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形象亦蕴含人性美

合集下载

透过人性之窗看人性之美丑

透过人性之窗看人性之美丑

透过人性之窗看人性之美丑和冷暖泰格特的《窗》通过一扇心灵之窗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冷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看到了人性的冷漠。

一个利他,一个利己;一个热情,一个冷漠。

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扇心灵之窗。

“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在他的眼里,“窗”的世界是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

他是用心去看世界,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并且栩栩如生的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的一切。

他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冷病斗争,生存下去。

这一切,体现了一种完美的人性: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

而“窗”在卑鄙者眼中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就算真的有一扇窗,他也不会看到美好的一切;就算他能看到一些美好东西,他也不会同别人分享。

这就是丑恶的人性:自私、卑劣、独孤。

对冷漠者来说,“窗”是虚假的,不存在,不真实的。

没有“窗”的病房是独孤的、黑暗的、沉静的。

一切悲剧,不管是因为别人造成的,还是因为自己造成的,他们都不会有“丝毫的大惊小怪。

”他们的人性是冷漠的。

我们要更深入地感受人性的美丑,就得从心灵之窗所见到的不同意象来分析。

在作品的第四、第五段里,作者运用了许多意象:先来看“湖水”,它“象征大地的眼睛,地下的居民可以通过湖泊,观看人类,动物,植物等。

”(见《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第345页)公园里的湖就是一个观看世人生活的窗口,因为人们的生活与湖密切相关,在湖的世界就可找到人们的生活细节:“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

”“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

”通过湖的眼睛,这位病人看到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找到了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湖泊象征着创世的永恒力量。

”(同上,见第345页)“野鸭”象征“精力旺盛”,在水面上游戈嬉戏,自由自在。

而“天鹅”“在无数神话传说中,都是被歌颂为洁白无瑕的。

东西方戏剧艺术中“丑”的具有生命力的怪诞美

东西方戏剧艺术中“丑”的具有生命力的怪诞美

58东西方戏剧艺术中“丑”的具有生命力的怪诞美陈 平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戏曲中有一个角色的品格不是美,而是荒诞、怪诞,那就是“丑”。

在中外戏剧名著中,对于丑陋形象或行为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的。

但是,戏剧具有可审美性,那么丑要经过审美化的处理,这种处理不是将丑的性质改变,而是使丑的艺术角色具有审美的特质。

“丑”给人的印象是怪诞,就是不和谐。

人们都是对和谐充满向往的,那么突然的不和谐带给人们的就是惊奇、恐惧。

这种惧感或者吃惊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还会给人以一种意识形态式的崇高之感。

这也恰恰就是丑的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美学家认为,崇高在形式上具有怪诞的因素。

一种粗糙、野蛮的视觉作品能够带来强劲和怪异,带来蓬勃的生气,带来破坏的力量。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具有两种本能,一种是创造的本能,一种是破坏的本能。

不管是创造还是破坏都是人希望脱颖而出,奋发进取的动力。

作者把独特的具有创造力和破坏力的欲望倾注于作品中,来唤起来自观赏者体内同样具有的那股力量,希冀着自己的独立性、个体性、完整性的迸发。

这是一种崇高的的表现力,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式的表现手法。

粗糙、野蛮的视觉能够带来强劲和怪异,带来蓬勃的生气,带来破坏的力量。

破坏怎么能算作美,算作崇高呢?一直以来我们所认识的美就是具有形式美的优美,对于形式的破坏不是说铲除整个形式本身。

破坏意味着它重建不同于原来的形式的形式,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对美有一个新的意义上的建构。

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这让适应了寻常表现形式的眼球和心灵为之惊叹和震撼,仰仗与敬慕。

丑、怪诞带给人们的第一感受就是痛感、惧感、忧虑、不安。

那么这之后就是反思,对于生命价值意义的反思。

这是对这个戏剧作品给自己带来的痛感、惧感、忧虑、不安的无声反抗,一种对生命力的深度挖掘。

《白蛇传》中,法海形象的刻画不亚于许仙和白蛇。

他的存在和他的所作所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他不仅仅是破坏了和谐,而且他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对许仙和白蛇两人命运的关注,给戏剧本身带来生气,更给观众的欣赏带来生气。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性的美与丑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性的美与丑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性的美与丑【摘要】不同的人对美与丑的看法各不相同。

