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松井石根
谷寿夫
(1)时间:
1937年12月
(2)持续时间: 6个星期 (3)屠杀手段: (4)屠杀总人数
练习射击、刺杀、活埋 、砍头、集体枪杀等
日军活埋中国平民
日军砍杀中国青年
日军刺死中国人
在下关江边用机枪射杀
押往郊外,集体屠杀
斩杀百人比赛
推荐:
日本右翼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
日本右翼教科书中的观点表述 举例: 关于战争目的:
日本方面宣告,战争目的是自存自卫和将亚洲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进而建设 大东亚共荣圈。
关于南京大屠杀:
“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多数中国民众 (南京事件)。但是对于这一事件的实际状况,由于资料有疑点,存在
1931年9月18日晚,驻东北的日本关东 军按照预谋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 的一段南满铁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 日本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发 动进攻,并炮轰沈阳城。这就是“九一 八”事变。
寻找借口,嫁祸于人
为什么日军选择卢沟桥发动侵华事变?
战略位置 十分重要
平汉铁路
伪蒙疆自治政府
伪冀东防共自治 政府
历史纪录片:比尔· 古登泰格、丹· 史度曼联 合导演的《南京》 电影: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 书籍:约翰· 拉贝的《拉贝日记》、张纯如的 《南京浩劫》、东史郎的《东史郎日记》等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哈尔滨组 建了细菌战秘密部队——七三一部队,用健 康的活人做实验,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2、日军在长春、广州等地建立大型细菌战 基地和工厂,形成了巨大的细菌战网络。 3、日军还在湖南常德、浙江宁波等地投撒 细菌弹,使几十万中国人死于细菌战。
杨靖宇抗日事迹介绍

杨靖宇抗日事迹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又派他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不久又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11月,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满,整顿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和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东北建立党领导下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
同年11月,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南满临时特委,并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
1军成立后,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领导部队挫败敌人的秋季“讨伐”,迅速扩大游击区。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1936年6月,抗日联军第一、二军合编为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
抗联队伍壮大后,活动在通化周围及奉(天)(沈阳)吉(林)、安(东)(丹东)奉铁路一带的许多抗日队伍都相继加入抗联1路军的行列,在吉林东南部和辽东等广大地区,给日寇以有力的打击。
日寇称杨靖宇的部队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称抗联活动地区为“癌肿地带”。
1936年,日寇调来日军奉天教导团,由关东军南满“讨伐”司令官三木少将指挥,汉奸“东边道剿匪司令”邵本良配合,妄图消灭我抗日联军。
面对敌我力量悬殊,杨靖宇率领抗联部队采取巧妙迂回战术,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消耗敌军力量。
沁园春七七卢沟桥怀古的意思

沁园春七七卢沟桥怀古的意思
《沁园春·七七·卢沟桥怀古》是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一首诗歌,表达了对卢沟桥抗日战争的怀念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
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的丰富解读。
这首诗以沁园春为题,沁园春是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他思考和创作的地方,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七七指的是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日子,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
诗的开头是对卢沟桥的怀古,描绘了卢沟桥曾经的繁荣景象,如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以及桥下白花一片,形容了过去的繁华景象和热闹的场面。
诗的中间部分开始转折,揭示了卢沟桥抗战的残酷现实。
战争爆发后,卢沟桥成了战场,血流成河,桥上桥下都充满了死亡的气息,形容了战争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亡。
接着,诗的末尾表达了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希望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毛泽东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尽管国家破败,但山河依然在,人民的生活还要继续。
他还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对卢沟桥的怀古,反映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关注和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思考。
诗中融入了对战争的痛惜、对民族复兴的期
待以及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它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抗日战争的艰难斗争中的一部分,体现了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入华北卢沟桥地区,与中国军队爆发的武装冲突。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卢沟桥事变给中国人民敲响了抗日战争的警钟。
在事变爆发前,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现出了很强的忍让和姑息态度。
然而,当日本国内极端势力逐渐掌握了实权,采取了一系列侵略行动后,中国政府认识到与日本进行抗战是唯一的出路。
卢沟桥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引起了他们对抗日斗争的强烈意识,从而成为整个中国社会迎战日本侵略的号角。
其次,卢沟桥事变拉近了国共两党的关系。
在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领袖毛泽东的指挥下,积极投入到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斗争中去。
