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2(含答案)

2023-2024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2(含答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课时练1.《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是(朝代),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指出下列加横线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B.太丘舍去古义:今义:C.下车引之古义:今义:D.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3.解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2)去后乃.至乃:(3)相委.而去.委:去:4.翻译(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待君久不至,已去。

5.写出下列语句中省略的内容示例:(陈太丘与友)期日中,过中(友)不至。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待君久不至,()已去。

”阅读完成第6-10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7.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8.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9.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10.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阅读完成第11-13小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02(含答案)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02(含答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课时练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咏雪》出自《言语》篇。

二、词语解释1.寒雪日内集..内集:2.与儿女..儿女:3.讲论文义..文义:4.俄而..雪骤.俄而:骤:5.公欣然..曰欣然:6.何所似...:7.差.可拟.差:拟:8.未若柳絮未若:9.因.风起因:10.即.公大兄无奕女即:1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王凝之:三、句子翻译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2.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四、文意理解1.文中对雪进行比喻的句子是“”和“”。

2.写出“咏雪”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时间:地点:人物:3.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5.如何理解作者在文末交代谢道韫身份的这种写法?6.理解性默写。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

【选择题】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B.白雪∕纷纷何∕所似C.未若∕柳絮∕因风起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课外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人问之.之:(2)取之.之:(3)唯.戎不动唯:2.句子翻译:(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译:(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译:3.王戎根据推断李子是苦的。

4.从王戎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5.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课时练第1课《春》01(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课时练第1课《春》01(含答案)

《第1课春》课时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3)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5)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2.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春天进行了描写,请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示例:嗅觉描写:①花里带着甜味儿。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1)视觉描写:。

(2)听觉描写:。

(3)触觉描写:。

3.填空。

(1)《春》是一篇(体裁),作者朱自清,字,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等。

其散文多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和意境美。

(2)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图、图、图、图、图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文章写春花运用了从到的顺序和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春花、、香气浓郁的特征。

4.班级组织以“我爱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古诗赏春】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仿照示例,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角度)①两只黄鹂鸣.翠柳()②踏花归来马蹄香.()(2)【妙笔绘春】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

(80字之内)张望点缀不知不觉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阅读课本全文,回答问题。

5.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023-2024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1(含答案)

2023-2024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1(含答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时练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二、词语解释1.陈太丘与友期行行:2.期.日中期:日中:3.过中不至.至:4.太丘舍去..舍:去:5.去后乃.至乃:6.门外..戏门外:7.尊君在不.不:8.非人哉.哉:9.相委..而去相委:去:10.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11.友人惭.惭:12.下车引.之引:13.入门不顾.顾:三、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行,期日中。

译: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4.尊君在不?译: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四、文意理解1.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2.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

3.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4.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6.你认为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元方:友人:7.从故事主人公的访谈中可知哪些做人的道理?8.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五、课外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履行,实践,做。

②绥,安,安抚。

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④师,学习。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候袁公候:(2)远近称.之称:(3)孤法.卿父法:(4)周公不师.孔子师:2.句子翻译:(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译:(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译: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3课 纪念白求恩 课时练含答案(1)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3课 纪念白求恩 课时练含答案(1)

《纪念白求恩》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A.静谧.(mì)热忱.(chén)殉.职(xùn)拈.轻怕重(niān)B.鄙.薄(bì)派遣.(qiǎn)泯.灭(mǐn)见异思迁.(qiān)C.纯粹.(cuì)休憩.(qì)埋.怨(mái)否.极泰来(pǐ)D.惬.意(xiè)狭隘.(ài)抨.击(pēng)振聋发聩.(kuì)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率领悼念概述佣护B鄙薄热枕延安系统C佩服纯粹扼要恳切D道谦教训极端实践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B.美菱在服务上精益求精....,打通了冰箱行业在转型升级上的所有环节,将产品、销售和服务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C.我们不能对弱势群体漠不关...心,因为全社会的关心才能使他们战胜困难。

D.现如今,一些大学生找工作拈轻怕重....,认为工作压力小、工作强度低的岗位才是好岗位。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如果家用空调过滤网上的有害细菌超标,就会增加使用者患气管炎和鼻炎等疾病的风险。

B.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的政府信息,该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

C.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D.今年国庆节期间,无论高速公路是否收费,预计广东省内的自驾出游车辆都不会减少。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几个组成部分:印面、印款、印饰。

D.网络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搜索一下“电子书下载”,可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课时练第1课《春》03(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课时练第1课《春》03(含答案)

《第1课春》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yūn)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B.舒活舒活筋骨..,抖擞.(sǒu)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C.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bei)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D.有撑.(chēng)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立.的。

2.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反复、拟人)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比喻)C.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排比)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二、现代文阅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鹏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3.选文中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是谁的哪首诗里的句子?4.用三个字概括这段文字。

5.作者是从人的哪四种感觉来写春风的。

每种角度各找一个例句。

6.春风的特点是?7.本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有?三、语言表达8.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9.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生动性。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2)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四、句子默写10.请写出几句带“春”字的古诗名句。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0课 狼 课时练含答案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0课 狼 课时练含答案

