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

(2)增强土壤盐分的排出
利用矿化度较低的淡水进行定期灌溉,可对土壤中的盐分起到“淋 洗”作用,使土壤盐渍化得到治理。
如果土壤盐渍化地区的包气带较厚,且颗粒较为粗大,则渗透性较 好,灌溉水易于入渗到包气带下部或进入潜水含水层,且不会发生返 盐。在这类地区,尤其是符合这类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定期 进行大水漫灌,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溶解淋洗到地下。
2、盐渍土的分级
按土壤全盐量及作物产量因盐渍化而降低的程度,前苏联学者对盐土进 行了分级 (按土壤盐分的总含量及类型拟定的适用于作物的土壤盐渍化分级)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标准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该分类 主要按地区和盐分类型大体归纳为两种含盐量系列
我国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土壤盐分的组成不同,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可将盐分大致按下列顺序排列: Na2CO3 > NaHCO3 > NaCl > CaCl2 > MgSO4 > Na2SO4。 即对作物危害最大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当作物从盐渍化土壤中吸收 过多的钠离子时,将会抑制对钙和钾的吸收,造成作物缺钙;阴离子的 危害程度为CO32- > Cl- > SO42-。 一般情况下,单一盐类的危害程度大于复合盐类,即当多种盐类同 时存在时,危害程度有所降低。
五、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土壤盐渍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在长时间尺度上,环境的盐分输入大于土壤包气带向环境的盐分
输出,致使土壤积盐作用强于脱盐作用。
因此,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是: 切断或削减环境向包气带的盐分输入,或增强包气带向环境的盐
分输出,使得土壤盐分处于收支均衡状态或以脱盐作用为主。除人 为控制盐分的输入、输出外,调整包气带岩性结构也是进行土壤盐 渍化防治的重要手段。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盐碱化原因:
1、农业灌溉不规范:连续使用碱性农田水灌溉,农田土壤的阳离子
浓度增加,使土壤的pH值升高。
2、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是碱性物质,使用过多,会
出现碱性过量,引起土壤的pH值升高,从而导致盐碱化的发生。
3、土壤本身条件:土壤中溶解的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太高,抗碱性
不强,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治理措施:
1、传统治理措施: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垦殖、农田
开发、浅层耕翻、增充有机质和碱解物等,进行有效的调节,缓解土壤盐
碱化程度。
2、科学灌溉:选择温性水灌溉,避免使用过多的碱性水灌溉,以保
护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的损失。
3、施用有机肥:适当施用有机肥,如有机堆肥、液体有机肥和生物
质等,有助于土壤水分调节,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4、采用植物逆境技术:采用一些抗盐碱植物逆境培养技术,如低温、低磷、高温、高磷等,培养出一些抗盐碱的新品种,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
产量。
土壤盐碱化

在巴基斯坦,三千七百万公顷受灌
溉的农田中,大约有一千万公顷的 土地已经成为盐渍化或受到水涝的 影响;在其中的二百万公顷的土地 上,农作物已很难正常生长。人们 估计,巴基斯坦由于盐渍化及水涝 问题,每年损失约四万公顷农田, 相当于每天损失一百一十公顷。
美国农业部土壤盐土实验室主任Jan Van Schilgaerde说,美国大约有百分之二十五至 百分之三十五的灌溉农田有盐渍化问题。美 国的科罗拉多河每年携带的盐分高达六百万 吨。用河水灌溉的结果是,十年间农田的盐 分含量从850ppm提高到1,500ppm。在加利 福尼亚州,大约有二十万公顷的灌溉农田受 到盐硷化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过高 和地下水中的高盐分浓度。
这两种自然过程(蒸发-蒸腾作用)不可避免地
导致土壤中盐浓度的迅速增加,如果灌溉水 质量不好,则会大大加速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当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声称,修建大坝可以大 大提高大坝下游地区的防涝和灌溉能力时, 他们却很少考虑灌溉可能导致的土壤盐渍化 问题。在制定水利政策时,片面强调灌溉、 而忽视盐硷化问题,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 果。
土壤盐碱化
概念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 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而不能生 长。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 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 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 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 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 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 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 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 成盐碱地。
危害实例
在中国,人们所熟知的长江分 流计划使大约二百七十万公顷的土 地变成了盐渍化土壤。据中国科学 院地理所郭焕春等人的调查,这些 土壤的含盐量大约在百分之零点一 至零点七之间 。
土地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 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根据中 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委员会在80年代初的调查估 算,中国现有农林牧土地面 积68912万公顷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 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 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 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临近地表使土地表 层盐分积累所致。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 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盐碱化。 •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 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 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无计划开垦荒 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 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
• 较湿润的沿海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应该有些 区别:
1.程度较轻。土壤会出现无机盐含量上升的情况,但一般情 况下地表不会积盐。 • 2.由于湿润地区雨季较多,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壤含盐量经常出现上升— 下降—上升—下降的反复过程。
•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 •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 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 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 四 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 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 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 沿海地区形成盐碱化土地大致有以下原因:
1.一些调水工程的实施使河口处的淡水减少,导致海水倒 灌,侵入三角洲,从而导致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 • 2.一些沿海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含 盐量较高的海水趁势入侵,从而造成土地盐碱化。 • 3.风暴潮也会将海水带到陆上,从而造成土地碱化。
•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 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 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 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 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 围广、面积大、类型多。主要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 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 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 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 性盐。
高中地理课件-土地盐碱化

