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工原公浦: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幕后英雄
中国两弹之父-林俊德事迹

中国两弹之父■林俊德事迹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前些日子看了林俊德院士的纪录短片,他在生命最后关头仍不忘工作、与死神相搏斗的情景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震撼人心。
林俊德,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扎根边SS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
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
1964年10月16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
林俊德还指导完善了实验的工程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
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
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
你以为中国的原子弹都是科学家造出来的吗?

你以为中国的原⼦弹都是科学家造出来的吗?早就想写这个话题,却⼀直提不动笔。
尽管23位“两弹⼀星”功勋科学家的名⽓远远⽐不上那些⽂艺、体育明星,但毕竟还有⼏个名字如雷贯⽿——⽐如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以及刚刚离世的程开甲。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个问题——原⼦弹真的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捣⿎出来的吗? 我们知道,“曼哈顿⼯程”顶峰时期参与⼈员超过50万,苏联仅⾸次核试验就动⽤了20万军民,中国的“596计划”参与⼈数迄今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般认为不少于30万⼈。
如此庞⼤的⼈员规模,难道他们都是科学家吗?如果不是,这些参与者⼜是些什么⼈呢? 科技⼯作者,部队指战员,⼯程师,⼯⼈,民兵……他们的⾝份,消隐在⼀个个群体标签背后;他们的故事,静静躺在保密柜和历史档案之中;他们的⾯孔,在宏⼤叙事中渐渐变得模糊。
正因如此,答案常在⼼头,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
⼀ 原⼦弹⼯程是⼀个庞⼤的“巨系统”,包括科研、设计、制造、⽣产、试验等许多环节,但最根本的,是要有核材料。
铀-235是⽬前已知唯⼀天然可裂变的核材料。
铀-235原⼦核被中⼦轰击后就会发⽣裂变,每吸收1个中⼦,就释放出2⾄3个中⼦和巨⼤的能量,从⽽引发链式反应。
地球上的铀只有3种同位素:铀-238,铀-235,铀-234,其中,铀-238占99.275%,铀-235占0.720%,铀-234占0.005%。
⽣产核材料,就是要把这0.72%的铀-235从3种同位素共⽣的铀矿⽯中分离出来。
从铀矿地质勘探,矿⽯开采,到提纯为化学浓缩物(重铀酸铵或重铀酸钠,俗称“黄饼”),再经过制备⼆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等化学反应过程,最终利⽤⽓体扩散法分离出⾼浓度的铀-235,整个⼯艺流程极其漫长,⽽且充满危险。
根据国际原⼦能机构的定义,铀-235纯度⾼于3%的铀材料可作为核电站发电⽤的低浓缩铀,纯度⼤于80%的为⾼浓缩铀,纯度⼤于90%的则称为武器级⾼浓缩铀,主要⽤于制造核武器。
【历史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历史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然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度负责任的精神,总是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
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首颗原子弹背后:四个姑娘的禁地芳华

