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芭蕾与中国传统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中国芭蕾舞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将西方芭蕾舞的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芭蕾舞在中国逐渐发展,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起步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芭蕾舞的起步阶段可追溯到1950年代。
当时,由于中国内外形势的特殊背景,外来文化受到限制,芭蕾舞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
然而,中国政府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于是在国内成立了一些专业的芭蕾舞团体,并引进了一些外国的芭蕾舞教师和演员。
在起步阶段,中国芭蕾舞受到了苏联芭蕾舞的深刻影响。
许多中国芭蕾舞团体的演出以苏联经典舞剧为主,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这些舞剧的演出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推动了中国芭蕾舞艺术的发展。
二、探索阶段(1970年代-19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芭蕾舞艺术进入了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芭蕾舞团体开始探索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并且注重开发本土的芭蕾舞作品。
在这个阶段,中国芭蕾舞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之恋》等。
这些作品不仅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还传达了奋斗和希望的主题。
同时,中国也开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如郝增旗、袁艺等,他们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声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
三、崛起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芭蕾舞进入了崛起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的芭蕾舞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作品和演员都逐渐受到国际舞台的认可。
中国芭蕾舞的作品创作逐渐多元化,不仅在主题上更加多样化,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注重了现代舞蹈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的舞蹈风格和技巧。
同时,中国的芭蕾舞演员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中国芭蕾舞团体和演员多次获得国际舞蹈大赛的奖项。
总结:中国芭蕾舞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崛起三个重要阶段。
从起步阶段受到苏联芭蕾舞的影响到探索阶段开始探索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再到崛起阶段中国芭蕾舞作品的多元化和演员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中国芭蕾舞正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的异同点

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的异同点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都是非常优美的舞蹈形式,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虽然它们都属于舞蹈艺术,但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异同点。
本文将主要谈论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的异同点。
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起源和文化背景。
中国古典舞是源自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而芭蕾舞则是源自欧洲,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现代芭蕾舞。
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在起源和文化背景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手势和动作多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书画和戏曲等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而芭蕾舞则以柔美的身姿、高度的抽象和技巧性动作为特征,更加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和柔韧性。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基本训练上,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国古典舞基训强调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注重舞者内在气质和情感的表达,训练注重内功的修炼,比较讲究源于内在的舞蹈理念。
而芭蕾舞基训则更加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柔韧性和技巧性动作的训练,讲究外在的线条和形式,舞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才能够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在基本训练上,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也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在服装和音乐上,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也有着一些差异。
