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分析

合集下载

《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法创新分析

《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法创新分析

《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法创新分析琵琶是我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乐器,也是传统文化瑰宝。

凭借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创作努力,演奏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经典的琵琶作品往往都会带有一种鲜明的时代特点,无论是题材还是琵琶音色,会带有属于时代特点的烙印。

同样《彝族舞曲》也有着自身鲜明的音乐特色,折射出不一样的艺术情感。

因此对《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法的创新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概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诞生了众多不同风格并且不同体裁的琵琶作品。

比如1958年馬圣龙所创作的《欢乐的日子》以及1960年吕绍恩所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等。

可以看出当时的创作就是一些音乐家们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对一些现代作曲的创作技法进行融合,这为琵琶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基础,也为《彝族舞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彝族舞曲》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创作的一首优秀琵琶作品。

作者利用一种清新的笔调,对彝家山乡风俗画面进行了描绘,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成功之作。

《彝族舞曲》在彝族民歌素材和民间乐曲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一种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并且在演奏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一种“四指轮”的新技法,整个乐曲风格轻悠朦胧,有着鲜明的民间色彩以及时代特点。

总之,《彝族舞曲》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既是对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的良好继承,也是琵琶乐曲的推陈出新,有着极强的音乐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分析《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从作品的结构特征及情感表达、民间素材音乐的应用、装饰音的艺术化表现、节奏的自由化和形象化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作品的结构特征及情感表达《彝族舞曲》由于是在传统作品基础上对西方作曲技法进行了融合,所以其结构特征属于一种复三部曲式,同时也有着传统琵琶作品的一系列特点。

全曲共有9个段落,并且在曲式结构的划分上,可以将其分为A(引子)-B(2、3、4、5、6、7)-A(8、9)三个部分。

其中引子和尾声能够相互呼应,而中间部分作为乐曲的主体部分,可以在乐曲主题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让音乐内容和音乐的渲染情绪层层推进,最后一段作为乐曲的结束部分,具有倾诉性,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彝族舞曲古筝分解

彝族舞曲古筝分解

彝族舞曲古筝分解
彝族舞曲是彝族人民创作的一种舞曲。

它通常以古筝为主要乐器,其他乐器包括笛子、口弦、板鼓等。

舞曲的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曲式结构:彝族舞曲通常以二部曲或三部曲的形式呈现。

每个部分中都包含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

2. 旋律:彝族舞曲的旋律通常富有民族特色,有时会包含一些传统的彝族曲调。

旋律表达了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观念。

3. 节奏:彝族舞曲的节奏通常较为活泼欢快,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欢乐和激情。

节奏强烈,多变化。

4. 乐器演奏技巧:在彝族舞曲中,古筝是主要的伴奏乐器。

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给舞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同时,其它乐器的演奏也为舞曲增加了多样性。

5. 舞蹈动作:舞曲中的舞蹈动作是舞曲表达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动作通常抓住人物形象或历史事件的特征,并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示出来。

总的来说,彝族舞曲古筝分解包括曲式结构、旋律、节奏、乐器演奏技巧和舞蹈动作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彝族舞曲的独特魅力。

关于琵琶曲《彝族舞曲》全曲赏析

关于琵琶曲《彝族舞曲》全曲赏析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关于琵琶曲《彝族舞曲》全曲赏析王卉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琵琶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在我国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的经典的乐曲,其中《彝族舞曲》正是琵琶乐曲的代表作之一。

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彝家景色。

本文将会对琵琶曲《彝族舞曲》的背景、全曲结构及音乐特点等内容进行赏析。

【关键词】琵琶;彝族舞曲;赏析【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一、《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彝族舞曲》是由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王惠然创作而来的。

王惠然老师在1960年,以彝族音乐为素材创作出了被誉为”中国音乐精品”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

他为了把彝族地区迷人的景色和彝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汇在曲子中,他亲身到彝族地区切身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就这样,王惠然老师在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探寻,在彝家的歌舞海洋中寻觅,经过长期的酝酿,终于创作出这首动人的乐曲。

二、《彝族舞曲》全曲结构内容及音乐特点分析《彝族舞曲》是由引子和八个小段组成。

引子:全曲是由五指轮作为开始,然后慢起渐快,渐快后进入一段长轮的演奏。

这里的长轮是带有装饰音和颤音,速度时快时慢,音量强弱不断变化,使旋律听起来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描绘出了晚霞逐渐消散,朦胧的月光挂在高高的夜空中的美景。

