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是一种通过放电产生光或电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电流和电压来实现放电效果。
放电管内部通常包含两个电极,即正极和负极。
当外部施加电压时,电子会从负极流向正极,形成电流。
在正常情况下,电子在电流通过的过程中并不发生放电现象。
然而,当电压超过放电管的击穿电压时,放电现象就会发生。
这是因为当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子会获得足够的能量突破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荷屏障,从而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
这个过程就是放电。
在放电过程中,放电管会产生巨大的电流和电压峰值。
这些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明亮而稳定的光点或光弧。
典型的例子是氖灯、氙灯和闪光灯等设备中使用的放电管。
总的来说,放电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电流和电压施加控制,超过击穿电压时,电子获得能量,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种现象在放电管中得到充分利用,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光电转换装置。
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工作原理
电管是用来变换,控制电流强度和电压值的一种电子管件。
它是基于
发明者路易斯·斯特拉文斯基(Lewi Stratanovitch)于1902年发明的“管状放电”(tube discharge)原理而发明的。
电管由一个发光体以及
外围的发射电极组成,外围的发射电极被分割成各种形状、大小和材质,
在发射电极之间放入电压,便可实现放电。
当施加高压电压时,会在发射电极之间产生电场,激发发光体中的电子,使其以束流的形式从发射电极发射出来,通过发射电极流入收集电极,形成闭合电路,从而改变电流强度和电压值。
电管可分为两大类:电子管和真空管,其中真空管可以控制电压,而
电子管可以控制电流。
真空管由一个发光体、多个发射电极和一个收集电
极组成,发射电极和收集电极之间由真空空腔隔开;而电子管只有一个发
射电极和一个收集电极,不存在真空空腔,但其电子发射力比真空管要强。
电管有多种应用,它可以用于电力转换、音频信号放大、阀门控制和
平衡器等,其中电力转换的技术是将高压电压转换为低压电压,从而实现
电压变换,达到调节电流强度和电压值的目的。
压敏电阻和放电管串联原理

压敏电阻和放电管串联原理一、压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压敏电阻是一种能够根据外部压力或力的大小而改变电阻值的电阻元件。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压敏效应,即材料的电阻值会随着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常见的压敏电阻材料有氧化锌、氧化铜等。
当外力作用在压敏电阻上时,材料内部的晶粒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电子的运动状态,导致电阻值的变化。
压敏电阻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 非线性特性:压敏电阻的电阻值和外加压力或力呈非线性关系。
在低压力下,电阻值基本保持不变;而在高压力下,电阻值会急剧变化。
2. 高灵敏度:压敏电阻对外力的敏感度较高,可以实现微小力的检测和测量。
3. 高稳定性:压敏电阻的电阻值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 宽工作温度范围:压敏电阻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适用于各种环境条件。
二、放电管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放电管,也称为气体放电管或气体放电管,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现象工作的元件。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加压气体或气体混合物的放电实现电流的传导。
放电管通常由气体填充的玻璃管组成,内部有两个电极,当施加足够的电压时,气体中的电离现象会发生,从而形成气体放电。
放电管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 低电阻:放电管在放电状态下,具有较低的电阻值,可以实现大电流的传导。
2. 快速响应:放电管的开启和关闭速度非常快,可以在微秒级的时间内完成放电和恢复。
3. 电流保护:放电管可以提供电流保护功能,当电路中的电流超过一定的阈值时,放电管会迅速导通,保护其他元件不受损害。
4. 长寿命:放电管的寿命较长,可以进行多次放电操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三、压敏电阻和放电管的串联原理压敏电阻和放电管可以通过串联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实现特定的电路功能。
串联连接的原理是将两者的特性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
在串联连接中,压敏电阻起到了对电压的限制和调节作用。
当电路中的电压超过压敏电阻的额定值时,压敏电阻的电阻值会急剧变化,从而限制电路中的电流流过。
