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

合集下载

来自内心深处的黑暗——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有感

来自内心深处的黑暗——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有感
文史艺 术 2 0 1 3年 8期 ( 中)

来 自内心深处的黑暗
( 广东科技学院 广 东 东莞 5 2 3 0 8 3 )
《 小伙子古德曼 ・布朗 》 是美 国浪漫主 义作家霍桑著名的短篇小说 。 故事讲述的是 小伙子布朗告别新婚燕尔 的娇妻费斯 , 去黑 暗森林赴魔鬼之约 , 最终精神崩溃 , 信仰坍 塌 的故事 。 故 事的横 向结构相当简单 ,即布 朗的离开 ,经历 , 变化 ,归来 ; 纵 向结构却
盾, 罪恶现象等等 的根源都不在社会物 质生 活 中,而是由于世界上所固有 的一种 “ 恶” 所造成— —即人类心 中隐藏的 “ 恶” ,原罪 。 我们还可以注意 到 “ 布朗”这个名字 ,即英 文 中的 “ b r o w n ” , 棕色的意思 。棕色是 一种 冷色调 , 让人联想到晦涩阴暗 , 隐射预兆了 布 朗人生的结局 。棕色接近黑 色 。 但不全是 黑色 ,我们也可 以联想到布朗的天性 。他不 是邪恶的本身 , 却已经被邪恶吞 噬掉 了,同 化 了。另外 , 棕色容易让人联想 到大地 。人 类便是生活在大地上 的,是从天堂一 伊甸 园里被驱逐 下来 的 ,布 朗代表 的是整个 人 类 ,带着原罪 ,性本恶 的人类 。 我们再来看看 布朗的妻子——费斯。 费 斯 的英语是 “ F a i t h ” ,意思是信仰 ,相信 , 保证 ,宗教。费斯不仅仅是布朗的妻子 ,更 是布朗的精神支柱。她在他的心 目中是最纯 洁美好 的,她是 人性 中 “ 善”的化身 。布朗 对妻子 的态度也是耐人 寻味的:离开时两人 依依惜别 ,费斯恳求布 朗留下 ,布朗心 中非 常不舍 , 这里我们看出布朗还是 十分爱妻子 的 ,只是这种爱抵不过去黑 暗森林的欲望 ; 在前往森林 的路上 。 他有几次都想返回 。 也 多次提到 费斯 ,如 “ 俺老婆费丝要知道 了这 事, 她温存的小心儿非伤透 了不行。俺情愿 自个儿难过 。 …‘ 俺决心 已 定, 为这种差使俺 可一步也 不肯走 了。 就算俺以为那老恶婆是 去天堂 , 可其实她是 去见魔鬼 。也没理 由叫 我丢下心爱 的费丝 去学她的样啊 ! ”在布 朗 发现德高望重 的教堂牧师 , 执事和曾教 过他 教义的古 迪太太都在赶赴魔鬼之约的时候 , 他的信仰开始动摇 , 但是他还是没有完全失 望 ,他 喊到 “ 天 国在上 ,费丝在下 。俺还是 要对抗魔鬼 ,坚定不移 ! J , 他 以为只要 能抵 制住诱惑 , 安全返 回, 就可 以回归到以前美 好平和的生活。直到最后 , 他发现费斯也参 加 了魔鬼聚会 , 他就精神崩溃了。我们不难 发 现布 朗的妻子 费斯其 实是布 朗内心信 仰 的化身 ,从开始 的关系甚密 , 互相相信 ,到 后来 的慢慢分离 , 直到最后完全失去。他对 费斯 的感 觉其实 是他 自己 内心 心路历 程的 写照 。再看看 费斯这个人 ,她真如她名字一 般忠诚 吗?开始 她竭力 劝阻布 朗不要 参加 魔鬼 之会 ,最后 自己却参加 了, 那 么她 的劝 阻就不是担心布 朗了, 而是不想让丈夫知道 自己也要去赴魔鬼之约 ,这就是虚伪 。 小 说中还 出现了很 多二 元对 立。比如 善于恶 : 小伙子布朗是善良单纯 的,他看透 了他人的虚伪 和邪恶 的本质。布朗是镇上 唯 的好人 ,当看清他人的真面 目 后 ,他不见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涂舒媛(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北京100089)摘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名短篇小说。