国共两党在卢沟桥事变中实现了共同的敌人,共同的目标,逐渐加强了合作的基础。
这使得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能够以团结一致的精神来坚决对抗外敌,使得中国的抗战力量得到了较好的整合,更有力地抵抗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
第三,卢沟桥事变催生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外国资本,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然而,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政府认识到依赖外国是危险的,迫切需要发展民族工业以支持国家安全。
因此,中国政府推动了对工业的大力发展,并建立了一批军工厂和民用工厂,提高了国内自主生产的能力。
这对于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军备和战争物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卢沟桥事变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对华态度。
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愤慨。
一些国家开始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向中国提供援助和支持。
这使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获得了国际上的支持和尊重,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外部资源的支持。
最后,卢沟桥事变也对日本侵略者产生了严重的打击和警觉。
虽然日本在卢沟桥事变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同时也为中国人民展示了他们敢于抵抗、坚决反击的决心。
七七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七七事变对中国的影响1、七七事变后全国上下一致团结发动抗战卢沟桥事变是国共两党从生死对立到共赴国难的转折。
事变发生后仅两个月又十五天,以团结御侮为核心内容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形成。
此后,在长达八年的时间内,国共双方的军队分别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为主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卢沟桥的炮声成了中华民族总动员的号角。
全中国人民不分党派、阶级、民族、宗教、职业、性别、年龄,纷纷自觉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
在白山黑水间首先点燃的抗日烽烟,立即燃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整个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抗日的怒火,形成了中华民族史上空前的团结御侮、抵抗侵略的壮观局面。
2、七七事变后全国人民尽心竭力支援抗战个八年抗战中,大后方的工人阶级冒着空袭坚持生产,支援前线,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广大农民对抗战的贡献感人肺腑。
血战沙场的士兵,主要来自农民。
源源不断兵源的补充,主要也来自农民。
农民以努力生产、协同作战支持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以节衣缩食、忍饥挨饿支撑着大后方的巩固。
战前,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
抗战爆发后,当祖国召唤、形势需要的时候,他们又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奔赴战场。
抗战期间,由于大敌当前,中国的资本家和地主也响应政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分别以增加生产和同意减租减息,献上了自己一份报国之心。
3、七七事变后的中国各大党派取消反蒋纲领一致拥护国民政府1937年7月10日,第三党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团结御侮、抗日救亡的八项主张。
10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为表示“拥护政府”、“增强全民族团结”,自动解散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8年4月,国家社会党领袖张君劢、青年党领袖左舜生先后致书蒋介石,表示“方今民族存亡,间不容发,除万众一心,对于国民政府一致拥护外,别无起死回生之途。
”除拥护政府对日作战外,各中间党派还在创办报刊,进行抗日宣传;支持抗战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白求恩

1、试找出每一节的重点句, 用“ ”划出, 并用“这一节赞扬了 “ 的精神” 的句式把它表达出来
2017年1月7日星期六 9
第一段重点句: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 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 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 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 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 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 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 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2017年1月7日星期六
22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 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 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 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 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 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017年1月7日星期六 16
第一段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 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 议论。 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 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017年1月7日星期六
17
第二段 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叙议 叙 议 叙 议
