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法概述

环境保护法概述
括供养生物量的能力、承纳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 周期的外部冲击干扰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因此,为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使其供养的生物不超 过生物生产能力,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量不超 过自净能力。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
13
演示课件
(五)地时制宜律
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有各自特有的自然组 合和社会经济组合,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开发 利用自然环境时,必须考虑其特点,因地制宜。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
12
演示课件
(三)能流物复律 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中,能量有一部分会逸散流失到环境中去;物质 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循环往复。
这就是环境保护法规定鼓励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废物回收、发展生态农业和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原因。
(四)负载有额律 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包
2、恶性影响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
6
演示课件
第二节 生态学基本知识
一、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种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 的总和。 群落: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类的 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组 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ⅰ 突发性重大污染频频发生
ⅱ 出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法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过程中, 凡有地方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标准,就体现 了这一精神。
专业文献 行业资料 自然科学 PPT
14
演示课件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原生环境问题 (自然界自身原因造成)

环境破坏

(过量向环境索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
第一章总则
本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不同的环境要素和区域特点,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确保环境的优良状态,并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三章污染物排放控制
设立污染物排放限值,对排放源进行监管和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公众的健康。

第四章自然资源保护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
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

第五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评估环境影响,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环境应急管理
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恢
复工作,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七章许可和审批
对涉及环境保护的项目、活动进行许可和审批,确保其符合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八章法律责任
规定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

第九章监督与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推进环境保护法治化。

第十章附则
本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以前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与本法相抵触的规定。

以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的简要内容概述。

注:本文档为根据个人理解提供的简要概述,具体内容以正式法律文件为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乡村等。
环境的分类
①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②根据人类的视野或人类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许 多层次,如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地面环境、地质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 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宇宙环境等。 ③环境的定义不一定必须以人类为中心,一些国际文件和外国法律就摒 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目录 CONTENTS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何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法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环境法的目的何作用 环境法律关系 环境法的体系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蓝图,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正 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环境保护法-第1章

环境保护法-第1章

第1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款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条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68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

地方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第八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环保法律法规

环保法律法规

环保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第三条:国家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原则第四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制度。

第五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国策。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用途广泛、质量卓越、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第三章:环境污染防治第七条:国家实行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管理制度。

第八条:国家实行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政策。

第九条:发展生态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治理生态环境。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生态环境:指生态系统及其物理环境的总称。

2、资源节约: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的行为。

3、循环经济:一种以资源的再生利用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物质的循环流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4、环境污染防治: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消除和预防环境污染的行为。

5、水污染防治:预防、减少和控制水体污染的行为。

:::请注意,上述范本仅为示例,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另外,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以及附件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一章

例:单选题:我国宪法土地除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 以外,属于--------所有?
【只可能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农户只可能有承包经营权, 类似一种使用权。
案例答案 答: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点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立法,在 全球环境保护理念下修改国内环境法。
在欧洲,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各国制定了作为环境基 本法的《环境保护法》或《联邦污染控制法》,20世纪90 年代确立了环境基本法的地位,以环境基本法为首的环保 法体系基本建立。
二、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立
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 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 大气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范畴。
②自然资源权属的规定,只能由宪法及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作规定, 某省人大常委会不是适格的制定主体。
③宪法和物权法对自然资源权属的规定中并未规定气候资源属于国家所 有。某省人大常委会不能规定气候资源归国家所有。
(二)自然资源:大多已包括在环境概念中
1、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定义:在一定的技术经 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 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 大气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例: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 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除了污染控制立法之外,各国国内和国际有关的环境与资 源保护立法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经济性自然资源,如森林、 渔业资源等。1930年,罗马尼亚通过了世界上首部保护自 然遗迹的法律。

第一章环境概述(v1.6)

第一章环境概述(v1.6)

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km ,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
与此相差不多。
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平均半径: a =人工环境
二、人类的环境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 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 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 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有以下特性:
整体性 有限性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农药)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
第一节 环境概念
二、人类的环境
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
物质:
空气

岩石、土壤
动植物、微生物
第一节 环境概念
二、人类的环境
能量:
气文
引力
阳光 地磁力
第一节 环境概念
二、人类的环境
自然现象:
太阳稳定性
地壳稳定性
大气力量
水循环
第一节 环境概念
第一节 环境概念 六、环境科学及其分支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
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集成于20世纪70年代)
第一节 环境概念 三、环境属性和环境质量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 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 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第一章 环境法概述

