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思考题备课讲稿
神经病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神经病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理学: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就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充分发挥的调节作用,基本方式就是散射。
3.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从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4.内环境:细胞在体内轻易所处的环境,亦称作细胞外液。
5.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6.散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予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存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7.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8.负反馈:THF1部分收到的意见反馈信息调节掌控部分的功能,最终并使THF1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的恰好相反方向发生改变。
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二、问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分类如何?很全系列很全系列的生理复习题答:研究方法是实验,分为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动物实验分为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2.体液的共同组成如何?答:细胞内液(40%)体液组织液(15%)细胞外液(20%)血浆(50%)----最活跃淋巴液、脑脊液、关节腔液(1%)3.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水平?请问: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亚显微结构的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理化变化过程。
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和内外环境变化影响。
整体水平:研究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与关于规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整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含哪些?各有何特点?答:神经调节:在机体调节中占主导地位;特点是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而影响范围局限。
神经病学思考题1

思考题:1.颅神经及颅神经纤维的分类。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感觉神经(Ⅰ,Ⅱ,Ⅷ)、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有些脑神经(Ⅲ,Ⅶ,Ⅸ,Ⅹ)中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2.12对颅神经损伤症状有哪些?Ⅰ、嗅神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缺失、嗅幻觉与嗅觉过敏等。
Ⅱ、视神经损害视力障碍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初期常有眶后部疼痛与胀感、视物模糊,继之症状加重,表现视力明显降低或丧失。
视野缺损可分为两种:①双颞侧偏盲②同向偏盲。
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1.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
完全性瘫痪多为周围性,而不完全性多为核性。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伴有复视,下楼时复视明显,致使下楼动作十分困难。
头呈特殊位,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
3、外展神经麻痹表现为眼内斜视,不能外展,并有复视。
Ⅴ、三叉神经痛:特别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放射性疼痛,性质剧烈,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持续数秒至1~2分钟,突发突停,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涎。
偶有面部表情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起初每次疼痛发作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以后疼痛时间渐加长面间隔时间缩短,以致终日不止。
2、三叉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受累的肌肉可萎缩。
咀嚼肌力弱,患者常述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Ⅶ、面神经损害: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或表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
神经病学WORD版讲课稿

神经病学WORD版讲课稿神经病学绪言第一章病史采集第二章神经系统检查[附录]神经系统检查格式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第一节腰椎穿刺术和脑脊液检查第二节电生理检查第三节影象学检查第四章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论断第五章周围神经病第一节头面神经痛第二节面神经炎第三节末稍神经炎第四节急性感染性多性神经炎第五节脊神经根炎第六节坐骨神经痛第六章脊髓疾病第一节急性脊髓炎第二节脊髓压迫症第三节脊髓空洞症第四节运动神经元病第五节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第七章脱髓鞘疾病第一节多发性硬化第二节散发性脑炎第三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第八章脑血管病第一节脑部的血液供应及其特征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分类第三节出血性脑血管病第四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五节高血压脑病第九章感染中毒性脑病第十章脑寄生虫病第一节脑囊虫病第二节脑血吸虫病第十一章锥体外系疾病第一节震颤麻痹第二节风湿性舞蹈病第三节肝豆状核变性第十二章蛛网膜炎第十三章肌病第一节肌营养不良症第二节多发性肌炎第三节周期性瘫痪第四节重症肌无力第十四章植物神经疾病第一节红斑性肢痛症第二节反射性神经障碍第三节发作性睡病第十五章躯体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第一节癌性神经肌病第二节肝性脑脊髓病第三节肺性脑病第四节糖尿病性神经病第十六章性传播疾病神经系统损害第一节神经梅毒第二节艾滋病第十七章常见神经系统综合征第一节头痛第二节癫痫第三节眩晕第四节昏厥第五节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第六节意识障碍神经病学绪言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科学。
