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1. 第一单元:物体的热胀冷缩1.1 热胀冷缩的概念- 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凉后会收缩。

1.2 热胀冷缩的原因- 物体中的分子受热时会运动更加剧烈,造成物体体积的增加。

- 分子受凉时会运动减弱,造成物体体积的减小。

1.3 热胀冷缩的应用- 铁路铺设时要考虑铁轨的热胀冷缩,避免变形和断裂。

- 钢轮车在行驶时,由于受热会膨胀,需要留有一定的缝隙。

2. 第二单元:物体与环境的关系2.1 空气的特性- 空气是气体的一种,无色无味无形。

- 空气是物体的一部分,占据物体的一部分空间。

2.2 空气的作用- 空气可以支撑物体,使物体能够浮在水中或悬挂在空中。

- 空气对物体运动具有阻力,使物体减速或停止。

2.3 空气的压力- 空气对物体的压力是由空气的重量所致。

- 空气的压力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3. 第三单元:风的产生和大气的循环3.1 风的产生- 风是空气运动的产物。

- 太阳的照射造成地面温度不均匀,形成气流,产生风。

3.2 大气的循环- 大气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系统。

- 大气循环可以平衡地球上的温度,影响天气变化。

4. 第四单元:物体的结构和变形4.1 物体的结构- 物体有体积、质量和形状。

- 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之间有空隙。

4.2 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拉、扭、压等方式改变。

4.3 物体的变形- 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变化,称为物体的变形。

- 物体的变形有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

以上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以下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核心知识总结:第一单元:物质的存在形态和变化1. 物质的三种存在形态:固体、液体、气体。

2. 物质的变化有两种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物质变化的表现:颜色、气味、放出光热、产生气体等。

4. 物质的溶解和浓度: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占的比例。

第二单元:生物和非生物1. 生物的特征:生物可以呼吸、有生长、有运动、有繁殖能力。

2. 非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能呼吸、不能生长、不能运动、不能繁殖。

3. 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生物能自主活动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非生物不能。

第三单元:种子的成长1. 种子的结构:种子由种皮、种子叶、种子芽组成。

2. 种子的发芽条件:水、适当的温度和光照。

3. 种子的发芽过程:吸水膨大、种皮裂开、种子芽伸出,最后形成幼苗。

4. 幼苗的生长需要水、阳光和适当的温度。

第四单元:鸟和昆虫1. 鸟的特征:鸟有羽毛、有翅膀、有喙、会飞行。

2. 昆虫的特征:昆虫有六条腿、有触角、有两对翅膀。

3. 鸟和昆虫的相同点:都属于动物,都是地球上的生物。

4. 鸟和昆虫的差异:身体结构和生活性不同。

第五单元:植物的生长1. 植物的结构:植物由根、茎、叶组成。

2. 根的作用和特征: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3. 茎的特征:茎可以承受植物的重量,还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

4. 叶的特征: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所需的食物。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核心知识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一、生物1. 植物植物植物- 光合作用原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释放出氧气。

- 植物的繁殖:通过种子繁殖、利用根茎和侧枝繁殖、利用叶片繁殖等方式进行。

-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根据环境的不同,适应各种气候、土壤和光照条件。

2. 动物动物动物- 动物的结构与运动:动物有不同的骨骼和肌肉结构,使其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 动物的分类:动物可以根据其体内结构和生活性等特点进行分类。

- 动物的生活性:动物根据其食性、活动时间等性进行生活。

二、物理1. 能量与力能量与力能量与力- 动能和势能:物体具有动能和势能,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 力和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 机械工作:机械工作是通过力使物体发生位移的过程。

2. 声音和光声音和光声音和光-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介质传播。

- 光的传播:光能够直线传播,也能被反射、折射和吸收。

- 颜色与光:可见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三、地理1. 地球与宇宙地球与宇宙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其中地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 月亮和星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星星是遥远的太阳系中的太阳和行星。

- 季节和气候: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季节的变化,气候受地球自转和倾斜度的影响。

2. 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 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人类要合理利用资源。

-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保护地球资源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责任,要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

四、化学1. 物质和变化物质和变化物质和变化- 物质的三态: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会引起物质的转变。

- 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物质可以通过混合和分离来改变其性质和形态。

- 酸和碱:酸和碱是化学物质,酸性溶液会酸性反应,碱性溶液会碱性反应。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课程是学生们探索自然世界、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阶段。

在人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周围的世界,也是他们日后学习更高
级科学知识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科学必背的知识点:
1. 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以及太阳
系的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

2. 生物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3.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学习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和衰老。

4. 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孵化或出生、成长和死亡。

5. 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
们之间的转换。

6. 力和运动: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包括重力、摩擦力等,并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

