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性结核或其他脏器结核病变。既往以小儿多见,常为肺原发综合征血行播散的结果,或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成年发病率占半数以上,以青年发病率较高,但也可见于老年。除肺结核外,骨骼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常是血行播散的根源。部分病例也可由于脑实质内或脑膜内的结核病灶液化溃破,使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上有结核结节形成,病灶周围有炎症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干酪坏死,常以脑底部最为明显。在蛛网膜下腔内,有多量的黄色混浊胶样渗出物积聚,主要由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围绕脑干,可压迫和损害就近的颅神经,引起相应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病变严重者可累及脑皮质而引起脑膜脑炎,引起多发性脑软化。未经适当治疗而致病程迁延的病例,由于蛛网膜下腔渗出物的机化而发生蛛网膜粘连,可使第四脑室下中孔和外侧孔阻塞,引起脑积水,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型,是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的一部分。由于结核性脑膜炎病程长,变化多,易反复,患者心理负担重。所以,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很重要。

1临床表现

早期患者头痛,精神呆滞,双目凝视,畏光。中期为脑膜刺激征,颅内压高,颈部强直、嗜睡、呕吐,以喷射性呕吐为主。晚期出现昏睡,失明,抽搐,呼吸不规则,危重时产生脑疝而死亡。

2护理

2.1一般护理

(1)早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通风,将患者安置在小房间,避免多次搬动患者颈部或突然变换体位,并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光线暗淡,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2)注意避免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如导尿管、吸氧管、吸痰管等均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定期更换,以免发生医源性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同时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3)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腔炎。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经常翻身,防止褥疮发生。昏迷眼不能闭合者,可涂眼膏并用纱布覆盖,保护好角膜。(4)注意患者安全,如有烦躁不安者,就注意保护,以免外伤。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即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密切注意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如发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头痛呕吐加重,呼吸不规则,提示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并记录24 h出入量。(2)注意观察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如出现视物不清、中毒性肝损害症状等,均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3对症护理

