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_0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欢迎大家借鉴参考!高中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东宝中学彭秋玲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2.务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1/ 17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

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

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用心发言。

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

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

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必须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必须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文学艺术的繁荣-省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文学艺术的繁荣-省赛一等奖

文学艺术的繁荣【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作品,认识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巨大作用。

2.通过欣赏凡·高的美术作品,体验美术作品摆脱神学束缚、表达人性和个性的精神。

3.通过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反映了人们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大师们的作品,艺术性强,寓意深奥,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来说,还达不到真正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开展符合中学生特点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近代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家、艺术家人才辈出,文艺作品硕果累累。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凡·高和贝多芬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

二、新知学习1.法国的良心——巴尔扎克第一组的学生,将准备的有关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的内容梗概,向全班学生做一下简单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作品的特色:《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名篇佳作。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巴尔扎克对主人公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及其与金钱、权力、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刻揭露。

2.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第二小组的学生,将有关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的基本情节,向全班学生做一下简单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小说的特点:①反映19世纪俄国历史大动荡的现实。

②揭露和鞭笞俄国社会转型时期农奴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③享有世界声誉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教师指出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负盛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描写了俄罗斯社会的整整一个时代。

要了解19世纪的俄国,《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值得一读,尤其是《安娜·卡列尼娜》。

3.印象派大师——凡·高第三小组学生,将凡·高作品《向日葵》,向全班学生作欣赏介绍。

文学艺术大师教学反思【共8页】

文学艺术大师教学反思【共8页】

文学艺术大师教学反思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1、课型设计的思考。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梳理探究”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有关知识做必要的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因此,本课在设计时就定位为语文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2、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根据课本上名著导读所推荐的名家名作以及老师推荐的书目,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文学大师有了一些接触,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有意识地把“走近文学大师”与“名著导读”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对学生接触过的名家名作进行调查筛选,确定了探究对象:苏轼(乐观旷达)、鲁迅(阿Q形象)、巴金(《随想录》)、曹禺(《雷雨》)、海明威(《老人与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高老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学生分组交流其中某一个作家或作品,探究内容包括:作品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大师的人格魅力等,交流的重点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学生的阅读认知和体验虽然还很浅显和幼稚,但他们毕竟迈出了阅读与思考的第一步,通过这一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但在实际上课时,因为时间关系学生的展示只进行了一部分,给不少同学留下了遗憾。

3、课堂活力不足。

在上课时采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显得单调、沉闷,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课堂活力不足。

4、课堂上预设的痕迹明显,生成不足。

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怎样走近文学大师,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堂交流和发言总结出走近文学大师我们可以获取什么,课堂重心偏在后者,即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过程和体验。

学生的发言谈阅读感受的多,提出有效问题的少,课堂上缺少生成性的问题,这与我的引导和组织有很大关系。

总之,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中存在许多我已经意识到和尚未发现的问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人教版初二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语文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初二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语文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初二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语文教案及反思《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四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灭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问,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犀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L 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卜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用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扣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查尔斯狄更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大师

查尔斯狄更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大师

查尔斯狄更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大师查尔斯·狄更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大师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而查尔斯·狄更斯则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

他以其深刻揭示社会问题和描写人性的作品而闻名,留下了深远的文学遗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狄更斯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并研究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社会问题的揭示与关怀狄更斯的作品广泛涉及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贫穷、不公、孤儿、工业化等等。

他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虚伪、贪婪和险恶的人性,同时也为受苦受难的人们发声。

例如,他的作品《雾都孤儿》通过主人公奥利弗的遭遇,揭示了当时贫困阶层的生存困境以及社会对孤儿的冷漠态度。

这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揭示,使狄更斯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二、鲜活的人物形象与丰富的故事情节狄更斯的作品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善于刻画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使他们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故事情节更是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例如,《双城记》中的卡尔顿和德夫涅,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懦弱而温柔,一个勇敢而果敢,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部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故事。

三、文学艺术风格的变革与突破狄更斯的作品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英国小说的新纪元。

他大胆地采用了序幕、插图、多线索等手法,使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戏剧性。

此外,狄更斯对语言的运用也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突破性的创新让他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四、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与启示狄更斯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与启示。

他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并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影响了大量的读者,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和反思。

同时,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也使人们对自身行为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导学案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导学案

九年历史上册第24 课文学艺术的大师导学案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九年历史组审核:东山中学历史备课组时间:2012-10-2【学习目标】1.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如《战争与和平》等。

2.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

3.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学习流程】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自学提示:(一)重点:近代历史上文化领域的三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学生自学教材(三)预习检测:1.列夫•托尔斯泰最擅长深刻细致的心理描写,尤其善于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产生和变化,因此被誉为“”。

他的最著名的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3.终身与“命运”拼搏,以其顽强的意志与毅力,最终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伟大“英雄”的“乐坛雄狮”是,他是古典音乐派的终结者和的开拓者。

二、展示与质疑:三、点拨与归纳:天才的艺术家――托尔斯泰及作品用生命作画的人――凡·高及作品乐坛雄狮――贝多芬及作品教学反思:四、巩固与检测:(一)巩固训练:(二)检测反馈:1.俄国有位伟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的主要社会现象,被列宁称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

