响,避免产生河道淤积、冲刷等问题。

二、水力学模拟与试验为了更好地认识水力学问题及其对施工的影响,水力学模拟与试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建立合适的模型,模拟水流的流动规律,可以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动力过程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在实验室中建立河道模型,可以模拟河流中的水流情况,验证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并提供施工过程中的指导。

三、水力学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水力学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水力学模型的建立与试验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借助数值模拟软件,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水体流动、波浪冲击等水动力学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水力学技术还可以用于施工过程中的交通工具、水利设备等的设计与改进,提高施工效率和水利工程的安全性。

四、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能损失与节能措施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水能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减少水能损失,需要针对具体的施工情况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

例如,在涵洞施工中,可以通过调整涵洞的设计参数,减小水流速度,降低水能损失。

此外,合理设计施工道路和桥梁,能够减少水流阻力,提高水能的利用效率。

五、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质问题与处理方法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水质问题,如悬浮物、底泥等对水体的污染。

为了保护水资源的环境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方法。

例如,在正常施工中,可以设置拦河堰等措施,阻止污染物流入水体。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特征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特征

1 地下水污染及其特点1.1基本概念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朝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源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两大类。

地下水污染物是指: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环境,会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物,无论其浓度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其使用的程度。

按其性质可分为3类: 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按其形态又分为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两大类。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指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的路径。

研究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按照水力学特点可分为4类: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和径流型。

1.2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一般而言,地下水由于贮存于地下含水介质中,不易被污染。

一方面,包气带具有过滤屏障作用, 可将进入地下的有害物质优先过滤掉;另一方面,污染物在进入地下水沿途易被土壤、岩石及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而成无害的物质,因而地下水的污染常被人们忽视。

但是,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超出其自净能力时, 将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很难被及早发现, 其后果莫测。

地下水污染具有如下特点。

(1)不确定性,由于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的不确定性。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其范围很难准确圈定。

(2)隐蔽性。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很难被发现,不像地表水污染直观明显而易于监测,因而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3)延时性。

地下水污染早期不易被觉察,待人们发觉水质有明显变异特征时,才确定地下水已被污染或严重污染。

(4)广泛性。

由于地下水是处于不断运移和循环中,经历着补给、径流、排泄各个途径,在地质环境复杂的体系中,各个水力系统又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从而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的广泛性。

而地表水污染仅局限于水体所流经或贮存的有限空间内。

(5)不可还原性。

地下水运移于含水介质中,由于受含水介质差异性、空隙、裂隙系统的限制,使地下水的运移速率极其缓慢,地下水在含水系统中的循环周期也相当长(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从而决定了污染地下水体在地下滞留时间亦长,使污染的地下水在近期内很难得以彻底修复还原。

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运送的建模

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运送的建模

全书共 1 1章 , .引 言 ; .地 下 水 和 1 2 蓄水层 ;.地 区地 下水 的平衡 ; .地 下水 3 4 的运动 ;.水 的 平衡 和完 整 的流 动 模 型 ; 5
6 .不饱 和 流 动 模 型 ; .污 染 物 运 送 的建 7
述 , 绍 了岩 体 结 构 面 的产 生 、 性 和 图 介 特
垒 S ie pn r rg
水 力 系 统 的 建 模 和 控 制
X v r ii a i tc e L r o等 著
J Be r . a
M o ei g G r u d t r Fl w d ln o n wa e o a na i n a s o t nd Co t m na t Tr n p r
示 , 文 地 质 学 概 念 模 型 定 义 的基 本 元 水
素 ;. 力 传 导 率 评 估 , 绍 了确 定 性 方 2水 介
法 和 概率 方 法 ; . 理 特征 对 岩体 水 力传 3节 导 率 的影 响 , 析 了节 理 粗糙 度 、 分 张开 度 、
模 ;. 8 数值 模 型 和 计算 程 序 ; .海 水 的侵 9 人 ;0 1 .在 不 定 性 下 的建 模 ; 1 1 .优 化 、 反
信息 。书中论述 了控制 水和 污染物 在蓄 水 层 和不 饱 和地 区 流动 的机 理 , 造 了 饱 建
和流 在 三 维 多 孔 介 质 和 蓄 水 层 中 流 动 的 数 学模 型 , 出 了单 一 的 和 复合 的化 学 物 提
分解 ; .水力 系统 的边界 控制 ; .混 合 控 E F
模渠 道 的实 验 结 果 ;2 1.可 控 制 河 流 的建 模 和控 制 。 附 录 A.圣 维 南 原 理 的 推 导 ; B .与第 3章 相 关 的证 明 ; .用 贝 塞 尔 函 C

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在研究地下水流动与污染扩散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地下水运动和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方法。

它基于一系列物理定律和数学模型,通过将地下水系统建模,求解复杂的地下水环境问题。

模型的建立包括采集现场数据,建立模型边界条件和参数,以及选择计算方法和程序等步骤。

在模型建立后,通过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获得模拟结果。

数值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有限差分法。

在数值解法中,通常采用数值积分法对偏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在有限差分法中,通常采用中心差分格式或向后差分格式对偏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