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

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1.引言1.1 概述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是电子领域中常见的两种保护元件,用于保护电路免受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害。
半导体放电管(GDT)是一种可触发的开关装置,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的气体放电使电路中的过电压得以释放。
TVS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也是一种保护元件,其主要功能是在电路中检测到过电压时迅速导通并将过电压引到接地,以保护其他元件不受损坏。
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由于电路工作时常会受到突发的电压波动或电磁干扰,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的使用变得至关重要。
半导体放电管可以快速响应和释放过电压,有效地保护电路和设备;而TVS管则起到了防止电压超限和过电流进入电路的作用。
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通信设备、电力设备、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路保护和过电压抑制的场景。
它们可以有效地保护电路中的其他元件,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尽管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在过电压保护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半导体放电管通常具有更高的电流和功耗承受能力,适用于工程领域的大功率电路保护;而TVS管通常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低的电压保护等级,适用于对过电压反应要求更高的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是电子领域中重要的保护元件,它们在保护电路和设备免受过电压和过电流的侵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产品的发展,对过电压保护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使得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安排的介绍。
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来编写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围绕着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半导体放电管和TVS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结构,具体列出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放电管的原理选型及应用

放电管的原理选型及应用1. 放电管的基本原理放电管是一种电子器件,用于控制电流的传导。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体放电的特性,通过控制电流和电压,使得放电管在工作时能够保持在激活和关闭状态之间。
2. 放电管的选型要点选择合适的放电管对于电路设计和性能的影响非常重要。
以下是放电管选型的一些要点:2.1 工作电压和电流放电管的工作电压和电流应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选取。
一般来说,工作电流和电压应在放电管的额定值范围内。
过高的电压和电流可能导致放电管损坏或性能下降。
2.2 放电方式放电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放电,常见的方式有直流放电和交流放电。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放电方式。
2.3 快速响应时间放电管的响应时间也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对于一些需要快速放电的应用,如电子闪光灯或激光器控制等,需要选择具有快速响应时间的放电管。
2.4 放电管的封装形式放电管的封装形式也需要考虑。
常见的封装形式包括插针式封装、表面贴装封装等。
根据具体的安装环境和要求进行选择。
3. 放电管的应用领域放电管由于其特殊的电特性,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3.1 电子闪光灯放电管常被用于电子闪光灯中的电路控制,能够实现高压快速放电,产生强大的闪光效果。
3.2 激光器控制激光器控制需要精确地控制电流和电压,放电管能够提供快速的开关控制,并保持在激活和关闭状态之间,从而实现激光器的精确控制。
3.3 电池管理系统放电管在电池管理系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放电管的控制,能够实现电池的快速放电,保护电池的性能和安全。
3.4 电力电子领域在电力电子领域,放电管常被应用于电源电路和开关电路中,实现电流和电压的控制。