在我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

它们相互之间既矛盾,而又相互依存。

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美与丑,美与真、善,以及美、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外在美内在美美丑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上,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在《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里,雨果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

它突出了人物之间内心矛盾、冲突、自私、冷酷,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但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这部作品体现了善、恶、美、丑的关系,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罪恶。

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美丽动人,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丑陋的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也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尽管之前他曾打算劫持自己。

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

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但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

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自私、阴险、不择手段。

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

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浅谈丑的美感

浅谈丑的美感

从《孔乙己》一文中去浅谈课文中丑形象的美感——孔乙己作为美学范畴的丑,是人的自由受到窒息和排斥的表现,是对人类正直、善良、真诚、高尚等美好的否定。

在现实生活中,丑显现为负价值,但从艺术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丑可以转化为特殊形式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的丑形象,他们却是成功的艺术成功的艺术表现,在审美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根据丑的本质,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恶型、虚伪型、卑下型、乖谬型等,现从各种类型上分析其美学价值。

一、凶恶型上找愉悦从本质上说,恶是对人的自由的否定和戕害,是丑是的极限形态。

语文课文中许多丑形象是凶恶的代表。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鲁捉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郑屠,《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包身工》中的带工老板,《药》中的康大叔等,都是穷凶极恶鱼肉百姓的手,双手沾满了无数善良的人的鲜血。

他外貌丑陋,“满脸横肉”,杀气腾腾。

课文中康大叔与华老栓在刑场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描写中,康大叔动作粗野蛮横,“抢”、“扯”,“裹”、“塞”、“抓”、“捏”等动作无不透露出他的霸道、凶残。

这是一个地道的地痞、流氓形象。

如此形象,何言美感。

英国美学家爱迪生说:“凡是小平常的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个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悦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

”“凶恶”、“蛮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新的小平常”品质的审美对象,它能满足人的好奇心,刺激人的想象,使人获得一种美的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洞察这类丑形象的凶恶本质,满足人的好奇心,即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维护善,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人性向善的美感。

二、虚伪型上识正直虚伪足对“真”的放弃,对自由的否定,虚伪的表现就是丑。

这类丑形象在课文中并不少见。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当他们认为于勒“发了财”时,便称于勒为“好心的”,并盼望他早早归来;当看到现实中的于勒是一个穷当蛋,他们就立刻改变态度,鄙夷地称为“家伙”,并骂他是“流氓”,像逃避瘟神一样逃避于勒。

人性的美与丑《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塑造

人性的美与丑《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塑造

人性的美与丑《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塑造《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在其中,莎士比亚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

本文将从善良与恶毒、爱与仇恨、悲剧与喜剧等多个角度,对《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塑造进行论述。

1. 善良与恶毒的人性对比剧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商人安东尼奥就是一个充满善良的人物。

作品开篇,安东尼奥向朋友巴萨尼奥借贷一笔钱,丝毫不计较利息,体现出他的慷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人夏洛克。

夏洛克以其刻薄和冷酷而著称,他恶毒地对待安东尼奥,以压低利率为条件提供借贷,并设下血盟,企图伤害他。

莎士比亚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美与丑的两个方面。

2. 爱与仇恨的复杂纠葛威尼斯商人巴萨尼奥与名闻遐迩的美女波西娅之间的爱情线索,更是展示了人性美与丑的对比。

巴萨尼奥爱波西娅至深,为了取悦她,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而波西娅的继承人兰索罗也对巴萨尼奥怀有深厚的友谊和敬意。

然而,仇恨也隐藏在这种爱情的背后。

夏洛克因为对巴萨尼奥的嫉妒与仇恨,设下陷阱威胁波西娅与巴萨尼奥的爱情。

莎士比亚通过这些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中爱与仇恨的既相伴又矛盾的一面。

3. 悲剧与喜剧的交织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被人们视为悲剧的经典之作,然而,喜剧因素也贯穿其中。