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机能障碍,其原因则包括感染、中毒、外伤、肿瘤、变性、通传因素、血管改变、代谢障碍、免疫异常、先天畸形等,传统上还包括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和某些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周期性瘫痪等)。
另一方面由于治疗上的需要或传统习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又常不隶属于神经病学范畴之内,如外伤隶属于神经外科,脊髓前角灰质炎和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等又从属于传染病学范围,等等。
【神经病学精品】神经病学精品教案

说明一、教案基本内容1、首页:包括课程名称、授课题目、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
2、续页: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包括课堂设问、教学小结、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
二、教案书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4、图表规范、简洁。
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
1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1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一.何谓神经病学二.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分类三.检查设备方面四.诊断方法五. 治疗方面第二章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第一节中枢神经 1.大脑结构, 2.内囊,3.基底神经节,4.间脑,5.脑干,6.脊髓,7.脑血管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第一节意识障碍 1. 意识程度内容 2. 意识障碍的分类 3. 鉴别诊断第二节认知障碍第四节痫性发作与晕厥第五节眩晕第六节视觉障碍1,视觉传导径路与血供2,视觉障碍: 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第七节听觉障碍1. 听觉障碍: 耳鸣耳聋听觉过敏第八节眼球震颤第九节构音障碍第十节瘫痪解剖学基础弛缓性瘫痉挛性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第十一节肌萎缩神经源性肌源性第十二节躯体感觉障碍1.分类 2.解剖生理 3.临床症状分类1)刺激性症状2)抑制性症状4.临床表现1)末梢性2)周围神经性3)节段性4)传导束性5)交叉性6)偏身性7)单肢性第十三节共济失调解剖学基础分类与临床表现第十四节步态异常第十五节不自主运动解剖生理临床症状目的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熟悉临床神经病学的基础,临床特点及在各中的地位。
3、掌握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神经系统定位诊断1页)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1第一章绪论一.何谓神经病学二.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分类三.检查设备方面四.诊断方法五. 治疗方面第二章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第一节中枢神经 1.大脑结构, 2.内囊,3.基底神经节,4.间脑,5.脑干,6.脊髓,7.脑血管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第一节意识障碍 1. 意识程度内容 2. 意识障碍的分类 3. 鉴别诊断第二节认知障碍(提问一次)第四节痫性发作与晕厥第五节眩晕第六节视觉障碍1,视觉传导径路与血供2,视觉障碍: 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第七节听觉障碍1. 听觉障碍: 耳鸣耳聋听觉过敏——————————————————————————————————————第八节眼球震颤第九节构音障碍第十节瘫痪解剖学基础弛缓性瘫痉挛性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第十一节肌萎缩神经源性肌源性第十二节躯体感觉障碍1.分类 2.解剖生理 3.临床症状分类1)刺激性症状2)抑制性症状4.临床表现1)末梢性2)周围神经性3)节段性4)传导束性5)交叉性6)偏身性7)单肢性第十三节共济失调解剖学基础分类与临床表现第十四节步态异常第十五节不自主运动解剖生理临床症状11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神经病学总论第一章绪论一.何谓神经病学• 1.内科学派生的临床神经病学,研究神经系统与骨骼肌疾病• 2.神经科学的一部分(其基础包括神经解剖学、组织胚胎、生理、生化、病理、遗传、免疫、流行病、影象、药理、神经眼科、耳科、内分泌、肿瘤、生物分子学等。
神经病学全套精品教案【收藏】

教案2014 学年下学期课程名称:神经病学教程性质:理论教学总学时数: 72学时专业班级: 2011康复班教师:康复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基本信息总体教学目标要求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
通过教学,学生应具备应用神经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临床资料的能力,掌握应用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去推测病变部位,并能借助检查资料获得完全诊断,依据诊断进行合理治疗。
二、课程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和临床诊断思路,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2.掌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和治疗原则。
3.掌握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和治疗原则,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4.熟悉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熟悉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熟悉常见病毒性脑炎(单疱病毒)及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处理原则。
5.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熟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了解病因、分类与发作原因。
6.掌握震颤麻痹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抗震颤麻痹药物的应用,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熟悉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神经病学课程教案授课时间第 1 周课次第1-4 次章节名称绪论,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概述部分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他()教学目标要求1.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熟悉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神经病学部分讲稿

神经病学讲稿(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指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部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域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一般在30分钟症状消失。
