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 函数图象教案
高中数学完整函数图像教案

高中数学完整函数图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概念,掌握数学中常见函数的图像特征;2. 理解函数图像的基本性质,能够准确地绘制函数的图像;3. 能够通过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常见函数的图像:- 一次函数的图像;- 二次函数的图像;- 指数函数的图像;- 对数函数的图像;- 三角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引入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讨函数图像的特征。
二、讲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10分钟)教师介绍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等基本概念,以及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让学生对函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讲解常见函数的图像(25分钟)1. 一次函数:y=ax+b,通过改变a和b的值,让学生观察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对图像的影响;2. 二次函数:y=ax^2+bx+c,讲解顶点、开口方向等概念,引导学生探讨二次函数的图像;3. 指数函数:y=a^x,介绍指数函数的增长和衰减特性,让学生思考指数函数的图像形状;4. 对数函数:y=loga(x),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性质,让学生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5. 三角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让学生了解不同函数的周期性和渐近性。
四、绘制函数图像(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绘制各种函数的图像,让学生掌握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和技巧。
五、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函数图像求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重新理清函数图像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各种函数的图像特征,并掌握绘制函数图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教案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

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函数图象的概念,掌握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利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 通过对函数图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函数图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常见函数图象的识别和绘制。
3. 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函数图象的概念,基本特征,常见函数图象的识别和绘制。
2. 难点: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函数图象的变换。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进行教学。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函数图象软件、黑板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函数图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函数与图象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函数图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图象是函数的一种直观表示方法。
3. 分析特征:分析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4. 绘制图象: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图象软件或手动画出常见函数的图象,加深对函数图象的理解。
5. 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函数图象进行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函数图象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函数图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践。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堂练习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函数图象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环节,评价学生运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课后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对函数图象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认识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掌握函数图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数学高中函数图像讲解教案

数学高中函数图像讲解教案主题:函数图像的分析与解释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函数的图像特征及其对应的数学表达;2. 掌握利用函数的表达式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3. 能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解释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1. 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2. 常见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3. 函数图像的解读与分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函数图像,引起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测这个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二、概念解释1. 讲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图像的意义;2. 解释函数图像的横纵坐标含义和关系;3. 介绍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如零点、极值点、拐点等。
三、基本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1. 讲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函数的图像特征;2. 演示如何通过函数的表达式,绘制出对应的函数图像;3. 让学生尝试根据函数的表达式,自己绘制函数图像,加深对函数图像的理解。
四、函数图像的解读与分析1. 通过观察不同函数的图像,让学生总结不同函数的特点;2. 分析函数图像在不同区间的变化趋势,如增减性、单调性等;3. 让学生解释函数图像中的拐点、极值点等特殊点的意义。
五、练习与应用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练习中加深对函数图像的理解;2.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函数图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函数图像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具准备:1. 函数图像展示素材;2. 标有坐标轴的白板或投影仪;3. 笔记工具。
【Note】以上为教案范本,具体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数学单个函数图像教案

高中数学单个函数图像教案
一、教学内容:数学-函数图像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理解函数图像的表示方法,掌握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重点: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四、教学难点:理解函数图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作业本。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道关于函数图像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讲解:教师介绍函数图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讲解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示范:通过展示一个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理解函数图像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4.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讨论: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可能的特征和性质。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函数图像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小结。
八、教学反馈:
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
2.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数学找函数图像教案

高中数学找函数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
2. 掌握常见函数(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特征。
3. 能够根据函数表达式绘制其大致图像。
4. 培养学生通过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引入阶段:开始上课时,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函数例子(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等),激发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解阶段:1. 函数的定义复习:复习函数的定义,强调每个x值对应唯一的y值,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和图像。
2. 常见函数类型介绍:逐一介绍常见函数类型,包括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讲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图像特征。
3. 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函数表达式绘制其图像,包括使用表格法、描点法和平滑曲线连接点的方法。
实践阶段:1. 练习绘制:让学生自行绘制几个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如y=x+1、y=x^2、y=2^x等,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函数图像特征的理解。
2.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的函数图像,让学生尝试总结各函数图像的共同特点和差异。
3. 实际应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汽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绘制函数图像,并解释图像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总结阶段:在课程的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函数图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特定函数的图像,或者根据图像写出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三、教学反思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评估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找函数图像的技能。
四、结语。
高中数学函数图像教案

高中数学函数图像教案目标:通过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并绘制各种函数的图像,同时掌握如何根据函数的公式来分析图像。
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绘制常见函数的图像方法。
3. 掌握如何根据函数的公式来分析图像。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2.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的图像。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并说明函数图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幻灯片或板书,依次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的基本特点和图像形状,并讲解如何根据函数的公式来绘制图像。
3.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以具体的函数公式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函数图像的形状和特点,同时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绘制函数图像。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绘制不同函数的图像,并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强调函数图像的重要性和应用,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探索函数图像的相关知识。
扩展活动:1.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提醒他们在课后进行巩固和复习。
2. 鼓励学生利用在线数学工具或软件,进一步绘制和分析函数图像。
3. 组织相关竞赛或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绘图技巧和分析能力。
评估方法:1. 课堂讨论及作业表现。
2. 学生绘制的函数图像准确度和完整程度。
3. 学生对函数图像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建议,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中数学函数图像整合教案