首先是劳伦斯商会的情节,劳伦斯商会在法庭上捍卫巴萨尼奥的正义,通过骗取夏洛克签署一份致命的契约,最终解救了巴萨尼奥。

这段情节展现了人性中智慧与机智的一面,带给观众欢乐与解脱。

其次是巴萨尼奥和波西娅重逢的场景,轻松活泼的场景渲染了剧作的喜剧氛围。

莎士比亚通过悲喜交织的剧情,凸显了人性的美与丑的多重表达。

总结通过对《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认识非常准确。

他通过安东尼奥和夏洛克这两个对立的角色,对人性的美与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爱与仇恨、悲剧与喜剧的并存,更是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观念和视角,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

丑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态度和意识。

它能够打破传统美学的束缚,呈现一种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首先,丑的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看到真实的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标准无处不在,这使得人们很难认识并接受自己的“丑”。

然而,丑的艺术是一种反美的艺术,它不仅能够展现不完美的一面,同时也能以一种诙谐或夸张的方式来突出一些缺陷或不足。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丑的艺术使人们意识到完美并不是必须的,反而不完美才是珍贵的。

其次,丑的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洞察周围的世界。

丑的艺术常常将一些常规、常见的物品或事物以非常规、非常见的形式呈现给我们。

这种颠覆往往会让人感到独特和新奇,同时也会让人们对原有的东西重新产生认识和理解。

丑的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世界的更深层次,它们让我们多看一眼、多想一下,从而发现一些以前未曾发现或忽略的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借助丑的艺术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最后,丑的艺术可以成为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

艺术家使用丑的形式来刻画某些社会问题或人性弱点,这种方式给人以深度的思考。

丑的形式常常可以揭示那些常规美学无法揭示的问题,此时,其反叛的性质给人以警醒。

例如在很多荒诞派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些种族歧视、阶级差距等问题。

这不仅引领人们去思考,也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刺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丑的艺术里蕴含着独特的价值。

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提供一种新观念、新视角,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

它能让我们更容易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丑的艺术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欣赏和体验。

通过了解它们,它们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开放、更自在、更真实的生活。

人性的美与丑《活着》的人物塑造

人性的美与丑《活着》的人物塑造

人性的美与丑《活着》的人物塑造《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描绘,展现出了人性的美与丑。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他的遭遇,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善恶两面。

本文将通过对《活着》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呈现出人性的美与丑。

一、主人公福贵的人性之美福贵是小说中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人性之美体现在他对家庭的疼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尽管他经历了诸多苦难和挫折,却始终心系家人。

他努力工作,不惜付出一切,只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在困顿的岁月中,他不屈不挠,坚持活下去,以保护和照顾妻子和孩子。

他的人性之美体现在他对家人的无私奉献和无尽的爱。

二、王二的人性之丑王二是小说中的反派角色,他的人性之丑体现在他的自私和残忍。

他是一个贪心而冷酷的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欺骗甚至伤害他人。

当他发现可以借助福贵家的势力来获取利益时,他无情地背叛了福贵,将其抛之一旁。

他没有正义感,背离道德底线,他的行为凸显了人性中的丑恶面。

三、小光明的人性之美与丑小光明是福贵的儿子,他的人性之美与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

起初,小光明纯真善良,对家庭充满爱心,对福贵充满了敬爱之情。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光明渐渐变得自私和冷漠。

在逆境中,他放弃了对福贵的关爱,追求个人利益。

他的人性之美在童年时期得到了展现,但逐渐被世俗观念和自私的欲望所侵蚀,显现出了人性的丑陋面。

四、孙少平的人性之美与丑孙少平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他的人性之美与丑展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孙少平与福贵一样,都是普通农民,但在逆境中,他的内心逐渐受到腐败和残酷世界的侵蚀。

他开始变得自私和狡诈,甚至对福贵采取不公正的手段。

他的人性之美被世俗的环境所冲淡,而人性之丑则在逆境中逐渐浮出水面。

综上所述,《活着》通过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

福贵的无私奉献和对家庭的疼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一面。

而王二、小光明和孙少平等角色的形象,则揭示了人性中的丑恶面。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人们常常将美与丑视作对立的概念,认为美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丑则令人感到不悦。