可以反复发作。
但传统的定义为24小时内症状完全消失,病因:微栓塞;脑血管痉挛;血液动力学改变;脑盗血综合征、颈椎病等。
临床表现•中老年人,男>女•急性起病,5分钟达高峰,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或黒蒙•恢复快,<24小时完全恢复,不遗留后遗症•反复、刻板发作,有中风的危险因素。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表现•常见症状:对侧肢体的无力或偏瘫,大脑中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交界区域的缺血。
•特异性症状:•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黒蒙或失明,对侧偏瘫或感觉异常•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失语症:优势半球病变•颈内动脉可能的TIA•对侧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对侧同向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表现•1)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常见,为脑干前庭系统缺血,当有耳鸣时,为内听动脉缺血所致。
•2)特征性症状:•跌到发作:脑干缺血导致下肢突然失张力,无意识障碍,持续数秒钟•短暂性全面性遗忘(TGA):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缺血,发作时短时间内记忆障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其余各项功能正常。
•双眼视力障碍:枕叶皮质缺血,导致短暂性皮质盲。
•椎基底动脉系统可能的TIA•急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构音障碍•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意识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交叉性运动障碍•眼外肌麻痹。
•辅助检查多数患者影像学检查正常,少数MRI有缺血灶,TCD发现有动脉硬化的改变,还可以发现微栓子。
对所有TIA 的患者均应检查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等。
•诊断:依靠病史,诊断明确后进一步寻找病因。
•鉴别诊断1 癫癎:尤其是部分发作,表现为短暂性肢体抽搐,持续时间短,EEG异常,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异常。
2 梅尼埃病:青年女性多见,有眩晕、耳鸣、听力减退三主征,伴有恶心、呕吐等,时间超过24小时,有眼震。
神经病学讲稿第五讲PPT课件

前
动
脉
的
分
段 眶额内侧动脉
及
其
分
支
旁中央动脉 楔前动脉 胼周动脉
大 脑 前 动 脉 供 血 区 的 断 层 表 现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
皮层支 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和额顶叶 背侧面上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
深穿支 供应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前部 和下丘脑
中央前沟动脉
中央后沟动脉 中央沟动脉
(5)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后行跨至小脑幕上经胼 胝体压部下方进入距状沟分为距状沟动脉和顶枕动 脉。
大 脑 后 动 脉 供 血 区 的 断 层 表 现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
皮层支 供应大脑半球后部包括枕叶和颞叶底部; 深穿支 供应脑干、丘脑、海马和膝状体等; 脉络丛动脉 供应第三脑室和侧脑室的脉络丛;
脑血流量的调节
脑质量占体重的2%-3%; 脑流量为800-1000ml/min,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 葡萄糖和氧耗量占全身供给量的20-50%; 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 当平均动脉压介于60-160mmHg之间时,脑血管平滑肌
可以随着血压的变化相应地收缩或舒张,从而维持脑 血流量的稳定,这就是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作用 (Bayliss效应); 高血压患者自动调节范围的上、下限均上移,对低血 压耐受能力减弱。
额升动脉
大 脑 中 动 眶额外侧动脉 脉 分 支
顶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中动脉 颞前动脉
大 脑 中 动 脉 供 血 区 的 断 层 表 现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皮层支 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前2/3,包 括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
深穿支 供应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 苍白球及尾状核的血液。
神经病学教案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颅脑CT、MRI、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其他。
(5)诊断
(6)治疗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病因:微血栓、血液成分及血液动力学改变、脑血管痉挛、其他。
(2)发病机理:强调微栓子学说
(3)临床表现:好发年龄及性别差异、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表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表现。
(5) 治疗:药物治疗、护理、康复治疗。
2.脊髓空洞症
(1) 病因及病理改变
(2) 临床表现:慢性进行脊髓病变、节断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相应节段肌萎缩和皮肤、关节营养障碍、脊髓MRI表现等。
(3) 诊断及鉴别诊断:脊髓内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
3.亚急性联合变性
(1) 病因:维生素B12缺乏。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脊髓压迫征、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硬化。
、见习内容
1.急性脊髓炎从病理发展机制分析所观察到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如何根据临床的影像学提出鉴别诊断的治疗方法。
自学内容
1.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2.脊髓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及鉴别诊断。
主
任
意
见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提要
1. 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神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
2. 介绍临床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重点
与难点
1. 重点说解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临床特征与诊断特点。
教学组织与设计
提问:什么是神经病学?
