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科学世界

奇妙的科学世界
奇妙的科学世界

奇妙的科学世界

今天上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流动科技馆”。

科技馆的面积不大,却让我们充满兴奋与好奇,没有几分钟,同学们就被这些新奇的机器吸引住了。

我边走边看,忽然,一个放射出紫色光芒的半透明的小球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半蹲下身子透过玻璃罩仔细观察这神秘的小球。它是紫、蓝、橙共体的彩色小球,四周也向外放射出彩色光线,显得十分美丽。我好奇地把手放上去,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刚向四周放射的光线全部集中到我手掌下方,不一会儿,被我手掌覆盖的那一块变得热了,我急忙移开手掌,光线居然顺着我的手掌而移动。我抬起头,看到了这种神奇现象的解释:

原来这中央有高频高压电极,玻璃罩中又充满了低压惰性气体,高压电极通电后,由于电场强,惰性气体较稀薄,便被电离激发出美丽的光辉。而手放在上面时,手与电极形成了放电通道,手指移动,光也随之移动,就形成了奇妙的一幕。霓虹灯也是用这种原理形成的。

我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个昆虫的头部模型,中间有两个孔,我弯下腰,从小孔向对面望去,呀!我怎么看到了那么多相同的图像?抬头看,原来昆虫复眼有汇聚光线的作用,可增强图像的清晰度,准确地测定追踪对象的运动方位和速度。

“叮叮……”一阵悦耳的琴声从不远处传来,我加快了脚步,同学XXX兴奋地对我说:“你快看!无弦琴,它还能发出乐声呢!”什么?我不禁有些半信半疑。“不信?你试试!”XXX拉着我的手在无弦琴上来来回回的触摸了几下,咦?真的!一阵清脆的乐声从我的手里流了出来。不等我抬头看说明,XXX就已唾沫飞溅

地向我介绍起来:“这竖琴上有激光器,下有光电感应器,你拨动激光琴弦时,就会触发相应的感应器,从而发出响应的乐声,怎么样,厉害吧!”瞧她那神气样儿!

科技馆中央是一系列的机构,一个小铁球在这些机构的“帮助下”开始旅行,分别是链条机构-阿基米德螺旋机构-棘轮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同步带机构-曲柄导杆机构。真是趣味无穷!

今天的科技馆之旅,我感受到了科学世界的奥妙,领悟到了科技对人们的帮助,学习到了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体会到了什么叫:“学无止境”。我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一个更为奇妙的世界。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国别时间 意大利1540~1610 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10~1920 美国1920~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1.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2.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哈雷、虎克、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3.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法国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伺候便有了专职的科学家,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 4.19至20世纪的德国。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5.20至21世纪的美国。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二.主要学者观点 自1954 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指出从古至今18 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对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最体系的归纳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得出的。他给出了科学中心的定义,并指出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他总结得出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这种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为“汤浅现象”。 其后,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再次分析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并

走进室外的科学天地

走进室外的科学天地 发表时间:2020-04-13T06:36:11.082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6月总第345期作者:朱春红[导读] 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实现他们的“科学梦”呢?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淮河街小学110000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然界的奇观天生就满怀好奇和敬畏。只要引导得法,我们就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 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实现他们的“科学梦”呢? 一、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很多,包括教材、实验室、图书室、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的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像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走进大自然中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时内容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三、在家庭生活中延续 课本是教材,大自然也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像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学,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四、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完整版)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

科学与艺术 最美的遇见

科学与艺术最美的遇见 科技的“机械味”与艺术的“文艺范”似乎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却怎知也会遭遇最美的“遇见”,从爱因斯坦到钱学森,古往今来,不乏以科学成果闻名的音乐“发烧友”。近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持续两周的“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上,这种最美的遇见展现得淋漓尽致——享誉国际的音乐大师遭遇学生尖锐的质疑,整日与数字为伴的理工科学子提出让大师称赞的创意。科技大学里的文艺范儿别有一番意味。 一曲“几何学”拉近了彼此 “萤火虫是这样的吗?您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表达?萤火虫?” 4月23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展艺厅,在一曲名叫“萤火虫”的交响曲结束后,有学生向演奏家提出了疑问。 这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排练现场,音乐会由著名华人作曲家盛宗亮积极推动而成,今年已是连续举办的第三届。 已连续两年参加音乐会的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研究生郑爽介绍,“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是一场音乐家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其间,国际知名的音乐大师和年轻的音乐家,将通过讲座、公开排练、讨论会等形式与学生共享音乐创作的过程。音乐家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学生的质疑。 郑爽正准备听一场名叫“几何学”的乐曲排练,整日与数学打交道的她,从没想过数学概念可以通过交响曲的形式表达,因此想要一探究竟。 作为理工科学生的郑爽并不掩饰自己音乐知识的匮乏,她笑称自己这是去“打酱油”,但打过几次“酱油”后竟发现这个“酱油”味道不错。 郑爽说,她本来以为音乐艺术的创作与自己的世界毫不沾边,可音乐会活动让她改变了想法。音乐会期间,通过聆听大师讲座和参与曲目排练的讨论,她发现大到曲目的结构和创造理念,小到一个节奏和音符,她都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融入。 音乐会让理工高校有了不一样的氛围