4. 放电管的优势和劣势4.1 优势•快速响应时间,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的应用•高可靠性和长寿命,适用于长期稳定运行的场景•多种封装形式,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强大的电流和电压控制能力4.2 劣势•需要外部电源供电•对工作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成本较高,相对其他器件而言较昂贵5. 结论放电管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器件,其在控制电流传导和保护电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Discharge Tube)是一种含有气体的封闭玻璃管,其
工作原理基于气体离子化和放电过程。
放电管内通常充满了惰性气体、稀有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如氩气、氖气、氦气等。
以下是放电管的工作原理:
1. 构造:放电管通常由两个电极构成,即正极(阳极)和负极(阴极)。
两个电极之间被填充了适当压力下的气体。
2. 加电:当外部电源施加高压电势差时,电势差足够大以使得气体电离。
通过在电极之间施加适当的电压(通常为几百伏至数千伏),电场强度超过气体的击穿电场强度,导致气体分子电离形成带电离子。
3. 电离:当高电压施加到放电管上时,电子被加速到足够高的能量,以足够强的碰撞将部分气体分子电离,产生正离子和自由电子。
4. 电流流动:正离子和自由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着相反的电极运动,并且沿着管内形成电流。
电流的大小和特性取决于放电管的结构和气体种类。
5. 稳定工作区:在达到一定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放电管进入稳定工作区。
在这个区域内,放电管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电流,并且电流的特性(如亮度、频率等)与管内气体的种类和压强有关。
放电管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气体放电显示器、气体放电灯、气体激光器、气体探测器等。
通过调节电压、气体种类和压强等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的放电效果和应用功能。
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也称电气放电管,是一种能够放电、放出大量带电粒子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加电:在放电管两端施加高压电源,使管内产生电场。
2. 离子化:通过在一个金属极板上施加高电场,使得某一个金属极板上的电子得到足够大的能量,从而获得激发态,即电离。
3. 碰撞引发:由于离子化后的电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它们会继续与其他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将这部分能量转移给气体分子,使其进一步激发。
4. 级联激发:经过多次碰撞,一部分气体分子将获得足够的能量,由低能态跃迁到更高能态。
5. 辐射释放:当已激发的气体分子回到较低能态时,会放出电磁波能量,从而形成放电现象。
通过以上步骤,放电管能够将电能转化为辐射能,并产生明亮的光。
放电管的具体工作原理会因其具体结构和气体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荧光管使用放电产生紫外线,然后通过荧光粉的荧光效应将紫外线转化为可见光。
氖气管则通过放电产生氖气分子的激发态和退激发态之间的能量转移,使氖气管发出红色光线。
气体放电管工作原理

气体放电管工作原理
气体放电管工作原理
当外加电压增大到超过气体的绝缘强度时,两极间的间隙将放电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导通后放电管两极之间的电压维持在放电弧道所决定的残压水平。
五极放电管的主要部件和两极、三极放电管基本相同,有较好的放电对称性,可适用于多线路的保护。
(常用于通信线路的保护)两极放电管的放电分散性比较大,在使用两极放电管时,可能将共模过电压转变为差模过电压。
系统中加在放电管两端的系统正常运行电压应低于维持放电的电压,否则会产生续流问题。
维持辉光放电的电压值比维持弧光放电的电压值要大。
系统中加在放电管两端的系统正常运行电压应低于维持放电的电压,否则会产生续流问题。
维持辉光放电的电压值比维持弧光放电的电压值要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电管工作原理
放电管常用于多级保护电路中的第一级或前两级,起泄放雷电暂态过电流和限制过电压作用。
优点:
绝缘电阻很大,寄生电容很小,
缺点:
在于放电时延(即响应时间)较大,动作灵敏度不够理想,对于波头上升陡度较大的雷电波难以有效地抑制。
结构简介:
放电管的工作原理是气体放电。
当外加电压增大到超过气体的绝缘强度时,两极间的间隙将放电击穿,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导通后放电管两极之间的电压维持在放电弧道所决定的残压水平。
五极放电管的主要部件和两极、三极放电管基本相同,有较好的放电对称性,可适用于多线路的保护。
(常用于通信线路的保护)
两极放电管的放电分散性比较大,在使用两极放电管时,可能将共模过电压转变为差模过电压,系统中加在放电管两端的系统正常运行电压应低于维持放电的电压,否则会产生续流问题。
维持辉光放电的电压值比维持弧光放电的电压值要大。
维持管子放电的电压值的测量方法。
不同品种的放电管,其维持放电电压值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一般在实际应用中,在辉光放电区不容易产生续流,在电弧区可能产
生续流(因为要维持电弧区的续流所需要的电压值比维持辉光放电的电压值要小),这时候就要采取限流措施(如可以使用正温度系数的电阻,熔断器,与压敏电阻串联使用)。
