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德兴城市简介123

德兴城市简介123

3
历史沿革
德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距今已
有1800多年的治县历史。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1990年12 月26日撤县设市,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江西省直辖市。隶属于上饶 市。 德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文武进士400余人,孕育了湿法炼铜“鼻 祖”张潜、文学家汪藻等名垂史册的人物。
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实现翻两番,分别达到200亿元和 60亿元,GDP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年均递增20%;人均年收入 翻两番,实现城区(银城区、新营区)人口达15万(不 含铜矿区人口),并进入全国百强县。
14
资料来源: 2011年上饶市德兴市政府工作报告
11
产业展-旅游资源开发
德兴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泉瀑、温泉资源(日产3000吨),丰富的地域文化景观、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矿业文化遗存,该市将打造大 茅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总投资35亿元)、港首旅游服务区(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绕二温泉度假区(总投资达10亿元)、 凤凰湖景区(总投资1.79亿元)、银鹿森林公园(总投资1.75亿元)以及国家矿山公园(一期)(项目总投资8400万元)。“五区两园”作为旅 游产业的重要载体。并积极融入华东旅游圈,主动对接黄山-婺源-三清山-武夷山黄金旅游线,整体推进休闲游、工业游、生态游、红色游。 今年该市前5个月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达4亿余元,今年预计接待游客将超过90万人次,综合收入将突破10亿元。到2015年,旅 游接待人数将突破100万人次。
12
招商引资
成功引进金德铅业、平峰磷业、永德科技、永达休
闲、大周金属、德发纺织等一批投资过亿元企业。实际 引进内资44.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49.7万美元,连 续三年获“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县(市)”称号。 2010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19家。

明德惟馨的典故

明德惟馨的典故

明德惟馨的典故
明德惟馨指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含褒义。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
香气。

出自西周《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意思是:天下大治之世的馨香,能感动神灵;黍稷没有这种馨香,明德才有这种香气。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明德惟馨”。

成语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成语寓意:
中国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强调道德是人类幸福的基础所在。

在民间
的门额或门匾上也多有题写“厚德载福”、“德门福庆”、“德茂福盛”之类吉祥词语,体现了民间百姓对德福关系的看法。

古老的先民们都相信,不管是对于个人、家
庭还是国家来说,道德都是幸福的基础。

以德治政是儒家所一直提倡的,也是儒家政
德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如果从
政者崇尚道德,在施政时能够以道德作为依归,那么他就会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一样安
居中央,百姓则像其他星星心悦诚服地环绕着他运行。

明德惟馨 厚德流光 -以德为先 创先争优

明德惟馨 厚德流光 -以德为先 创先争优

明德惟馨德厚流光——以德为先创先争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德,即指品德和修养,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做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成为高素质的领导干部。

俗话说:“鸟随鸾凤飞得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周围的环境和相处的人是有很大关系的。

身边的那些有威望有影响的人,往往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看到一个品德高尚或者学识渊博之人,我们一定要设法接近他,虚心地、耐心的向他讨教。

以他为榜样,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一下是否符合道义、是否顺应天理,事事向自己的榜样看齐。

这样如此下去,不仅自己的品德修养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识也会逐步地增长。

即便是身边没有贤德的人存在,也会不断地自省,不断地进步,正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样的贤德正是我们党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是保证“创先争优”活动能够真正做到“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

如何让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不但要看每一位国家建设者的才能,更要看每一位建设者的道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

二者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有“德”而无“才”,谓之庸人。

庸人不仅误事而且误人。

2011年初我国各省开始检查“皮革奶”,不禁让我们想起2008年引发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这些生产奶粉的企业中不少奶粉品牌为国家著名商标,并且曾获国家级各种奖项,可以肯定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有才能的;但是,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太低,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最终还是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传统文化】“德”字的内涵

【传统文化】“德”字的内涵

【传统文化】“德”字得内涵【传统文化】“德”字得内涵文/熊春锦“德"字,它就是由“彳”、“十”、“四”、“一"、“心”组成得。

古人在造字得时候,就把德得内涵全部包容在其中。

“德"字,右边上面就是个“十",下面就是个“四”,再下面就是个“一",最下面就是个“心",左侧就是个双人旁“彳”。

这个字得整体效果意思就是什么呢?就就是要拥有十种善心(“十”)、四种行为准则(“四”),一心一意(“一”、“心”)地去做、去实践,为家庭、为民族、为别人(“彳”)而奉献,这才就是真正得“德”!十善心“十善心",又称“十善行”,包括“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与蔼心”“忍耐心”“勇猛心”十种心,很完整地把如何塑造道德灵魂得内容与方法包含在其中。

