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中的体现在建筑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后现代主义如同一股清新而独特的浪潮,为建筑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风貌和思考方式。
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理念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历史和传统元素的重新诠释与运用。
它不再将历史视为沉重的包袱,而是将其视为丰富的素材库。
建筑师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古典的柱式、拱券、山花等元素以新的方式组合和呈现。
比如,在某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的柱式与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或者是中世纪的尖顶与现代的钢结构相互交融。
这种对历史元素的借用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巧妙的变形、夸张或简化,使其在新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效果。
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后现代主义建筑积极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特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传统。
在一些城市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东方的园林景观元素与西方的建筑形式相互交织,非洲的图案装饰与欧洲的建筑结构相互映衬。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外观,更反映了当今社会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形式和装饰上追求丰富性和复杂性。
它摒弃了现代主义建筑那种简洁、纯粹的几何形式,转而采用更加复杂多变的造型和装饰。
建筑的外立面可能会运用各种色彩鲜艳的材料、独特的纹理和精美的雕刻,使其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比如,一些建筑的外墙上会镶嵌着各种形状的彩色玻璃,或者是布满了富有艺术感的金属雕塑。
这种对形式和装饰的强调,旨在打破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性,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与环境的对话和互动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注点之一。
它不再将建筑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共生。
建筑师们会充分考虑建筑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因素,使建筑能够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
例如,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筑可能会采用曲线的造型来呼应山峦的起伏;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建筑会设计出宽敞的遮阳空间和通风口,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需求。
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析

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
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
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
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
浅谈建筑的后现代设计

浅谈建筑的后现代设计浅谈建筑的后现代设计一. 后现代设计的出现及其发展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带动了其它设计领域的后现代设计运动。
在经历了一些激进的设计团体的探索和实践后,70年代后期开始酝酿着后现代设计高峰的到来。
1976年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了一个名为"阿卡米亚"(Alchymia)的工作室,此工作室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的设计制作样品的空间,这些样品是他们脱离了工业设计的束缚后自由发挥设计才华的设计品。
"阿卡米亚"工作室的设计师埃托·索特萨斯1980年离开了"阿卡米亚"的工作室,而后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成立了"孟菲斯"(Memphis)小组。
成为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后现代设计活动,使这一酝酿已久的设计运动达到了高潮。
该组织从未系统地阐述过任何设计思想或设计方法,他们只是用他们的设计作品来展示他们与现代主义设计迥异的设计方式。
他们的设计主要是打破功能主义设计观念的束缚,强调物品的装饰性,大胆甚至有些粗暴地使用鲜艳的颜色,展现出与国际主义、功能主义完全不同的设计新观念。
1981年9月,"孟菲斯"组织在米兰举行了首次展览会,那些色彩亮丽、覆盖着漂亮的塑料薄片或装饰着五光十色灯泡的轻松活泼、乐观愉快、稀奇古怪的物品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观众对这些与传统设计截然不同的家具等物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索特萨斯是"孟菲斯"的发起人之一,虽然他很快就离开了此组织,但他的设计给人留下了许多思考。
他的代表作是看起来有些奇形怪状的书架,使用了塑料贴面,颜色鲜艳,极象一个抽象的雕塑作品,其拼贴组合的造型几乎没有提供可以放置的空间。
毫无疑义,它不具备书架的功能。
他还设计了许多用途不明、含义模糊的物品。
他远离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设计品,让人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至今仍然是设计界争论的话题。
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

专家专稿文章编号:1009 6825(2008)11 0001 02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收稿日期:2007 12 24作者简介:孟聪龄(1961 ),男,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 030024高方方(1982 ),男,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山西太原 030024孟聪龄 高方方摘 要:阐述了后现代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及后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从建筑语言与审美特征入手,结合中国现状,探寻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建筑。