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 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 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 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 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 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 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 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七七事变刘琪琪

靖国神社
是日本明治维新时 期建立的,日本政 客频频参拜的东京 靖国神社里供奉着 东条英 机等14名二 战甲级战犯和约 2000名乙、丙级战 犯的牌位。靖国神 社已成为日本右翼 势力的精神支柱和 聚会地。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郞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侵犯中国领土钓鱼岛
2005年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在任
二、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1、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卢沟桥事变爆发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并发表宣言 共产党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红军改编
• • • • • • • 国民革命第八路军: • 总指挥 朱德 • 副总指挥 彭德怀 • 参谋长 叶剑英 第一一五师师长 林彪 第一二0师师长 贺龙 第一二九师师长 刘伯承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 第四军: 军长 叶挺 副军长 项英
三、南京大屠杀
1、时间: 1937年12月 2、手段:刺杀、活埋、砍杀、焚烧、 军犬撕咬、 杀人比赛 3、人数: 30万以上
一个在“咫尺之遥目 睹这悲剧过程的见证人” 指控日军的暴行说:“倭 寇入城后,将退却国军及 难民男女老幼计57418人, 囚禁于幕府山下之四五所 村,断绝饮食,冻饿死者 甚多。16日夜间,用铅丝 两人一扎,排成四路,驱 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扫 射后,用刺刀乱戳,最后 浇以煤油焚烧,残余骸骨 悉投入江中。
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 征服满蒙(内外蒙古和东北 三省);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 支那。
——节选自1927年《田中 奏折》
一、血染卢沟桥 1、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
时间: 1937年7月7日 地点: 北平西南卢沟桥
名称 作战双方 时间 地点 结果
七七事变 中国 日本
1937年7 月7日 北平 日本胜利
卢沟桥事变:历史的转折点

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历史的转折点李华兴杨宏雨坐落在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不仅以它古老的历史和精美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而且以它揭开了中国神圣的全面抗战的帷幕永垂青史。
80年前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是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
以卢沟桥事变为界碑,中日关系、国共两党的兴衰、中国历史的走向,都出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转折。
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是近代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产物,是日本帝国主义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历史转折。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对中国已有侵略野心。
1855年,日本在被美、俄逼签所谓友好条约之后,吉田松阴等人就主张一面以“信义”结好西人,一面“养蓄国力,割取易取的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土地作为补偿”。
1868年的明治维新,既是日本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走上富国强兵道路的起点,也是其全面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开始。
1868年,明治天皇公开宣称:“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之安。
”此诚可谓齿牙未有,野心毕现。
在侵略野心的驱使下,日本以“强兵为富国之本”,构筑了分五步走——攫取台湾、吞并朝鲜、夺取满蒙、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先后挑起日清、日俄战争,夺取了台湾,吞并了朝鲜,完成了大陆政策的前两步,并为侵占中国东北奠定了基础。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成立由它控制的伪满洲国,完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三步。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夺得东北以后,华北是日本对华作战的第一线,其显要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着日本大陆政策第四步的实施和完成。
因而,挑起事端、全面侵华已是弦上之箭。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折。
事变爆发四天后,即7月11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向华北大规模增兵。
到1937年末,日本在中国战场上共出动陆军6个军共20个师团,空军大部主力和海军第二、第三舰队。
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日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国家生活全面转向战时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何应钦“: 我军应准备全部动员 。各地皆令戒严 , 并准备宣战手续 。”⑤蒋介石于 15 日电令何应钦向 济南、青岛增兵两师 ,并调税警团一团 。⑥
82
20081 1 民国档案
因大批日本援军源源向平津一带集中 ,蒋介 石于 16 日又电令刘峙 、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 ,抽 调河北省境内 4 团兵力 ,星夜赶程 ,向石家庄集 中 。17 日 ,蒋介石又电令 :孙连仲 、庞炳勋两部统 归冀察绥靖公署主任 、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指
挥 。蒋派参谋次长熊斌驻保定 ,藉与冀察当局联 络 。⑦ 蒋氏还下令调拨弹药 、高射炮增援华北 ,设 立石家庄行营 ,督促华北赶修防御工事 。
② 宁飞可《: 与〈凤凰周刊〉〈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历史功绩〉 一文商榷》, http :/ / www. 300000. org/ bbs/ dispbbs. asp ? board2 id = 17 &id = 59483 ,[ 15237 :35128 ] ,13 :48 :32 08/ 30/ 2005 。