首颗原子弹背后:四个姑娘的禁地芳华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35期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有一张看似很普通的合影。
四个20岁出头的上海姑娘侧身挽着胳膊,在帐篷前站成一排。
当时王兰娣个头最高,梳着一头短发,站在最左边。
往右依次是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三人都扎着羊角辫。
照片里模糊的背景是1963年7月青海湖东岸的金银滩——一个曾经从地图上消失30多年的地方,一个曾经讳莫如深的国家禁区。
神秘的“重点工程”1963年7月初,一道命令让同在宝鸡国营782厂工作的四个上海姑娘——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登上了从兰州到西宁的同一趟火车。
;几天前,俞锡君在办公室听到喇叭里传出的一句话,“你们一个肩膀挑的是中国7亿人的担子,另一个肩膀挑的是全世界30亿人的担子。
”那天,国营782厂里开了一场动员会。
讲话的人挺神秘的,只说动员他们去“重点工程”。
之后,俞锡君写了一张纸条交上去,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我愿意到那个重点工程去。
”;之后,她们抵达青海省海西州海晏县金银滩。
这里是青海221厂。
4人被分配到221厂机关器材处,任务是根据需求列计划,到全国各地订购并管理器材。
“蒙在鼓里”参与造原子弹罗惠英刚进厂就挨了领导一顿批评。
那是罗惠英第一次吃青稞馒头,她吃了半个就咽不下去了,偷偷把剩下那半个丢在帐篷外,挨了一顿狠批。
罗惠英确实吃不习惯。
在这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面发不起来。
青稞馒头就是黏糊糊的一坨面,吃起来半生不熟的。
住的也不适应。
这里除了夏天,不是大雪纷飞就是飞沙走石。
一旦刮起风沙来,帐篷也挡不住。
尽管帐篷里有火墙,但仍然寒冷刺骨。
四姐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重点工程”是做什么的。
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忙了一年多。
直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消息传来时,在外出差的俞锡君才知道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就是“造原子弹”。
壮着胆求拍照片那时的保密工作做得实在严格。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程开甲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程开甲人物事迹介绍2018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程开甲获得了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
程开甲隐姓埋名40年,一生为国铸核盾,先后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在内的多次核试验,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作出杰出贡献。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为锻造改革开放安全屏障、推进科技强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是以身许党许国的时代楷模。
荣获“八一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18年8月3日,带着家族光宗耀祖希望的男婴在江苏吴江呱呱坠地,取名开甲。
13岁那年,他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成为科学家的理想渐渐萌发。
在那个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苦难岁月,这个立志“科学救国”的吴江青年远渡重洋,求学英国。
很快,他便崭露头角——与导师波恩共同提出超导电性双带机理,在《Nature》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面对祖国的召唤,于1950年果断归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作出了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
1960年,正在南京大学任教的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加入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中。
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销声匿迹几十年。
也就是在他“消失”的那些年,他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每次核试验任务,程开甲都会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核试验是一个大型的、广泛的、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在试验工程迅速进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答复和处理一个接一个的工程技术问题。
”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开拓核试验这一全新领域时的复杂与艰难。
演讲故事素材: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1979年,一颗核弹头试验落地后,没有爆炸,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核弹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爆炸?”“必须找到这枚弹头!”“不行,核弹随时会引爆,核辐射可是要人命的,谁去也不行啊!”同志们惊慌失措,争论不休,不知该如何是好。
“大家都不要争了,我去。
它是我设计的,刚站起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邓稼先,但不能没有它!”说完,邓稼先只身一人走进了核爆中心区,经过搜索,他终于找到了那枚宝贝的核心部件,正静静地躺在地上。
他走过去,把这枚核弹碎片捧了起来,细细端详。
邓稼先完全明白,他手上这枚制造氢弹的钚239,有着怎样的杀伤力。
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
但他全然不顾,直到确认核弹头基本完好,他才喘着粗气、走出弹坑,“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研制成功,到氢弹爆炸,苏联用了6年多,美国7年多,法国8年多;而中国,两年零八个月。
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可好消息背后的代价是,由于长期从事核武器事业,放射物早已侵入他的骨髓癌症病魔多年缠身,邓稼先一生为中国人民所做的,其实并不复杂,只有五件事: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武器小型化、核禁试,刚满一只手而已。
但无疑,这是一只巨掌,它宣告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从此不可被践踏,它宣告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永远不可撼移!同学们,我们生于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地球的另一边,巴以冲突、俄乌战争,世界并不太平!我们不能忘记,正是因为邓稼先这样的先辈们,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才有我们今天的民族自信和国防安全!各位中华儿女,我们必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吾辈自强,强国有我!。
时代楷模彭士禄2022功勋事迹材料

时代楷模彭士禄2022功勋事迹材料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名叫彭士禄。
那你们知道时代楷模彭士禄功勋事迹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时代楷模彭士禄功勋事迹材料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时代楷模彭士禄功勋事迹1中宣部近日决定,追授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时代楷模”称号。
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今年3月22日,彭士禄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彭士禄作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一生践行共产党员的承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零开始摸索起步,克服重重困难,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的父亲是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
彭士禄3岁母亲牺牲,4岁父亲就义,童年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
“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回顾过往,彭士禄饱含深情地说。
1940年,15岁的彭士禄来到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延安学习时,彭士禄常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还流血牺牲了,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赴苏联留学,专业是化工机械。
他所有的功课成绩全是优秀,毕业时获得了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
1956年,就在彭士禄即将本科毕业时,中央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
从那一刻起,彭士禄就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1983年,彭士禄再次听从调度,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___简介