关键词:建筑理论,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图分类号:T U 098.2文献标识码:A任何建筑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以科学与理性作为建筑思想的现代主义建筑蓬勃发展,将建筑推向了技术至上的道路,但是其建筑风格却带有浓郁的工业色彩,建筑形式单一,缺乏人情味,给人以工业化社会的冷漠,缺少人文关怀,忽略人性,遗忘了文化传统。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
1 后现代的含义后现代是一场发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并于七八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一座后现代主义建筑至少能同时在两个层面上表达自己。
1)面对其他建筑师及少数对特定的建筑艺术语言关心的人;2)面对广大公众与当地的居民。
现代建筑倾向于科学、理性、节约化,而后现代建筑师在此基础上,向人文回归,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回归,更强调个性。
后现代建筑师们反对现代建筑那种高高在上、漠视一切的冷漠,反对不顾历史传统、忽视文化,超然于一切之上的 精英式 的清高,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片面倾向,尤其是 国际式风格 的一种平淡、冷漠、过于简单化的建筑风格。
谈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文艺思潮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成功地利用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新的建筑材料,并且对建筑服务的对象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现代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其以简单中性的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有的建筑形式上简单到了极点而无以复加,因而忽略了个人的要求和审美价值,忽略了传统的影响,过分强调设计师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
很快,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后现代主义思潮由此产生。
现代建筑讲究材料和结构的单纯性、准确性、功能性,而到70年代以后,逐渐被多元的、无统一目标的建筑理论取代。
建筑的意义被各种不同的建筑师、理论家从政治角度、美学角度、语言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现象学角度等来讨论。
建筑仅仅受到功能、形式、经济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约束时代已经结束了,建筑理论的多学科时代到来了。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在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改变对主体、对象的研究,而重视建筑的规范、过程,不再就建筑论建筑,认为建筑应该是与社会环境、与各种复杂的因素密切相关的。
1966年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发表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部理论著作最早的对现代建筑公开宣战,1972年又发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皆表达了他的观点。
文丘里成为了建筑界公认的后现代的开山人,他的代表作----位于费城的母亲住宅便是一个阐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建筑作品,这座建筑在许多方面显得模糊,平面或立面似对称又不对称,形式传统又并不传统。
而且正立面是山墙,但山墙的顶部又是断裂的,墙中央的门洞被放大了,但真正的门却在旁边。
这些后现代建筑从一开始就极有争议,不少人认为它们只是一些滥用符号,玩弄手法和像舞台布景似的时髦玩意。
确实,当部分后现代主义设计语言成为制造时尚的工具时,它便及其自然的与商业娱乐世界联姻,最典型的就是迪斯尼公司在佛罗里达的娱乐中心中由格雷夫斯设计的海豚旅馆与天鹅旅馆。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领域的体现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它是一种具有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倾向,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
尤其是在建筑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装饰历史符号形式主义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积极利用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具有高度隐喻的设计风格,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等,它们企图达到诗歌式的象征和隐喻性的一种努力,对于现代主义的抽象性来说是一种反动。
但是,不具有历史主义的痕迹,更对强调特殊形式造成的象征意义。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表面装饰效果的装饰主义作品。
对于后现代主义,体现在建筑上主要有三个特征:1采用装饰;2具有隐喻性;3与现有环境融合。
罗伯特斯坦恩在他的著作《现代经典主义》把它分成:1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采用大量古典的历史的建筑符号、装饰细节、设计基本计划来达到来达到丰富的效果。
作品有查尔斯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
2潜伏的古典主义,采用传统风格为动机,设计多半处于一半现代主义、一半传统风格之间,并且没有任何冷嘲热讽的动机,比如塔夫特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设计的河湾乡村俱乐部。
3原教旨古典主义,它主要强调建筑设计必须从研究古典风格的、工业化以前的城市规划入手,应该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城市规划重新结合为一体,比如意大利设计家阿道罗西设计的意大利那亚市卡洛费利斯剧院等。
4是规范的古典主义,这是与后现代主义有区别的一个复古流派。
建筑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昆兰泰利在英国埃塞克斯设计的住宅。
