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_命运_人性_活着_主题谈
《活着》的人生感悟与家国情怀

活着的人生感悟与家国情怀简介《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一个农民的传奇人生描绘了中国社会的起伏和变革。
这部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生意义、人性的扭曲和对家国的深沉情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以探索《活着》中所呈现出来的人生感悟与家国情怀。
1. 生死与命运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种种苦难与磨难,但他仍然坚韧地活下来。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生死边缘、命运和坚持信念的思考。
小说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活着究竟有何意义?福贵面对绝望时选择了相信希望,并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
2. 亲情和爱情在《活着》中,福贵与妻子典雅之间展现了最真挚而又无法言说的亲情和爱情。
尽管充满艰辛和困顿,并且被时间和命运所折磨,但他们依然心怀家庭的情感。
这启示我们珍惜爱与陪伴,并意识到在面临困难时亲情的重要性。
同时,小说中描绘了福贵对于他已逝的孩子深深的责任和父爱。
3. 社会历史变迁《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展示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历史变迁。
故事中充满了家族、农民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嬗变。
小说以生动而真实的方式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于普通人生活命运的影响。
4. 家国情怀作者余华巧妙地将主人公福贵个体经历与整个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寻找活下去的意义中突出了对家国情怀,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为自己所在的国家做出贡献。
结论《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并引发强烈共鸣的作品。
通过对人生意义、亲情、爱情和家国情怀等主题得以探索,读者们被挑战去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对家国的关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被提醒着要珍惜现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努力为自己所在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注:以上是根据用户需求编写的简短文档内容,若需要更详细或其他焦点内容,欢迎再次指定主题和要求。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对《活着》的人生启迪

对《活着》的人生启迪《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展现了人生的苦难与希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活着》对人生的启迪。
一、珍惜生命的意义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族的兴衰,亲人的离去,以及社会的变迁。
他在生活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困苦,但他始终坚守着对生命的珍视。
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享受快乐和成功,更在于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持。
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坚持希望,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家庭的重要性《活着》中描绘了福贵与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女儿的深厚感情。
福贵为了女儿不惜一切,尽管遭受了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这种家庭情感的描绘提醒我们,家庭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持和依靠。
家人间的亲情和关爱能够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勇气,帮助我们度过生活中的艰难时刻。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家庭,关爱亲人,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三、人性的善良与恶劣《活着》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真实,他们或者善良,或者残忍,或者自私。
小说通过描绘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福贵在遭受苦难时,遇到了一些善良的人,但也遭遇了一些恶劣的人。
这让我们认识到,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劣的一面。
我们应该保持善良的品质,宽容他人的过失,但同时也要警惕他人的恶意和欺骗。
只有对人性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
总之,《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珍贵,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人性的善恶。
这些启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关爱家人,保持善良的品质,并对人性保持清醒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长。
活着读后感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活着读后感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具有震撼力和深刻人性探讨的小说。
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沉浮,小说引发了关于生命的疑问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就《活着》这部作品展开分析,探讨其对人性的思考和挑战。
一、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活着》以主人公福贵的视角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福贵在被人生的坎坷击打后,始终坚持着对生命的追求和珍视。
