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痰
中医对白痰和黄痰的解释

中医对白痰和黄痰的解释
在中医学中,痰是指一种体内产生的异常物质,常常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相关。
根据中医理论,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两种常见的类型是白痰和黄痰。
白痰是指体内产生的呈白色或乳白色的痰液。
根据中医的分类系统,白痰一般
属于寒痰范畴。
寒痰形成的原因可以是饮食不当、寒冷的环境、感冒等。
白痰常常伴有痰液稀薄、量多的特点,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喘息、声音嘶哑等症状。
中医认为,白痰通常与体内寒邪相连,可以通过温化、化痰的方法进行调理。
黄痰是指体内产生的呈黄色或黄绿色的痰液。
根据中医分类系统,黄痰一般属
于热痰范畴。
热痰的形成原因可以是感染、病毒或细菌入侵、情绪紧张等。
黄痰常常伴有痰液黏稠、量少、带有黄色的特点,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气短、口干等症状。
中医认为,黄痰通常与体内有热毒和湿热相连,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方法进行调理。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白痰和黄痰都将其视为身体内部的异常状态。
在中医的治
疗过程中,通过辨证施治,寻找病因,调整体内的平衡,以达到化痰、祛痰、祛湿、清热等治疗目的。
然而,为了正确的治疗,建议患者还是咨询具有中医资历的医生,获取个性化和科学的治疗建议。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一、中医对谈的认识(一)痰的定义和概念痰是气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刺激气道所产生,并随咳嗽由气道排出的病理产物,也就是脏腑的病理产物。
痰是一种病态的现象,痰液中包含了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
它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会加重感染。
但应该强调是因咳嗽由气道所排出的分泌物,而非鼻腔和咽喉部位,不伴有咳嗽所产生的分泌物。
这种分泌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痰。
(二)痰的成因祖国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外邪侵袭人体时,肺失肃降,水道通调障碍,精气必渍肺成饮,聚而成痰,就会出现咳嗽、喘不能平卧等症;脾主运化水湿,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内伤及饮食不节等,也会损伤脾胃,使其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三)痰的范围和划分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指呼吸道分泌、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眩晕、高脂血症、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病证也可能由痰引起。
但这种看不见的痰,就称作无形之痰。
下面就有形之痰(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具体的痰),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认识,加以论述。
大体上“有形之痰”可分为寒痰、热痰、风痰、湿痰及燥痰。
二、辨痰诊治(一)传统辨痰诊治寒痰症见:咳痰色白清稀,口淡多涎,伴畏寒怕冷,或背冷肢凉,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而润,脉弦紧。
病机:寒邪犯肺肺失宣肃治则:宣肺散寒化痰止咳方选: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桂枝6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荆芥9克,白前9克。
兼气喘加炙麻黄12克。
调护:积极治疗风寒感冒的同时,多饮白开水,或自行选用些如陈皮、桔梗等化痰的中药泡水喝等。
热痰症见:痰黄黏稠,怕热喜冷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概念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概念痰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被认为是百病的根源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痰是一种影响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它可以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下是对痰作祟的解释和相关的病症的探讨。
首先,什么是痰作祟?痰作指的是痰湿、痰迷等形式。
痰湿是指体内积聚过多的痰液,而痰迷则是指痰湿阻滞气血运行,从而引起身体不适或疾病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通常被认为是由于饮食不当、生活不规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
饮食过多油腻、甜食、寒凉食物等容易导致湿气滞留,湿气在体内积聚形成痰湿。
生活不规律、情绪不稳定会使气机运行失调,进而形成痰湿。
当痰湿积聚过多时,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转。
痰湿主要影响到脾胃、肺和肾等脏腑,引起一系列的病症。
常见的有:1. 咳嗽:痰湿阻滞肺腑,导致咳嗽症状,痰液常以黏稠的形式存在。
2. 哮喘:痰湿阻滞肺腑,影响到气流的正常通畅,导致哮喘发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3. 慢性鼻窦炎:痰湿阻滞鼻窦,引起鼻塞、流涕等症状。
4. 脂肪肝:长期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健康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引起脂肪肝的产生,体内痰湿也会加重肝脏负担。
5. 糖尿病:痰湿阻滞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血糖的异常波动。
6. 湿疹:痰湿外溢于肌肤,引起湿疹的发生。
总而言之,痰湿的存在和积聚会导致这些症状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这些疾病时,常常会重视去除体内的痰湿。
中医治疗痰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药物疗法:中药中有一些草药可以祛痰湿,如苦苣、山楂、茯苓等,它们具有祛湿化痰的功效。
