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论文

合集下载

贵州省情论文(参考)

贵州省情论文(参考)

神奇多彩的贵州——是民族文化丰富,民族和谐团结的人间天堂【内容摘要】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当你看到侗族的鼓楼,唱过苗族的水酒,穿过布依族的土布,睡过水族的木屋后,你会发现这里是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更是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当你游过苍山幽深的原始森林,走过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土,穿过万千多次的瀑布群,探过竭尽人类所有幻想溶洞时,你会发现,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

更是回归自然,避暑休闲,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关键词】悠久历史;和谐;民族文化;避暑之都;经济腾飞Magic colorful Guizhou-- Is a rich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harmony and unity of heaven on earth Zhang Chun Zhang Yao Zhang Xiang Zhang Yijun Zhang GuangyuanLuo Yi Li Peng Lin Long Yang Wuchao Chen Yinzhi Shi Chaokang (Bijie Institute of Mining Engineering, 09 grade 3 classes, Guizhou Bijie 551700)【Abstract】Guizhou is the great motherland in a treasure land,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 south-eastern frontier, is a long history, multi-ethnic mixed, and some people staggered into a film populated province, is a higher elevation, latitude, Karst A typical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topography. When you see Dong's Drum Tower, sing Miao through the Buyi's handwoven cloth, slept in wooden aquarium, you will find here is equal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y of the family, but also na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100 cultural echo the garden is full of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inland mountainous provinces; when you swim Cangshan deep virgin forest, walked calmly bright purple soil, through the many thousands of waterfall group had to do all human exploration fantasy cave, you will find, here is the treasure ho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non-winter cold, summer without heat, scenery unique tourist destination. Is back to nature, summer leisure living is paradise on earth.【Key words】long history; harmony; culture; summer capital; economic take-off【内容】看不到大漠黄沙,听不到侬细雨,没有江南的秀丽玲珑或是塞北的豪气冲天,也没有青藏的明媚与神话,但贵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拥有独特韵味的神秘之地。

贵州省情论文

贵州省情论文

贵州省情论文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美丽而丰富多彩的地方。

它被誉为“中国的喀斯特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而闻名于世。

首先,贵州省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岩溶地貌,形成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化学风化过程。

在贵州,人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喀斯特山脉、深邃的喀斯特洞穴和清澈的喀斯特泉水。

黄果树瀑布、龙宫、荔波德水洞等景点是贵州省的标志性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一。

其次,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贵州是中国民族多元化的代表地区之一,其中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和舞蹈。

贵州的民族文化是该省的一大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此外,贵州还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这里有壮丽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和广袤的森林。

贵州的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非常适宜人们的生活和旅游。

梅花峰、贵阳花溪公园、黔西南都匀市等都是贵州的自然风光的代表。

最后,贵州省还注重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以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

此外,贵州还推动了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水电和风电等。

这些举措为贵州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贵州省是一个拥有丰富喀斯特地貌、多元文化和壮
丽自然风光的地方。

贵州省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提供了学习和探索民族文化的机会。

同时,贵州也致力于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贵州省将会成为更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贵州省情-贵州发展(推荐5篇)

贵州省情-贵州发展(推荐5篇)

贵州省情-贵州发展(推荐5篇)第一篇:贵州省情-贵州发展贵州发展的新机遇在哪里?如何吸引外资?贵州包括整个西部地区提出的关于大投资、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切合实际吗?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都要靠三个拉动:一个是投资拉动,一个是消费拉动,再一个是出口拉动。

贵州的人均GDP处于全国的末位,所以要在很短的时期内依靠强有力的内部需求的拉动,是比较困难的。

而贵州的出口又处于劣势地位,对贵州来说,大投资战略是一个最重要的选择。

开发西部,就需要大的投资。

但这个投资的钱从哪里来?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拉紧,地方政府从买卖土地中得到的资金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整个西部外资投资环境改善了,外资会逐渐进来。

我们营造怎样的环境,使那些意向性的资金变成实实在在的投资?这是一个大课题,值得研究。

在软环境上下工夫研究贵州的投资,关键是研究钱投到哪去,投什么东西,投什么项目。

贵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实际上包含房地产、药业、食品业和矿业。

I think: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西部解决引进大量资金实行大开发的重要前提。

东部产业转移到西部,这是必然的,因为所有投资者都要考虑投资成本,降低成本是所有投资家、企业家思考得很重要的问题。

贵州有资源,有劳动力,有很好的通道(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的大通道,贵州省政府已确立把贵州建设成为物流大基地),但许多企业却进不来,因为我们的产业政策有问题,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拿不出好的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现在吸引投资的基础性障碍已经在逐渐萎缩消失,关键是我们要营造投资环境,在软环境上可能下更大的功夫。