主
任
意
见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1.颅神经及颅神经纤维的分类。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感觉神经(Ⅰ,Ⅱ,Ⅷ)、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有些脑神经(Ⅲ,Ⅶ,Ⅸ,Ⅹ)中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2.12对颅神经损伤症状有哪些?Ⅰ、嗅神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缺失、嗅幻觉与嗅觉过敏等。
Ⅱ、视神经损害视力障碍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初期常有眶后部疼痛与胀感、视物模糊,继之症状加重,表现视力明显降低或丧失。
视野缺损可分为两种:①双颞侧偏盲②同向偏盲。
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
完全性瘫痪多为周围性,而不完全性多为核性。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伴有复视,下楼时复视明显,致使下楼动作十分困难。
头呈特殊位,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
3、外展神经麻痹表现为眼内斜视,不能外展,并有复视。
Ⅴ、三叉神经痛:特别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放射性疼痛,性质剧烈,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持续数秒至1~2分钟,突发突停,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涎。
偶有面部表情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起初每次疼痛发作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以后疼痛时间渐加长面间隔时间缩短,以致终日不止。
2、三叉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受累的肌肉可萎缩。
咀嚼肌力弱,患者常述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Ⅶ、面神经损害: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或表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
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面颊部被牵向健侧,闭眼、露齿、鼓颊、吹口哨等动作失灵,或完全不能完成。
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泪点随下睑而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
如侵及鼓束神经时,会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2、面肌痉挛Ⅷ、前庭蜗神经:蜗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和耳鸣,前庭神经损害:眩晕、眼球震颤、平衡障碍。
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损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咽反射消失。
舌咽神经受刺激时,可出现舌咽神经痛。
Ⅺ副神经:一侧副神经核或神经损害,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患侧下垂并耸肩无力。
双侧副神经核或神经损害:患者头前屈无力,直立困难,多呈后仰位,仰卧时不能抬头Ⅻ舌下神经:.单纯周围性舌下神经损伤单侧性舌下神经麻痹时病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病侧舌肌萎缩;两侧舌下神经麻痹则舌肌完全瘫痪舌位于口腔底不能外伸并有言语吞咽困难3.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射、角膜反射、下颌反射及咽反射的传入、传出神经是什么?临床意义?瞳孔对光反射:传入神经是视神经,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
意义:该传到路径上的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大。
调节反射:传入神经是视神经,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
临床意义:调节反射缓慢见于艾迪瞳孔,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几乎消失,调节反射缓慢出现和缓慢消失。
调节反射消失(1)伴随上眼睑下垂:可能存在动眼神经病变;(2)无下眼睑下垂:可见于应用散瞳药物后。
角膜反射: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眼支,传出神经为面神经。
临床意义: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皆消失→见于患者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
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迷病人。
下颌反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有三叉神经,且传出神经还有舌咽神经。
临床意义:下颌反射亢进说明支配舌咽神经的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多见于假性球麻痹。
咽反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咽反射消失提示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损害。
4.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出现哪些视野障碍?临床意义1.视神经损害: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神经炎可引起视力障碍及中央部视野缺损;高颅压所致视乳头水肿多引起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神经压迫性病变可引起不规则视野缺损;癔症可引起重度周边视野缺损。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正中病变,可出现双眼颞厕偏盲,如垂体瘤等压迫;整个视交叉损害可引起全盲,如垂体瘤卒中。
3视束损害: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颞叶肿瘤向内侧压迫时。
4视辐射损害:视辐射全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性偏盲,如基底节区脑血管病。
部分视辐射受损出现现象限盲,如视辐射颞叶受损。
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如颞叶后部肿瘤。
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如顶叶肿瘤。
5枕叶视中枢损害:枕叶视皮质中枢刺激性损害可使对侧视野出现闪光型幻视。
一侧枕叶视中枢局限性病变可出现对侧象限盲。
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偏盲,存在黄斑回避现象。
5.瞳孔的神经支配有哪些?周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瞳孔的神经支配: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和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周围性眼肌麻痹:1.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并有复视。
