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及应急预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了解原发病治疗情况。
2、出血部位,皮肤、粘膜、伤口、颅内等。
3、生命体征变化。
4、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等。
5、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如肝素。
二、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3、出血护理: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肝素剂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输血制品的护理: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输注几种血制品时,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再输全血,最后输血浆。
冰冻血制品应在常温下复温后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滴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5、药物护理: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使用肝素必须尽量减少注射及各种穿刺操作,以免局部血肿,出现自发性出血。
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6、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7、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及床铺清洁干燥,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发生。
8、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战胜恐惧。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疾病的自我监测。
四、注意事项1、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
2、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发生液体外渗时,要给予冰敷。
4、注意有无内脏出血的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二、治疗原则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
(一)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有效救治 DIC的前提和基础。
(二)抗凝疗法是终止 DIC、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血功能平衡的重要措施。
1.肝素应用:是 DIC首选的抗凝疗法。
急性或爆发型 DIC通常选用肝素钠10000-30000U/d,一般为 15000U/d左右,静滴,每 6小时用量不超过 4000-6000U,根据病情可连用 3-5天。
另一种剂型为低分子肝素(如速碧凝、克赛),与肝素钠相比较少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且半衰期较长,用药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凝血酶(AT)、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噻氯匹定等药物3.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且已进行基础病变及抗凝治疗,但 DIC仍未能有效控制。
4.抗纤溶治疗适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的 DIC晚期5.其他尿激酶溶栓、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组人活化蛋白 C(APC)三、护理(一)评估要点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评估:(1)病因许多疾病可导致 DIC的发生,其中以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医源性因素、手术与创伤所致者最为常见。
(2)发生发展过程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1)出血严重或多发性的出血倾向。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DIC 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病理状态,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其特点为微循环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表现为一组出血的综合征。
最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感染,以及休克、缺氧、大面积烧伤、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严重创伤、广泛性手术等。
临床表现为广泛性出血、休克、发绀、尿少、呼吸及循环衰竭等症状。
急性 DIC 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危及生命,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3、绝对卧床休息,勿搬动患者,如有休克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并注意保暖。
4、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平稳。
5、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及发绀者,应保持空气新鲜和通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烦躁而加重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如昏迷及抽搐患者应由专人护理,及时清除患者鼻、口腔内异物或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寒战、发绀等应立即吸氧。
特别注意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及早抢救,并做好记录。
注意观察尿量、尿色变化,血尿者应留取尿标本送检,并记 24 小时出入量。
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做相应的护理,详细记录。
7、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如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8、对于意识障碍者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加用护栏、约束带等。
9、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病室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0、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药物剂量,严密观察治疗效果,正确采集血标本,监测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11、进行肌肉、静脉注射后应压迫针刺部位至少5分钟,以防出血或血肿。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流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流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是个很凶险的情况呢,那咱们就来说说它的抢救流程。
一、发现与初步判断。
要是发现患者有一些可疑的症状啊,像是突然出现的多部位出血,皮肤瘀斑瘀点越来越多,或者是伤口流血止不住,再加上可能有休克的表现,像血压低啦,意识不太清楚啦。
这时候就得高度怀疑是不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啦。
这时候可不能慌哦,咱们医护人员得冷静下来。
二、紧急处理。
一旦怀疑是这个情况,就得赶紧建立多条静脉通路。
这就好比给患者多开几条“生命的通道”呀。
大量快速地补充液体,先把血压维持住,让身体的血液循环能正常运转。
要是患者呼吸困难,那可不能耽搁,马上给氧,就像给患者的身体注入新鲜的活力一样。
三、实验室检查。
这时候肯定得抽血做各种检查啦。
像血常规,看看血小板是不是减少得很厉害,凝血功能的检查也超级重要,像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这些指标是不是异常。
虽然等检查结果的过程很煎熬,但是这些结果就像“指南针”一样,能告诉咱们到底病情严重到啥程度,该怎么去精准地治疗。
四、针对病因治疗。
这可是关键的一步呢。
如果是因为感染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那就得像勇士一样和感染作斗争,用强力的抗生素把那些病菌都消灭掉。
要是因为产科的问题,像羊水栓塞之类的,那得赶紧处理产科的紧急情况。
就像拆炸弹一样,得先找到引发危机的源头,然后把它解决掉。
五、抗凝治疗。
抗凝就像是在给身体内部那些混乱的凝血因子“立规矩”。
一般会用到肝素,不过用肝素的时候得小心翼翼的,就像走钢丝一样,剂量要严格控制。
既要能阻止那些不该有的凝血,又不能让出血的情况变得更糟。
六、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当患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少得可怜的时候,咱们就得给他们“补充兵力”啦。
输新鲜的冰冻血浆,这就像给身体送来了一群凝血因子的小战士。
血小板低的时候就输血小板,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止血。
七、后续观察与护理。
患者可不是被治疗完就万事大吉了哦。
dic抢救的应急处理预案与程序