1第一章  环境法概述
的双边、多边协定和国际条约及履行这些协定和条约的国内法律等,也是我 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参加的重要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 多样性公约》、《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等。
1. 2环境法的立法体系
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
环境法的体系,是指环境法的内部层次和结构,是由有
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相互
联系、协调一致的整体。 环境法体系分为立法体系和规范体系。 环境法的立法体系,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环境法体系的概 括。
环境法的规范体系,是指构成环境法的各种法律规范的
4、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
新的环境保护法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 和排污单位的监督。 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 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三)新修改《环境保护法》的亮点
5、科学确定符合国情环境基准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要求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 基准的规定。 6、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新法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 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7、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现行环境保护法仅在第十五条作 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新法明确规定,国家 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 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 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
(二)环境法的含义
3、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作用机制:人—人 人—环境介质—人
环境介质的复杂与不确定:因果关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二、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 级意志 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 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一章境保护法概述
三、法的基本特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是以法律条文形式来载明权利和义务的,较为明确和具体
环境保护或与环境纠纷处理有关的规定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综合性
科学 技术性
区域性
广泛性
可持续 发展性
社会性 和公益性
共同性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任务 和作用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环境保护法的目的
•《环境保护法》总则第一条指出:制定该法的怒地是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 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 定本法 。
环境保护法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一章 环境保护法概论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法律常识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法
一、法的起源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 存在的,而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 象。它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 产生,并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 亡而消亡。 在原始社会前中期 在原始社会末期 法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二、环境问题
广义的环境问题: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 构或状态的变化。
狭义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 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渔 猎 、
人 口 少
无 环 境 问
采题
集 远古
劳 动 工
农 业
人 口 增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法的起源
1、我国最早的法 为“禹刑” 。 《春秋》记载 “夏有乱政,而 作禹刑” 。战国 时期出现了以 “铸刑鼎”而问 世的成文法 .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法的起源
2、世界各国历史不同,法的产生有着不同于古代中国的特 殊形式。西方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公元前6世纪古 希腊雅典国家的“梭伦立法”,它是在当时氏族内部贵族和 平民斗争过程中产生的,有利的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 保护主义 指本国法律对任何损害该国利益的人都有约
束力,而不问此人的国籍或所在国。
• 综合型的原则 即以属地主义为基础, 把属地主义、属
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三者结合起来的原则。这是当今世界 各国法律比较普遍的做法,我国也是如此。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二、环境保护法时间适用范围
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是指环境保护法在什么 时间生效和何时终止效力,以及在环境保护法 颁布以前对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行为是否有效力 的问题。
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 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
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 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即人类环境。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
生态学以整个生物界(包括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研 究对象
环境指环绕着生物界并影响 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 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 土壤、阳光和其他无机物质。
零 散 环 境 破
具农业时代坏
全 科技进步工人口膨胀业大规模开发时代球环境恶化
不同时期, 人类对环境影响不同,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同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环境法的内涵
环境法是调整为保护和改善 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 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 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而产生 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立即生效 即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公布之日至一定期限后才生效 公布之后经过试行再正式生效 在
试行阶段该法是具有约束力的。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经修订的法律明文规定该法施行之后相应的原法律同 时废止
规定与新法相抵触的原法律规范失效
随着新法的施行原有同类法律自动失效
上述三种失效形式中,前两种是属于“明示废止” 的情况,是“以法废法”的做法,当今世界各国所普 遍采用;后一种是“默示废止”。
三、环境保护法的作用
作用
1.国家进行环境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 2.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工具 3.明确各种环境保护职责和权利义务 4.处理环境国际关系保护世界环境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适用范围 指环境保护法在哪些地方和 什么时间对哪些人有效力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在空间的适用范围 环境保护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三、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可分为 以下五类。 (一)土地利用规划单行法律、法 规。 (二)污染防治单行法律、法规。 (三)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单行法 律、法规。 (四)规定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单行 法律。 (五)环境管理单行行政法律、法 规。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环境保护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 围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环境保护法空间适用范围
在空间的适用范围 指环境保护法在哪些地方、区域有效力。
• 可分为 “域内效力”原则 和 “域外效力”原则
EUROPE
ASIA
AFRICA
OCEANIA
N. AMERICA S. AMERICA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二、环境保护法对人适用范围
其中 “生活环境”,是指与 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天 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 然因素;“生态环境”,是 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 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如 气候、土壤、生物、地理和 人为诸条件的综合体。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
《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的 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 指: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 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 气、水、海洋、土地、矿藏、 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 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乡村等。
一、法的起源
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法典 —《汉摩拉比法典》
汉默拉比在位43年(公元前1792年-公 元前1750年),他雄才大略,横扫六合。 他保护平民阶层,颁布举世闻名的汉默拉 比法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型的法 典,法典后来深远地影响了古代希腊、罗 马,甚至西方近世法律制度。
这部《汉摩拉比法典》的法律条文共 有282条,分为52栏4000行,约有8000字, 全文结构可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份, 这种结构后来就成为后世的法律学者编写 法典的范本。
二、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是综合性的法律,一般是对 环境保护的目的、范围、方针政策、基本原则、 重要措施、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法律责任等 作出原则规定,常常是其他单行环境法律的立 法依据。我国环境法学界一般把1989年12月颁 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视为我国 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 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
为处罚的依据 从旧兼从轻原则指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对行为人
惩罚较轻时,从新法 从新兼从轻原则指新法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对行为人惩
罚较轻时,从旧法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四节、环境保护法体系
法律体系的定义
•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指由本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
组合为不同的部门法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法的起源
第二种是公元前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它是在罗马共 和国开始建立之后,氏族外部平民继续对氏族贵族进行斗争 并在次取得重大胜利的产物;第一种是“日耳曼法”,它是 日耳曼人在征服罗马后,各日耳曼人王国根据各自部落习惯, 借用罗马法的某些术语而编纂为成文法典的。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四、法的含义
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 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人们的权利和 义务,并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法的渊源和作用
我国缔约参加的国际法 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政府)
国际 条约
地方性法规
行政机构(国务院)
30人提出,半数 人大代表通过
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 发展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二、环境保护法的任务
•《环境保护法》总则第一条指出:制定该法的怒地是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 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 定本法 。
保护和改善生活 环境与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 他公害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包括人 类环境,但范围要比人类环 境广泛得多。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经济学所称的环境
环境是指可为人类开发利用并具有经济价 值的天然财富。实质上指的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天然经济基础,即自然资源。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宪法》所称的环境
《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 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 他公害。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环境保护法的定义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一样。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 经济学上的环境的概念 《宪法》所称的环境 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
注意: 未生效或已失效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没有法律约束力 不能作为解决环境保护纠 纷的依据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三、环境保护法溯及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