《狼》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缀.行(zhuì)大窘.(jiǒng)奔倚.(qí)目似瞑.(míng)B.苫.蔽(shàn)少.时(shào)诱.敌(yòu)意暇.甚(xiá)C.并驱.(qū)弛.担(chí)尻.尾(kāo)狡黠.(xiá)D.眈.眈(dān)积薪.(xīn)假寐.(mèi)顷.刻(qīng)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屠/自后/断其股B.其/一犬/坐于/前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屠乃奔倚..其下(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5.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犬坐于前前狼B.以攻其后自后断其股C.久之毙之D.意将隧入身已半入6.请选出与“亦毙之”中“之”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复投之.B.久之.C.又数刀毙之.D.禽兽之.变诈7、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

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

8.本文的中心意思是()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22课《寓言四则》01(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22课《寓言四则》01(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课时练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A. 我们从郑振铎的《猫》一文中感受到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主要源于他对猫的喜爱。

B.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作家伊索。

C. 《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些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D.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四个词都是代词。

赫耳墨斯觉得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及/其家/穿井B.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C.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3.下列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边塞(sè)爱慕(mù)喇(lǎ)叭舍(shì)然B. 赫(hè)拉庇(pì)护添(tiān)头崩坠(zhuì)C. 凯(kǎi)歌雕(diāo)像中(zhōng)伤杞(qǐ)人D. 汲(jí)水较量(jiào)蜘(zhī)蛛星宿(xiù)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常一人居外B. 吾穿井得一人C. 奈何忧其坏 D. 其人舍然大喜5.下列有关《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 两则寓言都采用对话形式推进故事发展。

C. 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蚊子和狮子》则告诉我们即使取得较大胜利也不能骄傲,要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挫。

二、填空题6.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①吾穿井得一人________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________③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________7.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庇护躇步跐蹈溉汲kǎi lǎqǐn qǐ________歌 ________叭废________忘食 ________人忧天8.《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答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题及答案全套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结构特点。

(3)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短语、句子,进行揣摩、品味,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明确整体阅读的步骤,学习整体把握课文的方法。

(5)阅读时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感悟生活。

2.写作(1)阅读、摘抄、背诵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仿写练习。

(2)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写作文前要列出作文的写作提纲。

(3)学习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

3.口语交际(1)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地复述课文。

(2)按写作提纲在小组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

学法指导1.单元聚焦本单元的课文题材都是以成长为主,内容主要讲述的是自己的经历。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自己从游戏孩童到小读书郎的成长过程。

作品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学习本文可以了解插叙的巧妙作用。

安徒生的《丑小鸭》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

“丑小鸭”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诗两首——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从一个长者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是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这两首诗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叙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文章阅读建议(1)熟悉相关知识,适当了解历史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文章涉及的“旧事”是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

当时中国正处在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的统治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

他童年所受的尊孔读经、科举求仕的教育,只能摧残青少年,不能培养出救国志士。

鲁迅“重提旧事”,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作对比,痛斥封建教育强迫儿童读那些无用的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林海音的短篇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完成)。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就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他的父亲不敢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长大。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1948年8月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文学学校教员。

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2)结合插叙的方法,明确小说的两条线索。

通过朗读,区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深入探究文章内容,重视自己的感悟、体验。

通过反复训练,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为什么,以加深理解。

要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书本中探求各种知识,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意义。

(4)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思想。

通过对比,从儿童对不同生活感受的反差中,非常鲜明地表现“我”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同时表现了“我”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与否定。

3.相关知识(1)鲁迅(1881—1936)(2)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等,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

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型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3)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4)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在他11岁时父亲去世。

他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

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5)双关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多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如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是谐音双关,“江里的浪花——不是吹的”,是语意双关。

学习诊断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葚缠络.shan .lu?2.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汉字写在下面的表格中①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燥,养不过夜的。

②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急等他走到中间去。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迹罕至(稀少).b.人声鼎沸(翻滚).c.觅食(寻找).d.拗过去(用力弯曲).敛进(收敛).攒成(聚).鉴赏(鉴定).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4.选词填空①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________(a.戴b.套c.缠)在指甲上做游戏。

②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________,(a.严格b.严肃c.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谁也不能否认学好电脑技术是靠实践得来的。

b.遵规守纪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

c.虽然那光模模糊糊,小得像小米粒,但毕竟是他亲眼看到的啊! d.自信的人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能以积极态度对待生活,坚信自己能取得成功。

6.文学常识填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__(体裁),选自散文集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不必说??”句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写,“也不必说??”句则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描写,两句中所写的景物也很有条理,先写________物,后写________物。

8.文中描写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即表现出叫天子的________,又表现出儿童的________的心情。

9.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众多植物中,作者为什么着重写何首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探究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

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

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

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

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地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

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

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

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

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账单。

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11.这个故事尽管显得有些巧合,但人们乐于传颂它,因为它颂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德。

12.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是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3.这个故事虽不长,但有多处照应,请你举出一两个例子,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