中国古典舞在服装上一般都穿着汉服,舞蹈配乐多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如二胡、琵琶等。
而芭蕾舞则通常穿着芭蕾舞裙,舞蹈配乐多采用古典音乐或者交响乐。
在服装和音乐上,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芭蕾艺术与当代民族化芭蕾的发展

芭蕾艺术与当代民族化芭蕾的发展1. 引言1.1 芭蕾艺术的起源芭蕾艺术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舞蹈,最初是在法国贵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
芭蕾一词源自法语,意为“花样舞”。
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芭蕾舞团是芭蕾艺术的重要奠基者,他聘请了一些重要的舞蹈家和作曲家,通过他们的努力,芭蕾艺术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芭蕾艺术在18世纪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舞者们开始穿着特制的芭蕾舞服,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出高度技巧和优美的舞姿。
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蕾艺术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芭蕾学派。
芭蕾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宫廷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高雅艺术形式。
其优美的舞姿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使其成为舞台艺术中的瑰宝,深受观众们喜爱。
芭蕾艺术的起源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舞蹈艺术的探索与追求,更展示了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1.2 当代民族化芭蕾的背景当代民族化芭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正值西方现代舞蹈和芭蕾舞蹈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当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芭蕾艺术形式并不能完全表达各种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一些舞蹈艺术家开始尝试在传统芭蕾舞中融入本国民族文化元素,以求创新和发展。
与此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为通过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融入芭蕾舞蹈中,可以更好地展现本国特色和精神风貌。
当代民族化芭蕾逐渐兴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舞蹈发展方向。
这种舞蹈形式通过融合传统芭蕾舞和本土文化元素,为舞蹈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彩和丰富的舞蹈体验。
【字数不足,还需继续完善内容。
】2. 正文2.1 芭蕾艺术的传统特色芭蕾舞还注重舞剧的叙事性和戏剧性,舞蹈动作往往表达着特定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舞剧中常常出现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或者英雄主义的戏剧性元素,使得观众可以在观赏芭蕾舞的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心的激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传统与现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传统与现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民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特点和演变。
一、传统中国传统民俗舞蹈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传统民俗舞蹈通过肢体语言、音乐和服饰等多重元素,展现着中国古老的风俗和生活方式。
这些舞蹈多以庆祝农历节日、传递民间故事和纪念历史事件为主题。
1. 舞蹈形式中国传统民俗舞蹈有着多种形式,如舞龙、舞狮、舞鼓、花鼓舞等等。
舞龙舞狮是中国广东、福建等地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们寓意着迎财、催旺气氛和驱邪辟邪。
舞鼓舞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舞蹈,它以鼓乐为主要音乐伴奏,舞者以节奏鲜明的动作表达喜庆和祈福之意。
花鼓舞则多见于江南地区,它融合了舞蹈、歌曲和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态。
2. 美学特点中国传统民俗舞蹈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肢体的协调。
舞蹈者通常穿着传统服饰,运用身体的姿势、手势和步法,传递出独特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舞蹈的音乐伴奏多采用民间乐器和传统音乐,使得舞蹈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民俗舞蹈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在现代舞台上,传统民俗舞蹈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1. 融合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常常与现代舞蹈、芭蕾舞等多种舞蹈形式融合。
通过这种融合,传统舞蹈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进一步提升了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观赏价值。
2. 主题在现代社会,传统民俗舞蹈的主题也有所扩展。
除了庆祝节日和传递历史文化等方面,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还可以表达对环境保护、社会问题等现实题材的关注。