7.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了解能量的不同形式,如热能、电能、光能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8. 简单机械:认识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了解它们如何帮助
我们完成工作。

9. 地球的自然现象:学习天气、气候、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0. 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

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课上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并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知识点1.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2.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3.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4.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一个人的肺活量。

6.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7.脉搏是血管有节奏搏动。

8.脉搏与心脏的跳动有关,脉搏的次数与心脏跳动的次数一样。

9.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动脉注射全身;心脏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10.心脏是人体的动力器官,它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

11.人的大脑看上去像一团核桃仁状的豆腐脑,很柔软。

12.人的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如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等13.颅骨对大脑具有作用。

14.肺、气管、心脏、血管、脑等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和谐统一,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项任务。

15.生活中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睡眠不足问题、吸烟问题、噪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第三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知识点1.古希腊人从进出港船只现象,提出了大地不是平的,而是一个大圆球的猜想。

2.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地形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3.麦哲轮用环球航行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伟大猜想的。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神州”五号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5.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就是地貌。

常见的地貌有沙漠、海洋、湿地、山地、平原、高原等。

6.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它的构造就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

7.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建立模型是科研的重要方法。

8.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

9.在地球仪表面,沿东西方向环境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

10.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五年级复习知识点1、壶是怎样传热的1.金属丝传热实验步骤:①把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②把涂有蜡(凡士林膏)的火柴粘在金属丝上;③用酒精灯给金属丝加热现象:距离火源最近的火柴最先掉落,然后中间的掉落,距离火源最远的最后掉落。

结论:热在金属中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2.将蜡均匀涂抹在铁皮上,加热看到的现象:中心加热:蜡从中心向四周融化一端加热:蜡从一端向四周融化。

3. 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什么是热传导?)答: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4. 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

(比如:铁片、铁棒、铁丝、铜丝等金属物)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比如:木片、玻璃片、塑料片、瓷片、木棒、塑料棒等)5.锅、壶等用金属制成,原因:金属的导热性能强。

6. 锅铲勺子柄大多用橡胶、塑料、木材、陶瓷制成,原因是:橡胶、塑料、木材、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不会烫手。

7. 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原因是:金属制品导热性能强,容易散热,当手触摸金属制品时,手上的热很容易被传递出去,所以感觉更凉。

2. 水是怎样热起来的1.水的传热实验:材料:烧杯、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黑芝麻(木屑)步骤:①将半杯装有黑芝麻(木屑)的水放在石棉网上②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现象:烧杯中的水上下不停地循环流动。

结论:水是通过热对流的方式来传递热的。

2. 将两个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小塑料袋同时放入室温水中,现象: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3. 将两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在一起,现象:②热水在上,冷水在下:没有明显变化②冷水在上,热水在下:热水上升冷水下降,最后两杯水混合在一起。

4.水是怎样传热的?(什么是热对流?)答: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对流。

6. 空气如果受热不均,下面较热部分和上面较冷部分也会产生相对流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1 毫米、厘米、分米、米- 定义:分别表示长度的不同单位,1毫米=0.1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1.2 千米- 定义:表示长度的单位,1千米=1000米。

- 换算: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单元测量长度2.1 直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保持直尺与被测物体垂直,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2 卷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卷尺进行测量,保持卷尺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起始端、量程和分度值。

第三单元质量单位3.1 克、千克、吨- 定义:分别表示质量的不同单位,1克=0.001千克,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质量单位的转换。

3.2 质量的测量- 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 方法: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4.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4.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等。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5.1 杠杆- 分类:一端固定、一端活动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两端都活动的杠杆为等臂杠杆;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两个力的杠杆为轮轴。

-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力×力臂=阻力×阻力臂。

5.2 滑轮- 分类: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原理: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第六单元地球与宇宙6.1 地球-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 特点: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6.2 宇宙- 组成: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 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航天器、望远镜等。

人教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人教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人教五年级科学知识点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知识不仅包括基础的自然科学概念,还涉及到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实践技能。

以下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一、地球和宇宙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了解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3. 月相变化: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三态:了解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变过程。

2. 能量的转换:学习能量守恒的概念,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如何相互转换。

3. 简单机械:认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生物和环境1.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的基本分类方法,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依据。

2. 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3. 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四、人体生理1. 人体的基本结构: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认识它们的基本功能。

2. 呼吸和循环系统:学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工作机制,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营养和健康:了解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五、科学探究1. 科学观察:学习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2. 实验设计: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3. 数据分析: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六、科学与社会1. 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知识如何影响和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

2. 科学伦理:学习科学探究中的伦理问题,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探究态度。

3. 科学与环境:理解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章
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章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章
1、(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现象:(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3、(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和(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副科发明的“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7.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一天)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5、(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6、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8、(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9、(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0、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3、(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