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园林与建筑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一、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历史20世纪初,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生活物资匮乏,人们推崇现代风格的实用性建筑。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各国开始大力实施一些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工业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对当时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隐喻性的理念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建筑理论家詹克斯说:“后现代主义有着双重含义,它是现代主义的继续,又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
”其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观念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消费要求和审美观,使需求发生了改变,并且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设计风格从现代主义走向了多样化的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征后现代主义风格不是凭空而生、弃前断后的设计,它继承、引用、异化了传统建筑元素,与传统建筑元素属于一个综合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建筑艺术追求的复杂性以及表现出的矛盾感。
后现代主义风格属于自由的风格,具有模糊性、不连贯性,偏向游戏性、多样性。
1.异化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在原本统一、完整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异化,以此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住宅(图1)便是如此。
建筑采用了非对称均衡的秩序与体系方式,建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吴雨桐管雪松摘要:建筑利用空间设计的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受它所处时代的影响并体现时代的精神。
同时,建筑风格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后现代主义风格便是如此,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种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独特性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这一风格对后世的各种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理性与精神美学观念设计风格图171筑立面的形象上利用方形的重复与圆弧元素加强了整体视觉的冲击感。
建筑的内部空间划分多样化,并且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目录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2)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5)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6)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7)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摘要:后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
广义的后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后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地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大变革,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类型用途不断增多,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蓬勃发展。
如博览会场馆、展览馆、医院、园林综合体、博物馆等其次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广泛使用。
工业革命以后,铁开始用于建筑当中。
到世纪后期,钢材代替了铁材。
并且水泥也开始渐渐用于房屋建筑中。
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结构及形式不断出现。
对数学和力学提出新问题并使之发展,到世纪后期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
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程度及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楼房结构设计。
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图1)就体现现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综合成就。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 ,无论深度还是广度 ,在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 ,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催生了20世纪的后现代建筑。
图1:埃菲尔铁塔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形式审美等方面逐步显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不同步的现象。
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新的历史需求和条件下,也就是为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种建筑摆脱改变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了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下人们需求的崭新建筑形式,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时间:2010年2月20日09:06建筑的历史与人类的发展历史同样悠久,从早期的洞穴到简易的茅草屋,再到现代的复杂多功能的建筑,期间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人的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从这种意义上说建筑艺术是一种凝固的人类文化,它指涉了人的主体性的张扬,纵观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文化发展脉络是相当清晰的:为了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我们得返回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艺术中来。
