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互感和自感(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殊情况。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2. 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 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的推导。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互感和自感的现象和规律。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形象地展示互感和自感的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五、教学内容1. 互感与自感的概念介绍。
2. 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推导。
3. 互感与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复习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提问: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有没有特殊情况?二、互感与自感概念的引入(10分钟)1. 讲解互感的概念:当两个导体相互靠近时,其中一个导体的电流变化会在另一个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 讲解自感的概念: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在自身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三、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10分钟)1. 推导互感的大小计算公式:M = μ₀N₁N₂L / (2 π f l),其中M为互感系数,N₁和N₂为两个线圈的匝数,L为线圈的自感系数,f为交流电的频率,l为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
2. 推导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L = μ₀N²/ l,其中L为自感系数,N为线圈的匝数,l为线圈的长度。
四、互感与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互感在变压器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自感在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互感与自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互感和自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互感、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3.了解自感电动势大小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能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自感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互感、自感现象的利弊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
培养、提高学生尊重科学,利用实验探索研究自然的科学素养。
2.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
3.通过了解自感的应用与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4.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自感电动势的作用,运用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新课师:先观察一个实验,小线圈和小灯泡组成闭合回路,大线圈和交流电源组成回路,两个回路之间是相互绝缘的,当接通电源,将小线圈放在大线圈附近时,大家预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生:小灯泡会亮。
师: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知识,有没有同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呢?学生可以讨论,然后让学生给出自己的解释。
结合学生的解释,进而总结。
师:在小线圈里产生了感应电流,那么必然产生了感应电动势,上述这种现象我们就叫做互感现象。
让学生归纳出什么是互感现象。
二、新课教学(一)互感现象给出互感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种现象叫做互感,这种感应电动势叫做互感电动势。
物理人教版第四章 电磁感应《互感和自感》优秀教案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互感和自感”。
互感和自感都是电磁感应现象的重要实例,本质上都是由于电流变化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产生电流的条件,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进行教学的,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运用。
因此对互感、自感现象的研究,即是对电磁感应规律的巩固和深化,也是为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波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本节知识又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的学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电路结构,知道了判断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计算等电磁感应的规律,已经学会对互感现象的分析,但头脑中没有互感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当线圈通过变化的电流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中对自感现象的解释以及分析相关的自感现象的特点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互感和自感现象。
(2)能够利用电磁感应有关规律分析断电、通电时自感现象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讨论和体验,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具备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分析电路结构和实验探究,体会比较研究这一物理学常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现象,体验特殊现象的普遍性。
(2)通过对实验观察和分析,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互感与自感现象的共性及个性2.教学难点: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及方向五、教学资源线圈,小音响,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任务及设计目的活动一知识回顾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怎样判断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学生回忆或看书,一起回答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做准备活动二新奇小实验将音响和线圈连接,播放器和另一线圈连接,两个线圈相互靠近时音响发出声音,离得越近声音越大。
互感和自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互感和自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互感现象:介绍互感的概念,解释互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互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2. 自感现象:介绍自感的概念,解释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3. 互感和自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互感和自感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相互作用。
4. 实验演示: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互感和自感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互感和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互感现象:简要介绍互感的概念,解释互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互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3. 讲解自感现象:简要介绍自感的概念,解释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4. 互感和自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互感和自感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相互作用。
5. 实验演示: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互感和自感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互感和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互感和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互感和自感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
2. 实验器材:准备互感和自感实验所需的器材,如线圈、电流表、电压表等。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殊情况。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2)大小计算公式:ε= -N△∅/△t其中,ε为互感电动势,N 为匝数,△∅为磁通量的变化量,△t 为时间的变化量。
2. 自感:(1)概念:自感是指电路自身的电流变化在电路中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2)大小计算公式:ε= -L△I/△t其中,ε为自感电动势,L 为自感系数,△I 为电流的变化量,△t 为时间的变化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
2. 难点:互感和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环节,自主探索互感和自感的现象及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互感和自感现象。
3. 结合典型例题,讲解互感和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互感和自感的学习。
2. 互感:(1)讲解互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互感现象。
(2)介绍互感的大小计算公式,并进行推导。
(3)演示互感实验,让学生观察互感现象。
3. 自感:(1)讲解自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自感现象。
(2)介绍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并进行推导。
(3)演示自感实验,让学生观察自感现象。