忠孝心: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这就是忠孝心得根本。

要为国家与民族服务,将国家与民族得利益作为自己最高得利益,这才就是真正得“忠”,就是大忠。

要去掉自己得私心、欲心。

这样才能够符合“忠”得本意.在家庭、在学校,我们都要有孝心,对父母要做到孝,对我们得老师要尊敬。

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得三大责任,责任重大,为我们辛勤地付出,所以我们对她们要尊敬。

古代得祖先,对天、地、师、君、亲都要表现出这种忠孝。

当然,忠孝心也要将它与明代以后理学提倡得那种僵化得“忠孝”区别开来,把这个分水岭、两界山要分辨开来,要还老子与孔子哲学思想得本来面貌,站在能够开发自己智慧得高度来讲忠孝,而不就是盲从、不就是盲忠。

好善心:人人都要树立起好善心。

“善",就就是见人之危,我们要扶助与帮助;见物之危,也要救活解脱。

对人、对动物,都要有这个善心才行。

不要把自己得快乐建立在别得生命得痛苦之上,那才就是善,见到别人困难与危险得时候,要主动去扶助,帮助使人脱困,那才叫善. “善”字,我们要把它上升为一种仁德,来进行尊崇。

山川之宝,唯德乃兴

山川之宝,唯德乃兴

不为人知的美丽—大茅山
如果所有
土 地连在一 起 ,走上一 生 只为找到 你。
山川之宝1
位于江西省德兴县。唐、宋年间已经开采,
用湿法炼铜(见胆铜法)。1956年开始普查勘 探,发现有两个大型斑岩铜矿区,并伴生有 钼、硫、金、银等元素。1958年5月成立德 兴铜矿1965年建成北山矿,地下开采;1971年 建成南山矿,露天开采。德兴铜矿具有储量 大、矿体埋藏深、矿石可选性好、综合利用 组分多等特点,是亚洲最大的铜矿。

她不大,但很美!
山川之宝,唯德乃兴。——德兴
15级建筑工程技术2班—刘玉洲
德兴简介
德兴市属于江西省省辖市,位于上饶市北部,赣、 浙、皖三省交界处,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 意而定名。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5个 镇、6个乡、大茅山集团公司和大茅山省级经济开 发区,总人口814万,1990年12月设市。 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距今已有1800 多年的治市历史。历史上,拥有进士417名,约占 整个上饶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并涌现出湿法炼铜 鼻祖张潜等一大批名人。

山川之宝2
铜矿鸟瞰图。
舌尖上的德兴1
凉皮
乌佬果
舌尖上的德兴2
米粉肉

???
剩下的, 等你来发 现!
赖有高楼能聚远

《题咏聚远楼诗》 -苏轼
云山烟水苦难亲, 野草幽花各自春。 赖有高楼能聚远, 一时收拾与闲人。 无限青山散不收, 云奔浪卷入帘钩。 直将眼力为疆界, 何啻人率76%,是中国最早的“百强”林
业县(市)和中国科技兴林试点县(市)之 一。连续被评为江西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市和 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先进单位。

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把握传统文化根本精神

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把握传统文化根本精神

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把握传统文化根本精神舜帝是上古时代的人,距今7000年。

即上古时代,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

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

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

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

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

,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

出生地在诸冯,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禅让”为有虞氏首领。

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

一、关于舜帝仁孝故事(一) 1、学习舜帝仁孝教学过程:舜的母亲死后,父亲瞽叟续弦生了象。

象狂傲骄纵。

瞽叟欢喜后妻的儿子,时常想杀死舜,舜每次都躲避开;有小过失的时候,便接受处罚,以顺从的态度待父亲、后母和弟弟,一天比一天诚笃小心,从不懈怠。

舜的父亲瞽叟心不向善,母亲言不及义,弟弟象狂傲骄纵,都想杀死舜。

舜顺从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

象想杀他,找不到借口;他却一心只是希望常侍候在父母的身边。

舜二十岁有孝名,三十岁的时候,帝尧询问可用之材,四位诸侯领袖都推荐说虞舜可以。

于是尧便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观察他怎样治家;又使九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怎样处世。