一.包豪斯与现代哲学文化的关系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译音,它最初由Hausbau(房屋建造)一词颠倒而成,“它既是一种建筑设计哲学,又是一个建筑哲学流派,是盛行于1919―1933年德国的一种哲学观念。
”纵观近百年世界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包豪斯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影响了好几代建筑师,甚至就是今天也仍能发现它的踪迹,对它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包豪斯产生的特点与背景1919年4月德国建筑――设计师格罗皮乌斯(W.Gropius,1883_1969)在德国魏玛筹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Bauhaus),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三个基本观点:(1)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本身;(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包豪斯的风格是“把艺术和手工艺的重点用在各种日常生活品的设计上,其产品适用而少装饰,适于批量生产。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经过一战后,欧美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激增、经济快速上升时期,与大工业对应的各种技术和材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建筑技术要求的各种条件都已具备;另一方面,人口经过一战后也开始迅速回升,而住房就成为此时社会需求中急切要求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再者,包豪斯出现的文化准备在本世纪初也已经具备了:自从19世纪末,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传统哲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尼采只达到了破的作用,而远未完成立的任务,此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_1938)提出了现象学。
现象学的任务:“就在于批判种种有关真理的谬论,为人类提供永恒的绝对真理,以拯救科学的危机和欧洲文明的危机。
”这体现在胡塞尔的方法论上,即“回到事物本身去”,而这种方法论上的直接性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即对功能主义的要求,它是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反叛。
它强调了“简化生产过程,降低产品价格,并使更多的消费群体得以参与品牌风格。
”正是由于上述经济与文化两方面的相继满足,包豪斯的产生也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包豪斯在德国的命运很短暂,随着1933年希特勒上台,格罗皮乌斯被驱逐到了美国,因而这种建筑理念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主流,并对其它流派产生重大影响,它形成了追求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最大限度利用新型材料,使空间的利用达到当时技术的极限,而这种成就的取得显然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度和人类对审美的无限追求为代价的,造成了现代‘城市的荒漠’,到了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它的内涵的极限,正如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那样:“那些随意聚集、拼凑起来的模式与构筑件,已失去其建筑学上及建筑风格上的意义。
它们使人们囿于一个技术的、远离自然的、城市化的世界中,而且强化了这种无形式的任意组合造成的隔膜感。
”作为技术与艺术统一的现代建筑工程,在技术化的周围世界中失去了它曾有的自由的力量。
现代的建筑技术已使人们感觉不到技术的解放作用,而恰恰是人自身成为现代技术的附庸,它也暗示了技术与艺术同步发展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似的幻想,现代建筑技术已使艺术与技术造成了不可弥合的裂缝(这从格罗皮乌斯于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办公楼为标志,它强调平屋顶、大玻璃窗,追求阳台、门窗和墙面与光影变化的和谐,简单化的结构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为宗旨,造成结构单一,缺乏个性与美感)。
格罗皮乌斯1923年提出建立艺术与技术的新联盟时,无法意识到技术话语本身的张力,正如勒.科尔布塞尔指出:我们必须创造大量的精神产品。
这指涉了要求艺术适应技术而不是相反,而这正是导致现代建筑艺术异化的根源。
我们依赖于技术对象;它们甚至强求我们不断进行改善。
我们意外地牢牢地束缚于技术对象,以至于我们陷入对它们的屈从之中。
如何克服技术的这一基本特征,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可以对不可避免地使用技术对象表示肯定的态度,我们同时也能表示否定的态度,这是就我们防止它们仅要求于我们并因而扭曲、搞乱和最终荒废我们的本质而言的。
”海德格尔把这种对技术世界同时肯定和否定的态度称为‘冷静地对待事物’。
鉴于此,自从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艺术诞生以来,建筑学中的现代性已开始衰落,甚至可以说开始走向终结,其原因有以下三点:(1)作为设计原则的功能主义不能持久地满足需要,造型不能被功能所取代;(2)对形式的意愿不能被多元主义取代;(3)文化情境是历史的、整体性的、它不能被长久地被科技网络所取代。
正是由于现代建筑技术对于人的发展的制约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地蕴涵了冲破这种制约的因素,到了本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在社会文化领域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后现代思潮运动,它直接影响了处于困境中的现代建筑艺术的走向。
二.解构主义建筑艺术――后现代话语的阐释后现代是一个无法准确定义的概念,正如波林.罗斯诺指出的那样:有多少后现代主义者,就可能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
但根据他们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波林.罗斯诺把它划分为“怀疑论的和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者”;本.阿格(Ben.Agger, 1990)提出要分为建树性的和极端的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者;托德.吉特林(Todd.Gitlin,1989)提出了冷漠的和热情的后现代主义;戴维.格里芬(David.Griffin,1988)区分了‘解构的或消亡的’与‘建构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等等。