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病情。
避免油腻、甜食、寒凉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尽量选择粗粮等,有助于减少痰湿的产生。
3.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湿气的排出。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可以改善痰湿的状况。
4.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中医对痰的解释

中医对痰的解释
中医认为痰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调或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主要与肺、脾、肝等脏腑有关。
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寒痰、热痰、湿痰、饮痰等。
寒痰:寒冷引起的痰液,通常表现为白色、稀薄,有时伴有寒证表现如寒战、恶寒等。
热痰:由体内湿热引起的痰液,通常呈现黄色、黄绿色,粘稠,有时伴有发热、口渴等热证表现。
湿痰:由脾胃消化功能失调、湿气积聚导致的痰液,通常表现为白色或黄色,质地较稠厚。
饮痰:由脾气郁结、水湿停留引起的痰液,通常呈现为吞咽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
中医将痰视为致病因素之一,认为痰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界环境刺激有关。
治疗痰液的方法包括疏导气机、温中化痰、清热化痰、化湿利水等,以恢复人体气血平衡,调理脏腑功能。
同时,中医通过草药、精油、穴位按摩等方法来清除痰湿,促进痰液排出。
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

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一)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
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
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临床上通过分析其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确定的痰。
水湿也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水湿与痰饮同类而异名,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许多情况下二者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1.易阻碍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易阻碍气血的运行,若痰饮流注经络,则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如中风);若痰浊阻于心脉,则气机不畅,心脉痹阻不通(如胸痹)。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形成之后,可作为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如痰湿阻脾可致水湿不化。
3.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痰饮致病,每易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证。
如痰湿上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眩晕、精神不振等症状;痰迷心窍,扰乱神明,可见心悸、神昏、痴呆、癫证等病症;痰郁化火,痰火扰心,可见心烦、失眠、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等病症。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为病,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均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症状表现复杂多变。
如咳、喘、悸、眩、呕、癫、狂、痫、瘰、疽等,所以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饮邪致病,或停于胸胁为悬饮,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等症;或停于胸膈为支饮,见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咳吐清稀泡沫痰等症;或留于四肢为溢饮,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痛等症;或停于胃肠为狭义之痰饮,见脘腹胀痛、肠鸣沥沥有声等症。
5.病情缠绵,病程较长:临床上痰饮为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较为困难。
中医里跟痰有关的故事

中医里跟痰有关的故事在中医里,痰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病症,与许多健康问题有关。
以下是一个关于痰的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叫小明,他经常感到胸闷、咳嗽,常常吐出黄色的痰。
他非常苦恼,于是去找中医师寻求帮助。
中医师仔细听取了小明的症状,仔细检查了他的舌苔、脉搏等指标后,给出了中医诊断:小明患有痰湿症。
中医师告诉小明,痰湿是一种体内湿气过重的状况,通常是由于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环境潮湿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在小明的案例中,他的饮食习惯并不健康,时常食用油腻的食物和甜食,同时他的生活环境也相对潮湿。
中医师指导小明改变饮食习惯,建议他少吃油腻和甜食,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粗粮。
他还建议小明注意保持环境通风,避免潮湿。
中医师还告诉小明,他的痰湿可能与他的情绪有关。
他解释说,情绪的不稳定会影响身体内部的气机运行,导致湿气积聚。
因此,他鼓励小明进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适当的运动、冥想和瑜伽等。
小明意识到,他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确实都有待改善。
他决心按照中医师的建议行动,并且向中医师定期报告他的进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渐渐感觉到胸闷和咳嗽的症状减轻了。
他开始注意饮食,每天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和粗粮。
他也学会了控制情绪,通过运动和冥想来保持内心的平静。