做足姿态才有投资“软环境”就是:办事效益高,融资和投资渠道比较通畅,审批环节周期不要太长。

贵州现在资本形成在GDP占的比重比较高,投资弹性系数很低,投资的转换率也比较低。

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仍需要有大量的钱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中,否则很难实现快速增长的目标。

我们怎么去吸引投资?对于贵州来说,要做好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准备。

贵州省情论文范文

贵州省情论文范文

贵州省情论文范文贵州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省份,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贵州省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旅游业。

历史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当时它是一个叫做黔国的小国家。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贵州成为了许多不同王朝的领土。

在明朝时期,贵州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省份。

在清朝时期,贵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在20世纪初,贵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革命基地。

毛泽东在贵州发动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包括遵义会议。

这些战役对中国的革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拥有许多不同的文化。

贵州的主要民族包括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水族、壮族和汉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贵州的文化遗产包括许多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音乐。

贵州的苗族和侗族以其独特的歌舞和服装而闻名。

贵州的布依族以其精美的刺绣和手工编织而闻名。

贵州的土家族以其独特的木雕和石雕而闻名。

经济贵州的经济主要以农业、矿业和旅游业为主。

贵州是中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地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铝生产地之一。

贵州的农业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和茶叶为主。

贵州的旅游业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旅游业贵州的旅游业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而闻名。

贵州的主要旅游景点包括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镇远古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

黄果树瀑布是贵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

荔波小七孔是一个由七个天然石桥组成的景点,非常壮观。

镇远古镇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非常适合游客体验古代文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拥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结论贵州是一个美丽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贵州的经济和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

如果你有机会去贵州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地方。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的少数民族情况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的少数民族情况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的少数民族情况我认为贵州属于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占37。

94%,但贵州在今天发展中还存在众多的发展问题,(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及交通工具方面不健全,使得农作物等许多物品得不以有利的对换,从而使他们在信息了解方面缺少。

政府基层干部工作人员应加大下乡回访力度,并不断增加每年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相关知识、生育、综合素质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在旅游、农作物、人物等方面有很多的个性独特之处,但是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由于没有重视农业,使得所有的销量、包装、产量等没有得到得很好的成绩及发展,宣传太少。

(三)贵州的确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很有个自的特色,我们的政府要去挖掘人、物的潜力使这样的地区更能吸引外来人员,使他们了解而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可去之处。

利用生态资料发展第三产业收入,如现在的农家乐等,这样农民即增加了收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主人农田也不会大片片没人种出现荒疏的景象。

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回家减少城市人口的复合量。

我只能大概说个10来年的发展:1.“天无三日晴”,依然没有太大改变,因为我们贵州植被覆盖高,水分蒸发旺盛,因此这不用发展,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是我们应该值得骄傲的。

2.“地无三里平”,这个只能说是“路无三里直”,因为我们贵州多山,不可能为了全是直路而把所有山都铲掉吧,这些年来,铁路在不断建设,我们家那边就新修了一条“渝怀铁路”,还有高速,高等级公路都越来越多,乡村土路虽然也有,但那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还有机场也逐渐增多,甚至还有富豪买私人直升机。

3.“人无三分银”,“三分银”指多少,我估计是年收入百来块钱,连百来块钱都没有,你有吗,如果你说没有,那我就拿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好了,我也是瞎编几句,我也承认贵州的确还是比不上大多数其他省份,我在外说自己是贵州人,人都会很茫然的问我是哪个省~但我依然还会告别人我就是贵州人~这会我正忙着呢,你自己也想想吧,别老是想着靠别人..。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第一篇: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 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贵州历史发展悠久。

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

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

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明代,贵州建省。

清代,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火种。

1949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第一节从古夜郎到贵州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

岩灰洞的人牙化石被命名为“桐梓人”。

此外,还在贵州高原先后发现了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发现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已定名的有“兴义人”、“穿洞人”等。

盘县大洞遗址是一个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被列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水城人”开创的打制石器方法,被称为“锐棱砸击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二、古夜郎的兴起秦统一中国以后,派常“略通五尺道”,在夜郎地区发展交通,在部分地区设置郡县,派遣官吏治理,加强对夜郎国的控制。

三、郡县制在夜郎地区的建立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牂牁的发展五、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第二节从贵州建省到贵州解放一、贵州行省的建立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经济发展状况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经济发展状况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经济发展状况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2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34.0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0亿元,增长14.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7%、40.9%和46.4%。

与上年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完成工业增加值1969.7亿元,增长21.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6.5%,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1亿元,增长27.5%。