霍桑通过对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夜间前往黑暗森林的旅程的描写,展现了人的本性。

通过色彩、时空及《圣经》中的原型,呈现出“恶是人类的本性”这一主题。

本文通过文学分析的原型理论对“恶即人性”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关键词:《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纳撒尼尔•霍桑原型人性一、引言“原型”作为文学分析与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方法之一,最早出现于20世纪。

《文学理论》的作者、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勒内•韦勒克将“原型”作为文学批评的三大理论之一(陈佳)。

其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语境。

原型在不同神话中表现出相似的主题&指的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情况下的神话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此具同的意义,人们似的理反,具似的文能。

对于《小伙子古德•布朗》中的某些形象,许多学者和文学批评家进行了大量解读和研究。

其中研究主角出发,,表的在&于《小伙子古德•布朗》中原罪与恶的主题的解读与研究&国内学者对《小伙子古德•布朗》的研究主要从小中的&:、、三的反复出现具的,现了一贯的创作,是对人中的“”的i ()&作为主义的用大,的作品中i 了的语&分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三个主要象征符号:人名、粉的,现作者所要的人原的主题1(缪昕,杨静)。

,分析是、文主义的角出发,对人的原的&在文主的巨大影响下,“原罪”一在:•霍的中,的作中一&在I 的下,霍桑呈现了人内心的“”,宣扬了“恶人”“原罪”的主题(耿毅)&主义理论在一定程上与原型方法有着相似的&本文将以心理学家荣格与文学理论家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础,将文学领域作为原型方法的延伸用于分析《小伙子古德•布(中人中的“恶”这一主题&二、颜色的运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颜色应用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形式,比如主人公名字"Goodman Brown”中的+褐色”(brown),费丝的发,森林中的黑色元素。

《年轻小伙布朗》中的“人性罪恶”之多元化解读

《年轻小伙布朗》中的“人性罪恶”之多元化解读

《年轻小伙布朗》中的“罪恶人性”之多元化解读摘要:本文在探讨霍桑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多元化意象,揭示了霍桑创作中反复揭示的“罪恶人性”主题及作者对宗教的困惑和感悟。

关键词:罪恶人性;宗教观;多元化意象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被尊为“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

在其创作的四十年间,为世人奉献了《红字》等五部长篇小说和《教长的黑面纱》、《拉帕奇尼医生的女儿》、《年轻小伙子布朗》等百余篇短篇小说。

霍桑由于受到家族传统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的深处深深镌刻了加尔文清教主义的“原罪”观念,按照清教教义,人生来有罪,且与生俱来不可改变。

霍桑的几乎全部作品都在描写、探讨和揭露人性的罪恶并积极探寻人类灵魂在清教道德标准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徘徊和救赎。

本文试图以《年轻小伙子布朗》这篇小说为例,结合霍桑的特殊家族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探讨人类本质中的“罪恶”母题。

一.霍桑的生活背景霍桑原姓为“哈桑”,祖上是新英格兰地区的贵族。

霍桑的祖先几代人都是狂热的清教徒,他在美国的第一代祖先曾残忍地迫害过贵格教派,第二代祖先则是1692年“萨勒姆驱巫案”的主要参与者。

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重的加尔文教气氛深深地影响了霍桑, 使他自幼性格阴郁, 耽于思考。