最终,小明的痰湿症状彻底消失了。
他深深感激中医师对他的指导和帮助,并深信中医的理念与方法给予了他身体和心灵的康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痰湿问题在中医里非常常见,但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来改善。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情绪管理,将中医的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以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关于“痰饮”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痰饮”的辨证要点
一、辨痰、悬、溢、支四饮
从病位而言,痰饮病在胃肠,悬饮病在胸胁,溢饮病在四肢,支饮病在肺脏。
从临床表现来看,痰饮以脘痞、肠鸣、吐清涎为主;悬饮以胸胁不适、咳嗽时引起胸胁疼痛为特点;溢饮以四肢肿胀重痛为主症;支饮主要表现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二、辨虚实
痰饮为病,本虚标实,虚多实少。
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水饮留聚。
因饮为阴邪,易于闭遏阳气,常表现为阳虚阴盛之证候。
又有偏于阳虚,或偏于阴盛饮聚,或阳虚与阴盛俱显之不同,此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有关。
三、辨寒热
本病临床所见以寒证居多,但也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寒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常兼气滞饮郁化热
此外,还当注意区分痰饮是病理产物,还是导致当前病证的因素。
一般而言,素有伏饮而发病者,是因饮而致病;先病而后出现痰饮者,是因病生饮。
中医辨证痰的种类

中医辨证痰的种类
中医将痰分为五种类型,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和风痰。
每种痰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成因:
1.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其痰颜色为白色,形状较为稀薄,患者通常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
2. 热痰:由热邪入肺或风寒日久不愈,入里化热所致。
痰黄粘稠,形状结块,患者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
3.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引起。
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患者自觉口鼻咽燥。
4. 湿痰: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从而湿聚为痰。
痰为白色稀水样,患者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5. 风痰:由风邪伤肺即伤风引起,初起痰白稀,后可转为黄黏痰,患者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中医获取更专业的判断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论痰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打通肺经和大肠。
肺经循行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交大肠。
肺吸收新鲜空气,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肺脏才能平平安安。
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
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和云门两穴。
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大真空罐在此拔罐,一罐两穴,引出入侵之外邪。
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
咳嗽初期,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拔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
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
肺喜温,怕寒凉。
手腕处皮薄,如果这里长期沾凉受冻,老来必定肺气伤损。
尤其是中医寸口把脉处为要害之口。
当身体突然感到寒凉时,清涕流下,可以搓手腕寸口至发热,就会感觉后脖子发热,清涕即止,可避免一次感冒。
3、着急上火引起的咳嗽。
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在左手的少商穴上狠劲点,坚持1分钟。
肺经手指尖上的少商穴,特别适合放血,可泄肺热。
肺反应在脸上的部位为双眉之间。
这块区域要是发红、发青、有斑、长痘,祸首均为肺内藏邪。
如鼓痘、发红(伴燥咳)提示肺经有热。
发暗、发青,提示肺经受寒。
肺还主声(但根在肾)。
声音低微为肺气虚;声音嘶哑为风寒束肺。
肾为生痰之本。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
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
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肾阴虚,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
要肝肾同养,补肾阴的药六味地黄丸。
中医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
气郁之痰是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
咳嗽出的痰有时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
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
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
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
中医学中“痰”的范围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
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
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
这种情况多由受寒邪引起。
可以用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