这样的舞蹈作品既传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弘扬了现代社会价值观。
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发展的重要趋势。
芭蕾舞 敦煌飞天 赏析

芭蕾舞敦煌飞天赏析芭蕾舞《敦煌飞天》是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舞蹈相结合的魅力。
这部作品由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以历史悠久、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为灵感源泉,赋予了独特的审美和情感内涵。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千年的历史沉淀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杨丽萍借助舞蹈的语言,将壁画中的神秘和神圣渗透到每一个动作和姿态中。
在舞台上,舞者们如同化身成了壁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一般,轻盈而又婀娜地展现出古代人物的仪态和姿势。
他们优美的舞姿,动人的眼神,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令人心旷神怡。
《敦煌飞天》的舞台设计简洁而富有创意,将壁画背景融入到舞台中,为观众还原了敦煌壁画的艺术风采。
同时,灯光的运用更是将舞台氛围与情感表达达到了巅峰。
在动态的灯光变化之中,观众仿佛看到了壁画中飞天的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通过《敦煌飞天》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杨丽萍作为编舞师的独到才华,更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作方法引发了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思考,并启发了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新的认识。
在欣赏《敦煌飞天》时,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深入思考当代艺术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
这一点对于当代舞蹈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非常重要。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将其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总而言之,《敦煌飞天》作为芭蕾舞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创作和重新演绎,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舞蹈的完美结合。
它不仅在艺术层面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享受,更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与启发。
这部作品的成功对于推动当代艺术的创新和同时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赏析。
谈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最新年精选文档

谈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最新年精选⽂档谈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芭蕾的法⽂原意是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
这种舞蹈艺术样式在意⼤利出现雏形,在法国最终定型,⼜在俄罗斯创造辉煌,从⽽风⾏西⽅乃⾄全世界。
这样⼀来,当中国近现代舞蹈⽂化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经验进⾏变⾰之际,芭蕾的传⼊便是⽔到渠成。
中国传统⽂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具有⾼度的包容性,在借助西⽅⽂化⾰新⿍故的同时⼜能够吸收和融合西⽅⽂化。
所以,芭蕾传⼊中国之后,⼀⽅⾯开拓了舞蹈⽂化的发展视野,另⼀⽅⾯被融⼊当地⽂化传统的鲜明特⾊。
于是,中国芭蕾很快诞⽣了,并成为中国近现代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芭蕾的传⼊在晚清宫廷⾥,中国驻法公使的⼥⼉裕容龄接触过法兰西芭蕾,1904年奏请慈禧恩准,举办芭蕾独舞晚会,应当是中国最早的芭蕾表演,但影响限于紫禁城之内。
19世纪20年代,上海和哈尔滨出现外国侨民的芭蕾教学活动。
1934年,胡蓉蓉在上海进⼊俄国芭蕾教师设⽴的芭蕾学校学习,参加过⼀些芭蕾舞剧⽚断的演出,并在《葛蓓莉亚》中担任重要演员。
1938年,赵德贤在哈尔滨进⼊同样是俄国芭蕾教师开办的芭蕾舞研究所学习,次年,考⼊哈尔滨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在《天?Z湖》等剧中担任领舞。
1940年,长期在英国学习芭蕾的戴爱莲回国,运⽤芭蕾的基本训练⽅法培养演员表演中国舞蹈的能⼒,开始芭蕾艺术的传播。
⼆、中国芭蕾现实题材作品的尝试中华⼈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舞蹈家就有过创作现实题材芭蕾作品的尝试。
1950年9⽉,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领衔主演的《和平鸽》在北京⾸演,宣告我国第⼀部⼤型芭蕾舞剧的问世。
这部作品产⽣于抗美援朝的背景,以保卫世界和平为主题,在艺术上采⽤芭蕾的结构形式,以及⾜尖舞和古典双⼈舞的表现技巧。
当时的⼯农兵观众对于全新的艺术样式不够习惯,致使这部作品没有保留下来。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化部于1952年2⽉举办舞蹈教员训练班,聘请苏联专家伊莉娜教授芭蕾。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摘要】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中国化探索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本文从舞剧背景介绍和中国化重要性入手,深入探讨舞剧中的中国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中国化可能性拓展、创新传承与舞剧创作启示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化成功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展望,揭示了中国化在舞剧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潜力。