高中数学函数图像整合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函数图像,掌握函数图像的整合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绘制常见函数的图像,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函数图像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重点:函数图像的整合方法及常见函数的图像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整合方法绘制复杂函数的图像。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整合方法的例题
3. 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函数图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像的特点和规律。
二、讲解整合方法(10分钟)
教师讲解整合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示范如何根据函数的性质整合得到函数的图像。
三、练习与训练(15分钟)
学生进行整合方法的练习,根据给定的函数式,利用整合方法绘制函数图像,并分析函数的性质。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整合方法绘制一些复杂函数的图像,并让学生探讨这些函数的特点。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整合方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加深对函数图像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整合方法绘制函数图像,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函数图像的整合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常见函数的图像特
点也更加熟悉。
当然,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函数图像的整合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高中数学函数图像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函数图像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概念和图像表示方法;2. 掌握常见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3. 能够通过图像分析函数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和符号表示;2. 常见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包括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3. 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和分析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函数的概念和图像表示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定义,并解释函数图像表示的含义;2. 通过例题展示不同函数图像的形状和特征;3.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图像与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常见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20分钟)1. 分别介绍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2. 通过图像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3.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图像的对称性、趋势和特殊点。
第三步: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和分析技巧(20分钟)1. 讲解函数图像的绘制步骤和注意事项;2. 通过实例演练,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函数表达式绘制函数图像;3. 强调函数图像对函数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反映,培养学生分析函数图像的能力。
第四步:综合训练和小结(10分钟)1. 以综合练习形式,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函数图像;2. 总结函数图像讲解的重点和要点,强化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促进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提升。
教学反馈:1. 教师及时对学生在练习和讨论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分享;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2.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3. 寻求教学改进的建议和思路,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数学教案:函数图象
(若时间不够,可将部分内容延至第七教时)
教材: 函数图象;《教学与测试》第19课
目的: 要求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作出它们的图象,并且能根据图象分析函数的性质;同时了解图象的简
单变换(平移变换和对称变换)。
过程:
一、复习: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方法?
今天主要研究函数的图象。
二、例一、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教学与测试》P 39)
1。
x y )1(-= {}3,2,1,0∈x 2。
x x y --=1 解: 解:⎩⎨
⎧-=--=1
211x x x y )1()1(<≥x x
注意:由于定义域从而导致
函数图象只是若干个孤立点。
3。
x x x y -+=0
)21( 注意:先写成分段函数再作图。
解:定义域为 ⎪⎩⎪⎨⎧≠--≠0
21x x x 0<⇒x 且x ≠21- 强调:定义域十分重要。
三、例二、根据所给定义域,画出函数222
+-=x x y 的图象。
1。
R x ∈ 2。
]2,1(-∈x 3。
]2,1(-∈x 且x ∈Z
四、关于分段函数的图象
例三、已知⎪⎩
⎪⎨⎧--=123)(2πx x f )0()0()0(<=>x x x 画出它的图象,并求f (1),f (-2)。
解:f (1)=3×12-2=1
f (-2)=-1
五、关于函数图象的变换
1.平移变换 研究函数y =f (x )与y =f (x +a )+b 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例四、函数2)1(+=x y -2和1)21(2+-=x y 的图象分别是由2x y =函数的图象经过如何变化得到的。
解: 1)将2x y =的图象沿 x 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沿y 轴向下平移2
个单位得2)1(+=x y -2的图象;
2)将2x y =的图象沿x 轴向右平移2
1个 单位再沿y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函数1)21(2+-=x y 的图象。
小结:1。
将函数y =f (x )的图象向左(或向右)平移|k |个单位(k >0向左,k <0向右)得y =f (x +k )图
象;
2.将函数y =f (x )的图象向上(或向下)平移|k |个单位(k >0向上,k <0向下)得y =f (x ) +k
图象。
2、对称变换 函数y =f (x )与y =-f (x )、y =f (-x )及y =-f (-x )的图象分别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例五、设x
x f 1)(= (x >0)作出y =-f (x )、y =f (-x )及y =-f (-x )的图象。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 横坐标与纵坐标都取
取相反数 取相反数 原来相反数
图象关于轴对称 图象关于轴对称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翻折变换 由函数y =f (x )的图象作出y =|f (x )|与y =f (|x |)的图象
例六、作出函数y =|x 2-2x -1|及y =|x |2-2|x |-1的图象。
解:分析1: 当x 2-2x -1≥0时,y =x 2-2x -1
当x 2-2x -1<0时,y =-(x 2-2x -1)
步骤:1.作出函数y =x 2-2x -1的图象
2.将上述图象x 轴下方部分以x 轴为对称轴向上翻折
(上方部分不变),即得y =|x 2-2x -1|的图象。
分析2:当x ≥0时 y =x 2-2x -1
当x <0时 y =x 2+2x -1 即 y =(-x )2-2(-x )-1
步骤:1)作出y =x 2-2x -1的图象;
2)y 轴右方部分不变,再将右方部分以y 轴为对称轴向左翻
折,即得y =|x |2-2|x |-1的图象 。
小结: 将y =f (x )的图象,x 轴上方部分不变,下方部分以x 轴为对称轴向上翻折即得y =|f (x )|的图象;
将y =f (x )的图象,y 轴右方部分不变,以y 轴为对称轴将右方部分向左翻折即得y =f (|x |)的图象。
六、作业:
《教学与测试》 P40 7、8
《课课练》 P53 3 P54 9
《精编》 P83 24、25、26
(第26题应作启发: 31231)3(2352---=-+--=--=
x x x x x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