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实用参考]古今错别字的笑话大全
![[实用参考]古今错别字的笑话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f4bb8dee009581b6bd9eb44.png)
关于错别字的故事笑话1、错别字,害人不浅,人们对它们深恶痛绝。
古人用诗来讥讽别字先生,警示人们。
明朝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巴结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且先叫人把帖子呈上。
帖子上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
”知县看了很是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又为什么要用筐装?当知县看到筐里装的东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鲜的枇杷。
知县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2、有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花了几千两银子买了个县令来当。
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便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
”差人立即急匆匆来到一家大药店,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
”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道:“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
”差人急得哭起来:“小人买不到鹿耳,依老爷的脾气,定挨五十大板!”老板见状,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只因读书不用功,错把鹿耳当鹿茸。
倘若办案亦如此,多少无辜在狱中。
3、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官那里。
县官传他到堂审问。
“你教书常念别字,是吗?”“不,不,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
”“什么?鸟有?你把乌念成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先生怕挨打,战战兢兢地说:“认罚!”县官提笔批下:“罚鸡三只,兔两只。
”先生回家提了一只鸡来。
县官一看,责问道:“怎么就送一只鸡?”先生回答说:“大人你不是写‘鸡三只,免两只’吗?”县官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喝令退堂。
4、古时候有一个出门在外的生意人托人给家中捎去家书一封,顺便请对方给自己带回需要的东西。
可是当他夫人看到信时着实被吓了一回。
信中写道“……此地多雨,吾因未买命,故易得小恙,今日请君返家,代为我买命,切切……”其实这个老兄将雨伞的“伞”(繁体为“傘”),错写成了生命的“命”了,闹出了笑话。
5、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很潦草。
这天他要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
语文小故事:错别字故事集

语文小故事:错别字故事集一、干夫子一家小铺门贴着一副对子,上联是“横眉冷对干夫子”。
风吹日晒,“夫子干瘪”了。
还有一家饭店里写着:“包子往里走,炒菜请上楼。
”楼下已经有不少“包子们”,晚来的“炒菜们”只好上楼了。
楼上贴着一条告示:“请座下开票”。
座位下面开票,要钻到椅子底下去。
没有错别字的世界将是无趣的。
二、县官审“亲爹”从前有个县官,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箩筐,官是花钱买的,在断案时,经常读错字闹笑话。
这天,又有一个案子,原告叫郁工来,被告叫齐卞丢,证人叫新釜。
县官高喊一声开始审案。
他先把原告的名字喊成“都上来”,结果原告、被告、证人一齐上堂。
他见如此,还不知道自己念错了名字,怒气冲冲地说道:“本县只叫原告一人上堂,你们为何都跟着一起上来?”在一旁的师父知道他念错了字,忙给他打圆场道:“禀告老爷,原告的名字还有另外的念法,叫郁工来,不叫“都上来”。
他接着看见被告的名字,喊“齐下去”,结果原告、被告、证人又一起下堂。
这一来他更生气,厉声问道:“本官叫被告听审,你们为何一起退堂?”这时,那个师爷又连忙禀告说:“老爷,被告的名字也另有念法,叫齐卞丢,不叫'齐下去’。
”县官听了,心中不快,不高兴地反问师爷:“既然是这样,那么证人的名字又该念什么呢?”“禀告老爷,证人的名字叫新釜。
”师爷恭恭敬敬地回答说。
县官一听,突然笑了起来,起身对师爷说:“我就估摸另有念法,你不说,我就要叫他'亲爹’了!”三、“庚黄”了不得我国古代小说家,像罗贯中、曹雪芹等都是研究汉字的专家。
在他们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有关汉字的趣话,包括错别字的笑话,为故事情节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下面就是《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薛蟠读画”的故事。
薛蟠说:“你明儿来拜寿,打算送什么新鲜物儿?”宝玉说:“我没有什么送的……惟有写一张字,画一张画,这才是我的!”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了。
昨儿我看见人家一本春宫儿,画的很好,上头还有许多的字,我也没有细看,只看落的款,原来是什么'庚黄’的,真好的了不得!”宝玉听后说:“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哪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
错别字谐音笑话

