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日出》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日出》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日出》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把握课文主旨3.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学生多读,结合原著比较阅读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嗫嚅( ) 萧()条踌躇( ) 凄( )楚咳嗽( ) 周济( )亲戚( ) 狞( )笑爆()发岂()有此理半晌( ) 存蓄( )惧()怕愤慨( )瞅( ) 庶()务(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省 ( )省市当 ( )应当咽 ( )哽咽( )反省 ( )典当( )咽喉( )吞咽行 ( )行李分 ( )分开难( )困难( )排行 ( )分外( )难民便 ( )方便还 ( )还是晕 ( )晕倒( )便宜 ( )还钱( )黄晕累 ( )果实累累恶 ( )恶心着 ( )着数( )积累 ( )恶毒( )着凉( )劳累( )憎恶( )走着( )衣着重 ( )重生作 ( )作坊少 ( )多少( )重量 ( )工作( )少年(三)、词语积累嗫嚅:萧条:踌躇:凄楚:周济:世故:呆若木鸡:庶务:二合作学习生简介戏剧知识:(一)、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戏剧文学:(二)、戏剧剧本的构成(三)、戏剧剧本的特点第一第二第三(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五)、戏剧的语言(六)、戏剧的分类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四、作者简介五、写作背景六、课外阅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快速阅读课文:结构分析课文是第二幕的节选。

虽然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主要出场人物有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和王福升。

戏剧的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旧时代的影子。

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襄理李石清而展开的,矛盾从产生、发展、高潮到结局,脉络十分清晰。

1、黄省三来找李石清干什么?2、李石清给黄指出了几条路?3、潘月亭上场后,黄省三有何反映?4、黄省三的反抗成功了吗?二、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日出》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日出》教案 语文版

日出语文科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内容日出课时两课时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戏剧冲突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4、把握剧中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的性格特点。

5、理解潜台词的特殊作用。

6、感悟戏剧的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划分层次,最后对出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分析,从而剖析人物性格,探究当时的社会现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2、了解戏剧是怎样通过戏剧的矛盾冲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难点:通过品味个性化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而理解戏剧的主题。

辅助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过程阶段教学活动(名称、过程)设计意图预学阶段知识链接情景导入一、导入新课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旧中国的了解,并说说这些了解是从哪里得来的。

2、教师总结: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历史。

有一种渠道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那就是——戏剧,戏剧可以最鲜明地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通过《日出》,我们可以了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

二、了解戏剧1、戏剧的各类2、戏剧的特点三、了解作者及作品导学阶段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自读课文,要求:圈画需要积累的词语,画出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词句,你从中了解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做一点批注。

二、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复述的要点: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亭打昏在地。

三、问题探究1、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第一次: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日出》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 描绘日出景象的生动形象和感受。

2.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文《日出》全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提问:“你们有没有看过日出?能描述一下日出的景象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日出》,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四、赏析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学生谈谈自己对日出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日出》,谁能简要描述一下课文中日出景象的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1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深层含义?”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延伸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延伸拓展任务:“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和感受。

初二语文下《日出》导学案.doc

初二语文下《日出》导学案.doc

瞅见(chou)嗫嚅(nieru)踌躇(chouchu 嗖喃(nan) 愤懒(kai)半晌(shang)扌由噎(ye) 2、多咅字爭笑(ning)抽咽(ye)乞丐(qi)咳嗽(k0s6u)萧条(xido)趣胸(chul)抽嚏岂有此理(qi)庶务(shti) 《日出》(节选)导学案•【题目解说】本文是曹禺话剧《日出》的节选。

《日出》全剧共四幕,本文是第二幕的节选。

•【走进作者】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木姓“万” (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

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96年12月13 II, 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背景链接】四幕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

1936年发表于《文学月刊》1卷1-4期。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生活。

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

但对社会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

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蹒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

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

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

剧本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二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日出》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日出》这首诗的主题与思想;(2)能够理解并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3)能够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对《日出》进行朗读、感受、分析和讨论,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2)通过让学生研究并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通过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这首诗是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并呈现一张美丽的日出图片,向学生们传达自然界的美妙与壮观之处。

2.学习环节(1)课文朗读老师指导学生对《日出》这首诗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把握好抑扬顿挫、音律和韵律等方面的要素。