他经历了家族的荣辱更替、战争的残酷、革命的浪潮,但他从未失去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
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可替代的宝贵性,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二、悲苦与命运的反思小说中描写了福贵的命运跌宕起伏,他在命运面前几经起伏,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希望。
他经历了家族的倾覆、战争中的饥饿和死亡、自己的衰老与孤独,但他从未被命运所打败。
小说以福贵的命运为线索,深刻地反思了命运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个普通人物的遭遇,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抗拒的悲苦,让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努力。
三、家庭与情感的触动《活着》中的家庭与情感是对人性深层次思考的重要部分。
福贵的个人命运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在整个故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说以家庭为单位,呈现了家庭成员对彼此的关爱和包容,同时也揭示了家庭在面对悲苦时的分裂与矛盾。
福贵与妻子乙秀之间的爱情和亲情的描述,让读者思考了家庭与情感对于一个个体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人性的善恶与复杂《活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对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进行了深入剖析。
小说中不乏人性的丑陋,福贵的家人在利益和生存的考量下,对他进行残忍对待。
然而,小说也描绘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暖,福贵的女儿于月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体现出对福贵的关怀和爱护,展现出善良的一面。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善恶并不是二分的,而是一种复杂而纷繁的存在。
五、人性的探索与拯救《活着》最后以福贵独自生活于一个无人的村庄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深思。
《活着》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希望

《活着》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希望《活着》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希望人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同时也存在着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小说《活着》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深刻地展现了人生的悲苦和挣扎,同时也带来了对生命的希望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苦难与坚持之间的关系、生命的脆弱与无尽的希望,并以福贵的命运为例,探讨《活着》所传达的关于人生的主题。
一、苦难与坚持之间的关系人生是充满了苦难和困境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幸。
然而,恰恰是在面临苦难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人心的真实和坚强的一面。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遭受了家族的灭亡、妻子的死亡以及被迫饱受艰难折磨的命运之后,始终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
他没有被痛苦击垮,而是选择了面对困境,坚持生存下去。
正是在他的坚持下,福贵才能够在最终的日子中找到了希望和尊严。
二、生命的脆弱与无尽的希望小说中生命的脆弱性被反复强调,无论是战争、灾难还是疾病,都能够让一个人的生命瞬间消失。
福贵在人生旅程中亲历了种种困苦,目睹了生与死的交替,对于生命的脆弱有着深刻的认识。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小说中也始终散发着希望的光芒。
无论是福贵与女儿的相依为命,还是他在边城的新奶奶的陪伴下找到了快乐,小说中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正是那一丝丝的希望,让福贵勇敢面对生活,坚守自己的信仰,最终活了下来。
三、福贵的命运福贵是一个普通农民,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动荡,家族的存亡、个人的发展,无不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被分到地主家,受尽欺辱;他作为儿子和丈夫失去了亲人,感受到了家庭的破裂和人生的无奈。
然而,福贵的一生并不被动和消极,尽管他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坚持。
他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苦难,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前行。
福贵的命运揭示了人生中的困境和痛苦,并通过对苦难的直面和超越,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力量。
总结:《活着》以真实而残酷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并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坚持与希望彰显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活着》中的家庭、人生与命运

活着中的家庭、人生与命运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深刻地反映了家庭、人生和命运等重要主题。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展现出的关于家庭、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意味。
家庭:爱与责任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所属的农民家庭成为故事发展的核心。
小说中描绘了福贵与妻子秀英以及女儿迎春之间紧密的家庭联系。
虽然面对艰难困苦,他们始终保持着相互关怀和支持。
这种家庭纽带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是不可取代的安慰。
另一方面,《活着》也暴露出传统家庭观念对个体自由和幸福造成的限制。
福贵被社会压力逼迫去供养整个家族,并失去了做自己喜欢事情的自由。
小说通过反思传统观念对于个体幸福权利的侵犯,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人生:苦难与意义《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示了人生道路上的苦难和艰辛。