(1)对呼吸困难、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脑组织缺氧。(2)注意大小便的护理,导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者应按时冲洗膀胱。(3)做好饮食护理注意增加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进食牛奶、豆浆、豆腐、鸡蛋、鱼类、肉类为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进食蔬菜、水果等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忌食辛辣、坚硬、油炸、酸类食物。丰富的营养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有利于提高抵抗力,促进病灶愈合,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合理有效的护理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这样就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抢救治疗,精心护理,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2.4愈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乐观,劳逸结合,使正气旺盛,减少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结核,彻底清除结核病灶,防止继发感染。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 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4、头颅影像学脑CT和MRI显示颅内病灶可呈多灶性分布,伴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或小脑炎者见脑干、小脑部位病灶。HSV脑炎可见颞叶底部或额叶病变,可呈出血坏死型脑炎,或继发脑梗塞。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性结核或其他脏器结核病变。既往以小儿多见,常为肺原发综合征血行播散的结果,或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成年发病率占半数以上,以青年发病率较高,但也可见于老年。除肺结核外,骨骼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常是血行播散的根源。部分病例也可由于脑实质内或脑膜内的结核病灶液化溃破,使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上有结核结节形成,病灶周围有炎症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干酪坏死,常以脑底部最为明显。在蛛网膜下腔内,有多量的黄色混浊胶样渗出物积聚,主要由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围绕脑干,可压迫和损害就近的颅神经,引起相应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病变严重者可累及脑皮质而引起脑膜脑炎,引起多发性脑软化。未经适当治疗而致病程迁延的病例,由于蛛网膜下腔渗出物的机化而发生蛛网膜粘连,可使第四脑室下中孔和外侧孔阻塞,引起脑积水,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型,是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的一部分。由于结核性脑膜炎病程长,变化多,易反复,患者心理负担重。所以,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很重要。 1临床表现 早期患者头痛,精神呆滞,双目凝视,畏光。中期为脑膜刺激征,颅内压高,颈部强直、嗜睡、呕吐,以喷射性呕吐为主。晚期出现昏睡,失明,抽搐,呼吸不规则,危重时产生脑疝而死亡。 2护理 2.1一般护理 (1)早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通风,将患者安置在小房间,避免多次搬动患者颈部或突然变换体位,并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光线暗淡,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2)注意避免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如导尿管、吸氧管、吸痰管等均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定期更换,以免发生医源性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同时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3)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腔炎。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经常翻身,防止褥疮发生。昏迷眼不能闭合者,可涂眼膏并用纱布覆盖,保护好角膜。(4)注意患者安全,如有烦躁不安者,就注意保护,以免外伤。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即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密切注意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如发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头痛呕吐加重,呼吸不规则,提示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并记录24 h出入量。(2)注意观察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如出现视物不清、中毒性肝损害症状等,均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3对症护理 (1)对呼吸困难、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脑组织缺氧。(2)注意大小便的护理,导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者应按时冲洗膀胱。(3)做好饮食护理注意增加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进食牛奶、豆浆、豆腐、鸡蛋、鱼类、肉类为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进食蔬菜、水果等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忌食辛辣、坚硬、油炸、酸类食物。丰富的营养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有利于提高抵抗力,促进病灶愈合,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合理有效的护理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这样就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抢救治疗,精心护理,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结核性脑膜炎的内科治疗进展 马晨阳1 杜斌2 (1.内蒙古扎兰屯市医保局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结核医院扎兰屯市162650)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症结核病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起关键作用。有文献报道:第1周开始抗结核治疗,70%缓解;第2周开始抗结核治疗,50%缓解;超过3周才抗结核治疗,疗效极差;若不治疗,病死率100%[1]。TBM的转归和预后取决于抗结核治疗的早晚、化疗方案正确与否、激素、降颅压、鞘内注射是否适当、所感染的结核菌是否耐药、患者发病年龄、病型、是否有合并症等因素[2、3]。闫世明[4]认为TBM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早期用药、联合用药、规律用药、适当剂量、全程用药的结核病化疗原则;②选用有杀菌、灭菌作用,且通过血脑屏障良好的药物。现将TBM的内科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抗结核药物的使用 1.1常用药物、用法及不良反应 目前对结脑治疗肯定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钠、氧氟沙星等。 ①异烟肼(H),全杀菌药,早期杀菌作用最强,易透过血脑屏障。成人600-900mg/d,异烟肼代谢属快速乙酰化型,为保持脑脊液中有效抗菌浓度,重症可以用至1200mg/d,儿童15-30mg/(kg.d),静脉滴注,3个月后减量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及肝脏损害。②利福平(R),全杀菌及灭菌药,不能或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只有部分通过炎性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是血中浓度的10%-20%,但已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成人450-600mg/d,儿童10-20m g/(kg.d),空腹顿服。主要不良反应为肝、肾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 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 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

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 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阳性率在39%~93.5%之间。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3)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可 在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检测到特异性病毒抗原和核酸片段。【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患儿急性起病,有高热、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有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非化脓性炎症,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不是很清除,估计与环境污染可能有关。典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不典型的病例很多,如果耽误治疗,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早期病例即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供应营养丰富的含高维生素(A、D、C)和高蛋白食物,昏迷者鼻饲,如能吞咽,可试由喂食。病室要定时通风和消毒,俣持室内空气新鲜,采光良好。要注意眼鼻、口腔护理、翻身、防止痔疮发生和肺部坠积瘀血。 (二)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药物宜选择渗透力强、脑脊液浓度高的杀菌剂,治疗过程中要观察毒副反应,尽可能避免毒副作用相同的药物联用。目前常用的联用方案查①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或对氨基水杨酸;②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③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具体用法、剂量、疗程见表8-4。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性反应,有抗纤维组织形成的作用;能减轻动脉内膜炎,从而迅速减轻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能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防止椎管的阻塞。为抗结核药物的有效辅助治疗。一般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可选用强的松每日1~2mg/kg口服,疗程6~12周,病情好转后4~6周开始逐渐减量停药。或用地塞米松每日0.25~1mg/kg分次静注。急性期可用氢化考地松每日5 ~10mg/kg静点3 ~5天后改为强的松口服。 (四)对症治疗 1.脑压增高 (1)20%甘露醇5 ~10ml/kg快速静脉注射,必要时4 ~6小时一次,50%葡萄糖2 ~4ml/kg静注,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2)乙酰唑胺每日20 ~40mg/kg分2 ~3次服用3天、停4天。 (3)必要时脑室穿刺引流,每日不超过200ml,持续2-3周。 2.高热、惊厥按后章处理。 3.因呕吐、入量不足、脑性低钠血症时应补足所需的水分和钠盐。 (五)鞘内用药 对晚期严重病例,脑压高、脑积水严重、椎管有阻塞以及脑脊液糖持续降低或蛋白持续增高者,可考虑应用鞘内注射,注药前,宜放出与药液等量脑脊液。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2岁以下0.25 ~0.5mg/次,2岁以上0.5 ~5mg/次,用盐水稀释成5ml。缓慢鞘内注射,隔日1次,病情好后每周一次,7 ~14次为一疗程。不宜久用。 (六)注意事项 1 时机不当 结核性脑膜炎一定要早期治疗,只要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就不能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不典型而误诊,从而丢失了治愈的最佳时机。据统计:第1周开始抗结核治疗,70%缓解;第2周开始抗结核治疗,50%缓解;超过3周才抗结核治疗,疗效极差,死亡率极高。