这里考验的不仅是演奏者右手对轮指速度和力度的把握,也对左手按装饰音和颤音有很高的控制能力。

在长轮过后是一段双弦的滚奏,这里的旋律悠扬,塑造了一副恬静的夜景。

第一段。

在引子之后乐曲迎来了第一段,也是乐曲中主旋律的首次出现。

这是一段非常优美抒情的慢板,从这短短的几个乐句中演奏出柔美悦耳的旋律,散发着淳朴和醉人的韵味,刻画了彝族少女翩翩起舞的音乐形象。

虽然这几个乐句从琵琶的演奏技巧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一个乐句里富有浓郁的民族韵味,我们应该细腻的处理这一句,右手要富有弹性且双弦轮音色要均匀地演奏,左手要加入揉弦等,这样才能使乐曲更富有味道。

彝族舞曲七级林玲讲解

彝族舞曲七级林玲讲解

《彝族舞曲》是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林玲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民族器乐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这首乐曲以彝族民间音乐为素材,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描绘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以下是林玲对《彝族舞曲》七级的讲解:演奏技巧:在演奏《彝族舞曲》七级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琵琶演奏技巧,如手指的独立性、音色的控制、速度的掌握等。

同时,还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演奏技巧,如扫弦、打弦、滑音等,来表现乐曲的独特韵味。

情感表达:《彝族舞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音乐作品,演奏时需要注意情感表达。

要通过音乐表现出彝族人民的朴实、热情、豪放和勇敢。

同时,在演奏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气息的控制和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情感表达效果。

节奏感:《彝族舞曲》的节奏感很强,演奏时需要掌握好基本的节奏型和节拍。

同时,还需要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出音乐的动力和动感。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错音或节奏混乱的情况。

音色控制:琵琶的音色非常丰富多样,通过音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演奏《彝族舞曲》七级时,需要注意音色的选择和控制,以表现出乐曲的独特韵味和情感。

同时,还需要注意音量的平衡和音效的处理,以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音乐结构:《彝族舞曲》七级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大型琵琶作品,由引子、主题、连接部、尾声等多个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音乐结构的把握和理解,以表现出乐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总之,《彝族舞曲》七级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琵琶作品,需要通过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注重情感表达、控制节奏感和音色、理解音乐结构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来演绎出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教学反思
《彝族舞曲》是一首用民族乐器琵琶演奏的舞曲,乐曲内容主要反映了彝族人民欢快的舞蹈场面。

由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先生创作。

乐曲a羽调式,复三曲式结构,所以本课定型为欣赏课。

欣赏课的价值在于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使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由于这首乐曲很长,前后有8分钟,我首先采用了导入后直接分段听赏的办法,把每个段落用故事情境导入的方法使乐曲之间串联起来。

在最后完整听赏时,也让学生跟着故事情节发展,把所听到的用歌声或者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每段听赏时都想办法用听、唱、律动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

比如乐曲的主题A段,旋律十分优美,我先范唱用“a”,再用钢琴带学生唱,学生熟悉后让学生跟着钢琴唱谱,体会上声调式的优美。

在乐曲第二段主题中,让男生跟着音乐的强弱节奏做弹琵琶动作的律动,感受强烈的切分节奏效果,使音乐显得粗狂豪放,正如彝族男青年跳舞时的情境。


最后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在亲身表演一段音乐情景剧,而且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在最后完整听赏时,事先给学生分好组,根据情节有表演随音乐走路的、有表演简单舞动的、有男生表演集体舞的、有单个女生舞蹈的、有表演窃窃私语情境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音乐中完成。

相信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而且整堂课的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对这种新颖的上课方式十分感兴趣。

一堂课通过视觉、听觉。

表演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认识,体验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赏析

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赏析

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赏析在我国现代民族器乐作品中,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是一首风格新颖、旋律优美、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佳作。

它由我国柳琴,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在继承了中国民乐的优秀传统后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创作而成,是反映建国后我国少数民族新生活的一部成功力作。

《彝族舞曲》是一首抒情气息非常浓郁的乐曲,它仿佛是一幅用音乐描绘山乡的风俗画:月色朦胧的山寨、轻歌曼舞的彝族少女、围着火堆跳跃的强壮小伙、一对对细声絮语的情人……乐曲采用的是正统的a羽调二部曲式结构,但同时也糅合了我国传统乐曲常用的多段体逐步演变发展的手法,因而对比段落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全曲共分九个段落:第一段是乐曲的引子,旋律首先在调式主音上慢起渐快的展开,随后出现上方小三度进行颤音,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犹如看到彝族山寨在朦胧月色下烟雾缭绕的美丽景象。

接着琵琶用一弦作背景在二弦低音区演奏出深沉浑厚的旋律,像是远方响起悠扬的葫芦声,召唤彝家青年男女聚会一起,一个令人期待的欢乐夜晚在祖国西南边陲开始了。

乐曲第一部分(第二段)是主旋律的显示部。

这是一段优美抒情的慢板,柔美轻巧,富于弹性的旋律,饱含着淳朴深情和醉人的韵味,塑造了彝家少女婀娜多姿、娇柔羞涩、翩然起舞的音乐形象。

作者出色地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传统琵琶文曲中有关“推拉吟揉”等技巧,充分美化余音,使旋律格外动听,表现出东方民族那种特有的细腻含蓄的感情。