然而,丑并非仅仅是一种让人不悦的事物,它在美学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并对几个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丑角理论丑角理论认为,丑角是舞台戏剧中非主角的一类角色,他们通常外貌丑陋、言行滑稽,但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欢笑。

丑角在剧作中扮演着调剂氛围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带给观众欢乐和轻松。

丑角的存在使得整个剧作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更容易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在美学上,丑角也具有较为深层的含义。

他们常常被用于反衬主角的美好形象,通过对比突出主角的美丽和善良。

丑角的存在使得整个艺术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张力,也增强了观众对美好的欣赏和认同。

二、丑陋之美丑陋之美是一种美学概念,指的是一些外表看似丑陋或不协调的事物却因其独特性而具有吸引力。

例如,一些艺术作品中的丑陋形象,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和表达,被赋予了某种美感。

这种美感并非来自于外表的美丽,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者的情感共鸣而得到的。

丑陋之美的存在引发人们对审美标准的思考。

它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中对于美的定义,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

丑陋之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传统美的挑战和突破。

三、丑态美学丑态美学是一种关注人类悲剧性的审美理论。

它认为,真实的人性往往包含了各种丑陋和矛盾,而深入探索这些矛盾和丑陋正是艺术的使命。

丑态美学关注的是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探讨人类在痛苦和苦难中所表现出的真实和美的一面。

丑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美学对美好的理解,将人性的种种丑陋和痛苦纳入美的范畴。

它认为,真实的美应该是包容与接纳的,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完美和优雅。

丑态美学通过展示人类在丑陋和痛苦中所显示出的勇气和希望,引发了人们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并通过审美体验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同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形象亦蕴含人性美
[摘要]电影《立春》反映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一群艺术性人物追求艺术理想、幸福生活失败的丑形象,如主人公王彩玲、黄四宝等。

但丑形象也能表现出来人性美,其生活真实性中亦蕴含勇敢、适应能力、永恒的精神追求等方面的人性美。

《立春》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影响、塑造观众的精神形象。

[关键词]丑形象;理想,歌剧;蕴含;人性美
《立春》在意大利罗马电影节获最佳女主角奖,引起影视界的关注。

网络媒体也传递有关演员、拍摄、剧情修改的信息。

将这些信息同《立春》反映的时代、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就能看到《立春》有一个塑造丑形象,而丑形象也表现了人性中固有美的特别之处。

一、《立春》塑造丑形象
1主人公王彩玲的形象。

为了塑造王彩玲的丑,演员增肥三十斤,装一副龅牙道具,面饰黑斑,身着与年龄、性别、职业均不相称的粗俗的衣服,言行、举止也有失未婚青年女性、教师职业的文雅。

但她却要依靠亮丽的嗓音把意大利歌剧唱到北京,唱到巴黎的歌剧院去。

歌剧皇后的美好理想,同其丑陋的现实形象相比较,美与丑的差距之大,令人为之惊诧。

王彩玲的内心世界也不乏丑陋之处,其中有的是对现实的无奈,有的则是自己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知识水平的问题。