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和家庭破裂等多种苦难,但在面对逆境时他坚持勇敢地活下去。
小说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如何找到希望和意义?作家通过福贵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揭示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尽管他失去了一切,但他最后明白到家庭情感和人性的力量才是真正赋予生命意义的。
命运:无常与选择《活着》中的命运是另一个核心主题,它以无情而不可预测的方式塑造着角色们的命运。
福贵无法控制自己所处社会和历史环境,但他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困境。
小说提供了一个反思命运与个体自由之间紧张关系的视角。
虽然命运不可抗拒,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如何应对并做出决定。
这意味着尽管命运可以改变人们的环境,但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反击。
结论《活着》深入而真实地描绘了家庭、人生和命运等主题。
通过故事中福贵一家的经历,作者传达了对家庭纽带的珍视、人生中希望与意义的追寻以及面对命运时选择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得以重新思考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字数:320】。
《《活着》中的人生哲理解读》

活着中的人生哲理解读《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代表作品,由于其深刻的人生触动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主题出发,对《活着》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进行解读。
1. 生命的可贵与意义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打击,但他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温暖的追求。
这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无价之宝,即使在苦难与困境之中仍能赋予它巨大的意义。
"越是文明社会,对于折毁了别人优点细小小恶者要杀其九族"这句话展现出福贵在风雨中始终保持善良和正直,并教育我们要珍惜纯真善良之心。
2. 失去与重拾希望虽然福贵经历了家庭成员的不幸去世、土改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各种人间浩劫,但他从未完全丧失希望。
他通过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工作,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几乎从没活过,真正地活过一天都没活过"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放弃,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应该保持希望的火种,勇敢地面对困境。
3. 道德与人性《活着》以福贵为主角,通过细腻地刻画他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来展示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斗争。
小说中揭示了在特殊环境下个体道德水准如何被触发和摧毁,并反思了社会历史背景下人性脆弱而又复杂的一面。
"我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你们把我唯一剩下的骨肉给掐了!"这句话突出了福贵深爱家庭、珍惜亲情和对世俗利益无所求的品格。
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同时引发对现实社会中道德价值观念和人性困境的思考。
4. 历史的阴影与个人命运通过描述福贵在中国历史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小说表达了对于历史和政治因素对个人命运影响的深刻洞察。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革命时期,都没有让福贵摆脱他自己和家族所面临的苦难。
"我们出生以后就注定要有百年睡眠"这句话暗示了个体与历史时刻保持联系,无法逃离对时间与政治真理的依赖。
它唤醒了我们思考历史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并反省现代社会中权力与自由、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之一,它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为主要特点。
余华的小说《活着》也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人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残酷的现实与人性的悲剧。
本文将从主题和人物两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
一、主题解读《活着》的主题围绕着“生存”这一核心展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反映了人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为背景,揭示了农民阶级的苦难与命运。
作者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战争、饥荒和政治运动中所经历的磨难,以此暴露社会阶级矛盾和人性的丑陋面。
在小说中,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经历了种种困苦和灾难,但他却一直追求生存,并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延续生命。
小说对于人的生命的探讨不仅限于活着本身,更关注活着的意义以及生活在世上的价值。
通过这一主题,余华让读者思考人的存在状态与人性的价值。
二、人物分析1. 福贵:福贵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
在悲剧接踵而至的命运中,福贵所面对的困境不断加深,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执着,始终努力寻找生存的希望。
福贵的形象展现了小人物的坚强与勇敢,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2. 福贵的妻子:福贵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她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与帮助作用。
尽管她也经历了诸多的痛苦,但她始终保持了对家庭的忠诚和对福贵的无私支持。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温暖的力量。
3. 尤四姐:尤四姐是福贵的妹妹,她是一个爱情的受害者。