___简介___简介___,1924年出生于中国,毕业于___,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原子弹理论模型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___将军称为“___”。
___曾任___学部委员、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___副主任、___副主任。
他是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之父,也是研究和发射两弹的首席元勋。
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他和他的战友们默默无闻地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等强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进一步地在世界上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___的名字也因此广为人知。
他不仅是研究核物理的杰出科学家,也是庞大的核工程的天才指挥家。
他用他的智慧和忠诚,为捍卫共和国的国威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1949年,___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次年回国。
1959年,他接受了制造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任务。
他带着28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研读有关的外文资料。
人多书少,一人念,大家译;译一章,便连夜刻蜡纸油印。
请记住,中国的原子弹就是这样从零起步的。
___敏感地觉察出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决心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他们起初使用每秒钟仅能运算10次的电动机计算器,后来改用每秒能运算几百次的乌拉尔计算机。
___的贡献为国家带来了荣誉和地位,但他的工作和名字都属于国家的特别机密。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巨龙,___研制的则是巨龙的龙头。
他用他的才智和勇气,为国家的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家___的贡献,他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国的国防和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突破。
他在1986年因癌症去世,但他的成就被永远铭记。
___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他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他们用算盘进行复杂的现代原子理论计算,成功地模拟了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并纠正了外国专家的错误结论。
他们创造出中国式的外推法,解决了原子弹爆炸时的理论计算系统,为中国闯出了一条通向原子王国的捷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工原公浦: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幕后英雄
作者:李雷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35期
1959年,二机部(核工业部)到上海挑选优秀技工,赴西北参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时任上海汽车底盘厂团总支书记原公浦,瞒着新婚仅4个月的妻子报名并入选。
在北京集训时,二机部宋任穷部长郑重宣布:“毛主席派你们去搞核武器。
”大家激动万分,但又不允许对外人说。
原公浦等人辗转西行,坐着毛驴车,走完最后一段路,到达甘肃404厂。
404厂的任务,是在1964年5月以前车制出合格的铀球:光洁度能照亮人脸,尺寸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若用今天的精密数控机床加工,这不算是难题。
但当时只有一台球面机床,刀具磨损快,常使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
当时,一公斤铀-235同位素,在美国的售价为1536万美元,中国的铀-235虽然不需要进口,但也是经过核工业系统的探矿、开采、冶炼、加工、同位素分离、武器元件制造等部门,以及核武器研究院的科技人员、职工十多万人多年努力才得到的。
因而,铀球的车制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执行好这项任务,原公浦等人在1963年8月起,开始封闭式技术攻关训练。
他每天早出晚归,在污染区内工作十几小时,反复加工模拟件苦练技术。
以至于熟练到闭着眼睛,就可以摸到车床上的每个操作手柄和加油孔,只听声音,就能判断出车床上哪个齿轮有毛病,戴着能见度低的窥视镜、口罩和双层乳胶手套,也能精确操作,车制的工件丝毫不差。
执行任务前,二机部袁成隆副部长多次强调:“小原,你加工的铀球,事关第一颗原子弹能否爆响,责任重大。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
404厂总工姜圣阶说:“原公浦同志,我们的铀-235铸件只有两套,一个都不能有任何的损坏。
核燃料极其珍贵,是我们的命根子,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来厂视察时,也专门观看了原公浦加工模拟件的全过程。
1964年4月30日晚8时,加工首枚原子弹正样铀球的时刻到来。
按照计划要求,加工过程有3人操作:原公浦主刀,每车一刀,厚度仅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第二人为监护,一面提醒他的操作,一面及时拾起他车下的铀屑,防止其积聚在切削盤内引起裂变链式反应。
第三人负责测量,原公浦每车3刀,他就要测量一次,看看还差多少,还要车多少刀。
车床启动,原公浦一反常态,突然感到紧张、双手颤抖。
才车了两刀,突然,部件“啪”的一声掉进切削盘内!加工立即停止。
大汗淋漓的原公浦,被人搀扶到休息区,给他喝了一杯牛奶。
在大家的鼓励关怀下,原公浦稳定了情绪,再次操刀。
一刀一丝,一丝一刀;每车3刀,复核一次。
终于,最后3刀顺利完成,铀球完全符合标准。
这是1964年5月1日凌晨。
当时,原公浦还未满30岁。
5个月又16天后,装着这个铀球的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塔架上爆响,中国首次核试验圆满成功!
(摘自《世界军事》李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