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9.5%,产业朝着集群、集聚、集约方向发展。

畜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1.5和2.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亿元,增长14.2%;旅游业总收入1429亿元,增长34.7%。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5%。

成功举办了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首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组织了香港招商等活动。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省直机关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分别减少59%、52%和27.4%,投资环境得到优化,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氛围正在形成。

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500亿元,增长152%。

开放的力度、开放的效果多年没有。

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650亿元,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1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0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比上年多增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

贵州省情论文2500字

贵州省情论文2500字

贵州省情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贵州省情论文2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贵州省情论文篇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省情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摘要:要了解贵州,必须翻开历史的篇章,从而可以看到贵州的人、贵州无穷尽的山水、贵州民俗及贵州民族文化。

他们沿着漫漫历史长河走来,来自中华大地不同地方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带来各自的文化;从四面八方迁徙而至,汇于贵州,与这里原住居民一起定居,子斯成长子斯;“大杂居,小聚集”相互交流、碰撞、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耕耘着共同的家。

从而这里成为了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团结和谐的人间天堂。

走进贵州,感受贵州文化,感受民族和谐。

关键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团结和谐、人间天堂作为一名贵州人,明晓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是一个多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充满发展前景的山区省份。

那么,我们为何不去了解,查阅,论证一下我们的家呢?贵州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民族的多样性,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等,都是我们主要谈论的内容。

但这更有利于把贵州推向世界,让贵州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也迎来经济、文化上的利益。

一、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谈论贵州文化状况,每一项都必须追溯的远古时代,特别是贵州文化、民族,要把这一一说完,就得一一证明。

贵州文化大致可分为解放前文化和解放至今文化和当代文化。

首先,原始文化中,著名的黔西观音洞文化,他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贵州高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可把历史追溯的距今24万年以前,并用大量的材料揭示了贵州丰富的史前文化。

文中在《贵州黔西观音洞数据报告》中指出:“观音的文化”是一种文化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贵州省总体发展
解放四十年来,我省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贫富差距很大。

与相对发达的黔中、黔北地区相比,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则处在另一极点上。

这些地区多少年来十分艰难、痛苦地挣扎在贫困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具体原因究竟何在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于1989年春节期间系统地调查了我省典型的少、边、穷县册亨县。

该县位于黔西南边缘南、北盘江夹角的崇山峻岭地带。

全县土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16万9千人。

主要居民为布依族,点总人口的74%。

册亨县原是一
个布依族自治县,1984年取消自治,归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并列为全
省26个贫困县之一。

近四年来农村人均口粮只有350—400斤,人均年纯收入130—150元,远远低于全国乃至本省的农民人均口粮和纯收入水平,大多数农
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贫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探索的不仅仅是贫穷的现状,而且还有贫穷的过去;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地区总是一直处于贫困的境地之中——一、工农业生产、交通等客观
条件十分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
农业基础薄弱
册亨县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现有耕地面积19万亩,人均1.2亩,比全省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0.71亩还多0.49亩。

但耕地质量低劣,25度以上的陡
坡耕地差不多占现有旱作耕地的一半。

全县稻田面积中,中低产农田就占了70%。

没有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仍占相当大的数量(约55%),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田总量的三分之一。

近几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片面抓粮食生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赶山吃饭,毁林毁草开荒,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天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山多陡峭,流径量大,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严重。

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0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总面积的半数。

根据有关部门对南、北盘江浸蚀模数的计算,每年县境内通过大小溪沟、河流外泄泥沙约140万吨,计有5千多亩耕地的表土被冲刷流失。

再加上山区农民耕作技术落后,基本上是粗放经营,施肥少、产前产后服务差,缺乏科学管理,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农民习惯于刀耕火种,不用肥料,不精耕细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递减。

由于土地的贫瘠,基本上是广种薄收。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干旱、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

如1986年下半年至1987年初的干旱持续半年之久,水稻栽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只及前一年的58%;紧接着又暴雨成灾,秧苗长势正旺的4,800多亩稻田被洪水淹没,其中1,700多亩被彻底毁坏,造成粮食减产2,700多吨。

耕地质量差,自然灾害多,农民依附着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办法少,一遇灾害就欠收,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解放初期延续到现在,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该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截至1987年,全县农业机械动力总量仅有852.96万瓦,平均每万亩耕地只有农业机械动力0.43万瓦。

而且还由于管理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保养差、油料缺乏等因素,十分有限的农业机械设备多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有农活几乎全靠手工操作,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农业生产方面这些不利的客观因素造成的结果是:虽然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整个农业生产尚在“自给”但不能“自足”的窘况中为解决温饱而奋斗。