舜住在妫水湾里,家居行为认真不苟,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能遵守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

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能让出自己的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人都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沿岸作陶器,黄河沿岸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

一年之后,他所住的地方成了村落,两年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

尧于是赏给舜细葛的布衣和琴,又为他建筑仓廪,并送给他牛羊。

瞽叟还是想杀死他,要舜到仓廪上去涂合缝隙,瞽叟从下面放火焚烧仓廪;舜利用两个斗笠护住身子,跳下来逃走了,得以不死。

惟德乃兴美哉德兴

惟德乃兴美哉德兴

惟德乃兴美哉德兴⼭川之宝,惟德乃兴。

德兴,以此得名。

这是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个⼩⼭城,⼈⼝仅有30万余。

东汉建安⼋年(公元203年)置县,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城虽⼩,却独得上天垂爱,⼭⽔丰满,资源丰富,⼈⽂丰盛,底蕴丰厚。

有⼭。

德兴境内群⼭连绵,怀⽟⼭脉与⽩际⼭脉贯穿全市,放眼望去,东西南北皆是⼭。

穹隆崔巍、连绵不绝的叠幛峰峦,形似巨龙背脊,⽓势磅礴,威风凛凛。

城是⼭的眼眸,⼭是城的脊梁。

因为有⼭,德兴看起来是那么的器宇轩昂。

有⽔。

全年降⽔量近2000毫⽶,属于降⽔充沛的湿润地区。

洎⽔河穿城⽽过,凤凰湖温润恬静,观⾳瀑⽇夜奔流,还有⼤茅⼭深处的⼭泉、深潭、溪流,时⽽迂回躲闪,时⽽欢腾跳跃,清莹澄碧,静⽔流深。

因为多⽔,⼩城显得妩媚⽽迷⼈。

有林。

德兴森林覆盖率76%,是中国最早的“百强”林业县和科技兴林试点县之⼀。

⾛进德兴,处处皆林,满眼是绿。

特别是如美⽟般的⼤茅⼭,“千峰倚空碧,万嶂碍于云”,森林覆盖率⾼达97%,还有⼀⼤⽚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林⽊繁茂,古藤缠道,为德兴增⾊不少。

有矿。

德兴因矿⽽兴,南北朝开始采银,隋朝开始采铜,北宋开始采⾦,素有“⾦⼭”、“银城”、“铜都”之美誉,已探明储量并开发的矿产30多种,年产铜居中国之⾸,年产黄⾦居江南之⾸。

那些隐于⼭野、埋于⼟中的矿产,是⼤⾃然赐予的瑰宝,延续千年繁华,造福万众⼦民。

有⼯。

德兴⼈张潜,天资聪颖,博通⽅技,根据前⼈留下的湿法炼铜书籍,结合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整套完整的胆⽔浸铜技术,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领先了世界四百多年。

⽽⼟⽣⼟长的张潜,也由当时的“农民科学家”,⼀举跃升为湿法炼铜⿐祖。

德兴⼈以⾃⼰的勤劳智慧,培养出⼀代代冶炼领域的⾼级“⼯匠”,为冶炼技术发展⽴下汗马功劳。

有⽂。

城中有座聚远楼,宋熙宁年间⾢⼈余仕隆出资兴建。

宋元丰七年,苏东坡送长⼦苏迈到德兴任县尉时登上聚远楼,写下了“云⼭烟⽔苦难亲,野草幽花各⾃春。

惟德乃兴的意思

惟德乃兴的意思

惟德乃兴的意思
1. “惟德乃兴”啊,就像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里,大家都讲道德,互相帮助,那这个团队岂不是就能蓬勃发展啦?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和谐友爱的集体一样。