而祖先在追害异端中的那种狂热, 则使他产生了负罪感, 在生活中, 他不断思索如何救赎。

入大学后霍桑在自己的姓氏中加了一个“W”, 表示有别于祖先。

霍桑生活的年代正是美国第二次宗教复兴运动时期,他的家乡萨勒姆镇是一个加尔文清教主义气氛十分浓厚、迷信巫术盛行的地方。

他常在作品中把家乡萨勒姆镇作为故事背景,把那里历史上发生过的真人真事写进作品。

作家不仅在多部作品中对他那个时代的萨勒姆镇进行了审视和评论,而且对他祖先时代的萨勒姆镇的社会历史情况也作了审视和评说。

二.《年轻小伙子布朗》《年轻小伙布朗》是霍桑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是一部带有道德探讨的寓意小说。

《小伙子布朗》的分层解读

《小伙子布朗》的分层解读
[ 关键词] 霍 桑;《 小伙子布 朗》 ;人性 [ 中图分类号] 10 . 164 [ 文献标 识码 ] A
《 伙 子 布 朗》(o n o d nBo n 是 l 纪上 半 小 YugG o ma lw ) 9世
[ 文章编号] 10 .4 7( 0 1 20 7 .2 0 87 2 2 1 )1 .0 80
《 小伙子布朗 》的分层解读
孙 瑛 瑛
( 阳师范 学院 ,河 南 信 信阳 4 40 ) 6 0 0
[ 内容提要] 《 小伙子布 朗》是霍桑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 公布 朗一次黑夜林 中之旅 的记叙 ,表 达 了对人 性的思考 。本 文从 主人 公布 朗、小说本身 、作者霍桑三个层面对对人性的善恶界限进行解读。
向往 。 然而 究竟 何为善?何为恶 ?善恶有无绝对 的界 限?本
了他的林中之旅, 亲眼见 证了恶的存在 , 从此成 了一个严肃 、 伤心、阴沉沉地沉思的人。可见对上帝的信 仰容不得一次堕 落, 一次堕落 即是永久的堕落。 当他喊道 : 我的费思去了 ” “ , 不仅是对妻 子的失望 与放弃 ,更是 对人性 的善 的怀疑与放 弃。这种怀疑让他的心境失去了平和 ,绝望 和愤世嫉 俗让他 生活在痛苦的深渊 ,没有亲人和朋友 ,没有欢乐和未来 。每 当听到人们 唱圣歌 , 就回想起森林 中罪恶 的歌声 。 他 他还 一 直避开他曾视怀有希望 的诗句 。 从全 文看 , 朗一 开始 是纯真 的,以纯 净的眼光看待 周 布 围的人和事, 然而他的信仰如同费思头上 的粉 红色丝 带那样 美丽而娇弱 。 色, 粉 一个介于红 白之间的颜色 , 是娇弱之色 , 交融之色 。在霍桑 的小说 中,红色象征着罪恶,白色象征着 纯洁 , 么粉 色则 意味着 既非完全堕落也非清 白无辜 , 么 那 那 布 朗就 既不是完全 的堕落也不是绝对 的纯真 , 而是处于人类 被玷污 的纯真 , 精神上 也不完美 的一种状态 。 朗的悲剧在 布 于他只相信绝对 的善或者绝对的恶 , 当他发现人性不象他所 想象 的那样只存在善时 , 他便走 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 认为世 间只有极恶 , 所谓 的善是不存在 的。 失了信仰 的他不知所 丧 措 ,不能通过承 认和忏悔 自身的罪过而 获得对真善 美的理 解 ,阴郁而悲惨地度过 了一生 。 二 、小说本身—— 人是由善向恶转变的 布 朗的森林之旅折射出我们每隔人的成长 历程 。 年轻时 的我们率真而好奇 ,渴望探 索世 间的奥秘 ,对未来抱着 “ 高 超的决心 ” ,坚信 自己能抵制 住生活中的种 种诱惑,保持纯 真 的自我 。 前进 的途 中我们会有疑惑 ,会有踌躇 ,会问 自 在 己这样做对不对,值不值得 ?有时我们甚至会退缩会放弃 , 如 同布朗一样数次告诉 自己“ 现在我打算回到原来的地方 去 了” 我 已经打定主意 了,决不为这事再往前移动一步 ” ,“ 。 我们 内心对善的信仰不 断阻止 自己犯错 , 但最 终很多人还 是