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

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惊厥、双瞳大小及对光反应情况等,早期 发现颅内高压或脑疝,便于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2)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刺 激。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利尿剂和呼吸兴奋剂。配合医师为患儿做 腰椎穿刺,颅压高时腰椎穿刺应在应用脱水剂半小时后进行,腰穿后去枕平卧4~6h,以 防脑疝发生。 (4)对急性脑积水或慢性脑积水急性发作者,用药物降颅压无效,护士应随时做好侧 脑室穿刺术前的准备工作。 2.对有呼吸功能障碍患儿,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以免仰卧舌根后坠堵塞喉头。解松衣领,及时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及呕吐物,防误吸窒息或发生吸入性肺炎。必要时吸氧, 或进行人工辅助呼吸。 3.确保患儿安全,在惊厥发作时齿间应置牙垫,防舌咬伤,并防惊厥时坠床跌伤。 4.皮肤、黏膜的护理防止褥疮和继发感染,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清洗臀部。呕吐后及时清除颈部、耳部残留的物质。昏迷及瘫痪患儿,每2h翻身、拍背1次。骨突处垫气垫或软垫,防长期固定体位、局部血循环不良,产生褥疮和坠积性肺炎。昏 迷眼不能闭合者,可涂眼膏并用纱布覆盖,保护角膜。每日清洁口腔2~3次,以免因呕吐 致口腔不洁细菌繁殖或并发吸入性肺炎。 5.做好饮食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评估患儿的进食及营养状况,为患儿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食物,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进食宜少量多餐,耐心喂养。对昏迷不能 吞咽者,可鼻饲和由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6.心理护理 (1)结脑病情重、病程长,疾病和治疗给患儿带来不少痛苦。医护人员对患儿应和蔼 可亲,关怀体贴。护理治疗操作时动作轻柔,及时解除患儿不适,为其提供生活方面的周到 服务。 (2)家长对患儿的预后尤为担心,护理人员应予以耐心解释和心理上的支持,克服焦 虑心理,密切配合治疗护理。 7.出院指导 (1)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坚持全程、合理用药。 (2)做好病情及药物毒副作用的观察,定期门诊复查。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1、临床 (1)病史:①针对儿童、青少年询问结核病接触史和卡介苗接种史有意义; ②部分病人有新近初染或者其他脏器结核病史;③注意询问既往结核病治疗 史。 (2)症状及体征:有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影像学:头颅CT或MRI:脑水肿、脑室扩张、脑梗塞、脑基地池渗出物或脑实 质结核灶; 3、脑积液压力增高: (1)脑脊液无色或微混,毛玻璃样改变,重者为草黄色; 白细胞数增高>10×106/L,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蛋白增高>45mg/dL;糖<45mg/dL;氯化物降低(可能与血清氯化物降低有关); (3)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阴性,未检测到肿瘤细胞; 4、病原学: (1)脑脊液分支杆菌涂片阳性或培养阳性; (2)脑脊液PCR或结核抗体阳性,ADA增高可协助诊断。 ?根据以上符合1、2、3、4条可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符合1、2、3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可试行抗结核试验治疗,进一步确诊;符合1、2条,可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尽快完善CSF和病原学检查。 ?(三)治疗 1.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12–18个月。 2.初治:强化期:3个月HREZS(A),继续期9个月以上的HREZ; 异烟肼早期可增加至0.6-1.2g/次,1次/日;泼尼松30-40mg/