4. 互感和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典型例题,讲解互感和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互感和自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互感和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互感和自感的心得。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互感和自感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变压器、电感器等。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1)互感的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互感的大小计算: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互感的大小与两个线圈的匝数、距离以及电流变化率有关。
2. 自感:(1)自感的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会在该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
(2)自感的大小计算: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形状以及电流变化率有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
2. 难点:互感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互感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2. 讲解互感:讲解互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条件,给出互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互感实验,让学生观察互感现象,加深对互感的理解。
4. 讲解自感:讲解自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条件,给出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5. 实验演示:进行自感实验,让学生观察自感现象,加深对自感的理解。
6. 例题讲解:运用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互感和自感的相关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互感和自感的重要性和应用。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观察和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互感和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与自感的定义2. 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3. 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基本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互感与自感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互感与自感现象。
2. 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定义,解释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互感与自感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组织学生讨论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成果。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互感与自感大小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互感与自感知识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高中物理》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互感与自感实验装置。
3.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互感与自感现象和原理。
4.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互感与自感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第三课时:进行互感与自感实验,观察现象。
《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

《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第一篇:《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4.6 自感和互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互感现象,了解互感的应用与防止;2.知道什么叫自感现象,理解它产生的机理和起到的作用;3.能够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会用它解释一些现象;4.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5.了解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应用与防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个动手实验,两个视频演示实验,观察、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亲身感受断电自感、互感的电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2.通过了解自感的应用与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教学重点】对自感现象的正确解释。
【教学难点】感应电动势产生的原因是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与理论探究;师生、生生互动。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互感现象1.通过法拉第的实验提出问题: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2.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再给出互感的定义。
3.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通过自学书上的内容,自己设计动手做实验。
实验:每小组4人发两组电池(每组3v),两个直铁棒,一个环形铁,四根导线,两个灵敏电流计实验探讨:通过所有小组的实验,统计归纳,总结出如何让感应电动势变大(或变小)。
4.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环形铁棒断开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原来的大小是否相同?为什么?5.举例说明生活中互感现象的应用:变压器、收音机里的磁性天线等。
二、自感现象1.提问:K接通瞬间,线圈L本身中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来引入自感。
演示实验(1)演示实验(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理解自感现象的产生。
分析:电路接通时,电流由零开始增加,穿过线圈L的磁通量逐渐增加,L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原来的电流方向相反,阻碍L 中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到正常值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互感现象,了解互感的应用与防止;
(2)知道自感现象,理解它产生的机理和起到的作用;
(3)能够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会用它解释一些现象;
(4)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5)了解自感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2.科学思维、实验探究
通过三个自感实验的观察、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演示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物理知识的奥秘。
(2)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
(3)通过了解互感和自感的应用和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教学重点】
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自感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演示实验:我们先做一个类似于法拉第想当年的线圈实验。
这是两个线圈,数字之比表示匝数之比。
这是闭合铁芯,由绝缘的硅钢片叠加而成。
现在我把线圈套在闭合铁芯上,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蓝色线圈与灯泡组成闭合回路,红色线圈与开关、电源接在一起。
闭合铁芯使绝大部分磁感线集中在铁芯内部,贯穿两个线圈。
注意啊,小灯泡并没有用导线与电源直接相连,而是用线圈套在闭合铁芯上。
下面请一个同学上台配合一下,帮助老师检查一下电路连接是否正确,并闭合开关。
学生活动:一学生上台检查一下电路连接并闭合开关;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与电源直接相连的小灯泡亮了呢?能量从何而来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互感和自感。
二、新课教学
㈠探究互感现象
教师启发:其实这也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你能解释吗?为什么小灯泡亮了?
学生回答:红色的线圈与电源相连,电流激发的磁感线通过闭合铁芯穿过蓝色的线圈,因为连接的是交流电源,电流大小和方向时刻变化,所以磁场、磁通量变化,在蓝色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小灯泡就亮了。
教师引出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
互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正是互感现象,将电源的电能从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小灯泡亮了。
互感现象在生产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咱这套装置就是变压器,什么作用呢,比如吧220V 电压变成5V,给手机充电。
具体内容呢,咱下一章再深入研究。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知道互感现象有什么应用吗?
学生讨论回答:手机无线充电,正是互感现象把电能从充电器的线圈传递到手机的线圈,给手机充电。
互感现象不仅仅传递能量,也能传送广播信号,例如收音机的“磁性天线”。
凡事有利必有弊,因为互感现象可以在任何两个靠的近电路间产生,所以在电子电路容易因此而受到干扰,那就得想办法屏蔽或减少干扰。
㈡探究通电自感现象
教师引导:2 个线圈能够产生电磁感应现象——互感,那么一个线圈呢?能够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吗?怎样操作呢?
学生回答:可以闭合或断开开关,线圈中的电流变化、磁通量变化,就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追问:如果给这个线圈串联灯泡,那你猜猜,闭合开关,应该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效果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电流应该慢慢变大,灯泡慢慢变亮。
教师实验:现在我改造电路,然后闭合开关,大家看看灯泡有没有慢慢变亮?没有什么感觉啊,是不是我们刚才的理论推导错了?没有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哪位同学有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电路:说的也是,有比较才有发现,那同学们一起讨论设计一个对比电路吧,大家讨论一下。
哪位同学上台画一下自己的电路图?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吗?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设计的对比电路,并操作。
学生观察并描述:灯泡A1 立刻正常发光,A2 亮的慢一点。
教师引导:太神奇了,为什么呢?能用电磁感应知识解释吗?