新生研讨课论文

新生研讨课论文

《新生研讨课》(课程论文)题目:《小伙子布朗》的人性分析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班级英语1501学号1120115122学生姓名段昱帆成绩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小伙子布朗》的人性分析内容摘要:《小伙子布朗》是霍桑的一本短篇小说,通过对布朗在黑暗森林的一次旅行的记述,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其旅行中人性的探讨,对人性的善恶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霍桑;《小伙子布朗》;人性;解读《小伙子布朗》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

小说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为布朗的年轻人,晚上前往野外的树林去和魔鬼约会,途中他在一个神秘的黑衣人的带领下进入了本不该触足的象征黑暗邪恶的森林。

在森林中,布朗看见了魔鬼们的聚会,看到平日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村里的百姓、甚至自己挚爱的妻子都参与其中。

回到村庄以后,布朗完全变了一个人,变成一个疑神疑鬼的人,郁郁寡欢,他失去信念,对生活失去信心,最后在孤独和困惑中死去。

一次看似简单的林中之旅,更像是一场精神之旅,在面对邪恶的过程考验善的能量。

然而究竟什么事善,什么是恶,善恶之间真的就水火不相容吗?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解读霍桑这部小说。

说霍桑的小说,我们就不得不先谈一谈他的成长轨迹,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他在作品中赋予的思想。

霍桑自幼生活在萨勒姆镇,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布朗所在的小镇,清教思想根深蒂固,霍桑的祖辈都是狂热的清教徒,还曾迫害过异教徒,因此尽管他本人不是清教徒,但是身上带有深深的清教烙印,他的思维意识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无一不受其影响。

①根据清教的教规,人都是道德上的堕落者,要不断内视自我来认识自己是罪人,人只能看到自身的缺点不足,看到的都是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积极的方面。

清教是要让人们反省一切罪过,逐步走向至善,其教规教唆人们要怀疑一切,不能相信任何人,甚至是自己的邻居,老师,牧师。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

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作者:涂舒媛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3期摘 ; ;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名短篇小说。

霍桑通过对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夜间前往黑暗森林的旅程的描写,展现了人的本性。

通过色彩、时空及《圣经》中的原型,呈现出“恶是人类的本性”这一主题。

本文通过文学分析的原型理论对“恶即人性”这一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 ;纳撒尼尔·霍桑 ; ;原型 ; ;人性一、引言“原型”作为文学分析與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方法之一,最早出现于20世纪。

《文学理论》的作者、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勒内·韦勒克将“原型”作为文学批评的三大理论之一(陈佳)。

其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语境。

原型在不同神话中表现出相似的主题。

指的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情况下的神话中反复出现的某一形象,此形象往往具有共同的意义,或往往引起人们类似的心理反应,且具有类似的文化功能。

对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某些形象,许多学者和文学批评家进行了大量解读和研究。

其中许多研究从象征或象征主义角度出发,即通过象征,表达物体或品质的潜在意义。

基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原罪与恶的主题的解读与研究也有许多。

国内学者对《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研究主要从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入手。

比如颜色:粉色、黑色、红色三色的反复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体现了霍桑一贯的创作思考,也就是对人类灵魂中隐匿的“恶”的挖掘(孙立盎)。

作为象征主义的运用大师,霍桑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形式和象征语言符号。

通过分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三个主要象征符号:人名、粉红缎带和魔鬼的手杖,展现作者所要解释的人类原罪的主题思想(缪昕,杨静)。

此外,也有分析是从宗教、加尔文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人性的黑暗及原罪的解读。

霍桑《小伙子布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霍桑《小伙子布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霍桑《小伙子布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霍桑《小伙子布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小伙子布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18041864)的短篇小说。