尽管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她却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压迫。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受制于男性的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生动地表达了小人物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和家庭关系。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刻画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命运·人性———《活着》主题谈李晓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收稿日期:2010-03-19作者简介:李晓筝(1976-),女,河南淅川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虽然故事简单,但主题内涵却深刻而丰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
从“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追问”和“对人性的展示”三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主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直指人的内心,叩击人的灵魂,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力,体现出作品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命运;人性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318(2010)04-0073-03《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作品,1992年在文学刊物《收获》第六期发表后便引起巨大轰动,不仅很快出了单行本,而且先后在英、法、德、意、荷、韩、日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接着,多种荣誉接踵而至:1994年,入选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和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1998年,荣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入选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还先后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百位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活着》被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的同名电影,曾获199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活着》几乎制造了中国当代小说在全球读者中的一个奇迹。
《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它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主题内涵却非常丰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
一、对人生的思索《活着》对人生的思索主要是通过福贵与龙二,福贵与春生的人生道路的参照对比来体现的。
在与龙二的对比中,福贵在赌博中惨输,龙二接管了他的所有财产,成为家财丰厚的地主。
然而,不久全国就解放了,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龙二贪恋家财,态度恶劣,被定为反动地主,最后被枪毙。
枪声吓得福贵尿湿了裤子,他幡然醒悟:幸亏丢了家产,否则被枪毙的就是自己。
这里虽有故事主人公因为玩世不恭侥幸生存所带来的滑稽感,但是故事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起古老的至理:“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在这一情节的解构中,主要剥离的是“钱财是什么”的命题。
根据作者的讲述,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钱财是身外之物,甚至是杀身之祸。
而在福贵与春生人生道路的对比中,作者剥离的则主要是“权力是什么”的命题。
春生与福贵一同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并被编在同一个连队。
二人在部队相识,在残酷的战争中结下深情厚谊。
在国共两党的决战中,福贵所在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唯有他和春生幸存了下来,做了共产党的俘虏。
后来,福贵拿了共产党发放的路费,解甲归田;春生则随军辗转,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福贵所在县的县长。
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春生因为种种政治罪名而受到批判,天天挨整,最后竟上吊自杀。
“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
”[1]191平平淡淡是最真,认认真真做事,平平常常做人。
在这里,作家暗示我们:任何物质的、金钱的、权力的甚至亲情的东西都是一些远离个体的存在。
这些东西的确可以维系人的生存,但却远非生命的本真。
只有将人回归到独立的生命个体,这种个体所拥有的东西才是永恒。
这种永恒的东西就是“活着”的精神,其实质不亚于任何·37·一种崇高或伟大。
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仅仅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
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2]216。
“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本身,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但是,在“活着”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中,却又包含着生命里许多复杂的人生况味,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就是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度过它”[2]224。
这就是活着的价值,这也正是作家通过福贵、春生、龙二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参差对比之后想传达给我们的朴素的人生道理。
当然,对人生的思索只是作品的一个浅层次的主题,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对命运的追问。
二、对命运的追问命运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老天爷?对命运的思考和追问是大多数作家共同关注的一个命题。