二、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的应用范围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地下水开采、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保护等。

1. 地下水开采地下水资源是农业、城市供水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来源。

在地下水开采中,利用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和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和预测,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

2. 地下水污染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地下水污染问题。

通过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分析地下水污染的来源、扩散和污染物运移规律,帮助制定污染治理措施,预测污染物的未来变化趋势。

3. 地下水保护地下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地下水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地下水对其周边环境的流动和污染扩散影响,制定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政策。

三、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的未来发展方向地下水环境水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在应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力学:研究水体运动规律及水流对固体物体的影响。

用于研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文预测、水利工程设计、水污染控制等环境问题。

2.气动学:研究空气流动规律及气体对固体物体的影响。

用于研究大气污染传输及气体净化技术的设计和优化。

3.沉积学:研究固体物质在液体中的沉降过程。

用于研究污泥沉降、废水处理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

4.海洋学:研究海洋环境的物理过程和动力机制,用于研究海洋污染控制、海上采油、海洋工程建设等。

5.地下水动力学: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地下水与土壤、岩石交互作用。

用于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下水污染治理等问题。

6.空气动力学:研究风的运动规律及对建筑、工程等的影响。

用于研究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和风险评估。

综上所述,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水力学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中的应用环境水力学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中的应用摘要: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是解决地下水污染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地下水污染物特性及地下水运移介质特性两方面出发,分析环境水力学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理论中的应用,并从国内工程应用角度提出环境水力学尤其是数值模拟法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境水力学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理论分析实验模拟数值模拟1 环境水力学的发展现状1.1 环境水力学学科定义环境水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尚在探索与发展中。

从广义上讲,环境水力学是研究与环境有关的水力学问题,即研究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输移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是水力学的一个新分支。

其研究内容除水污染、水生态问题外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水土保持、河道冲淤、洪水破坏作用、冰凌水力学等等。

[1]如果说传统水力学主要是研究水流自身运动规律的话,环境水力学则主要是研究水体中所含物质的运动规律,是传统水力学的一种发展,其内容涉及水文学、水力学、水化学、水生物学、生态学、湖沼学、海洋学和沉积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2]美国环境与水资源研究所环境水力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环境水力学特别着重于将物理因素(水动力学、泥沙输移和地形条件)、化学因素(保守与非保守物质的传输、反应动力学和水质)和生物因素(生态学)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

”[3]从与水污染有关的水力学问题来说,环境水力学主要研究地面及地下水域中物质的扩散、输移和转化规律,建立其分析计算方法,确定物质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应用。

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的污水、废热,未经足够处理,就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等水域中,污染水体,恶化水质,日益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

污染物在水体中会因与水体混合,随水流输移而稀释,也会因化学、生物作用而降解。

因此,水体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环境水力学的主要目标是,探求因混合、输移而形成的污染物浓度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关系,为水质评价与预报、水质规划与管理、排污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合理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4]地下水作为水体的一部分,其运动规律适用于环境水力学的大多数方法,但由于其运移介质的特殊性,亦呈现出一定特殊性。

因此,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输移、转化和积累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输移速率较小,一旦地下水被污染就很难恢复原来的水质。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在临近滨海地区还会引起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盐化。

11.2 环境水力学应用于地下水国内外研究现状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分子物理学与流体力学特别是紊流理论的发展,为分子扩散与紊动扩散奠定了的理论基础。

1921年G.I.泰勒从化工传质问题研究中对紊动扩散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紊动扩散的泰勒理论。

20世纪20~40年代L.F.理查森、H.杰弗里斯、G.H.科立根等研究了分层流中的紊动混合。

50年代G.I.泰勒、J.W.埃尔德等相继努力建立了剪切离散的理论。

60~70年代H.B.费希尔等人对各种水域中的混合问题,广泛地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1979 年,美国伯克利大学费斯切尔教授等出版了著作《内陆与近海水域中的混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污染物在河流、水库、河口中扩散输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标志着环境水力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环境水力学学科的意义备受世人关注,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宽。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国际和国内流体力学和水力学会议均将环境水力学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专题。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水环境问题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及应用技术的发展,环境水力学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远区紊动扩散与离散的研究从对规则边界中的恒定流动向复杂流动和非恒定流动发展,如天然河流、山区河流、分汊河段、交汇河段、潮汐河段、尾流、分层流等。

2、与污染近区有关的射流理论由规则边界中静止环境内的平面与单孔射流向复杂流动中的复杂射流发展, 如横流、分层流、浅水域射流, 潮汐流中的多孔射流、表面射流、旋动射流等。

射流理论在水污染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分析计算排污混合区。

1985年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了5个污水排海稀释度计算模型(UPLUME,UOUTPLM,UMERGE,DKHDEN和ULINE),后经修改与完善,于1992年又推出了RSB和UM两个计算模型,1995年又将这两个模型并入含有远区稀释度计算的PLUMES软件,从而使PLUMES模型能进行近区和远区的稀释计算 [7]。

与上述计算模型不同,1993年美国康乃尔大学Jirka等建立了一个基于长度尺度的CORMIX模型,它实际上是一个含有大量试验数据的专家系统,适用于对可能的初始混合情况进行筛选。