在探索中发现,中国化不仅可以为舞剧增添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还能推动舞台艺术创新与传承。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为中国舞剧领域注入新动力,为未来舞台艺术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化,舞剧,中国元素,传统文化,现代舞台艺术,创新,传承,创作,启示,成功应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背景介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舞蹈家谭盾在1984年创作的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
该舞剧以中国民间故事为灵感,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传统的故事。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芭蕾舞剧,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服饰和舞蹈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舞剧中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等,配合舞蹈动作和服饰,展现了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部舞剧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情,同时融入了现代芭蕾舞的技巧和表现形式,使舞剧更加生动多彩。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功演出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赞誉。
该舞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中国舞蹈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通过这部舞剧,谭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完美结合,为中国化在舞剧中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1.2 中国化在舞剧中的重要性中国化在舞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
通过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舞剧中,可以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
传统与现代舞台表演形式的比较

传统与现代舞台表演形式的比较舞台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元素的结合,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思想。
传统舞台表演形式和现代舞台表演形式在表达方式、创作手法、观赏体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传统与现代舞台表演形式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传统舞台表演形式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以古老的舞蹈和戏剧形式为基础。
传统舞台表演通常以叙事性为主,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中国的京剧、歌剧、芭蕾舞等,都是传统舞台表演形式的代表。
这些传统表演形式注重技巧和规范,要求演员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技能。
观众在欣赏传统舞台表演时,常常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能被精湛的表演技巧所打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改变,现代舞台表演形式逐渐兴起。
现代舞台表演形式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突破传统的表演模式和限制,追求艺术的多样性和自由性。
现代舞台表演形式常常以抽象性为主,通过舞蹈、音乐、视觉效果等元素的组合,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现代舞、音乐剧、实验剧等,都是现代舞台表演形式的代表。
这些现代表演形式强调个体的表达和创造力,给演员和观众带来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空间。
传统舞台表演形式和现代舞台表演形式在观赏体验上也存在差异。
传统舞台表演常常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观众需要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体验来领悟其中的深意。
而现代舞台表演则更加注重观众的主动参与和感受,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性的设计,给观众带来更加直观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观众在欣赏现代舞台表演时,可以更加主动地与演员互动,感受到身体和情感上的共鸣。
传统舞台表演形式和现代舞台表演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传统舞台表演形式传承了历史和文化的精髓,让观众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深度。
现代舞台表演形式则展现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给观众带来新的观赏体验和思考方式。
传统与现代舞台表演形式的比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舞台表演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艺术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现代芭蕾与中国传统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发端的话,芭蕾舞剧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