错别字谐音笑话1.明朝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巴结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且先叫人把帖子呈上。
帖子上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
”知县看了很是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又为什么要用筐装?当知县看到筐里装的东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鲜的枇杷。
知县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2.有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花了几千两银子买了个县令来当。
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便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
”差人立即急匆匆来到一家大药店,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
”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道:“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
”差人急得哭起来:“小人买不到鹿耳,依老爷的脾气,定挨五十大板!”老板见状,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只因读书不用功,错把鹿耳当鹿茸。
倘若办案亦如此,多少无辜在狱中。
3.文盲上医院有一天一个文盲身体不舒服,于是他就上医院检查医生说:要验血、验尿、验大便,接着就给了他三个器皿。
过了一会儿农民从厕所出来对医生说:医生,我血咽了,尿也咽了,这大便我实在咽不下去呀!医生听了当时就大笑。
4.大洗日子小芳决定下个星期日结婚,她写信把这件大喜事告诉在外地打工的弟弟。
信上这样写着:这个星期日,是我大洗的日子,请回。
一个星期后,小芳收到一个大包裹和一封信,是弟弟寄来的。
信的内容是:劳动紧张,不能回家,只得将脏衣服寄给你洗。
辛苦你了,姐姐!5.猜个难的猜个女的妈妈和宝宝玩猜谜语的游戏,宝宝屡屡猜中。
妈妈:让我想想,给你猜个难的。
宝宝:可是妈妈,我想猜个女的。
6.人才招聘经理:本公司竟选人才,有才之人必可报名。
1号(上)经理:你叫什么名字?1号:我叫蛇眼镜。
经理:我看你叫眼镜蛇还比较好听,这什么字儿。
1号;一个门,门里有只犬,当然是门呗!经理:去,去,去,土豹子!2号上经理:你叫什么名字!2号:我叫王打捶,叫我捶谁我捶谁!经理:这什么字?2号:一个门,门里有只犬当然是犬呗!经理:去,去,去,一群没用的东西。
古时候读错音闹出的笑话

古时候读错音闹出的笑话
在古代,由于汉字的发音和意思有时候让人费解,读错音往往会引起一些有趣的误会和笑话。
有一次,一位读书人在朋友家吃饭,他看见桌上放着一盘炸蚕豆,便伸手夹了一颗放进嘴里。
结果那颗蚕豆卡在了他的牙齿里,他赶紧拍打自己的脸,大喊:“啊!我的齿!”朋友听了后不禁大笑起来,原来“齿”读成了“翅”,他以为那位读书人不小心吃进了一只翅膀!
还有一次,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位老太太在街上叫卖自己种的豆腐,她一边叫卖一边高兴地说:“亲们,买豆腐啊,我家豆腐好吃又
耐吃!”结果,听到的人都纷纷摇头走开,老太太很不解,后来才知
道原来“耐”读成了“难”,她的口误让人们误以为她家的豆腐很难吃。
这些古时候读错音闹出的笑话,虽然看似简单,却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乐趣和欢笑。
现在虽然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已经大幅度改变,但读错音带来的欢笑和误会却从未改变。
- 1 -。
古代因错字闹出的笑话故事

古代因错字闹出的笑话故事
古代因错字闹出的笑话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如下: 1. 狗咬吕洞宾
据传,吕洞宾是道家的高人,他常常化身为一位老者授徒传道。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只狗,于是他就伸出手去拍拍它。
然而,这只狗突然一口咬了他的手,吕洞宾的手受伤了。
后来,他才意识到,他拍的并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块石头。
原来,当时路边有一位石匠在凿石,他写了一个“狗”的字,但是因为错别字写成了“石”,所以吕洞宾才会误解。
2. 蒙毅庵的名字
蒙毅庵是一位清代学者,他的名字原本应该是“蒙以安”,但是因为当时的书写习惯,写作“蒙毅庵”更为常见。
于是,他就成了“蒙毅庵”这个名字,而且人们也喜欢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毅”字,以让他看起来更加有学问。
然而,这个错字却让他在很多场合上出丑,因为这个名字意味着“蒙昧”的庵。
3. 宋代御史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位宋代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而奋斗。
然而,他也因为一个错字而闹出了笑话。
有一次,他给下属写了一份文件,里面有一个“参谋”的字,但是他写成了“餐谋”。
结果,下属们都以为他要请他们吃饭,纷纷前来赴约,结果王安石当场就被闹了一个大笑话。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错别字也是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
而且有时候会闹出很多笑话。
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些错字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或者能力,而只是一个简单的笔误而已。
历史上的错别字笑话几则_错别字类