③ 《蒋委员长复示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 ,宛平城应固守并动 员以备事态扩大电》(1937 年 7 月 8 日) 《, 卢沟桥事变史料》上册 , (台北)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86 年编印 ,第 209 页。
④ 《蒋介石致宋哲元 、致徐永昌转示程潜、致刘峙 、致何应钦 等诸电》及《徐永昌复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电》(1937 年 7 月 8 日) 《、蒋介石致程潜、徐永昌电 ,致宋哲元电》(1937 年 7 月 9 日) , 《卢沟桥事变史料》上册 ,第 209 - 212 页、第 213 页、第 214 页。
·史论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蒋介石有未下定抗战决心
曾景忠
[ 摘 要 ] 直至近年 ,仍有人认为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当时仍处于“动摇 、 妥协 、退让”之中 ,甚至将冀察当局对日方的退让 、妥协归罪于蒋氏 。历史真相是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下定抗战决心 ,确定 “不求战 ,必应战”的方针 ,采取了一系列动员应战措施 ,督导冀察当局 ,警惕日方缓兵之计 ,积极对日应战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分战区 ,抽调部队 ,从兵器弹药 ,到通讯联络 ,从粮 秣燃料 ,到后方医院等 ,均一一研究落实 。
虽然应战部署属军事机密 ,外界未必了解 ,但 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 ,连中共中央都已经清楚了 。 7 月 21 日 ,其党内发布的文件说 “: 南京政府与蒋 介石氏对于此次事变表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 度 ,在军事上亦已调动军队向河北晋绥边境集中 增援 ,并已下令全国准备应战 。”①
二 、国民政府确定了不求战 ,必应战的方针 7 月 17 日 ,蒋介石在庐山第一期谈话会上发 表演讲 ,阐明了国民政府对待卢沟桥事变的态度 。 他强调 “: (日本军队挑衅) 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 平门口的卢沟桥 。如果卢沟桥可以让人压迫强 占 ,那末我们百年故都 、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军事 重镇的北平 ,就要变成沈阳第二 ! 今日的北平 ,若 果变成昔日的沈阳 ,今日的冀察 ,亦将成为昔日的 东四省 。北平变成沈阳 ,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 平 ! 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 ,是关系中国国家的 整个的问题 ,此事能否结束 ,就是最后关头的境 界 。”蒋介石明确指出 ,国民政府已经确定了“应战 而不求战”的方针 “: 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 ,已确定 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 ,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 场 。我们希望和平 ,而不求苟安 ;准备应战 ,而决 不求战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 ,就只有 牺牲到底 ,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战端一开 , 那就是地无分南北 ,年无分老幼 ,无论何人 ,皆有 守土抗战之责任 ,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② 蒋介石的讲话 ,宣告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于日 本侵犯的忍让妥协政策的结束 ,中华民族已经到 了不怕牺牲 、下定决心抵抗日本侵略的“最后关 头”。蒋氏这一讲话 ,受到了庐山谈话会与会者普 遍的赞扬 ,19 日公开发表后也受到了举国一致的 好评 。蒋介石决心对日应战的立场是很鲜明的 。 但有的论者认为 ,卢沟桥抗战发生后 ,国民政 府和蒋介石虽然准备应战 ,但蒋在 7 月 17 日庐山 谈话中又表示 “,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 ,我 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 ,求得卢事的解 决”,故而仍“处于游移 、动摇 、妥协 、退让的徘徊之 中”。③ 这是不顾通篇讲话的主旨 ,只抓住只言片 语加以发挥的作法 。 蒋介石在这次讲话中 ,明确指出卢沟桥事变的 处置 ,已到和还是战的“最后关头”。不过 ,谁都知 道 ,连战争的发动者日本一方在发表向华北增兵的
无论中国共产党 ,还是日本方面 ,当年均看出 了蒋介石的抗战决心 ,为什么六七十年后有些研 究者却从蒋的讲话中读出了他“处于游移 、动摇 、 妥协 、退让的徘徊之中”呢 ?
三 、宋哲元中了日方的缓兵计和离间计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 ,国民政府中央严正对待 , 采取了“应战而不求战”的方针 ,一方面作了争取 和平解决事变的外交努力 ,另一方面 ,根据日本向 华北增兵 ,欲图扩大战事的情势 ,料定卢沟桥事变 “必不能和平解决”, ⑥故作了种种应战的部署 ,督
①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年 7 月 21 日) 《, 中共 中央文件选集》(11) ,第 291 - 292 页 。
② 《蒋委员长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民国二十六 年于第一期庐山谈话会第二次共同谈话会议》《, 卢沟桥事变史 料》上册 ,第 2 - 4 页 。
③ 《抗日战争研究》2006 年第 1 期 ,第 198 页 。 ④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第一卷第一分册 ,中译本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第 147 页。 ⑤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 :《中国 事变陆 军作战 史》,第一卷第一分册 ,第 186 页 。 ⑥ 《蒋介石致宋哲元电》(1937 年 7 月 13 日) 《, 卢沟桥事变 史料》上册 ,第 220 页 。
日本战史也记载说 “: 蒋介石 (7 月) 17 日在庐 山作了‘最后关头之谈话’,表明最大决心 (19 日 发表) 。”“这个声明发表以后 ,日本方面的一般理 解是 ,中国决心要对日作战 。”⑤
平津失陷后 ,8 月上旬 ,国民政府召集包括全 国各地军政首领参加的国防会议 ,作出了全国抗 战的重大决策 ,随即成立最高国防会议 ,全国进入 抗战轨道 。
大方针”,眈于与日方谈判 ,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存 在幻想 ,中央政府示以应战决心 ,提醒其对日方 “和平”烟幕要保持警惕 ,令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 元速赴保定坐镇指挥 ,加紧备战 。但宋哲元先滞 留天津 ,后留于北平 ,不抓紧备战 ,对日方以“和 谈”为烟幕掩护进兵懵然不觉 。
对于卢沟桥事变发生后 ,国民政府中央与冀 察当局的抗日态度 ,有些人对于史实并不了解 ,却 信口开河 ,说什么 “: 蒋介石抱着避战求和的念头 , 影响了宋哲元 ,使后者举棋不定 ,态度软弱 。”说蒋 介石和国民政府急于与日直接交涉 ,并在 7 月 12 日的外交部声明中说 ,或“由地方当局 ,与日军代 表折冲 ,期事件之早日和平解决”。同时还寄希望 于第三方国际调停 ,但最终破灭 。① 历史事实究 竟如何呢 ?