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曾经在他的作品《天龙八部》中通过萧峰这个人物对命运弄人的问题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萧峰原是契丹人,他的父母被中原武人误杀,而萧峰本人却由汉人抚养长大并一直接受汉人的伦理教育。
萧峰后来得知自己的身份真相后,便开始寻找杀父仇人,要为父母报仇。
最后,萧峰终于找到了“带头大哥”,竟是自己结义兄弟虚竹的亲生父亲,而那个自己口口声声的“大恶人”竟是自己仍然活在世上的亲生父亲。
命运给萧峰开了个多么大的玩笑啊!如果说萧峰不是那样执著于复仇,他就不会最后落个自杀的下场,也不会痛失生命中的红颜阿朱,也许他会和阿朱在塞外一起幸福地牧羊赛马。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品《金锁记》也涉及了命运问题。
女主人公曹七巧“带着黄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的情欲像一条河流,如果遇堵就会流向别的方向。
情欲旺盛的曹七巧偏偏又那么爱钱。
曹七巧如果不是那么爱钱,或许可以为了情欲而放弃金钱,哪怕仅仅是一小部分金钱,那么她也许就不会变态到折磨、残害自己的儿媳、儿女的地步。
可是,福贵呢?《活着》的主人公福贵,那么老实本分、那么谨小慎微、那样无欲无争,为什么他的命运却那么悲苦?女儿凤霞不就是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吗?她生育有什么错,为什么会被不幸夺去性命?女婿万二喜在工地上干活有什么错,不就是挣钱养家糊口吗?为什么厄运要降临到他的身上?女儿、女婿虽然都是残疾人,一个又聋又哑,一个是偏头,但是两个人性格都那么好,与人为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凤霞有了身孕,家里穷无钱买蚊帐,万二喜总是先上床将蚊子喂饱,然后再让凤霞上床睡觉。
夫妻那么恩爱,为什么要受到命运的惩罚?对于安分守己的福贵来说,死去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还不够吗,命运为什么又夺去他最后的唯一的一个亲人———小外孙苦根的生命呢?什么是命运?命运究竟在哪里?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冥冥中似乎有一只巨大而无形的手将人的命运紧紧操纵,而人却没有办法先知先觉,这就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对命运的敬畏之情。
不过,虽然命运无常,但福贵在所有亲人先后离自己而去后坚强活着的事实却向我们呈现出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人对世界的达观态度,从而体现出人的尊严与伟大。
这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表述的那样:“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受难的福贵以忍耐的方式坚强地活着,然而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
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号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这是余华自己对《活着》的评价,也是《活着》的核心寓体。
它是以“地区性的个人体验来反映人类普遍生存的意义的寓意”,但是他又“不离弃苦难的世界,绝非是乐意受苦”,而是因为“人被迫漂流于无意义的生死之间,没有任何现实力量可以接济人进入纯洁的世界”[3]。
从本质上讲,这是人类存在的命运使然,而非主体的自觉选择,所以对受难的忍耐———活着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也是人类之所以不朽的永恒品质。
三、对人性的展示展示人性、探究人性也是优秀作家们常常关注的命题。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人性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
透过余华的作品《活着》,我们既看到了人性的善,又看到了人性的恶。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为春生的妻子献血时被抽干了血而死去的。
因此,福贵的妻子家珍一直对春生心存芥蒂,每次春生登门拜访,家珍总是想方设法进行·47·回避。
在“文化大革命”中,春生因为各种政治罪名被打倒了,就连妻子也与他划清了界线。
就在人人对春生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时候,家珍开门接纳了春生,并安慰、鼓励他要好好地活下去。
关键时刻,那些所谓的“小人物”身上的善良品质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通过这个细节,我们看到人性善的一面。
人性恶的展示是余华一贯的创作主题。
在《活着》中,作者沿用了这一主题。
《活着》对人性恶的展示主要是通过福贵的儿子有庆之死这个情节的安排来实现的。
作家通过这个情节写出了人性在官本位思想主宰下的冷漠与冷酷。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
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后来连嘴唇也白了,他才哆嗦着说:我头晕。
抽血的人对他说:抽血都头晕。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
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
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
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1]125有庆学校的校长是县长春生的妻子,她因为生孩子大出血,需要输血,但血库的血不够,情况危急。
年仅十一二岁的有庆,善良天真,听说校长需要输血,便拿出善跑的本领,第一个冲进医院。
结果,他的血被医生活活抽干了。
最耐人寻味的是,作家安排的刽子手却是具有“白衣天使”美誉的医生,一次雷锋行为变成了一次杀人行动,拯救人间苦难病痛的天使转变成了冷酷可怕的杀手。
面对悲痛欲绝的家长福贵,医生冷漠地质问福贵:“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这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医生,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抽掉一个人的多少血会致人死亡,这个基本的医学常识,他是应该知道的,可是他仍然抽干了有庆的血,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把有庆的身份改变一下,看看悲剧是否还会发生。
如果有庆不是农民之子,而是县长的儿子,他献血的对象不是县长的妻子,而是一个农村妇女,那么有庆是否还会被抽干血呢?答案只有一个:不会,绝对不会。
这就是官贵民轻、官重民贱的官本位思想作祟的缘故。
通过医生的言语、行为,我们看到了官本位思想主宰下的人原来可以如此冷酷无情!面对无辜的幼小生命,原来可以如此无动于衷!这是多么的可怕!如果不同官本位思想作斗争,可怕的悲剧是否仍将继续?作者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响彻空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