响应时间
从暂态过电压开始作用于放电管两端的时刻到管子实际放电时刻之间有一个延迟时间,该时间就称为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的组成:一是管子中随机产生初始电子-离子对带电粒子所需要的时间,即统计时延;二是初始带电粒子形成电子崩所需要的时间,即形成时延。
为了测得放电管的响应时间,需要用固定波头上升陡度du/dt的电压源加到放电管两端测取响应时间,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管子的响应时间。
限压电路
二极和三极放电管保护性能的比较
如果A-G极间先放电,在管子内部由气体游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会迅速在B-G极间引起碰撞游离,使B-G很快放电
当B-G间截止放电后,由于大量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的复合作用,使管内的电子数量大为减小,从而迅速抑制另一对电极A-G间的碰撞游离,使该对极间的放电过程很快截止下来。
在差模暂态过电压的保护场合,无论是两极放电管还是三极放电管,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电子设备要承受两对电极之间的残压之和,对于一些脆弱的电子设备来说,这样的残压之和有时候难以承受。
需
要采取另外的措施,如在A、B间再接一只放电管,专门用于抑制差模过电压。
接地连接线的长短对限压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接地连接线比较长,则连线本身的电阻和电感也比较大,暂态大电流流过连线时,将产生比较大的电阻电压降和电感电压降。
结论:
接地连线应当具有尽量短的长度;接地连线应具有足够的截面,以泄放暂态大电流。
放电管的失效模式
放电管受到机械碰撞,超耐受的暂态过电压多次冲击以及内部出现老化后,将发生故障。
故障的模式(即失效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呈现低放电电压和低绝缘电阻状态;第二种是呈现高放电电压状态。
开路故障模式比短路故障模式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开路故障模式令人难以及时察觉,从而不能采取补救措施。
现在的电源SPD产品中,带有失效报警装置,如声,光报警,颜色变化提示等,这些措施的采取对于及时发现和更换已经失效的SPD是有利的。
放电管保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时延脉冲及续流
从暂态过电压达到放电管的ufdc(直流放电电压)到其实际动作放电之间,存在一段时延,的大小取决于过电压波的波头上升陡度du/dt。
一般不单独使用放电管来保护电子设备,而在放电管后面再增加一些
保护元件,以抑制这种时延脉冲。
续流:放电管泄放过电流结束以后,被保护系统的工作电压能维持放电管电弧通道的存在,这种情况称为续流。
续流的存在对放电管本身和被保护系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熔断器的额定电流高于被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电流,其熔断电流小于放电管在电弧区的续流。
这种方法会造成供电和信号传输的短时中断对于要求不高的电子设备可以接受。
二、状态翻转及短路反射
放电管在开始放电时,由开路状态翻转为导通状态,翻转过程中,暂态电流的变化率di/dt很大,这种迅速变化的暂态电流在空间产生暂态电磁场向四周辐射能量,在附近的电源线和信号线上产生干扰,或在周围的电气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压。
通常采取的抑制方法有屏蔽、减小耦合和滤波等。
放电管导通后,入射波被反射回去,使得后面的电子设备得到保护,但反射波电流产生的空间电磁场也会向周围辐射能量,需要加以抑制。
主要技术参数及使用选择
一、常用技术参数
1、直流放电电压
在上升陡度低于100V/s的电压作用下,放电管开始放电的平均电压值称为其直流放电电压。
由于放电的分散性,所以,直流放电电压是一个数值范围。
2、冲击放电电压
在具有规定上升陡度的暂态电压脉冲作用下,放电管开始放电的电压
值称为其冲击放电电压。
放电管的响应时间或动作时延与电压脉冲的上升陡度有关,对于不同的上升陡度,放电管的冲击放电电压是不同的。
3、工频耐受电流
放电管通过工频电流5次,使管子的直流放电电压及绝缘电阻无明显变化的最大电流称为其工频耐受电流。
4、冲击耐受电流
将放电管通过规定波形和规定次数的脉冲电流,使其直流放电电压和绝缘电阻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的最大值电流峰值称为管子的冲击耐受电流。
这一参数是在一定波形和一定通流次数下给出的,制造厂通常给出在8/20us波形下通流10次的冲击耐受电流,也有给出在10/1000us波形下通流300次的冲击耐受电流。
5、绝缘电阻和极间电容
放电管的绝缘电阻值很大,厂家一般给出的是绝缘电阻的初始值,约为数千兆欧。
绝缘电阻值的降低会导致漏流的增大,有可能产生噪音干扰。
放电管的寄生电容很小,极间电容一般在1pF~5pF范围,极间电容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保持近似不变,同型号放电管的极间电容值分散性很小。
使用选择直流放电电压的选择:
从不影响被保护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出发,希望放电管的直流放电电
压选得高些。
但直流放电电压高的管子,冲击放电电压也高;
从被保护电子设备的耐受性来说看,希望管子的直流放电电压选得低一些。
所以,放电管的支流放电电压应在这两种相互制约的要求之间进行折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