艺术张力说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艺术张力说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艺术张力说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胡慧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摘 要:文学张力说是新批评派代表艾伦•退特提出的重要术语,表示矛盾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这一文本语料,从“黑夜”、“森林”、“粉红色的彩带”等文学意象进行剖析,揭示出文中张力形成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矛盾体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艾伦•退特;艺术张力;意象作者简介:胡慧(1987-),女,湖北鄂州人,硕士学位,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26-02一、前言艾伦•退特,美国现代小说家兼诗人,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

他曾就读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在1922年合作创立了《逃亡者》杂志(The Fugitive),1930年后曾在美国、欧洲、亚洲多所大学任教,并担任《塞瓦尼杂志》(The Sewanee Review)编辑,主要作品有《杰克逊》、《冬梅》、《论文家》、《论诗的张力》等。

作为新批评主义的代表人物,张力论研究尤为体现艾伦•退特的研究成果,也为新批评派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最为难以理解却最重要的观点见解。

二、文学张力说的开始与发展日常中,我们最先接触“张力”一词,可能来自于物理学,即多种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力下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随后,“张力”一词被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采用。

1937年,退特在《诗歌的张力》一文中,指出:“为描述这种成就,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

我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

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意义: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以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义都是贯通一气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年轻、好奇、有探索的欲望,最初对自己抵制诱惑的能力非常自信,却在林中之旅后陷入对人性的怀疑而郁郁终老。

正如布朗这个普通的名字所象征的, 他实际上是“每个人”(Everyman)[4]85。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年轻人,都曾经历过类似布朗的成长历程:年轻时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执着前行,“对未来抱着”“高超的决心”,并坚信自己能够保持自我;途中也会有些许的犹豫,“现在我打算回到来的地方去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决不为这件事再朝前移动一步”,但最终还是完成了旅行。

布朗的林中之旅让他发现了人性中“恶”的存在,他因此变成了一个“怀疑一切” 的人,“临终时是悲观绝望的”。

布朗的结局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但它的象征意义在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对自己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同布朗的林中之旅一样,会给我们带来启示、思考甚至观念上的变化。

布朗年轻的妻子费思与普通人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所以布朗在树林中魔鬼的祭坛前也看到了她,梦幻也好, 现实也罢,对布朗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

费思的名字(Faith) 清楚地表露出她的象征含义———信仰,她代表的是对善的信仰,在林中之旅开始前布朗坚信不疑的信仰。

“那难道是我应当离开亲爱的费思,跟着她走的理由吗?”“上有苍天,下有费思,我还是得站稳脚跟,抵挡魔鬼!”“费思!费思!抬头望着天,抵制这个邪恶的家伙。

”这些句子既包含费思的双重含义, 同时由于这个人物的设置,更有力地表现出主人公布朗在旅途中经历的内心挣扎、犹豫与彷徨。

不论是作为小说人物的费思,还是作为信仰的费思,布朗对她的态度最终是一致的———放弃与怀疑:“…我的费思去了!‟他喊着。

”“布朗大爷严厉而伤心地盯视着她的脸,没有打招呼就走过去了。

” 布朗黑夜之旅的引路人是另一个具有象征含义的人物。

他代表的是魔鬼,这一点从他手执的“像一条大黑蛇”的手杖和克洛伊斯大娘认出他时的尖叫可以肯定。

他将布朗引去魔鬼的领地,让他皈依邪恶的宗教,对布朗提到的每一个“正派人和虔诚的基督教徒”进行嘲讽,披露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其目的昭然若揭。

但有意思的却是小说对他外表和行为的描述,他“穿着朴实大方的服装”,“似乎和布朗大爷属于同一个阶级,和他长得很有几分相似,虽然也许主要是在神态方面而不是在容貌方面。

……他们可以被看作父子俩。

”而且,在布朗打定主意不随他前行时,他并没有生拉硬拽,而是“镇定自若”地让布朗“坐在这儿,休息一会儿。

等你觉得乐意再走的时候”再走。

对魔鬼的这两点描述多少让读者有些意外,但仔细想想,却发现这样的安排似乎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图:所谓的“魔鬼”或者“恶”其实存在于人的内心,所以他有着和人类相似的外貌,并且知道不需指引人类也有趋向“恶”的本能。