12个著名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本名:管谟业,生于中国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大陆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硕士,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2014年12月6日莫言获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 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 杨振宁(英语: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该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66年

科学与艺术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 把握世界方式(美学理念)理性方式 (和谐、秩序、简洁、统一) 审美方式 (形象美、形式美、情感美) 追求的目标(创造的结果) 概念世界。具有普遍性、必然 性,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 映。 形象世界。弘扬更典型、更普 遍、更理想的价值追求。 表述客观世界用概念的逻辑体系来表述客 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并可以用逻 辑论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 由人们加以认证。表达的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它用艺术的形象,把历史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家再现的历史与生活的内心情感统一起来,激发人们的美感。 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提升,保持科学 认识特有的严谨、冷静、客观 性与真实性。通过科学研究的 创造,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的规 律,发明新的事物。是一种情感的提升,包容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在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领悟中,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展现人性的才华与魅力。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分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其他科学。特征是理性客观、可证伪、存在一个适用范围和普遍必然性。 艺术指人类群体或者个体对于审美知,以及审美之下的产物。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2、什么是美商,它含有哪些能力?美商与大学生的关系? 美商(BQ),全称美丽商数(Beauty Quotient),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漂亮程度,而是一人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程度,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甚至包括一个人在社交中对声音、仪态、言行、礼节等一切涉及到个人外在形象的因素的控制能力。 它包括 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世界建筑》等的观后对科学与艺术的感悟有哪些? 《音乐之声》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这两种文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求真的精神;一种是艺术精神、道德理性、求善的精神,人们希望它们统一起来。如果我们把它合在一起而不冲突,那么这就是一种美,一种和谐美。这是全人类未来的文化追求。科学和艺术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铸造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 4、试谈一下你所学专业的科学与艺术之美 5、简述现代人应有的科学与艺术的情怀。