这位作家是()A.列夫•托尔斯泰 B.普希金 C.果戈理 D.屠格涅夫2.他在26岁时听力开始减退,晚年则完全失聪,他一生中创作交响曲最著名,你能猜出他是谁吗()A.肖邦 B.莫扎特 C.贝多芬 D.李斯特3.世界名画《向日葵》是谁的作品()A.达•芬奇 B.凡•高 C.莫耐 D.拉斐尔4.贝多芬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伟大业绩的作品是()A.《英雄交响曲》 B.《命运交响曲》 C.《悲怆奏鸣曲》 D.《月光奏鸣曲》 5.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

近代文学艺术优秀教案

近代文学艺术优秀教案

近代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贡献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四位大师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凡·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教学难点】对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凡·高、贝多芬四个代表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自身优秀品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使我们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今天,我们踏进文学与艺术的殿堂,去领略绚丽多彩的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二、文学殿堂的巨匠。

1.师: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占据了欧美文学领域的主要地位,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生: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和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

师出示巴尔扎克代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节选:一次,母女俩趁葛朗台不在,端详夏尔赠送的梳妆盒。

刚好葛朗台回来了,看到丈夫两眼盯住盒上的黄金,葛朗台太太吓得嚷道:“上帝呀!可怜可怜我们吧!”老头儿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儿童那样朝梳妆盒扑来。

“这是什么?”他一把抢走了宝盒,把它放到窗台上。

“真金!是金子!”他叫出声来。

“好重的金子!足有两磅。

啊!啊!原来夏尔是用这个换走了你的宝贝的金币。

嗯!你为什么不早说呀?这交易划算呀,乖孩子!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承认。

山东省成武县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名师学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成武县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名师学案 北师大版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知识梳理】1.“天才的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

被称为“心理描写大师”,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用生命作画的人:凡·高荷兰的伟大画家。

《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

3、乐坛雄师:贝多芬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发展和创造了奏鸣——交响乐的结构形式。

作品:《英雄交响曲》(描写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命运交响曲》。

【试题演练】◆(2016·四川成都)15.2016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

填写下列表格,其中空白处应是A.《马可·波罗游记》B.《神曲》C.《哈姆雷特》D.《天方夜谭》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有 ①《向日葵》 ②《战争与和平》 ③《安娜•卡列尼娜》 ④《复活》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016·江苏南京)23.他“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是A .牛顿B .伏尔泰C .恩格斯D .列夫·托尔斯泰◆(2016·湖南邵阳)15.2015年9月28日上午,彭丽媛在纽约茱莉亚院仔细观看了贝多芬、莫扎特创作的手稿,并赞叹“太珍贵了“,彭丽媛观看到的手稿属于方面的作品。

A.美术B.音乐C.诗歌D.史学◆(2016·山东东营)20.贝多芬为拿破所写的,第一部明确反应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是A.《维也纳森林序曲》B.《英雄交响曲》C.《春之声》D.《蓝色多瑙河》◆(2016·福建莆田)17.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是A.达·芬奇B.莎士比亚C.凡·高 D.贝多芬世界历史上册综合题一、选择题◆(2016·四川乐山)24.一个伟人就是一座丰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1参加焦作市优质课大赛决赛,我的参赛篇目是《走近文学大师》。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

“梳理探究”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因为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所以在本课的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有一些困惑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点拨和指正。

1、课型设计的思考。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梳理探究”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有关知识做必要的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因此,本课在设计时就定位为语文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2、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根据课本上名著导读所推荐的名家名作以及老师推荐的书目,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文学大师有了一些接触,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有意识地把“走近文学大师”与“名著导读”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对学生接触过的名家名作进行调查筛选,确定了探究对象:苏轼(乐观旷达)、鲁迅(阿Q形象)、巴金(《随想录》)、曹禺(《雷雨》)、海明威(《老人与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高老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学生分组交流其中某一个作家或作品,探究内容包括:作品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大师的人格魅力等,交流的重点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学生的阅读认知和体验虽然还很浅显和幼稚,但他们毕竟迈出了阅读与思考的第一步,通过这一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但在实际上课时,因为时间关系学生的展示只进行了一部分,给不少同学留下了遗憾。

3、课堂活力不足。

在上课时采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显得单调、沉闷,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课堂活力不足。

4、课堂上预设的痕迹明显,生成不足。

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怎样走近文学大师,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堂交流和发言总结出走近文学大师我们可以获取什么,课堂重心偏在后者,即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过程和体验。

学生的发言谈阅读感受的多,提出有效问题的少,课堂上缺少生成性的问题,这与我的引导和组织有很大关系。

总之,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中存在许多我已经意识到和尚未发现的问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2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这个时期不但在经济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

本课涉及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重点给学生们介绍了三个在文学、绘画和音乐方面成就突出的文学艺术大师。

以前上这样的课,教师是主角,教师把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介绍给学生,学生的责任就是认真地听就可以了。