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
从《天鹅湖》到《红色娘子军》,从不为人识到跻身世界一流,中央芭蕾舞团用50多年时间浓缩芭蕾500余年的历史——如今,更是雄心勃勃地步入“芭蕾名团”的行列。
中央芭蕾舞团,既经历了中国芭蕾艺术从无到有,从不被了解到被国际同行赞誉、被国内外观众喜爱的辉煌历程,也体会着芭蕾艺术在中国的种种困境。
日前,为了第三届芭蕾创意工作坊,已忙碌两个多月的中芭年轻编导和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
他们将在4月20日、21日第三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上闪亮登场,推出7段极有创意的节目,探索现代芭蕾与中国传统对话。
雕像的舞姿与团长的神态走进中央芭蕾舞团的一楼大厅,左侧摆放着一尊身穿练功服的芭蕾舞者的铜像,芭蕾有很多技法高超的动作,但是这尊舞者的铜像只是做了一个脚尖轻轻点地的动作……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芭蕾舞的基本功就是从这个点地的动作开始的,这个动作虽然简单,却很有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简单开始,任何的辉煌都要从脚踏实地的点滴做起。
”几乎团里所有的重要排练冯英都会准时参加,而且尤为重视之后的讲评。
冯英说“这是中芭的传统,从来没有断过”。
这种极为严苛的讲评制度,保证了高水平的艺术质量,更体现了严肃艺术的纯度。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芭蕾因为“一切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极致要求,为严肃艺术树立了极高标准,中央芭蕾舞团以其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也被一些业内人士高度评价为当今具有“唯一性”的纯粹严肃艺术的殿堂。
53年来,中芭从一个规模很小的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成长为今天享誉海内外的知名艺术院团,这个历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芭人的心血奉献和拼搏创新,走出了一条民族与世界、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艺术发展道路,成为传播优秀文化、推展精品艺术的一个典范。
作为有着丰富演出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新中国“第三代”芭蕾舞演员,团长冯英经历了三次角色的转换,而剧团管理者的身份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冯英说夜里和早晨是她最焦虑的时候,反倒是一来团里开始忙碌地处理各项事务时安心一些,做演员时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折磨,使得她在对抗重压时“不是负担,而是变成前进的动力,不断找寻适应一切的方法”。
有求变之心,有应变之力,可以寄托未来。
冯英也用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和十分理智的态度去思考中芭的发展:“首先,不能违背艺术规律,一定要守住优秀的传统,保障艺术质量;同时又不能对市场不闻不问、固步自封,在引进和移植的同时,借助国际主流社会中被广受重视的高端艺术平台,有效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当今中国文化的风采和实力。
”树立有绝对影响力的中芭国际品牌,正是奋斗的目标。
到梦想的地方去亮相到目前为止,中芭已出访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芭蕾艺术的发祥地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芭蕾艺术发达的美国、德国、丹麦、希腊、荷兰、澳大利亚,以及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新加坡、土耳其等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像世界顶尖的英国皇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等这些世界顶尖剧场,以及德国汉堡艺术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世界顶级艺术节都曾邀约我们演出,面对的都是西方主流观众。
他们有很严格且规范的评价标准,不是实力非凡的演出团体,是不可能被邀请的,这可以说明中芭在国际舞蹈界和文化艺术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此外,每年都有许多优秀演员应邀出访担任客席主演或者在艺术节的Gala中演出,他们的高超技术和过硬素质不仅展示了中国当代芭蕾舞者的精神风貌,更为剧团和国家赢得了良好声誉。
”冯英自豪地表示。
2010年中芭在文化部外联局的帮助下自主运作大规模巴西商演,这次连续20多场的巡演是中芭历史上的首次,也实现了文化外交和文化贸易的双丰收。
中芭在巴黎歌剧院的辉煌演出至今令冯英感慨不已,“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的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辉煌、最悠久的芭蕾圣殿,也是世界上每一个芭蕾舞演员梦寐以求的地方。
2009年,我们带着《希尔维亚》和《红色娘子军》这两部作品去演出。
《希尔维亚》在芭蕾艺术的发祥地法国简直是家喻户晓的作品,可以说是法国的‘看家戏’,中芭去演还是很具考验的;而《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舞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中芭的表演令西方主流观众叹为观止。
尤其是现场配乐是法国的交响乐团,现场的感觉简直难以用语言去描述。
真正有效而完美的艺术交流应该就是那种不用言说,可以在乐音、舞姿中瞬间理解的感受。
”一些场景令冯英记忆深刻——观众绅士般衣装整齐地迈入歌剧院正厅,巴黎歌剧院特意为有着40多年光辉历史的《红色娘子军》设计了长达百页的节目册,在演出前10分钟,观众已全部入席,人手一本的节目册在金碧辉煌的圣殿中书香四溢。
“我在台下看着我们演员们的表演,真是激动得泪流满面,《红色娘子军》的精华似乎被移植到法国观众内心一般,掌声多次响起,也许是法国大革命的基因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舞剧面前形成共鸣。
那种艺术的共通共融简直太美妙了。
”冯英说。
英国《金融时报》舞蹈评论家克莱门特·克里斯看过中芭的演出后给出很高的评价:“虽然时至今日在国际上古典芭蕾领域已经取得了伟大的建树,但更伟大的创新和艺术成就将来自中国。
”脚步一直未曾停歇“继承发扬古典的,创新民族的,接受和学习当代的。
”这是冯英认为中芭艺术发展的“三条腿”方针,而且作为国家级的剧团,中央芭蕾舞团还肩负着向中国人民介绍西方芭蕾艺术的责任。