王彩玲自信自身的好嗓子,向往西洋音乐殿堂,是无可非议的,但她那小城镇中形成的自以为是的心态则是丑陋的。

她把爱慕西洋歌剧并且爱慕自己的周瑜说成烂杏,不合情理的刺伤一颗无辜的心。

而对自己的爱情态度则相反,不顾黄四宝的多次明确拒绝,从不想自己是否是黄四宝心目中的烂杏,一味穷追不舍,并在黄四宝醉酒时与其同眠共枕。

事后黄四宝到学校揭发她的丑陋行为,她还例外的穿上漂亮衣裙,跳塔殉情,一味的我行我素。

这同时也揭示了王彩玲灵魂中不够友善,缺乏理性,缺乏理解别人、体谅别人的一面。

王彩玲为了美化、包装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还向周围的人说谎。

王彩玲苦心经营多年的理想、幸福到头来破灭了,成了卖羊肉的个体户。

2其他人物形象。

其他几个人物也同王彩玲一样,显露各自不同的丑陋之处。

志向高远,立志考上中央美院的黄四宝没有看出同样有非凡艺术梦想的王彩玲会在自己追求艺术理想处境困难时,
对自己的青春狠心下手。

他的长发是高贵的艺术家的象征、他坚贞、纯洁、高品位的艺术气质及其道德情操,使自己怎么也接受不了现实中如此残酷的毁灭性的精神打击。

他受不了,他追梦的博学与理智全都被击溃了。

他在学校发疯似的大叫王彩玲,发出痛苦绝望的号叫。

黄四宝不追梦了,他可以用他原有的知识、道德、聪明、才智,在单位或在商海中干出成绩,倒也没有,他成了被人穷追猛打的骗子。

胡老师心胸狭窄,不容别人对他的舞蹈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自己是别人喉中的刺。

这种病态的心理,使他以强暴妇女为报复手段而锒铛入狱。

他反以入狱为精神解脱。

高贝贝一心向往西洋歌剧,与王彩玲追着同样的梦。

但高贝贝却对挣扎在同一条理想道路上的王彩玲施以欺骗手段,使王彩玲支持自己,并获得参赛的或功。

这些都揭示了人物心理、行为丑陋甚至丑恶的一面。

还有张老师自以为得意的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也破灭了。

总之,电影描写生活中具有形丑、心理丑特点,而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了的一群人物形象。

二、丑形象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人性是人的本性及其基础上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等。

就人类历史、现实生活及文艺作品反映的内容而言,人有丑与美、贫与富、贱与贵、贼与王等区别,但以人本性为主的
人性则是相同的。

《立春》反映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同样都在为吃、穿、住、行、理想、婚姻、娱乐等生活需要,追求相应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这种人性本能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的永恒的动力。

从《立春》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勇敢、应变能力、永恒的精神追求方面的人性美。

1勇敢。

王彩玲、黄四宝、胡老师在现实生活中,都在坚定不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王彩玲甘冒别人的不理解,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自己的艺术理想。

黄四宝留着艺术家的长发,以示自己考美院,成就艺术理想的决心。

胡老师虽然心胸狭窄,但还是冒别人的异样眼光,表演芭蕾舞蹈。

高贝贝追求艺术梦想,剃光头,不择手段,获得比赛成功,其中不惧现实困难,克服阻力的勇敢精神还是有的。

争取物质、精神方面的理想、幸福是人的权利、自由。

他们在追求中渲染、烘托了艺术发展的气氛,也取得竞赛的好成绩,都说明这群人具有人性中的勇敢美。

2应变能力。

改革开放,人拥有了选择职业及其生活方式的权利。

王彩玲多次到北京去,争取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

当生活
撞击得她放弃追求艺术理想、婚姻幸福时,她领养了小孩,下海卖羊肉。

一个从音乐教师生涯,追求最美的艺术理想、幸福生活,到收养孩子、卖羊肉,这其中有多大的落差,可王彩玲承受住了这种落差,并坚定勇敢地面对生活,适应生活。

高贝贝有欺骗的丑行,但应变的能力是有的,并取得了向往的成功。

周瑜追求王彩玲不成,便剪短了头发,同他人结婚生子,愉快地面对生活。

这些都表现出了人性中坚韧的应变能力之美。

3永恒的精神追求。

人对物质、精神必须有所追求,因为这是人生存的本能所在和基本要求。

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就是没有希望的人。

个人有精神追求,组成的家庭才能有希望;以家庭为基础的国家、民族才能有希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王彩玲多年为之呕心沥血,辛苦经营的艺术理想、幸福生活被现实击碎后,身处领养孩子、下海卖羊肉的窘困处境,但当她同孩子在天安门广场游玩时,她的内心世界又被为之付出无限,而收获适得其反的西洋歌剧皇后理想所占据。

在幻想的世界里,音乐殿堂是无比的金碧辉煌,她的形象是无比的美丽,歌声是无比的美妙。

这又是影片展现给观众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但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正反映了人性中不可磨灭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之美。

三、结语
《立春》像所有的影视作品一样,反映社会生活,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又在使人们认识、理解生活中的某种理性时,塑造人们的精神形象。

[作者简介]秦岁明(1956―) 女,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平面设计;王坤(1982―),女,山东青州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