历史上的错别字笑话几则【妹妹我思之】清末有年科考,应试作文的题目是《昧昧我思之》,此句出于《尚书·秦誓》,昧昧者,暗暗也。
昧昧而思,就是深潜而静思。
谁知有一考生,将“昧昧”错写作“妹妹”,此两字一错,文章自然做得离题万里,成了哥呀妹呀的爱恋之语。
考官看后,信手批之,两语相对,竟成一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矣。
”【何秋辈草管人命】清末,何秋辇的世侄留学国外,想是颇有知识的,谁知给何写信,将“辇”字错写成“辈”,又将“草菅人命”错写成“草管人命”,何秋辇遂作一联寄之,联云: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管菅同官,个个都存草草心。
联中既解字,又谆谆善诱。
【临财母狗得】清初苏州秀才韩慕庐,中进士前在一蒙学馆任教。
该馆主人不甚通文墨,却爱给学生上课,故而将许多字念错。
有一天,韩慕庐外出,此公又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篇,中有“临财毋苟得”之句。
毋音吴,表示禁止,意即“不要”,而此人却错读“毋苟”为“母狗”,某名士过窗前,以为是韩读错,遂出句大声嘲之:适逢韩回馆,听此言,随即以应:曲礼一篇无母狗———某名士春秋三传有公羊———韩慕庐《春秋》三传指《左传》、《毂梁传》和《公羊传》,公羊为战国时的公羊高。
【杜林胡和镜花绿】“文革”中,某省紧跟四人帮的一个帮派头头,混入省图书馆任负责人,职工奉命学xi《反杜林论》,此头头听人说“杜林胡说什么什么”。
他不知道恩格斯有《反杜林论》,更不知杜林是德国哲学家,而以为是“杜林胡”,又以为“杜林胡”是国人,是当时新冒出来的大批判对象。
于是强行命令职工批判起“杜林胡”来。
他到书库视察,竟将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读为《镜花绿》,有人作联以讥之:一代奇书镜花绿千秋名士杜林胡。
古今错别字的笑话大全

古今错别字的笑话大全关于错别字的故事笑话1、错别字,害人不浅,人们对它们深恶痛绝。
古人用诗来讥讽别字先生,警示人们。
明朝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巴结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且先叫人把帖子呈上。
帖子上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
”知县看了很是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又为什么要用筐装?当知县看到筐里装的东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鲜的枇杷。
知县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2、有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花了几千两银子买了个县令来当。
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便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
”差人立即急匆匆来到一家大药店,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
”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道:“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
”差人急得哭起来:“小人买不到鹿耳,依老爷的脾气,定挨五十大板!”老板见状,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只因读书不用功,错把鹿耳当鹿茸。
倘若办案亦如此,多少无辜在狱中。
3、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官那里。
县官传他到堂审问。
“你教书常念别字,是吗?”“不,不,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
”“什么?鸟有?你把乌念成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先生怕挨打,战战兢兢地说:“认罚!”县官提笔批下:“罚鸡三只,兔两只。
”先生回家提了一只鸡来。
县官一看,责问道:“怎么就送一只鸡?”先生回答说:“大人你不是写‘鸡三只,免两只’吗?”县官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喝令退堂。
4、古时候有一个出门在外的生意人托人给家中捎去家书一封,顺便请对方给自己带回需要的东西。
可是当他夫人看到信时着实被吓了一回。
信中写道“……此地多雨,吾因未买命,故易得小恙,今日请君返家,代为我买命,切切……”其实这个老兄将雨伞的“伞”(繁体为“傘”),错写成了生命的“命”了,闹出了笑话。
5、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很潦草。
这天他要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
古代错别字的故事