为什么中国成不了世界科学中心

中国成得了世界科技中心吗? “世界科技中心”就像是人类进步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源泉地。每个渴望并期望屹立世界之巅的国家,都急切的希望它能转移到自己的国度,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中国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中国缺少对这一名称及其含义的深究与探知。 众所周知,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条件是教育;经济政治;学术传统、哲学思想;科技研究规模,都需要优胜于其它国家的地方。 就教育而言,中国像是在不断寻求探索未知阶段的年轻人,而英、美这些教育相对成熟的国家早已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教育的普及度,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的认知度,都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就像今年人大会议上出现的名词“被就业”一样,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学生群体的教育形式,就是“被教育”。而教育最终的意识形态就该是,学生主动去寻求教育。 至于经济政治,并不要太多的“引经据典”。很显然,中国在经济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须臾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就是“上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不得不说美国,因为经济的霸主地位,决定了军事,军资储备,军队战斗力也是世界第一,而军事又是政治的“命脉”。拳头决定权利,所以经济我们本身不足,而因为经济决定的政治,必然使中国落于人后。 中国的当下,相比于古代以及近现代,在学术,哲学领域明显匮乏,没有再出现过孔子一样学术的大家,没有对道家研究再透的学者,更没有能改变世界宏观思想的哲学家,中国整个社会都在保守的研究“前人”的学术,研究“古人”的哲学观念,缺少创新,至少目前的诺贝尔文学奖空白,说明了很多问题。 科研领域,我们也是相对匮乏的,从最本跟的科研人员来讲。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寻、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7万科技专业人才直接定居美国,16.8万科技人才通过H-1B临时签证前往美国工作,18.3万外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世界科技移民的40%以上最终进入美国。这一些数据,很显然的告诉我们在科研最本质的人员人才战略上我们很有很多要不断强化的地方。 其次,纵观之前所有成为过世界科技中心的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想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未来任重道远。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作家、科普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仅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热情投身于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很可喜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亲密结合,使近大众,走进生活,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这里,我想就科学与艺术怎样融合,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时参考。 一、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些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爱慕、联姻结合,创造和营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科学发现中找到灵感,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都是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启示,它们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和艺术大师,无不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科学家。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构思相对论的时候:从自己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获得灵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自然界的“对称”使他获得美的灵感,他和杨振宇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发现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等,这的确是一种很有趣却又很合乎规律的现象。难怪一些年来,李政道、杨振宁,在向青年人传授科学思想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到文学、讲到艺术。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以极大热情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钟情于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 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的确,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是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 在科技馆规划设计之前,客观地了解世界上典型的、水平较高的、主流的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正确理解科技馆的性质和特点,对科技馆的正确定位和实现较高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众所周知的科技工业博物馆,本文称要讨论的为现代意义的科技馆,简称科技馆,国外也有叫科学中心等名称的。 研究现代意义科技馆,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它的由来,再比较客观地了解一下它的现状,然后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科学推测其发展趋势。 一、科技馆的由来 关于科技馆的由来,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育家和科学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造出来的,另一种是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一)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新出科技馆 从时间上看,最早具备现代意义科技馆特点的应算法国巴黎发现宫,它建于1937年。当时法国巴黎承办了一次万国博览会,即现在的世博会。政府为此投资兴建了一批建筑,其中包括漂亮的大宫和小宫。博览会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让-佩兰策划了一个叫“技术中的艺术”的展览,并在大宫展出,后不断改造、扩充,发展成为现在的发现宫形式。 是什么使让?佩兰产生建发现宫的想法呢?据说,是他与一位英国朋友、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讨论时说,不应把科学活动局限在科学家范围,应把科学加以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要设置一些公共场所,在这里通过科学表演向观众介绍生活中的科学,体现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他认为,多数公众对高深的科学原理并不感兴趣,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只告诉他们应用即可。他还说,发现宫反映的不是高技术,而是让平民百姓了解最基本的科学。连基本的科学都不懂,怎么可能了解高新技术呢?在此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准确,但应该承认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道出了科普的一般意义和大众教育的某些基本特点。 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发现宫开始尝试展出一些基础科学内容。最初的形式有些象老师辅导的科学实验,后来逐渐地采取不用老师辅导而由观众自己进行的实验和演示,即现在的常设展览教育形式。要特别强调,发现宫是世界上第一个没有象传统科技工业博物馆那样的收藏品的科技馆。 (二)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谈到科技馆常使人联想到自然博物馆和工业技术博物馆这类科技工业博物馆。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自然界本身产生的动、植物的标本、化石等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和研究。出现了如1753年建成的伦敦大英自然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 在科技逐渐发达起来后,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后,人们把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较为复杂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出现了如1820年建成的德国柏林国家技术博物馆和1857年建成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等工业技术博物馆。

F1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F13 考试科目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将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各种发现与发明、科技革命与重大进展、科学家的贡献与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等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加以研究、从中得出它的发展规律与经验教训。 二、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启迪学生在了解中外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学习前人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概况,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石器和火、原始农牧业、原始手工业、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2、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甲骨文、青铜冶铸、农牧业、手工业、自然科学、自然观。 3、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冶铁采矿技术的早期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水利工程的兴建、《考工记》与《墨经》、天文学、数学、地学、中医理论的奠基、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4、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农业与水利、冶金、造纸与漆器、建筑和交通运输、纺织与机械制造、天文历法与张衡、物理学与化学、中外交通、贸易与科学文化交流、自然观。 5、熟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农业和农学著作、天文学、数学、地学、医药学和医学教育、炼丹术、化学、瓷器和冶金、佛教建筑、机械制造、自然观和宇宙论。 6、掌握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技术。茶和农业生产技术、雕版印刷术和造

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方案

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方案 为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继续开展“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活动,使其成为青少年科普活动持续的系列活动,切实推进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事业的发展。本次活动特点是增强了与青少年的互动和交流。不仅有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专门讲解,使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实践性,更注重青少年的参与,增加青少年自己动手的内容,亲身体验科学的变化无穷和创造的无限乐趣。 一、活动宗旨: 在青少年中普及科技知识,引导青少年参与科技实践,鼓励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科普活动场所,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和动手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XX市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主办单位拟建立科普活动指导委员会,负责活动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 活动内容 (一)智能科技知识普及活动 1、组委会通过编印下发《机科普世界知识手册》,进行网上“青少年走进科 学世界智能科技沙龙”浏览,以及智能科普教学器材赞助等形式,增进 全国青少年对智能科技知识的了解和兴趣。设立“XX少年儿童科普推 广示范基地”,结合科技馆实景,利用网络展现应用智能科技的未来家庭、未来世界。 2、举办机器人知识讲座培训。 讲座聘请机器人科研领域国内重点院校资深教授、专家及一线科研人员,讲授机器人技术发展、知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智能科技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供演示用的产品由XX提供,需要的培训设备(幻灯仪、电子版、电脑等)由各地团组织或团属单位协调当地学校协助提供。 3、“我的数码智能宠物”和“科幻娱乐机器人”创意征文大赛 实施办法:每个学校选送数篇参加市级评选,由各地团组织或团属单位选送