2. 你想想,“惟德乃兴”不就是告诉我们要靠品德才能兴盛嘛!就好比一个善良有爱的人,到哪里都会受欢迎,他的路也会越走越宽呀,这道理多浅显易懂啊!
3. “惟德乃兴”呀,不就是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嘛!你看那些成功的人,有几个不是品德高尚的?这就跟建房子得先打牢地基一个道理呀!
4. 哎呀,“惟德乃兴”真的太重要啦!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他能走得长远吗?就像没有方向的船,在大海上能不迷失吗?
5. “惟德乃兴”,这不是明摆着的嘛!你瞧那些有道德的企业,大家都愿意和他们合作,自然就能发展得好呀,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
6. 嘿,“惟德乃兴”的意思不就是让我们注重品德嘛!就像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人有了好品德才能有好未来呀!
7. 哇塞,“惟德乃兴”真的是真理呀!想想看,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讲道德,那这个社会得多么美好啊,不就跟天堂似的啦?
8. 哟,“惟德乃兴”呀,不就是在说道德能带来兴盛嘛!就跟鸟儿有了翅膀才能飞翔一样,我们有了道德才能走向成功呀!
9. 哈哈,“惟德乃兴”这道理多直白呀!一个讲道德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这不就是在给自己积累成功的资本嘛!
10. 反正呀,“惟德乃兴”就是告诉我们,品德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品德,啥都白搭,就像房子没有根基会倒塌一样!
我的观点结论:“惟德乃兴”是非常正确且重要的理念,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并践行,用道德来指引我们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山川之宝,惟德乃兴”是德兴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都知道德兴由此得名。

要知道“惟德乃兴”及德兴地名的由来,还要从历史上两个人物说起。

一个是邓远,另一个是李昪。

邓远扬德。

德兴(那时还不叫德兴)古属扬州,春秋战国时为吴、越、楚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在皖、浙、赣三省边塞“建邑银城”设立了乐安县,古县城址设在银城堡。

南朝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5年)改乐安县为银城县。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在银山设置银场,叫邓公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负责开采银矿,从此大规模的采银冶银开始了。

《元和郡县志》记载,邓公场当年“出银十余万,收税银七千两”,产银量占全国的59%,为盛唐主要银产地之一。

为什么朝廷会在银山以邓远的名字设立采冶银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呢?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鄱阳郡都尉张蒙发现了银山银矿。

张蒙是怎样发现银山银矿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白鹿遗踪”向我们讲述了银山银矿发现过程。

张蒙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天来到德兴,晚上看书,由于白天骑马太累,不知不觉靠在书桌上睡着了,朦朦胧胧之中,眼前突然一只白亮晶莹的白鹿闪过,张蒙立即起身上马,朝白鹿追去。

白鹿忽隐忽现,似乎在挑逗张蒙。

张蒙大吼一声,张弓搭箭,朝白鹿奋力射去。

白鹿负伤而逃,只见一路上血迹斑斑。

张蒙顺着血迹追去,追到一个山洞前,哪里还有白鹿的影子?张蒙一急便惊醒过来,这时天已大亮,发现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

吃完早饭,张蒙觉得这个梦比较蹊跷,便带领随从沿着梦中走过的方向寻找,果然来到了一个山洞前。

进洞一看,只见洞内银笋连绵耸立,银光闪闪。

从那以后,许多德兴人扛着铁锤,拿起钢钎,支起钢锅,在银山采银炼银了。

那时的银山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官府也没有派人管理。

从张蒙发现银矿到朝廷设立邓公场,期间有60多年的时间,整个银山银矿开采一直处于无序状态,乱采乱挖,山林破坏严重,为争矿打架斗殴,废水横流等等。

这时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就是邓远。

邓远是当地普通老百姓一个,但他怀有一腔报国之情,怀着一颗干事业的雄心,通过对群众无序开采银矿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写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送到了当时的鄱阳饶州府知州窦俨手中。

窦俨对邓远的报国之忠义非常感动,同时对邓远文章中提出的治理方案也非常赞赏,于是马上写成奏章上报朝廷。

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邓远第一次上书到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最终下令设邓公场采炼银,邓远毫不气馁,6年内多次上书陈述设官场治银的好处和具体实施方案。

朝廷最终被其感动,下旨在银山设邓公场,并由邓远负责,专事采冶管银,从此,德兴结束了银矿群挖乱采的历史。

从唐朝(公元675年)至宋朝(公元1037年),邓公场(后更名)一直开采了360余年,生产白银过亿两,成为朝廷财政的重要支柱。

宋仁宗景四年(公元1037年)当时鄱阳饶州太守范仲淹因银山采场山穴崩塌,银矿品位也越来越低,资源接近枯竭,而银课(税收)却没有降低和取消,于是上奏朝廷,取消了银山采矿场。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勘探队在银山发现了大量的铜铅锌多金属矿田,1958年8月,成立德兴铅锌矿。