除着重对平津华北防卫作具体军事部署外 , 国民政府并筹谋全局对日方针 。事变发生后 ,蒋 介石令正在重庆主持川康整军会议的军政部长何
应钦速回南京 ,每日主持会议 ,研议对日抗战方策 和应战措施 ,为准备开战 ,从是否绝交宣战 ,到划
① 刘庭华《: 论“九 ·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抗日 战争研究》2006 年第 1 期 ,第 198 页 。
民国档案 20081 1
8 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导冀察当局应战 。 而冀察当局迷惑于日方“现地解决”的“不扩
[ 关键词 ] 卢沟桥事变 蒋介石 抗战决心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国民政 府立即作出应战部署 ,督导冀察当局应战 。但有 些人不顾历史事实 ,直至近年仍认为事变发生后 , 蒋介石“处 于 游 移 、动 摇 、妥 协 、退 让 的 徘 徊 之 中”, ①平津失陷 ,虽然宋哲元“备战松懈 、贻误战 机”,而蒋氏“负有不可推卸的指导责任”。② 历史 真相如何呢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国民政府有未 下定抗战决心 ? 我们必须弄清 。
⑤ 《蒋介石指示徐永昌转程潜、唐生智 、何应钦 ,准备全体动 员戒备电》(1937 年 7 月 9 日) 《, 卢沟桥事变史料》上册 ,第 214 页 。
⑥ 《蒋介石致何应钦电》(1937 年 7 月 15 日) 《, 卢沟桥事变 史料》上册 ,第 222 页 。
⑦ 《蒋介石致刘峙 、商震电》(1937 年 7 月 16 日) 、《蒋介石 致徐永昌转宋哲元 、孙连仲 、庞炳勋 、熊斌电》( 1937 年 7 月 17 日) 《, 卢沟桥事变史料》上册 ,第 222 页 、第 225 页 。
事实是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 ,一面向华北 增兵 ,准备扩大战事 ,一面却佯装和平姿态 ,声言 “不扩大”“, 现地解决”。在援兵未到前 ,日方实施 缓兵计 ,散布和平烟幕 ,麻痹诱骗冀察当局进行谈 判 ,同时又挑拨冀察当局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造谣 说 :中央军北上是抢占第二十九军的地盘 。冀察 当局中了日方的缓兵计和离间计 ,抱有和平解决 事变的幻想 ,对日方要求道歉和第二十九军退出 宛平城 ,以保安队接替进行让步 。先是 ,7 月 11 日 ,冀察当局与日方签署了《卢沟桥事件现地协 定》。但日方并不真心履行与冀察当局签订的协 议 。19 日 ,第二十九军方面又与日方签署落实上 述协定的具体事项“誓文”,内容包括彻底弹压共 产党的策动 ,取缔排日等条件 ,另附 “: 又 ,撤去在 北平城内的第三十七师 (冯治安师) ,由冀察主动 实行之 。”②21 日 ,天津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 桥本群向日本军部报告 :宋哲元已对责任人营长 免职 ,对共产党分子予以逮捕 ,罢免了“妨害日华 邦交的人物雷嗣尚 (北平市社会局局长) ”,撤出排 日团体 ,取缔排日运动 ,北平城内第三十七师已撤 至西苑集结 “, 二十九军首脑对我方要求业已承 认 ,现在着手使其逐步实行”。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