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
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淡竹和青杆竹的新鲜茎,经火烤所沥出的淡黄色澄清汁液即为竹沥。
其性寒味甘,一般作为清热化痰之用。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
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
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刺激穴位祛痰:痰的产生和增多会引发人体疾病,祛痰,也必须找到病根。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所以,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1、按揉丰隆穴。
丰隆穴走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前外侧。
从腿的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
如果嗓子哑了,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可能是有痰结在喉咙了,点按丰隆穴一分钟。
如果有人觉得有痰咳不出来,揉丰隆穴后很容易把痰吐出去。
高血脂、体内痰湿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隔12个小时再贴。
(甘草味甜,色黄,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选)2、按揉支正穴。
支正是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
支正穴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中医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了,叫痰湿所结。
或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赘生物。
脂肪瘤也是人体的痰结。
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
因为支正穴可以从心脏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3、多吃芝麻少吃肉。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尤其是猪肉吃多了很容易生痰。
可以把芝麻炒熟后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纯正的芝麻油更好,当做食用油,能痰消病灭。
痰饮内伏背冷作胀背冷或背部作胀,主要是指患者自觉背部凉冷或作胀而言。
背部凉冷如冰,却检查不出相应的病理变化,西医一般是不作病态的,但患者却很痛苦。
本症临床并不少见,古医籍中亦早有记载,《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称“背寒冷”,刘完素《河间六书》则称“背怯冷”。
本症无外感兼症,故不属于外感症(当然也有由外感风寒或恣食生冷而诱发或加重者)。
无阳虚全身畏冷等症状,故不属于阳虚之症。
本症主要讨论痰饮内伏、阳气被阻遏不能伸展之背冷作胀实证。
主症:背部凉冷或发胀,其冷、胀部位及其特征,常表现为背心有手掌大小一片寒冷或作胀。
少数患者冷胀感呈直线沿背正中沟向下延伸。
经年累月,时轻时重,每遇寒凉之季,阴雨之天,或案牍过劳,多卧少动,饱食、恣食水浆则病显而症重;反之气候燠暖,明静晴朗,体力劳动,体育运动,背部捶打,热敷,则症情缓解,甚至可暂时消失。
有的病人并兼有前额凉冷、胸膺满闷、胃脘痞结、纳谷不馨、运化迟滞、咽喉有曀塞感,但不防碍食纳,时或咳唾清稀痰涎。
舌淡,苔微腻或少苔。
按:中医将背部凉冷之症,称之为痰饮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按温化痰饮为治,累试不爽。
背部凉冷一症,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痰湿内伏,遏阻阳气不能展布,以致背部凉冷或作胀;一是寒邪客于经脉,阳气被郁而凉冷。
然本症特点是背部凉冷仅如掌大,症近乎怪,故不属于后者,而是痰湿内伏之候。
类似本症的论述,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已有记载:“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王隐君《泰定养生主论》言顽痰怪证时说:“痰证古今未祥,??????或脊上一条如线之寒起者。
”明代戴思恭说:“其人素有痰饮,常流注肩背作痛。
”(引自《证治要诀》)。
提倡“百病多有兼痰者”的治痰大家朱丹溪,他在论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之后说:“背心一片常如冰冷,??????皆痰饮所致。
”(《丹溪心法?痰》)可见古代医家对由内痰而引起的肩背疼痛、凉冷诸症是很注意观察的,究其病理,乃因寒痰冷饮积留胃中,上凌胸膈,阻遏胸中阳气不得流行展布使然。
脾胃为仓禀之官,职司水谷纳运,脾胃失和纳运失常,水谷津液化失其正,积成痰饮,留着心下胃脘。
故本病多有纳谷不香,运化迟滞,胃脘痞结等症。
病症初起,人多不以为然,渐至痰饮潜滋暗长,遏积而上渍胸膈。
胸膈内居心肺,宗气汇聚其间以为一身之气的流行出入。
《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吸吸。
”《灵枢?刺节真邪篇》又云:“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一合经文之义即知胸膈宗气,一合肺气走息道以司呼吸,一合心阳贯注脉中以运血行,周流展布,运化舒展,有如离照当空,旷然晴朗,而痰饮上犯,则宛如地气阴浊升于天际,阴霾重合,失去明朗之性。
宗气流行碍滞,于是胸部郁闷,息道喉咙受阻则感曀塞。
《脉要精微论》说:“背者,胸中之府”,背属阳,心之脉转行于背,痰饮阻膈,宗气不能贯心脉,合心阳转于背,背失温煦,故背部凉冷、发胀。
阻滞严重者症情则重,故可一直延伸至尾骶。
本症虽以背冷发胀为主症,但病情初起,背部寒冷发胀,时有时无,时轻时重,经捶打、热敷、阳气暂得流行而症状消失。
故患者于此多不经意,或仅以为气血运行不畅,抑或背部偶受风寒而然。
就诊时往往忽于主诉,反以纳谷不馨,运化迟滞,胸胃痞闷,喉咽曀塞求诊。
医者不悉心诊察,则多误为食积、气滞、梅核气等症。
采用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半夏厚朴汤等理气消导之法为治,投以上述药物,积饮少去,也可得三五日轻松。
但毕竟未中綮要,甚至中气益伤,痰饮旋复凝聚,病情则又依然。
患者不明病情真相,求诊不愈则情怀苑结,以致气机愈郁滞而痰饮愈聚而不化,彼此相因为患,因而本病经年不愈者屡见不鲜,尤以女性为多。
治则:温阳和胃行气化痰方药:薤白桂枝杏仁橘红郁金浙贝母半夏莱菔子旋覆花威灵仙炙甘草方中薤白性温味辛苦,辛通滑利。
自仲景《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明其用以来,古今皆奉为开胸痹、祛膈间阴邪痰浊之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