世界十大杰出科学家

世界十大杰出科学家 1 艾萨克·牛顿 牛顿爵士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举世闻名德裔美国科学家,为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3 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先后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4 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 詹姆斯·瓦特 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时期的重要人物。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6 迈克尔·法拉第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在电学方面,法拉第研究负载直流电的导体与附近磁场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建立起磁场这个概念。他发现了电磁感应、抗磁性及电解。另外,他也发现磁场能对光线产生影响,进而发现两者间的基本关系。另外,法拉第还发明了一种依电磁转动的装置,为电动机的前身。 7 詹姆斯·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遇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8 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9 约翰·道尔顿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化学之父。1793年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 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 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 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

1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考研讲义)

第一讲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 概述 古希腊人的科学奠定了西方科学的基础,树立了西方科学独有的风格,所以希腊人探索自然的科学成就是科学史上传奇的一页,永远令后人欣赏、兴奋、困惑。 古希腊人科学探索中的偏颇,古希腊科学与近代实验科学的本质不同,又迫使我们进一步关注近代科学传统中来自东方及中世纪宗教文化等不同传统的贡献。 一、古达科学与技术 Q1 为什么说西方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及其内在本质的哲学研究;在古代指的是自然知识的总汇和统称,目的是获得自然界的完整图像。 古希腊自然哲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自然观: 1)把自然看作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而从整体看待; 2)把自然看作是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 3)力图用哲学的概念和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Q2 科学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表现、根据及补充 表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是指近代在欧洲产生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实验方法、科学组织、科学活动、科学分类等东西,现代科学体系是在欧洲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依据:1)古希腊的科学传统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2)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补充:1)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在古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创造了更精湛的日用技术、发现了更独特的科学知识、建造了更宏大的传世工程。 2)古希腊文明的建立吸收了其他文明的成就。 ①古希腊人的科学研究是在融会贯通古埃及和古两河流域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中世纪后期,当古希腊的科学传统在欧洲逐渐复苏时,欧洲还获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古代科技知识和中古古代的四大发明。 Q3 从古希腊科学到文艺复兴的发展历程 罗马帝国崩溃-基督教占统治地位(中世纪黑暗中的光芒:在欧洲诞生了大学)-中世纪中后期的大翻译运动(帮助欧洲人从阿拉伯文献中找回了失传已久的古希腊哲学文献) 二、希腊古典时期的自然哲学 希腊人的伟大贡献:创造了西方科学和哲学的伟大传统 公元前500年:希腊开始出现最早的哲学,也是最早的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的开始。 希腊哲学是以对自然的系统的研究开始的。特点为: 1)具有强调理性和逻辑,重视真理本身价值的态度;2)使得原先零散的、实用的自然知识成为一种对于世界的体系化的理性建构。 ΔQ4 古希腊人科学成就及传统产生的原因及局限性 1)自然条件 ①古希腊地区港口众多,适于航海和贸易,为向古希腊本土之外的陆地和岛屿移民提供了方便;希腊殖民地构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链条:这些殖民地与不同传统、风俗、制度的民族经常接触,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非常方便;同时殖民地也没有丧失和希腊文化的母体的联系。 ②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希腊难以建立类似中国的大一统国家,为不同流派的思想争鸣提供了可能。2)物质基础

世界著名科学家

世界著名科学家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中国战国时期医学家,善于运 用“问闻望切”四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出生于西西里岛的 叙拉古,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确定了许多物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张衡(公元78—139 年),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他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表演天象的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地动仪。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东汉医学家,著《伤寒杂病论》合 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他为“医圣”,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 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 沈括(公元1033—1097年),北宋科学家,他的科学贡献遍及天 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他的“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元代天文学家,先后制造了简仪、 高表、仰仪等天文仪器,制订了《授时历》,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

尼古拉?哥白尼(1473.2.19-1543.5. 24),波兰数学家、天文 学家,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 伽利略?伽利莱(1564.2.15-1642.1.8),意大利物理学家、数 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约翰尼斯·开普勒(1571.12.27日—1630.11.15),杰出的德国天 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称号。 艾萨克·牛顿(1643.1. 4—1727.3.31),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他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的描述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莱昂哈德?欧拉(1707.4.15-1783.9.18),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 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他在数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微积分和图论都做出过重大贡献。 詹姆斯?瓦特(1736.1.19—1819.8.25),苏格兰著名的发明家和 机械工程师,,1776年他发明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4.30-1855.2.23.),德国 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