这段由彝音调而化成主旋律创作的成功,使此乐段成为我国民乐中的经典乐段。

随后旋律经过变形展开后又重复出现,构成乐曲第一部分的小三段结构。

这里音乐既有短促节奏和舒展音型的对比、与正副旋律的互补,在技巧上也有弹挑和长轮的区分,把琵琶那种缠绵委婉、沁人肺腑的特色表现得入木三分、异常动人。

乐曲第二部分是展开部,包括三、四、五、六段,是快板部分,它是主旋律的变奏发展。

这段音乐节奏欢快粗狂、音调刚劲有力,富有鲜明的音乐个性。

它描绘了彝族青年热情豪放的形象和健美强悍的舞姿。

我的论文:浅析琵琶曲《彝族舞曲》

我的论文:浅析琵琶曲《彝族舞曲》

浅析琵琶曲《彝族舞曲》梁东芳平遥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浅析琵琶曲《彝族舞曲》摘要:琵琶是我国主要的弹拨乐器,素有“弹拨乐器之王”之称。

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曲目。

《彝族舞曲》作为现代琵琶代表作品之一,将琵琶的演奏技巧及乐器的音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通过对此曲的浅析,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琵琶,学习琵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字:《彝族舞曲》;音乐特点;演奏要求正文:提起琵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民族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琵琶是根据它的演奏手法而得来的名字,向左下方弹出“琵”的声音,向右上方挑进“琶”的声音。

现代的琵琶是由中亚地区一种叫曲项琵琶传入,演变,发展而来。

它音乐宽广,音色变化多样,表现力和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在我国民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弹拨乐器之王”的美称。

琵琶艺术发展到今天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曲目,而琵琶素有“文曲”和“武曲”之分。

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飞花点翠》《春江花月夜》。

而琵琶曲《彝族舞曲》则是融合了传统“文曲”与“武曲”特点的经典名曲。

此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琵琶演奏家和海内外音乐听众的喜爱,也是琵琶学习者的必修曲目。

《彝族舞曲》是六十年代创作的优秀琵琶作品,是琵琶乐曲中的精品,曾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也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

作为作曲家的王惠然先生1956年先后在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采风,结合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经过长期酝酿,1960年终于创作出这首乐曲。

《彝族舞曲》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

初中音乐_彝族舞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彝族舞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彝族舞曲》教学设计课型:综合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2012年人音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标解读:根据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缤纷舞曲”。

舞曲是中外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体裁,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可见本单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大时代分析:当下,许多年轻人受“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影响,喜欢现代流行歌曲和港台歌星,面对各种音乐充斥耳边,可能出现对音乐审美的片面与迷茫。

身心特点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慢慢适应,他们渴望音乐的熏陶,渴望从音乐中找到共鸣。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中之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并视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分析三部曲式结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

五、教学重点:聆听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哼唱舞曲主题旋律,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及器乐独奏的表演形式。

感受音乐要素在不同主题音乐上的丰富表现,体验彝族舞曲音乐。

六、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析不同速度的二拍子节拍特点,识读乐谱,熟悉并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认知琵琶音色及演奏技巧,分析乐曲曲式结构。

七、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利用智慧教室系统,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

八、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九、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风土人情,很多少数民族的音乐也独具特色,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彝族村寨,来领略彝族音乐的魅力!彝族简介:欣赏彝族简介短片(二)讲授新课(37分钟)1.彝族民歌《海菜腔》:请同学们认真体会一下,这首民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谈聆听感受:长长的拖腔,男女对唱,弹琴跳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舞曲》王惠然1965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

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

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1987年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首在吉它界中颇有影响的吉它名曲。

(一)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的笛音。

接着从彝族山歌《海菜腔》发展而来的缓慢自由、色彩朦胧的旋律,描绘了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二)主题源自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琵琶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三)与(四)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

运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

(五)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

速度的突慢,对比鲜明。

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

(六)段浑厚深沉的一连串排比短乐句,乐音坚实有力、热烈红火。

尾部以音区的逐层提高把把音乐推向高潮。

(七)与(八)再次呈现对比性的抒情段落。

更加充分发挥了曲手游杨的笛声和歌声,展现了一个更加恬美、朦胧的意境,表达一对对恋人互吐衷肠,情意绵绵的情景。

(九)重复主旋律,渐弱渐远,如同热恋的青年男女沉浸于幸福之中,意境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