天,总使用时间3个月为宜。复治:根据用药史、药敏,选择敏感药物。 3.对症治疗:(1)高颅内压者: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每6-8小时一次,必要时可给予甘油果糖、高渗糖、利尿剂等交替使用,同时可口服醋氮酰胺0.25-0.5,3次/日,以减少脑脊液生成。持续高颅内压不能缓解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天,及腰大池定压引流术,或者每周2-3次椎管内注药(缓慢放脑脊液,并椎管内缓慢注入异烟肼0.1,地塞米松3-5mg)。(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3)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保护胃肠道。 4.鞘内注药指征 (1)顽固性高颅内压者;(2)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者;(3)脑脊髓膜炎,有早期椎管梗塞者;(4)较重病例,伴昏迷者;(5)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者;(6)慢性、复发或者耐药者. 5.脑积水治疗 (1)颅内压很高时,早期可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但时间不宜过长; (2)慢性脑积水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侧脑室分流术。(四)标准住院日为45–90天。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 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文章目录*一、结核性脑膜炎的概述*二、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三、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病机*四、结核性脑膜炎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结核性脑膜炎的并发症*六、结核性脑膜炎的防治方案 结核性脑膜炎的概述 1、定义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在肺外结核中大约有5%~15%的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其中又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约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左右。近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大脑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6、科室内科 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 1、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多呈亚急性,少数呈急性或慢性起病,但在婴儿可见起病较急及以惊厥为首现症状,而被误诊为 手足搐搦症。 早期低热,全身无力,头痛并伴喷射性呕吐。 进而高热,头痛加剧,烦躁,精神混乱。 颈部强硬及克氏征( )较早出现,晚期脑神经障碍,偏侧轻瘫,抽搐及眼底视盘水肿。 2、结核性脑膜炎的分类据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分类方法,结脑可分为以下3期: 1期: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无意识模糊、无神经系统功能 受损; 2期:脑膜刺激征、轻度神经系统功能受损( 如脑神经麻痹) 、运动功能异常; 3期:惊厥或抽搐、昏睡或昏迷、严重神经系统功能受损( 如瘫痪或全身麻痹)。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病机 疾病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