课堂上充分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本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因而教师太累,学生太轻松,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样的课上就成了一个听书的,对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课堂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尽最大可能地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前我布置了大量的内容让他们回去查资料,可以是几个人合作的方式,因为课改要求同学学会合作学习,这也给了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

这样以来,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然后归纳、整理。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感觉比老师讲的要记忆深刻得多。

在授课时,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内容先上,这样做打破教学的死板的框架格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攻克一个一个知识的堡垒。

由于我主要是让学生讲述、归纳、交流,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课堂进行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很愉快,任务也完成的很好,资料收集的比较全面,因而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踊跃,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涨,真正表现了他们要做课堂主人的态度,课堂是表现他们才能的小天地。

看到同学们的这种表现,不但我心里暗暗高兴,我观察到有不少同学的脸上也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足见他们的确是深爱触动!这正是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就上要让学生领略以知识的魅力!相信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只要肯付出努力,他们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的。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3在本章我们学习了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这一时期,科学进步,文化艺术繁荣,这些都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发展的基础上。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既集中反映了时代风貌,也表达了人类理想,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以往遇到有关文学啊艺术啊科学啊思想啊等内容的课文,我往往合并同类项,即几课并成一课,将所谓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考点划一下。

这一两年突然想有所改变,于是找资料,备课,着实花了一些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课的感觉还蛮好的,学生听得象那么回事,较认真,两眼盯着我,不时地回应着我的问题。

上课的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不就是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关注度吗?所以我自我感觉良好,尤其在上《文学艺术的大师》一课时。

瞧,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丑陋内心伟大的崇拜,对用生命作画的凡·高坎坷而悲惨的一生的同情,对贝多芬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强不屈地笑对生活并取得重大音乐成就的钦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节课啊,这是我的一个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懒惰,突破自身教学的空白,突破一贯思维的狭隘,我太开心了。

然而,随着第一遍教学的开始,我的心情却越来越沮丧,因为我不再简单满足于学生单纯的听我讲这些大师的生平故事,我自己越熟悉大师的故事,则越觉得课堂的严重不足,我的历史课堂似乎成了故事课,又似乎成了我的独角戏的舞台,有情感有生动,却偏偏缺乏历史的深度和内涵!历史课不应该是这样的肤浅,历史课的历史元素应该无处不在。

那么,如果重新上这堂课,我该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我该提供给学生怎样的历史素材和历史观呢?我陷入了沉思。

也许我应该读些这些大师的著作,更深入地了解大师所生活的历史大时代,学会剖析历史时代对这些大师成长的影响、作品的影响,更能归纳出大师们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的成长历史,以及他们成长为大师的相通哲理。

简言之,我这所以原来这样处理该课的内容,并不是因为我对这些大师们的生平很熟悉的原因,恰恰相反,我是因为对他们了解的太少而如此稚嫩地处理教材处理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

一度的洋洋自得突然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心内增加的羞愧。

我需要沉下心来,用研究的心态去探究大师们成就与成长。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4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对作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知道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代表作是《向日葵》,欣赏《向日葵》,说出它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贝多芬,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音乐史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的欣赏,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

同时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引文,能够说出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以及作品的特点,欣赏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及其他作品,了解其艺术风格,体会作家用生命和灵魂作画。

学生课前搜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录音、光盘或文字资料)了解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列表概括三位艺术大师的姓名、文学艺术、国家和代表作,以巩固知识,提高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托尔斯泰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不能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关注同情弱者。

欣赏《向日葵》,培养热爱生活、善待人生、生命的意识。

感受贝多芬身处逆境却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呐喊,那种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可以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当你沉浸在《战争与和平》和描述中留连忘返的时候,当你面对《向日葵》绚丽的色彩而感叹敬佩时,当你被《命运交响曲》所震动时,你一定想知道是谁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如此巨大的财富?是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伟大的人吧!利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课的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教师课前搜集的关于本课三个人物的部分资料,有文学作品、人物图象、绘画作品、《命运》《英雄》等光碟。

问学生“你们想最先了解哪一位艺术大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贝多芬”。

根据学生的兴趣,我们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3、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的作品。

然后我又稍稍补充了一点儿他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对贝多芬的影响。

接着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听完之后,问“当你听这首交响曲的时候,脑海里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了交流。

最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贝多芬那种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以及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孜孜不倦的追求、顽强地同命运抗争、身残而志坚都是我们日后学习的动力。

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成功的经验,使自己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4、关于凡高。

由于在美术课上学过他的作品,所以提到他学生能知道一些有关的事。

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凡高的自画像,马上就说“他是一个狂人,他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了。

”我抓住这个机会,让他给大家讲讲凡高的这段故事,这个学生于是就给大家讲述了自己所知道的故事。

这既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加了他在人前展示自己的勇气。

随后我把我搜集到的凡高的画册一一展示给同学看,同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凡高为什么喜欢向日葵?他的创作风格是什么?与他一生的经历有何关系?”学生在认真观察之后,又前后左右讨论了一番,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向日葵是阳光和生命活动的象征,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像一团炽热的火球燃烧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象往。

接着我又问“你喜欢向日葵吗?请你写一段关于向日葵的小短文。

”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构思,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这样不但学到了一些历史知识,也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感到充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