文中其他的人物如虔诚的克洛伊斯大娘,古金执事与教长,还有出现在魔鬼崇拜仪式上的众村民,象征的也是芸芸众生。

与认识到人性中善恶并存的事实后陷入怀疑与失望的布朗不同,他们似乎代表着另一种更为世俗的人生选择———接受现实并在这善恶并存的世界中继续生活。

三场景设置象征场景设置主要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

《年轻的小伙子布朗》这部短篇在场景设置上同样用心良苦, 富含象征意义,对表达作者思想,烘托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夜晚,费思惧怕黑夜,“在一年里所有的夜晚中,亲爱的丈夫,今儿夜晚请你留下陪着我吧”。

而布朗却说:“我的往返旅程,……必须在现在和日出之间完成。

” 黑夜使得布朗离开费思,离开信仰。

在文学作品甚至人们的认识中,黑夜往往是带有负面含义的,它通常与罪恶、堕落、诱惑、神秘、地狱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基督徒们选择白天去教堂,表达对善的向往与追随。

那么,是怎样的旅行必须在黑夜完成呢?布朗的旅行目的地起初并不明朗,但随着引路人的出现,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他对布朗父辈和其他忠实基督徒所犯下罪恶的披露逐渐表明这是一次发现人性中的“恶”的旅行,它与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只能在黑夜进行。

其实,读完整个故事可以发现,小说除了将黑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还用了很多词来描写“黑色”,以凸现故事的氛围,如“幽暗”、“大黑蛇”、“黑暗的洼地”、“黑沉沉的荒野”、“黑松树”、“黑森森的大墙”、“黑暗的人形”等等。

这些描写前后连贯,有效地为主题表达、为布朗今后失去希望的生活烘托出一种阴暗的气氛。

故事发生的地点———森林,同样具有明显的象征含义。

“沉寂的道路”、“树林里所有最最幽暗的树木把这条路遮得一片漆黑。

那些树林简直长得密密匝匝,不容这条
羊肠小道穿过,而且总在后面立刻就又合拢起来。

”茂密的树林在黑夜里显得阴森恐怖,充满了未知的因素,正如同人性中的恶一样, 隐藏起来,难以发现。

林中小路的黑暗、沉寂象征着“罪与恶” 的潜伏;路的狭窄象征着布朗处在罪恶的包围之中;那些长得密密匝匝的树林“总在后面立刻就又合拢起来”,无疑告诉我们布朗再也无法返回到纯真状态了。

与现实主义小说家不同,以霍桑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将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分析上,而非对风俗礼仪、社会变革、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的忠实再现。

“人性中的恶”、“黑暗的力量”一直都是霍桑作品的主题,对“罪”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年轻的小伙子布朗》、《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优秀作品。

但在善恶之间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应当如何为人处事,这些都不是霍桑的浪漫主义小说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作家自己也感到困惑的问题,所以才有了小说中丰富的象征,才会说“意义含糊”、“感情矛盾”是霍桑作品的两大特点。

但无论如何,作家将他的思考呈现出来,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走近这个世界的视角。

参考文献: [1]Baldick, Chris.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218. [2]克林斯·布鲁克斯,编.小说鉴赏:上册[M].主万,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42. [3]Wagenknecht,Edward.Nathaniel Hawthorne:The Man, His Tales and Ro- mances[M]. NewYork: Frederick Ungar,1989:61. [4]Martin,Terence.Nathaniel Hawthorne[M].Boston:Twayne Publishers, 1983:85. [5] Harris, Laurie Lanzen, ed. Nineteenth - 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 (NCLC)[M].Vol.10.Detroit:Gale Research,1981:267. (责任编辑:田皓)792007年第2期赖辉论《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中的象征
/2011/1016/674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