dic抢救的应急处理预案与程序DIC 抢救的应急处理预案与程序一、前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DIC 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 DIC 抢救应急处理预案与程序至关重要。
二、DIC 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一)病因DIC 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肝癌等)、病理产科(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手术及创伤(如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等)、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胰腺炎等)。
(二)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是 DIC 最常见的表现,多为自发性、多发性出血,常见于皮肤瘀斑、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等。
3、微血管栓塞:可累及不同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胸痛,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等。
4、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三、DIC 抢救的应急处理预案(一)组织与人员准备成立 DIC 抢救小组,包括医生、护士、检验人员等。
小组成员应熟悉 DIC 的诊断标准和抢救流程,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二)物资与设备准备1、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如肝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
2、准备好抢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输液泵、输血器、吸氧装置等。
(三)病情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如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
3、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等),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
(四)治疗原则1、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这是治疗 DIC 的关键,如控制感染、治疗肿瘤、处理产科并发症等。
dic急救的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

dic急救的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DIC 急救的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一、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微循环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微循环衰竭。
DIC 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常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 DIC 急救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至关重要。
二、DIC 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一)病因DIC 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转移性癌等)、产科并发症(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创伤及手术(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等)以及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胰腺炎等)。
(二)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是 DIC 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自发性、多发性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表现为深部器官出血(如颅内出血、咯血等)。
2、微循环障碍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肢体末端发绀、缺氧、酸中毒等。
3、微血管栓塞可累及不同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肾栓塞可导致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可引起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脑栓塞可导致头痛、昏迷等。
4、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
三、DIC 的诊断标准临床上诊断 DIC 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等。
一般符合以下几点可诊断为 DIC:1、存在易引起 DIC 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3、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条件: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100×10⁹/L 或呈进行性下降。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 或进行性下降。
3P 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mg/L,或 D二聚体水平升高。
dic急救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

dic急救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DIC 急救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DIC 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制定完善的 DIC 急救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至关重要。
一、DIC 急救应急预案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早期识别 DIC 高危患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 DIC 的发生率。
2、对已发生的 DIC 患者,迅速做出诊断,启动急救流程,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救治成功率。
3、最大程度地减少 DIC 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二)原则1、快速反应:一旦怀疑或确诊 DIC,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
2、多学科协作:DIC 的救治需要血液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DIC 的识别与诊断(一)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多部位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且出血程度与原发病病情不符。
2、微循环障碍:低血压、休克、微血管栓塞症状,如皮肤发绀、肢端坏死、肾皮质坏死等。
3、微血管病性溶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计数减少。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3、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4、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D二聚体阳性。
(三)诊断标准目前常用的DIC 诊断标准包括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等。
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三、DIC 急救应急预案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组织架构成立 DIC 急救领导小组,由医院相关科室的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和协调 DIC 的急救工作。
dic抢救的应急方案与操作程序

dic抢救的应急方案与操作程序DIC 抢救的应急方案与操作程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特征是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同时或相继出现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临床表现。
DIC 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生命。
以下是 DIC 抢救的应急方案与操作程序。
一、应急方案(一)快速评估病情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基础疾病、发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和进展情况等。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休克症状(如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等)、微血管栓塞表现(如皮肤发绀、指端坏疽、肾皮质坏死等)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症状(如黄疸、贫血等)。
3、尽快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D二聚体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二)立即采取急救措施1、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以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
根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等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肺水肿和心功能衰竭的发生。
2、纠正酸中毒DIC 患者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给予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改善血管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维护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3、改善微循环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解除微血管痉挛,增加组织灌注。
同时,可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4、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 DIC 治疗的关键措施。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调整肝素的剂量和用法。
在使用肝素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PT、APTT 等指标,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5、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且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显著减少时,应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以改善凝血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8月 任游
一、概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lk Coagulation,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 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 主要成分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 和血小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由此而产 生的临床以出血、溶血、、栓塞和溶血的一组综 合征。
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1)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3)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 尿色变化。 (4)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纠正酸,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5)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 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 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 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 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 皮肤粘膜紫组缺氧、 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 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 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 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 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
四、 抗血小板凝集剂药物应用:双嘧达莫400— 600mg口服。 五、 抗纤溶药物:氨基乙酸4—6mg加5GS1000ml 15—30min清洗维持量每小时1g氨甲苯酸0.1—0.5g 加入20ml液体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六、 保暖,预防并发症,抗感染。 七、 做好抢救记录。
.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 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一般护理
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3.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应根据原发疾病调 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 变化和治疗效果。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Hale Waihona Puke 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 建立3路静脉通路,以保证快速用药及补充血容量 及补充凝血因子,争取在1-4h内改善微循环障碍, 注意观察尿量,如每小时少于30ml,则表示组织 灌注不足,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吸氧2-4l/min,以 改善缺氧,并做好动脉血压监测。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大出血,病情危重而出现恐惧心理,护 士应给予心理疏导,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慰工作, 消除焦虑和恐惧,告知其抢救的成功率高,取得 配合。
应急预案
一、 报告医生,配合医师抢救病人,随时抽取血 样检测凝血功能。 二、 去除诱因:原则上应在休克控制和凝血障碍 纠正后再做分娩处理,但应以患者病情而定,必 要时即行结束分娩和剖宫产。 三、 肝素钠:①易早勿迟,发病后10min内使用 效果更佳;②肝素钠25—5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 脉缓滴,24h肝素钠总量控制在150mg以内为宜; ③试管测定凝血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
出血的护理
1、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 或抗纤溶药物治疗。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 剂量如肝素,严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 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 不良反应。 2、尽量减少创伤性得检查和治疗,护理操作时动 作轻柔,减少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 扎的过紧,拔针后穿刺点部位按压至少5min,保 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