[6]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污水排江排海工程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总结国内外污染混合区计算的基础上,我国也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

3、使时均流场与物质浓度场控制方程封闭的紊流模型由简单模型向精细模型发展,如K-E双方程紊流模型,基于重整化群RNG的K-E双方程紊流模型,雷诺应力传输方程模型及大涡模拟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多种紊流模型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已走向商业化,例如LUENT、Star-CD、Phoenix及CFX 等软件。

这些软件的新版本除有可供选择的多种紊流模型外,还有可供选择的计算方法( 有限差、有限元、有限体积等)和计算网格系统(直角、圆柱、曲面、旋转坐标、多重网格和精细网格等),可2进行零维至三维、稳态与非稳态、单机与并行、内流与外流、流场和保守物质浓度场、流体与固体耦合等计算。

此外还有前、后处理系统,可进行计算网格的自动生成和计算成果的实时处理。

我国已有不少单位购置了这类软件。

4、水流水质计算模型由零维、一维稳态模型向二维、三维动态模型发展;被模拟的状态变量不断增多,由开始的几个增加到二三十个,模拟的变量由非生命物质如“三氧”(溶解氧、生物化学需氧及化学需氧)、“三氮”( 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等向细菌、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发展;应用范围由河流、水库、湖泊等单一水体向流域性综合水域发展;计算的时空网格数几何增长;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在水质模型中应用。

国内外的水质模型很多,国外常用的水流水质模型有美国环境保护局研制的QUAL2、WASP5及BASINS,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研制的CE-QUAL-R1、CE-QUALRIV1、 CE-QUAL-W2及WQRRS,美国地质调查局研制的GENSCN 和MMS,丹麦水力研究所研制的MIKE11、MIKE21、MIKE3及MIKESHE等。

5、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环境水力学试验中的研究与应用,有力地推动着环境水力学的发展。

所谓数字图像处理即利用胶片、录像等记录反映物理量性质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分析手段定量得出物理量分布的现代化量测方法。

在环境水力学试验中应用这种技术已可进行流速场、浓度场和温度场的二维和三维量测。

该技术在不干扰流动的情况下有迅速获得瞬时、连续、全场、详尽信息的特点,它是随图像显示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观测结果不仅对工程实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对于研究紊动扩散输移的机理,建立与验证计算模型以及用分形分维的思路来研究紊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正在促进着环境水力学的发展。

2 地下水污染迁移原理2.1 地下水污染特点2.1.1地下水污染定义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工业“三废”排放以及其他途径)污染物渗入地下,在物理、化学、微生物作用下或有毒有害物质直接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地下水质量下降的现象。

需注意的是,由于矿体、矿化地层及其他自然因素引起地下水某些组分富集或贫化的形象,称为“矿化”或“异常”,不应视为污染。

2.1.2 引起地下水污染原因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污水灌溉等,污染物渗入地下水中;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

地下水一经污染后,总矿化度、总硬度升高,硝酸盐、氯化物含量升高,有毒物质3增加,溶解氧下降,有时还会出现病原体。

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都有危害。

我国地下水污染主要类型有:一是地下淡水的过量开采导致沿海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二是地表污(废)水排放和农耕污染造成的硝酸盐污染;三是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四是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

其中,农耕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的特征,未经利用的氮肥在经过地层时通过生物或化学转化成亚硝酸盐等,长期饮用这种污染的地下水将可能导致氰紫症、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生。

2.1.3 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的区别地下水污染跟地表水污染不同,这是由地下水流动及储存介质所决定的。

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受岩性、构造控制,流动极其缓慢。

故地下水污染具有以下特征:(1)污染进程缓慢,地下水受污染后不易被发现;(2)发现地下水污染后, 难于确定污染源的位置;(3)找到污染源并将污染物清除之后, 在较长时间内也难消除污染物对含水层造成的影响。

因此,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至于要进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2.2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介质特性2.2.1地下水概念广义上的地下水是指埋藏和运动于地面以下各种不同深度的土层和岩石孔隙、裂隙、洞穴中的水。

狭义上是指浅层地下水,即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即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体的组成部分,并参与自然的水循环,又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与地表水的关系即可体现为地表水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亦会在地形切割带等有利位置处以泉的形式反补地表水体。

2.2.2 地下水分类根据地下水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将地下水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其迁移途径及影响因素迥异。

[8]根据地下水储存介质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孔隙水是贮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是沉积物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水量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一般为层状分布,连续性好,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

孔隙水的埋藏、分布及运动规律受地貌及第四纪沉积规律控制。

裂隙水是赋存于坚硬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其埋藏、分布、运动和富集规律直接受岩石裂隙密集程度、连通情况和充填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为层状或似层状含水层。

山区普遍发育的裂隙水,是直接补给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资源。

岩溶水一般是裸露型的,即分布在岩石裸露、土层薄的地层;另一类是覆盖型,这种水分布地区的覆盖土层较厚,45雨水经过下渗,流入裂隙、溶洞、漏斗,然后又由泉眼、天窗溢出,补给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