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颅内压轻、中度增高。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引起颅内压明显增高。 脑底处破裂的结核结节周围结核性渗出物在蛛网膜下腔中 扩散,至基底池和外侧裂。光镜下渗出物由纤维蛋白网络中带有不同数量细菌的多形核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组成。随着疾病的进展,淋巴细胞和结缔组织占优势。渗出物经过的小动脉和中动脉,以及其他一些血管(毛细血管和静脉)可被感染,形成结核性血管炎,导致血管堵塞,引起脑梗死。慢性感染时,结核性渗出物可使基底池,第四脑室流出通路阻塞,引起脑积水。 结核性脑膜炎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正 常或轻度升高。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可呈毛玻璃状,放置数小时可见白色 纤维薄膜形成,该膜抗酸染色直接涂片较易发现结核杆菌,白细 胞数十个至数百个,多呈混合型,以单核细胞占优势者约占85%,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氯化钠及葡萄糖多降低。 结核性脑膜炎的并发症1、全身结核表现。 2、脑部病变导致的全脑或局灶体征: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继发性癫痫;意识障碍;脑干的各种综合征。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27T13:21:18.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刘玉琢[导读] 总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提高救治效果。刘玉琢 (西藏军区总医院感染病医院 850007) 【摘要】目的总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对79例结核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9例患 者经抗结核、降颅压、激素及对症、支持综合性治疗后,治愈53例,好转22例,治愈好转率94.936%。死亡4 例。结论心理护理、颅内高压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生活护理、药物护理,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护理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结核分支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膜结核性病变,病变除累及软脑膜外,蛛网膜、脑实质和脑血管常同时受累,引起脑神经损害和脑脊液循环受阻,其病情凶险,病死率和并发症重及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周密护理是影响结脑预后的重要因素。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我们共收治了79例结脑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在西藏地区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生活在农牧区,居住条件恶劣,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差,越是偏远、落后的地方,患病率越高,阿里、那曲属藏北草原,结核病流行区(该地区以牛型结核分支杆菌为主),人烟稀少,海拔高,以放牧为生,食牛奶未经煮沸或消毒。加之未接种卡介苗,是易患结核的主要原因。 我国仍是结核病疫情较重的国家,据估计,综合门诊病人中,肺结核占3.7%,90%以上肺结核病人到内科门诊就诊,而结核性脑膜炎按常规诊断并不困难,表现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无肺结核病表现,病初1个月内CSF不支持,难于确诊。若患者来自于农牧区,未曾接种疫苗,在排除血管神经痛等疾病后,应高度怀疑结脑的可能,行相关检查。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7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男47例,女32例,年龄2月~78岁,四季均有发病,出现昏迷48例。本组病例诊断为播散性肺结核37例(急性播散性24例、亚急性、慢型播散性13例)、继发型肺结核22例、结核性胸膜炎5例、肠结核3例、结核性腹膜炎2例、淋巴结结核6例、肾结核病史3例、骨结核病史1例。 1.2结果 79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53例痊愈出院,好转出院22例,死亡4例。 2 根据79例结核性脑膜炎有如下护理体会 2.1饮食指导患者由于高颅内压致频繁喷射性呕吐,抗结核药物对胃肠道刺激降低食欲,持续发热及大量脱水、利尿剂应用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内环境紊乱。清醒患者应鼓励多饮水、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钙饮食;昏迷患者采用鼻饲流质、半流质饮食,合并胃出血及病情危重者增加胃肠外营养。 2.2一般护理患者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通风,将患者安置在小房间,甚至ICU病房,避免多次搬动患者颈部或突然变换体位,抬高患者床头15°~30°,以减轻头部脑组织充血,降低颅内压。将意识障碍(嗜睡、浅昏迷、昏迷)及呕吐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保护,防止坠床,并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光线暗淡,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因患者昏迷、长期卧床或发热,做好皮肤、口腔、呼吸道和二便护理至关重要。本组病例患者均使用电气褥床,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每2—4 h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1次,59例患者无一例压疮发生。加强口腔护理,根据患者口腔分泌物pH值或细菌培养,选择合适的漱口液,气管切开者行口腔冲洗,每2d 一次,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尤其观察口腔溃疡、白斑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行气管切开者均采用密闭式吸痰,有效地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留置尿管者每日用碘伏进行会阴及尿道口消毒2次,为了保护膀胱功能,置管3 d后给予定期开放尿管。便秘者给予调整饮食结构或给予缓泻剂,或行小剂量0.2%肥皂水低压灌肠。以保持大便通畅。 2.3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症的护理(1)颅内高压颅内高压所致脑疝是结脑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颅内高压护理非常重要。频繁剧烈的呕吐及瞳孔变化是颅内压急剧升高、脑疝的先兆。发生颅内高压,常用20%的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点滴,在15~20 min内滴完,以确保脱水降颅内压的效果。注意防止药液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如果患者肾功能受损,可改用甘油果糖静脉点滴。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造成颅内压突然增高而发生脑疝,必要时用开塞露、缓泻剂。脱水治疗时应防止水、电解质紊乱。(2)惊厥结脑患者由于脑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或者并发低钠血症,脑细胞兴奋性增加,易出现惊厥,而惊厥又加重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病情恶化。惊厥时,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予氧气吸入,流量1-2L/分,改善惊厥后脑缺氧缓解。(3)昏迷昏迷者应翻身拍背,采取平卧、侧卧体位,注意防止呕吐物、分泌物吸人气管引起窒息和吸人性肺炎。不能合眼者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双眼,避免眼球干燥及防止出现角膜溃疡形成,口唇干裂者用棉签蘸清水予以湿润。保持适当体位,注意功能位,避免畸形、挛缩、足垂发生。(4)消化道出血结脑患者过度应激反应,尤其是应用激素情况下,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早期做好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治应激性溃疡发生。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予暂禁食,并给予胃内注入凝血酶200U+生理盐水20ml胃内保留,1次/4h,同时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护理上严密观察出血量,监测血压、脉搏变化,同时观察患者面色、大便颜色及肠鸣音等症状体征,以防低血容量性休克。惊厥、昏迷患者注意两牙间置纱布缠绕的压舌板以防舌咬伤。(5)瘫痪瘫痪的护理病变侵犯脑实质、脑干、脊髓或脊髓腔梗塞时,可出现相应肢体瘫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协助和指导家属对患者每天进行肢体被动运动5~6次。各关节维持功能位置,定时翻身,每天做肢体按摩3~4次。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脑脊液蛋白基本恢复正常者,鼓励其主动运动,每天行走数次,鼓励生活自理。也可以协助用轮椅推患者到户外散步、晒太阳,使其增加对生命的热爱,调节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高热护理:物理降温,遵医嘱药物降温,温水擦浴,39度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 39以下每天测4次,药物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冷水擦浴:可使皮肤迅速降温,但频繁使用反而会妨碍散热。也可用冰袋或凉水浸湿毛巾冷敷,一般于前额或颈旁、腹股沟、腋下等处,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温水擦浴:水的温度以32—34℃为宜,可使周身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擦拭颈部、腋窝、胸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1、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2、体温超过39度,给予物理降温或给药。大量出汗、退热时应预防虚脱。3、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4、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次。饮食前后漱口。5、注意保暖,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6、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避免使患者着凉。7、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心情愉快。 2.4药物不良反应护理