学生讨论总结:闭合开关,电流增大,磁通量增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所以通过A2 的电流只能逐渐增大,灯泡A2 只能逐渐亮起来。
而灯泡A1 仅仅和滑动变阻器相连,立即熄灭了。
教师引入概念:由于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叫做自感现象。
产生的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㈢探究断电自感现象
教师引导:如果断开开关,有自感现象吗?真的吗?咱一起来看看,老师操作,断开开关,大家注意,有什么不同吗?没有什么不同呀?怎么改进一下?因为线圈这个支路的电阻一定,没法改变,所以我先让A1 很暗,我断开开关,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特别。
我再让A1 很亮,也没有什么不同。
干脆,我直接用这个电路吧,线圈没有串联灯泡,阻值更小,咱试试怎样?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A 灯闪亮一下才熄灭。
教师引导:太奇妙了,太有趣了,能解释吗?我准备了几个小问题,请
大家讨论,
1、电源断开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减小,这时会出现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
动势的作用
使线圈中的电流减小的更快些还是更慢些?
2、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线圈可以看作一个电源,它能向外供电。
由于开关
已经断开,线圈提供的感应电流将沿什么途径流动
3、开关断开后,通过灯泡的感应电流与原来通过它的电流方向是否一
致?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通过灯泡的感应电流与原来通过它的电流方向真的不同吗?
确定吗?实践出真知,我将灯泡拿掉,与线圈并联安装了2 个发光二极管。
闭合开关,绿色二极管亮了,说明正向导通,下面这个二极管不亮,说
明反接了,电流向右过不去。
现在我断开开关,大家注意看。
能描述一下现象吗?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观察、思考、解释;上面的绿色二极管立即熄灭了,下面的二极管仅
仅亮了一下就熄灭了。
断开开关后,线圈中的电流在新的闭合回路中继
续向前流动,所以向左流过下面的二极管,二极管亮一下就熄灭了。
师生活动:太好了,下面咱一起画一画通过灯泡中电流变化。
教师活动: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一下,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什
么关系吗?对原电流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学生总结:导体电流增加时,阻碍电流增加,此时自感电动势方向与原
电流方向相反;导体电流减小时,阻碍电流减小,此时自感电动势方向
与原电流方向相同。
对电流的影响,就是阻碍电流的增加或减小。
教师活动:实验表明,磁感应强度正比于电流,所以磁通量变化正比于
电流变化,所以可以说自感电动势正比于电流的变化率. 实验表明,线圈越大,越粗,匝数越多,自感系数越大。
另外,带有铁芯的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
感系数的单位:亨利,简称亨,符号是H。
常用单位:毫亨(m H)微亨(μH)
自感电动势正比于电流变化率,断开开关时,电流变化非常快,所以自感电动势很大很大。
我们日光灯,就是利用了断电自感电动势很大的特点,将灯管中的惰性气体电离,发光的。
当然,也有不利一面,在有较大线圈的电路中,断开开关,会产生很大的自感电动势,在金属片间产生电火花,甚至会造成人身伤害,怎么办呢?可以把大型用电器的开关装在金属壳中,或者浸入绝缘油中。
㈢探讨磁场的能量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断电自感电动势很大,由I=U/R 可知,电流就应该很大。
断电自感中灯泡闪亮一下就是这个原因,对吗?
学生活动:I=U/R 仅适用于纯电阻电路,而通电线圈不是纯电阻,因为
它储存了磁场能,电能一部分转化为线圈的磁场能,一部分转化为灯泡的光能和内能。
断电自感中,断开开关,灯泡还能闪一下再熄灭,因为已经与电源断开了,所以这个能量只能来自于线圈中的磁场。
自感电动势的效果是阻碍原电流变化,怎么能增大电流呢。
图中灯泡之所以闪亮一下,是因为,稳定时线圈电阻小,电流大比灯泡中的电流大。
断开开关,线圈中的本来很大的电流流过灯泡,灯泡就闪亮一下。
三、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动脑,收获满满,能总结一下我们这节
课吗?
学生活动:用做实验对比的方法,学习了互感和自感,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中的线圈电流只能逐渐变化,不能突变,还学习了互感和自感的应用与防止,还有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四、课后拓展
利用电磁炉工作时可以让灯泡发光。
课后查阅电磁炉的说明书了解其工作原理,并以“无火也能做饭”为主题写篇小文章,并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成就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