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
3外展神经麻痹: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可伴有复视。
常见于鼻咽癌颅内转移、桥小脑角肿瘤、糖尿病等。
6.三叉神经周围性感觉障碍的范围、核性感觉障碍及三叉神经完全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1.三叉神经周围性感觉障碍的范围:2.核性感觉障碍:(1)分离型感觉障碍A,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痛、温觉消失。
B。
主核—同侧面部的触觉障碍。
C.—三叉神经中脑核---同侧面部的深感觉障碍。
(2)感觉障碍分布特点“葱皮样”。
A.上端病变—同侧面中心痛、温觉障碍。
B.下端病变—面部之周边出现痛、温觉障碍。
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时,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并可伴萎缩;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3.三叉神经完全型损害7.中枢性面、舌瘫和周围性面、舌瘫的区别;亨特氏征的临床表现。
中枢性面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脑干束。
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不受累。
常见于脑血管病。
周围性面瘫: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面神经核或以下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上。
下部面肌瘫痪。
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增大,眼睑闭合无力。
亨特氏征的临床表现:是膝状神经节损害,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
8,.如何用任内试验、魏伯氏试验来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1.任内实验:将振动的音叉柄放在耳后乳突上(骨导),至患者听不到声音后再将音叉移至同侧外耳道(气导),正常情况下,气导能听到的声音长于骨导能听到的声音的时间。
即气导>骨导,则是任内试验阳性,则是神经性耳聋,若骨导>气导,则是任内实验阴性,则是传导性耳聋。
2.魏伯氏试验:将振动的音叉放在患者前额或颅顶正中,正常时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相同。
若感觉患侧较响时则是魏伯氏试验阳性,则是传导性耳聋;若感觉健侧较响时则是魏伯氏试验阴性,则是神经性耳聋深感觉传道路:肌肉、肌腱、关节感受器→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组成后索→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浅感觉:1:痛温觉传导通路:皮肤感受器→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脊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枢突大部分纤维/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上升→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2.触觉传导通路:皮肤感受器→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中枢突小部分纤维/经后根入脊髓→脊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脊髓丘脑前束/不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11.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支至头面部皮肤和粘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的感觉根入脑,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它们的轴突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终于丘脑外侧核(腹后内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发自丘脑外侧核,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脚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部。
传导头面部痛觉、温度觉及触觉。
根据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刺激性症状和抑制性症状。
(1)刺激性症状:是指由于感觉通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而出现的感觉过敏(感觉过于强烈)、感觉倒错(感觉错误)、感觉过度(在感觉障碍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阈值增高且反应时间延长,因此对轻刺激的辨别能力减弱,当受到强烈刺激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定位不明确的疼痛或不适)、感觉异常(无外界刺激而发生的异常感觉)和各种疼痛(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牵涉痛;灼性神经痛)。
(2)抑制性症状:是指由于感觉通路受破坏而出现的感觉减退(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对强的刺激产生弱的感觉,是由于感觉神经纤维遭受不完全性损害所致)或缺失(是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对刺激无任何感觉)。
14.上、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的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1)脊髓前脚细胞,表现为节段性、弛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见于脊髓前脚灰质炎等。
(2)前根,损伤节段呈弛缓性瘫痪,亦无感觉障碍,见于髓外肿瘤的压迫等。
(3)神经丛,神经丛含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病变时常累及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引起弛缓性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4)周围神经,该神经支配区的肌肉出现弛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伴有疼痛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无病例反射(1)皮质型,因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故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肢体的中枢性瘫痪。
(2)内囊型,内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束的集中地,损害时出现“三偏’综合症,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3)脑干型,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如截瘫或四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