脊柱结核治疗指南

脊柱结核治疗指南 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引起椎体病变所致。受累的脊柱表现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椎体因病变和承重而发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弯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驼峰畸形,胸椎结核尤为明显。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一半,其中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生最多,所有脊椎均可受累。以腰椎为多见,胸椎次之,胸腰段占第三位,颈椎和骶椎较少见。其中,椎体结核约占 99%、椎弓结核占 1%左右。 疾病分类 一、根据病程对脊柱结合进行了新的分期: 1.活动期,表现发热、盗汗、消瘦、腰背疼痛、僵硬、神经功能障碍、窦道等; 2.稳定性,脊柱结核病灶已稳定,临床上已经不需要抗结核治疗。如没有形成严重后凸畸形,没有神经受压功能障碍,没有脊柱不稳时为临床治愈;如出现后遗症时(如逐渐形成后凸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和脊柱不稳)需进一步治疗。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将活动期的脊柱结核顺利进入稳定期,临床大多数求治的患者大多数是属活动期,约占85%—95%。 二、脊柱结核还有从CT 的影像分为四型: 1.碎片型:椎体破坏后留下小碎片,其椎旁有低密度的软组织阴影,其中常有散在的小碎片; 2.溶骨型:椎体前缘或中心有溶骨性破坏区; 3.骨膜下型:椎体前缘有参差不齐的骨性破坏,椎旁软组织中常可见环形或半环形钙化影像; 4.局限性骨破坏型:破坏区周围时有硬化带。 三、最常见分型以初起病变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将脊柱结核分为四型。 1.椎体中心型(The center of the vertebral body type) 病变起于椎体中心松质骨,椎体破坏后塌陷呈楔形,小儿多见因此又称幼儿型,椎体周围软骨成份多,中心骨化部分病变发展后可有塌陷。早期椎间隙尚在。此型应与椎体肿瘤特别是转移癌鉴别。 2.椎体边缘型(The edge of the vertebral body type)