1966年9月更名为银山铅锌矿,通过改制后,现成立了江西铜业公司银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邓远死后,德兴人为感念邓公之德,在银山脚下特意修建了一座邓公祠,纪念邓远。

人民群众怀念邓远,不但是感谢邓远整治了矿山,带富了当地群众,而且还对其崇高的品德念念不忘,有一则发生在邓远身上的故事至今仍在德兴人民代代相传,这就是“红炉著迹”故事的由来。

“红炉著迹”也有说是“红炉铸绩”的,意思是永久地把邓远的功绩和品德镌刻在德兴人民心中。

邓公场隶属于江西盐铁都院。

都院巡检使是个贪财之徒。

有一天,都院巡检使来邓公场视察工作,当天晚上暗示邓远行贿不成,便产生了陷害邓远的恶毒之心。

第二天上午在视察炼炉时,趁邓远等陪同人员不备,将早已准备好的藏在衣袖中的一块银锭抛入翻滚的炼银炉水中。

邓远眼尖手快,伸手探入炼银炉水中,将那块就要化成银水的银锭捞出,邓远因严重烧伤而去逝。

有的人会问,邓远为什么要不顾生命危险去炉水中捞出银锭呢?如果那位贪官的阴谋得逞,抛入炉水中的银锭化成银水后,每炉的出银量就会增加许多,累计起来,整个邓公场上缴的银课(税)是非常吓人的。

一来可以治邓远的瞒产漏税欺君之罪;二来使群众的税收负担大大加重,同时又把矛盾转嫁到邓远身上,人为创造干群矛盾,把邓远赶下台。

为粉碎贪官的阴谋,邓远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入滚烫的炉水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李昪布德。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潘镇割据,拥兵自重。

其中,扬吴(南吴)是江南较有实力的藩镇之一。

唐皇族后裔徐知浩经过20年苦心经营,逐渐掌握了南吴政权,于天裕三年(公元937年)顺应历史朝流,废黜了荒淫无度的吴帝杨薄,登上了皇位,国号大齐,年号昇元。

第二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据史料记载,南唐“上下顺从,人无异意”,“国中夷然无易姓之戚”。

南唐得国后,烈祖李昪休兵罢战,敦睦邻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整治盐银。

这些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南唐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钓矶立谈》说:“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丰采”。

宋《庆元建康续志》说“淮船分蚁点,江市聚蝇声”。

安定、繁荣、富强的南唐,还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史记“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

国宝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描写的韩熙载就是投奔南唐的著名北方人士。

李昪之德不仅体现他的“仁政德治”治国方针上,而且也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

史料记载,李昪平时穿的是草编的鞋子,洗脸用的用具是铁制的,夏天睡觉的帷帐是用土青葛布织成的。

李昪吃、穿、用方面非常朴素节俭,就连住的皇宫也不讲究,只是把原来的杭州知府衙门稍作修缮,便作为皇宫。

南唐昇元二年(公元938年),李昪调整行政区划和整治盐银业时,将目光投向偏远的邓公场,李昪决定在邓公场设县。

可取什么县名呢?李昪在听了邓远的故事之后,思绪万千,回想起唐朝末年“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辐数百里,人烟断绝”的百姓痛苦,又联想到自己创业之艰难,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千古名句“山川之宝,惟德乃兴”。

高山河流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只有施行德政,用仁爱之心爱民,启用有德之官管理百姓,真心为民谋幸福,才能够发挥资源宝藏的作用,富一方黎民百姓啊!德兴县名由此而来,一直延续至今。

李煜失德。

李煜是李昪的孙子,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即位后,不励精国治,发展经济,认真治理国家,整天过着浮华奢侈的宫廷生活,只用了15年时间就将爷爷打下的江山和积累的财富挥霍殆尽,沦为亡国之君。