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转向的提出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主要谈两个方面:首先,从近二十年来世界建筑业中的最高奖项普利茨凯奖的获奖分布来粗略说明这个问题:自从1979年在建筑领域中设立世界性的普利茨凯奖以来,至今共有21名得主,“其中倾向于后现代派的有4人,新现代派(包括简约派、前卫派、表现派)的有11人,当代乡土派的有2人,新理性主义的有2人,解构派的有1人,高技派的有1人。
”从这组数字中,我们可以简略分析一下,新现代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后现代派,因为它们也是对传统现代派的扬弃中产生的,其中前卫派与表现派从风格与表现理念上与后现代派已经很接近了。
这样算来广义的后现代派的获奖人数达16人,约占总数的75%,这组数字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转向已成为建筑界中不争的事实;其次,从后现代建筑艺术的被接受程度也可以反映出这种转向的实际存在,这从后现代建筑艺术作品的分布上可以体现出来,这种分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是区域的分布,最初的后现代派作品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而目前这一类作品已在工业化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出现;其二,是场所的分布,一些后现代建筑作品往往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象征,通常位于一些重要的场所,公众由最初的不满到后来的喜欢,直至目前一些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被后现代派设计师取得,间接地可以看出这种转向。
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建筑艺术的后现代转向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这种潮流正式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多后现代建筑作品都是这个时候登上建筑舞台的),它客观地存在着,既是对传统(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艺术的反叛,又是对新出路的探索,而做出这种最初的尝试的是解构主义作品,这种流派的出现是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
1 解构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欧洲学术动荡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暗示了学者们对传统哲学文化的反抗和绝望,这期间以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后来哲学文化的冲击最大,其中以列维.斯特劳斯、雅克.拉康、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等为代表,在学术界掀起了一次狂飙运动,这种思潮迅速遍及世界,尤以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冲击最大。
德里达的哲学是:“一种外在性的哲学,既处身于传统哲学内部又置身于传统哲学的外部,对传统哲学采取一种相异性的立场,从而达到解构形而上学的目的。
” 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正是被它自身给解构了。
德里达的工作正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或‘在场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present)的摆脱,虽然他不能完全终结形而上学,但他通过对文本(text)的分析和倡导‘自由游戏’(free play)来达到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
正如乔纳森.卡勒指出的那样:“他所求助的并不是和风细雨式的妥协,而是一种激进的方式。
他力图通过语言的丰富性来粉碎或超越这种体系。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通过结构化的概念谱系来开展工作,不仅可以从内部进行,而且同时又具有某种我们无法命名的、无法描述的视角;同样解构哲学也确定历史所遮蔽和禁锢的事物,一是将历史从它利害攸关的压制中解救出来,这些事物就会浮现在眼前。
” 这是德里达在《立场》一文中对自己解构哲学的解释,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德里达的出位思想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冲击,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那些正处于中年的建筑大师们,埃森曼在回忆他的成长经历时曾说,他这一代人身受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它也表达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对传统现代建筑艺术的反抗和挑战,而后结构主义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通过解构他们试图打破包豪斯以来传统现代建筑的垄断,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努力,这也暗示了对六十年代结构主义的着名口号“人之死”的回应。
通过解构哲学提供的方法,来消解现代建筑技术对艺术的遮蔽,对他们而言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而建构又是为了突出一种多元的价值取向。
2 解构主义建筑的后现代话语当代最有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当属富兰克.盖里(Frank.O.Gehry,1929_美),他是1989年普利茨凯奖获得者,他的代表作是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新建成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不仅造型如同抽象的雕塑,而且功能与空间也适应需要。
该作品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他的其它作品还有:‘诺顿屋’(威尼斯,1982―1984)、‘施纳贝屋’(1986―1989)等。
通过对盖里等人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特点:‘去中心化’、‘走近边缘’、‘不确定性’、‘反基础主义’等,在诺顿屋中我们看到一个小屋悬于空中;而在施纳贝屋中,我们看到仿佛一堆积木随意的拼凑,这正是解构主义对拆解的运用,达到拆除所有遮蔽和覆盖之物,使在场显现出来。
拆除就是揭示,“把未说的东西作为未说的东西揭示出来”在这方面屈米(Bernard.Tschumi)、埃森曼(Peter.Eisenman,1932-美)、里勃斯金德(Daniel.Libeskind,1946_美)等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