结核性脑膜炎72597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和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询问病史,周密的临床观察,以及对本病的高度警惕。凡原发型肺结核或粟型结核的患儿,出现不明显原因症状,特别是在麻疹、百日咳后出现发热呕吐者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其它如小儿出现不明显原因的呕吐、性情改变、头痛、颈部抵抗,持续发热经一般抗感染无效者,应问清有无结核接触史及既往结核病史,如疑为结核性脑膜炎者,应进行脑脊液检查。 2.X线检查结脑患儿肺部有结核病变者约为42 ~92%,其中属于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左右。因此,凡疑诊本病时,均应进行胸部X线摄片,如能发现肺内结核、尤其是粟粒型肺结核时,有助于诊断;但胸片正常者,不能否定结脑。 3.脑脊液检查 (1)常规检查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或毛玻璃样或微显混浊,细胞数一般为0.05 ~0.5×109/L,(50~500/mm3),急性进展期或结核瘤破溃时可显著增高,甚至可超过1×109/L,疾病早期细胞数可能在0.05×109/L以下甚至正常。细胞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可占70~80%,少数病例早期中性粒细胞可超过50%,球蛋白试验阳性,蛋白定量增加,多在0.4g/L以上,一般为1~3g/L,如超过3g/L应考虑珠网膜粘连,甚至椎管阻塞。糖定量早期可正常,以后逐渐减少,常在1.65mmol/L以下(30mm/dl)。脑脊液糖含量是血糖的60~70%,在测定脑脊液糖的同时应测血糖,以便比较。氯化物含量常低于102.6mmol/L(600mg/dl)甚至<85.5mmol/L(500mg/dl)。糖与氯化物同时降低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改变。脑膜液置于直立的小试管中12~24小时后,可有纱幕样薄膜形成,用此薄膜或脑脊液沉淀经抗酸染色或采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可找到结核杆菌。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或豚鼠接种,有助于最后确诊,但须时较久,对早期诊断的意义不大。对培养阳性者,应作药物试验,以供调整化疗时参考。 (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采用3H-TdR参入法测定脑脊液淋巴细胞转化,结核性脑膜炎时,在PPD剌激下,脑脊液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具有早期论断价值。 (3)免疫球蛋白测定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对脑膜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结脑时脑脊液中以IgG增高为主,化脑时IgG及IgM增高,病毒脑IgG轻度增高.IgM不增高。 (4)乳酸盐及乳酸脱氢酶测定.溶菌酶指数测定以及脑脊液抗结核抗体检查.脑脊液PCR法查结核抗原等。均有助于鉴别论断。 4.其它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帮助,但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本病。 (2)眼底检查在脉络膜上发现结核结节.脑脊液有改变者可以肯定论断。 (3)外周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轻度贫血。血压增快,但也有正常者。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_巨立中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J].Respir Physiol Neu-robiol,2007,158:280-286. [16]Kacimi R,Moalic JM,Aldashev A,et  al.Differentialregulation of G protein expression in rat hearts exposedto chronic hypoxia[J].Am J Physiol,1995,269:H1865-1873. [17]Richalet JP,Merlet P,Bourguig non M,et al.MIBG scin-tigraphic assessment of cardiac adrenergic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ltitude hypoxia[J].J Nucl Med,1990,31:34-37. [18]Wenzlaff H,Stein B,Teschemacher H.Diminution  ofcontractile response by kappa-opioid receptor agonistsin isolated rat ventricular cardiomyocytes is mediatedviaapertussis toxin-sensitive G protein[J].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1998,358:360-366.[19]Mason NP.The physiology  of high altitu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cardiorespiratory changes occurring  on ascentto altitude[J].Curr Anaesth Crit  Care,2000,11:34-41. [20]Dubowitz DJ,Dyer EAW,Theilmann RJ,et al.Early brain swelling in acute hypoxia[J].Appl Physiol,2009,107:244-252. [21]Krasney  JA.A neurogenic basis for acute altitude illness[J].Med Sci Sports Exerc,1994,26:195-208.[22]Fowles RE,Hultg ren HN.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thigh altitude examined by systolic time intervals and M-mode echocardiography[J].Am J Cardiol,1983,52:862-866. [23]Lehmann T,Mairburl H,Pleisch B,et  al.Platelet countand function at high altitude and in 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J].J Appl Physiol,2006,100:690-694.[24]Bendz B,Rostrup  M,Sevre K,et al.Association betweenacute hypobaric hypoxia and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inhuman being s[J].Lancet,2000,356:1657-1658.(收稿日期:20 14-07-26)·综述· [作者简介]巨立中(1960—),男,主任医师,E-mail:jlzhong @sina.cn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 巨立中,陈瑞专,聂庆平 (解放军273医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诊断; 进展 [中图分类号] R 52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07-8622(2014)06-0553-04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 itis,TBM)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的软脑膜、蛛网膜所引的炎症改变,脑实质和脑血管亦常受累。结脑占活动性结核的1%。目前,虽有规范的抗结核治 疗方案,结脑的病死率仍达20%左右[1]。早期诊断 和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由于结脑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脊液(CSF)的改变缺乏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直接找抗酸杆菌 方法简便,但阳性率较低,仅5%~20%[2] 。而结核 杆菌的培养费时,约需4~6周,培养的要求高,培养的阳性率因条件不同而报道不一,大约25%~ 80%[3] 。由于这些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已不能满足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外就结脑早 期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 临床表现 结脑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Thwaites对越南14 3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总结,发现结脑的常见症状有:头痛(50%~80%),发热(60%~95%),呕吐(30%~60%) 等。常见的体征有:颈部抵抗(40%~80%),神志改变(30%~6 0%),颅神经损害(30%~5 0%),偏瘫(10%~20%)等[4] 。上述症状和体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病原体感染都可出现,甚至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占位病变、出血也可出现。 2 脑脊液检查 2.1 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结脑的脑脊液早期外观大部分清亮(81%~94%),小部分为淡黄微混浊。随着病程的进展,约5~7d后则大部分外观呈黄色。结脑时CS F压力是增高的,病程的不同时期压3 55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 014年12月30日第35卷第6期Med J NDFNC,VOL.35,NO.6,December,2014