有史记载,每年的七月初七,李煜下令用红白绸缎连接成月宫天河的样子,与宫女玩牛郎织女相会游戏,一百多匹绸缎用一天就不要了。

其后宫有一宫女叫窅娘。

生得纤小秀丽,善于跳舞。

李煜命人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花,花上装饰珠宝、缨络、细带。

窅娘用帛缠足,使得它“纤小屈上如新月”,然后,穿上素袜,在金莲花上起舞。

时人争相仿效,市场上还因此出现了纤小的弓鞋。

这便是中国妇女缠足习俗的开始。

南唐亡国后,李煜被带到了北宋京城,开始过着半是俘虏半是寓公的生活。

这时,他有了切身的亡国之痛,才真正清醒过来,感到悔恨、绝望。

想起再也见不到的故国山河,整日以泪洗面。

李煜把他的孤寂、愁苦、悔恨的真情和对江南故国的思念,都填进了他的词里。

在《浪淘沙》中,他写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虞美人》中,他又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然而世上没有后悔药,两年后,李煜被宋帝用“牵机药”毒死。

自南唐昇元二年,德兴设县以来1000余年历史长河中,德兴星光璀灿,人才辈出,他们用自己的理想、情操和一颗为民的心诠释着“惟德乃兴”的真谛,不断地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使“惟德乃兴”成为德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传承力。

张潜著《浸铜要略》,个人品德彰显极致。

北宋湿法炼铜家张潜(银城镇吴园人)参考汉代《神农百草》有化铁为铜的简要记载。

利用72处泉眼,无数次试验,最终掌握湿法炼铜的技术要领:“遂知所谓石胆者,其变化之功特在于水,其制化之妙特在于浸,而不在于炉火之间尔”。

呕心沥血写下了科学巨作《浸铜要略》。

试验成功后,张潜并没有利用湿法浸铜为己谋利,而是将《浸铜要略》献与朝廷,在全国推广,为国谋利。

宋朝张焘《浸铜要略》后序说:“朝廷即下其法于铅山,及饶之德兴、利韶之岑水等处。

行之一岁,收铜无虑数百万计。

一时叹异,惊所未睹”。

《浸铜要略》在全国推广后,铜产量大增。

宋代江西德兴、铅山、岑水为全国三大铜场,其胆铜年产量170万斤,约占全国的25%,南宋绍兴年间胆铜产量则占全国年总量的85%以上。

《浸铜要略》不仅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采铜业的发展。

湿法炼铜是中国首创,比欧洲要早500年,湿法炼铜的工艺技术在十六世纪传入欧洲。

公元1670年西班牙铜矿才开始规模性地采用湿法炼铜技术,十七世纪扩大到英、法等国,20世纪后,才普及到世界各地。

夏原吉江南治水,官德深受百姓称赞。

夏原吉(李宅乡中村人)明初官至户部尚户,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江南又发大水,明成祖朱棣派户部尚书夏原吉迅速赶赴江南之水。

夏原吉在江南进行了实地勘察,最终确定了引导吴淞江之水北出刘家港的治水方案。

同时决定放弃吴淞江下游故道,疏浚范家浜,引黄浦水归于海。

治水方案得到朝廷批准,夏原吉随即征集十万民工,开始大兴水利。

当时,他以身作则,身穿布衣,手下要给他张伞,他动情地说:“百姓都在酷日下暴晒,我怎能忍心独自舒适呢?”在他的带动下,第二年九月,所有水利工程全部完工。

夏原吉的这次治水,首先从夏驾浦导吴淞江之水达刘家港,而暂时放弃吴淞江东段,这就是后世高度评价的“掣淞入刘”水利工程。

工程完工后,刘家港水势大增,波澜壮阔,海船巨舶都可以自由进出,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从刘家港出发的。

在上海,夏原吉重点疏浚位于上海县治东北的范家浜,通海引流,使它直接与黄浦相连,实现江浦合流,吴淞江以后便汇入黄浦。

黄浦汇纳诸流后,水势大增,许多远洋巨艘从此可以直抵上海城下,近上海港的崛起,与此不无关系。

夏原吉初来江南治水之时,因工程艰苦,百姓中出现了一些怨恨情绪。

但工程兴修后,迅速收到功效,以后很长时期都没有发生大的水灾,老百姓纷纷颂扬夏原吉。

上海地区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尚书治河,功多怨多。

千百年后,功在怨磨。

”丁桓公修建八桥,社会公德古今传颂。

清朝中期,德兴市新岗山镇丁村村民丁桓公,一心为公,积善积德,省吃俭用,日行一善,一个人建了八座单拱桥。

他的善行善举,在当地广为传颂。

现在当地村民路过村中仍保存完好的沿溪桥时,都默默地怀念丁桓公这位“布衣好人”,感念其崇高的社会公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