古代错别字的故事
给你讲个古代错别字的好玩故事。
话说在清朝的时候啊,有个大官,这人呢,学问吧,马马虎虎。
有一次他要给皇上写个奏章,里面有个词是“琵琶”,结果啊,他不小心写成了“枇杷”。
这奏章就到了皇上手里,皇上一看就乐了,这大臣怎么这么糊涂呢。
皇上就把这个大臣叫过来,问他:“你这奏章里写的‘枇杷’是啥意思啊?”这大臣还没反应过来呢,就照着字面解释说:“回皇上,这‘枇杷’啊,就是那种能吃的水果,酸甜酸甜的。
”
皇上听了就笑着说:“你呀,真是糊涂。
那‘琵琶’是乐器,两个王字头,下面是‘比’和‘巴’,就像那乐器上的弦啊,互相挨着。
你这‘枇杷’是木字旁,那是长在树上的果子。
你可不能把乐器当成果子来写啊。
”这大臣一听,脸“唰”地就红了,赶紧磕头认错。
还有个故事呢。
在古代有个书生,他去参加科举考试。
写文章的时候啊,想写“昧昧我思之”,这是句表示自己暗暗思考的话。
结果呢,他写成了“妹妹我思之”。
这考官看到他的文章,那是又好气又好笑。
这考官也是个幽默的人,就在他的卷子上批了一句:“哥哥你错了。
”这书生啊,就因为这么个错别字,科举考试就没考好。
你看,在古代写错字有时候可不光是个小失误,还能闹出大笑话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1、
有个训蒙先生好读白字。
他与东家谈好了的:他当塾师,每年租谷三石,伙食四千。
如
果教一个白字,罚谷一石;教一句白字,罚钱二千。
他到书馆后,有一天与东家在街上闲
走,见石刻“泰山石敢当”,便误认“秦川右取当”。
东家说:“全是白字,罚谷一石。
”
回到书馆,教学生读《论语》,他把“曾子曰”读作“曹子曰”,“卿大夫”念为“乡(繁
体为“囔”)大夫”。
东家说:“又是两个白字,三石租谷全罚,只剩伙食钱四串。
”一
天,他又将“季康子”读作“李麻子”,“王日叟”读作“王四嫂”。
东家说:“此是白字
两句,全年伙食四千,一并扣除。
”先生无奈,作诗叹道:
三石租谷苦教徒,先被“秦川右”取乎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古代错别字笑话故事。
一石输在“曹子曰”,一石送与“乡大夫”。
又作一首道:
四千伙食不为少,可惜四季全扣了;
二千赠与“李麻子”,二千给与“王四嫂”。
2
相传古代一个县官是靠花钱买的,自己是斗大的字认不了两口袋。
这天审案时,一次押上同案的四个人犯,三男一女。
只听惊堂木一响:“再往后!”县官叫道。
犯人往后退了一步。
“再往后!”犯人又退了一步。
县官勃然大怒:“再往后!本官叫你为何不答!”犯人委屈地说:“回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退后就要出公堂了。
”
四个犯人依次跪在县官面前。
县官对第2个犯人说道:“你,翻斤斗!”犯人愕然,心想,大堂之上怎么叫翻斤斗呀?!他不敢违拗,
只得翻了个斤斗。
县官大怒:“大胆刁民,给我打10大板!”衙役照办.这时师爷小声说道:“老爷,他的名字是叫潘斛科。
”县官“啊啊”了两声后又叫那个女犯人道:“你!也是(乜氏!)”女犯人无奈,就很蹩脚地翻了个斤斗。
县官又生气地打了她10 大板。
师爷又说:“老爷,应该是叫乜氏。
”县官道:“早说嘛,啊啊!”他刚准备问
第4个犯人时,师爷说道:“老爷,此犯人名叫新釜。
”县官道:“哈哈,幸亏你提醒的早,我刚才差点把他叫做‘亲爹’啦!”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