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和出院指导

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 结核性脑膜炎 【护理措施】 1.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1次,预防褥疮发生。 2.鼓励患者勤漱口,对有意识障碍者每日用盐水棉签擦洗口腔,早晚各1次。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呕吐者注意胃肠道营养治疗,昏迷患者留置胃管鼻饲。 3.患者意识状态及变化同结核性脑膜炎的轻重密切相关,在护理中可利用问答、呼吸及压眶反射、瞳孔角膜、吞咽咳嗽等反应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 4.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是否灵敏,如发现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肢体瘫痪、抽搐等,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抢救。 5.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也能反映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快,提示有颅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应报告医师, 采取措施。 6.密切观察患者头痛的剧烈程度、呕吐性质、有无抽搐及抽搐的次数、部位、间隔时间等,以了解颅凹内压的变化。 7.保持病房安静、抬高患者头部、避免使颅内压升高的动作(如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输液速度、吸氧改善脑供氧等。 8.加强对药物毒副反应的观察。注意观察抗痨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对肝、肾功能及周围神经有损害,对出现黄疸、耳鸣、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告之医师,及时作出处理。 9.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长期应用激素,要注意用药量准确,严格按医嘱用药,了解有无腹痛、黑便现象,同时按医嘱给予胃黏膜保护剂。 10.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应用脱水剂,同时注意应用后颅凹内压的变化情况,在输入脱水剂时防止药液外漏。 11.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紧张、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心理,对疾病的转归、预后过分担忧。对此类患者,除了向其讲解、介绍结核病的基本知识外,应根据不同个性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doc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 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 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 CT 或 MRI 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 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2. 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 20mg静脉滴注,连续3? 5 天。

结核性脑膜炎标准护理计划

结核性脑膜炎标准护理计划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结核病之一,一般在机体抵抗力减低、过敏性增高的情况下,脑皮质下层干酷性或脑膜的干酪性或脑膜的干酪病灶破溃。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进而发生结核性脑病,或为周身性粟粒型结核的部分。多见于儿童、成人,以青年为多,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呕吐、神志改变和脑膜刺激征,甚至意识丧失、昏迷。常用的治疗原则:抗结核治疗加抗炎,加强营养和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常见护理问题有; ①体温过高;②头痛;③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④自理缺陷;⑤语言沟通障碍;⑥有受伤的危险;⑦潜在的皮肤粘膜受损。 一、体温过高 [相关因素] 1、活动性结核菌感染。 2、脑膜内结核病灶破溃。 [主要表现] 1、发热,早期为38℃左右,中、晚期可出现高热39-40℃。 2、皮肤、颜色、颜面潮红,呼吸和心率增快,伴剧烈头痛。 [护理目标] 1、体温保持正常,呼吸、心率在基础范围内。 2、无发热、盗汗、头痛。 [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 2、鼓励多饮水。 3、每4h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神志的变化1次,如发现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不升时,要随时记录并给予处理 4、体温超过38.5℃,予以物理降温,并观察30min后记录降温效果。 5、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及药物降温并记录降温效果。 6、遵医嘱给予抗结核和抗炎治疗,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7、指导病人使用冰敷、酒精擦浴和温水擦浴,并观察和记录。 8、出汗时随时更换衣服和被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重点评价] 1、热型及伴随症状。 2、呼吸、心率正常与否。 二、头痛 [相关因素] 1、结核菌致脑膜内感染。 2、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颅内压升高。 3、腰椎穿刺后病人卧位不当引起颅内低压。 [主要表现] 1、头痛,咳嗽。 2、呼吸困难,发热。 3、有脑膜刺激征,表情痛苦,有时意识不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