(二)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缓慢
自解放三十多年来,该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自然半自然经济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自然条件及政策等诸主面的限制,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1951年是册亨县解放的第一年,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是13%,这个比例自然是很低的;但经过六年的发展到1957年,也只达到15%;到二十年后的1978年,商品率达到21%,仍然是很低的;到1987年增到23%;1988年又下降到19%。

牧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几乎与农业是平衡的:1951年和1957年的商品率都是14%,1978年是21%,1987年是25%,1988年略有下降,接近25%,发展也是很缓慢的。

林业算是该县所长,森林覆盖率为17%,高于全省14.5%的水平,因此林业商品生产的发展相比农业与牧业要快要高:1951年为33%,1957年为35%,1978年为50%,1987年为53%,1988年上升到73%。

市场不健全、集市贸易不发达,也是制约该县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册亨县农村经济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对于由各种生产要素专业市场组成的适宜商品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市场的要求望尘莫及。

同时,农贸市场也非常残缺,全县区(镇)乡共有集市20个,平均8千农村人口才有一个集市,而且这些集市规模小,只限于少量农副产品的交易。

大多数集市与集市之间距离远,交通十分不便。

因此整个流通领域没有真正搞活,大桩农产品产销很难直接见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总起来说,该县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只是占了十分有限而有利的自然条件的一点便宜。

其他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的后劲仍然很不足。

(三)工业生产十分落后
册亨县工业产值极低,1985年以来一直徘徊在500万元左右。

该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为开发矿产资源,一哄而起办了很多锑厂,至1987年10月先后建起了县锑选厂、华侨锑深加工厂、民族锑冶厂、联合锑厂等。

但由于设备简陋,缺乏电力,原料又是由私人个体开采经营,地质勘探工作无法得到深入,找矿缺乏科学依据,生产率很低。

因此原料时多时少时无,不能保证计划供应。

再加上技术、管理水平差,工厂常常处于半瘫痪状态。

目前,这些盲目投资、争相上马的企业正在滑向破产的边缘。

为开办这些企业共向银行贷款686万元,其中517万元现已无力偿还。

该县酒厂本应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厂,所生产的“灵芝酒”被评为1985—1986年全省优秀产品三等奖,深受消费者喜好。

在连年亏损、不景气的情况下,1986年略显生机,产量达2,000砘。

但由于设备、技术、原料、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产量仍十分有限,经济效益很低。

(四)地处偏僻,交通闭塞
发展交通运输是摆脱贫困的必要条件,但该县由于地处偏僻,交通十分落后。

册亨县城离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广西百色市分别为130公里和220公里。

距离省城贵阳400多公里,没有直达客车,出差贵阳要中途展转两天才能到达。

汽车是该县唯一的交通工具,但县境内公路量少,现有公路13条,总长仅376公路,
通车里程才310公里,还有13个乡不通公路。

以面积计算,每百平方公路才有公路1.4公里,大大低于全省(15.8公里/百平方公里)和全国(9.2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

全县公路没有一条柏油路,坡陡弯急,路面狭窄,危险路面多,桥涵多,基本属于四级和等外级公路。

晴通雨阻的路段常年有100公里左右,占通车里程的三分之一。

总起来说,该县公路数量少,质量差,技术标准低,通过能力弱,且分布不均。

公路运输在工农业生产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地方几十年来运输全靠人挑马驮,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五)生产力落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少、边、穷地区多是一个封闭体,是一个未开化的地带,地上地下都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地区确是“富饶的贫困”。

若论册亨县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自然的资源优势占主要地位。

到目前为此,已发现的地下资源有金、锑、硫磺、雄黄、珠砂、铅、火硝、大理石、冰川石、无烟煤、铜、铁、锡等宝贵的矿产资源,还可能蕴藏有石油资源。

据地质部门测定,册亨金矿还是个富矿,很有开采价值。

若是各方面条件具备,可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加工,单凭发展原料工业和初加工工业,就能使国民经济得到翻身。

但因该县人力、财力、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先天”不足,在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显得无能无力。

册亨县的地上资源主要是林木。

林地面积有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高于
全省(14.5%)和全国(12%)的水平;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亩多,也高出全省和全国的水平。

据1985年清查森林的统计,全县成用木的活立木蓄积量高达519
万立方米。

由于多年来有关林木管理和开采的政策措施不得力,加之林区交通不便,多少年来一直是死采树,采死树、采树死。

一没采伐计划,二无林产品加工业,三是交通不便,因此森林经常遭到乱砍滥伐,每年腐烂在深山沟里的有用木材不计其数。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解决长途运输问题;可是要全面解决这两大难题却又是该县本身现有的人、财、物力所无法办到的。


王国力2011 12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