剧团把推出高水平艺术作品作为创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至少推出一部大戏,一部中型戏,以及一组精品节目,同时复排多个保留剧目,保证10台以上的剧目轮换上演。
近年来,中芭创作、引进了30多个流派纷呈的剧目和节目,其中《牡丹亭》《奥涅金》中国版《胡桃夹子》《火鸟》《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等新作品反映出中芭整体水准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进步和提升。
冯英表示,“文化创新一直是中芭极为重视的,也可以说是基本需要。
《红色娘子军》《鱼美人》为芭蕾民族化打开良好的开端,而《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中国版《胡桃夹子》则是中芭在新时期的探索。
《大红灯笼高高挂》已成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外交名片,剧团凭借它曾两度获得‘最佳外国舞团’提名奖。
”2008年,融合昆曲艺术的芭蕾舞剧《牡丹亭》诞生,它是中芭在新时期探索民族芭蕾舞剧的又一尝试和创新,继2009年参加第37届香港艺术节后,2011年又步入名家荟萃的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并作为开幕式演出,其成功亮相引起艺术节的极大关注。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乔纳森·尼尔斯看过《牡丹亭》后给予很高评价,他说:“不仅看到了中芭的优秀演员和高水平的艺术质量,更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进行文化大发展的巨大作用。
”《牡丹亭》日前又受邀出访“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亮相墨尔本,同样是好评如潮。
与此同时,中芭“请进来”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歇。
在引进剧目的同时,“请进来”的外国专家们也将剧团整体形象特别是优秀演员直接介绍给各地,“更重要的是为中芭创造了良好的沟通环境,把中芭良好的声誉带给世界。
”冯英说。
今年中芭引进剧目的“大动作”将是芭蕾舞剧《小美人鱼》,这是当今古典芭蕾舞团的顶级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应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之邀,于2005年为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创作的委约作品。
冯英介绍,“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芭蕾作品,这部舞剧是古典的期望和当代表达最高融合的巅峰之作,非常难,不仅是舞蹈技巧方面。
这部舞剧的编舞是尖锐和悲怆的结合,很具有挑战性。
而且约翰·诺伊梅尔还亲自担纲了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设计,应该说选择这部舞剧也是希望能够借此让中芭的整体水平再度提升。
”台上台下的创意突围如何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亦是令冯英十分忧虑的事情。
芭蕾舞演员出身的她对此更是深有感触,“中芭与其他院团比起来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人才队伍,可以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剧团艺术质量的生命线,也是剧团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基础。
”中芭建团以来,先后有72人获莫斯科、瓦尔纳、杰克逊、赫尔辛基等顶尖国际芭蕾舞大赛的金、银、铜和特别大奖,其中特别大奖5人,金奖17人。
近几年,剧团开始重视选派合适人才出国培训、考察新剧目,开阔艺术从业人员的眼界,鼓励其将所学成果转化为艺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剧团的经营管理储备高、精、尖人才。
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剧团也一步步探索实践公开招聘、全员聘用、岗位考核、收入分配等一系列措施。
除了在收入上为演员着想,中芭还自筹资金,想办法为演员们解决退役后的生存之忧,尽最大可能留住优秀演员,比如:出资为演员进行转岗培训;设立演员基金;为演员上比较完善的商业保险;为获得国际芭蕾舞比赛大奖的演员争取奖金等。
2010年始,冯英倡导的芭蕾创意工作坊WORKSHOP是中芭的创新品牌,更是在人才培养、人才创新方面具有极强的探索意义。
冯英表示,“在欧洲和美国,几乎每个知名舞蹈团体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坊,工作坊重探讨,重摸索,重艺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中芭的WORKSHOP既是文化创新艺术方针下的新生儿,也是舞团长期以来摸索艺术规律、培养留住优秀编导人才的一大举措。
我看重两点:一个是出人才,我们团有很多芭蕾舞演员技术很扎实,诠释既定的角色也没问题,但是编导方面没有尝试过,如果不给他这么样的机会,或者不去给他压力让他发现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或许他们也不知自己能走多远;另一个也希望能够出好作品,这些新鲜的充满感情编导排演的舞蹈短作,其实能够反映出我国当前文艺发展水平,积累这些原创剧目,或许今后就能发展为经典之作。
”高雅艺术还需多方扶持“‘中芭’历史上就是个铁骨头的院团,特别拼命特别团结,肩负重任和光荣使命。
在全年150多场奔走于国内外的超负荷演出中,全团上下都是带着伤咬牙坚持。
在长春演出时演员食物中毒,但演出当晚较轻的病号勇担吃重的角色,重病号拔了输液管也上台任群舞,疼得都直不起腰来还在坚持跳;去新疆演出时,一位女主演因过于劳累,幕间心脏不适,立刻就有人顶上来完成后半段演出……我想这在其他院团可能很少能见到,有时想想也觉得怪可怜的。
”冯英感慨。
她说自己最大的“心病”也在此,“长期以来,中芭一直是以荣誉感和凝聚力在留人,但是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很迫切地摆在面前。
这两年来,人才的年流失量已从过去的2%上升到10%,主要是演员待遇过低,与现实环境相接差距太大,致使我们万里挑一所培养起来的芭蕾演员不断被国外轻松挖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也得待遇留人。
培训周期长、训练强度大、艺术青春短、身体伤病多、转岗安置难、退役保障少,使得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如何能放心让孩子进入这个专业,种种后顾之忧又怎能让人安心把青春都投入到专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