(2)感受诗歌通过询问学生们对诗歌的感受,以及对自然界日出的感悟,让学生们逐渐打开心扉,想象自然界的美好。

(3)分析诗歌老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诗歌的文学特点、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要素。

(4)讨论诗歌老师通过让学生们就诗歌的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5)欣赏美景老师带领学生欣赏日出美景,并让孩子们在自然界的美好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和之美。

三、总结环节老师总结本次课程,让学生们对欣赏自然界的美好,感受自然与文学的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通过欣赏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日出》,本课程旨在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们发掘自然界美好的一面,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欣赏自然界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本次课程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魅力和文学的艺术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一、教学内容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日出》一课,主要讲述了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壮观景象。

详细内容包括:作者对日出的描绘、对大自然力量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日出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日出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日出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现象,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日出的感受。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互相交流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一个你喜欢的自然现象,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日出的感受。

2. 答案:(1)例:夕阳如一位慈祥的老人,慢慢地从天边落下,将余晖洒向大地。

(2)例:日出象征着希望和美好,每当看到日出,我都感受到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关于日出的诗句,进行欣赏和朗诵。

(2)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绘画、写作等。

《日出》教学设计

《日出》教学设计

日出》教学设计日出》教学设计汇总(两篇)《日出》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日出》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节选自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日出》第二幕。

《日出》全剧共四幕,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

教材节选的第二幕部分讲述了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辞退后贫苦无依,为了生活,他去找银行经理助理李石清请求复职,却遭到李石清的刁难挖苦,当百般哀求无果后,他又去找经理潘月亭说情,却被潘月亭无情打晕的经过。

选文情节集中紧凑,矛盾尖锐激烈,语言生动细腻,人物鲜活形象,深刻的揭示了旧社会上层人物的残忍无情,下层苦难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痛苦挣扎,并预示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终将到来的历史命运。

【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始于科学的确定学习目标。

本教材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

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提出:阅读剧本,要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要注意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课文节选部分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是情节比较完整。

学习这篇戏剧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藉此了解戏剧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深刻了解旧时代的黑暗,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结合戏剧特点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大意,把握戏剧中主要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2、品读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

(教学难点)【创意特点】1.教学设计紧扣学情,化繁为简。

虽然课文较长,但整个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简明的环节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主要流程为三环节:第一环节——抓矛盾、明剧情,即通过找出戏剧中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了解选剧的情节发展始末,认识话剧的突出特点。

第二环节——品语言、析人物,即通过品读人物之间富有个性的对话,把握人物性格,认识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日出》(节选)。

内容包括:课文阅读,分析文章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日出的意境美。

2. 掌握文章主题、结构,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主题、结构,体会日出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讲解和举例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7.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日出》(节选)2. 板书内容:主题:日出的美结构:总分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述日出美景的作文。

(2)分析课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1)作文示例:清晨,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霞光映照在天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日出的壮观景象,使人如临其境,陶醉其中。

(2)修辞手法分析: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爬。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升起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较好地掌握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

但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修辞手法运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日出景象,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出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年级: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日出
备课人:八年语文组备课时间:2 月 25 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 把握课文主旨
3. 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学生多读,结合原著比较阅读
二、重点: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三、难点:把握课文主旨。

四、自主学习内容
1、戏剧文体知识
2. 作者简介及剧情简介:
3.给下列字注音:
嗫嚅( ) 萧()条踌躇( ) 凄( )楚咳嗽( )
周济( ) 亲戚( ) 狞( )笑爆()发岂()有此理
半晌( ) 存蓄( ) 惧()怕瞅( ) 庶()务
4.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
第二部分:发展
第三部分:高潮
第四部分:结局
5.小组分组表演四个部分情节:
五、探究交流
1. 文中共有几个主要人物?各是什么身份?黄省三来找
李石清干什么?
2、潘月亭上场后,黄省三有何反映?黄省三的反抗成功
了吗?
六、训练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嗫嚅()萧条()踌躇
()凄楚()
咳嗽()周济()狞笑
()庶务()半晌()
2、本文节选自《》,作者是原
名,现代家,代表作有《》
《》《》《》等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尔虞我诈:
呆若木鸡:
安分守己:
嗫嚅:
张语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