1.概念
☺ 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 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 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和半湿润地区。
2.水盐运动
☺ 水盐运动是指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华北水盐运动非常典型。华北地区春 秋季降水相对少,盐分随水分蒸发回到土壤表层;夏季气温高,降水多, 雨水对土壤冲刷大,又将盐分冲入土壤深处;而冬季降水少,蒸发弱,因 此盐分相对稳定。所以华北地区形成了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 对稳定的水盐运动特征。
4.不利影响:
☺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 旱季: 由于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 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也叫淋盐。
3.次生盐渍化
☺ 次生盐渍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 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主要因灌排系统不配套,过 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农业技术措施运用不当,也 会加速其发展。防治措施应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 为主。有健全灌排系统、加强用水和排水管理、进行渠道防渗、采用节水 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和合理运用农业技术措施等。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1.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土壤盐化和碱化的总称,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从形成过程来看,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碱质不断在土壤表层聚积,使土壤变成盐碱土的土壤退化现象。
我们按照盐分的来源和有无人类活动影响的标准,可以将土壤盐碱化分为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
原生盐碱化是指由于地域的干旱气候、土壤结构、含盐母质、低洼地形等自然因素自然形成的土壤盐碱化。
而次生盐碱化则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不合理的耕作、灌排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此外,从盐渍化发生的时间来看,原生盐渍化又可再分为现代盐渍化和残余盐渍化。
现代盐渍化是指在现代自然环境下,积盐过程是主要成土过程的盐渍化类型。
而残余盐渍化是指土壤中某一部位含有一定量的盐分而形成的积盐层,但是目前的主要成土过程不是积盐过程的盐渍化类型。
2.潜在盐碱化:土壤潜在盐渍化,是指心底土存在积盐层或处于积盐的环境条件(强蒸发、高矿化度地下水等),一旦水盐状况失去平衡,将可能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现象。
潜在盐渍化实际上是次生盐渍化的前期反映。
在潜在盐渍化阶段,土壤耕层尚无盐化和碱化现象,而耕层下面已隐藏含盐土层或高矿化度地下水层。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如灌溉、排水措施不当,农业措施跟不上,土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使土壤水盐平衡发生改变,导致非盐渍化土壤向盐渍化土壤转化。
所以,确定一个区域是否有潜在盐渍化的可能,主要看该区域的土壤水盐运动状况、条件以及人类因素等。
土壤潜在盐渍化还是盐渍化土壤改良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阶段或现象。
在土壤盐渍化改良初期,土壤盐分处于上层减少和下移阶段,它具有持续向改良方向发展和退化为盐渍土的双重性。
虽然盐渍化土壤在改良后,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但是土壤盐分可能处于潜在状态,如果不继续完善和加强改良治理措施,土壤盐渍化有可能再度出现。
3.盐碱土类型:盐碱土(盐渍土)包括盐土、碱土及盐化碱化的土壤,为方便说明,我们在此将盐碱土分为两类:一是中性盐类的大量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后(即使是表聚积盐,其盐分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值后)的盐土,主要盐分组成是氯化钠和硫酸钠。
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
1 什么是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含有成分较多的氯化物,碳酸钠和氢氧化物等的可溶性盐类,积累到土壤中,使其电导率和pH值升高,土壤盐分失去均衡而形成的一种环境问题。
受此影响,大面积土壤间歇性地营养失衡,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当地物种多样性受到影响,大幅减少,对当地经济也会产生影响。
2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一是环境危害:氯化物积累在土壤中,毒素和有害气体的累积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二是植物危害:高盐和高酸都会阻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像未成熟的种子无法正常发芽和生长,导致当地物种多样性大幅减少,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三是农业危害:由于高盐和高酸,作物根系不能有效发育,影响水分、营养素的吸收及再分布,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最终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
3 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
(1)植物调节土壤:定向种植有利于植物代谢物能够有效缓解土壤盐碱化状况,并起到土壤调节的作用;(2)农耕技术改造:运用有效的水肥配套技术,有效减少土壤积盐和低生境因素等;(3)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补救性措施:植树造林、防护绿化等,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4)采取物理治理措施:进行垦植、地膜覆盖等可以很好的减少土壤积盐。
综上所述,土壤盐碱化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受到重视的环境问题,为保护土地及改善生态环境,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做好土壤盐碱的防治工作,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及后代的福利。
土壤盐碱化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盐碱化的过程

• “盐碱地旳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原因 综合作用旳成果。”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 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旳研究员张兴权跟程维 新同一办公室,也是一生精力治理盐碱地 旳老教授,跟程维新同步接受采访,“在 蒸发量不小于降雨量旳干旱、半干旱地域, 盐碱地大量存在。”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程维新是从事盐碱地治理旳老教授,他解 释盐碱地旳成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旳地下水位 使地下水中旳盐分随水位旳上升,在土壤 中汇集;
• “大”是指土壤中旳水分蒸发量大,增进 地下水中旳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
盐碱地 能变天使旳魔鬼
• 盐与空气、水一样,是人类赖以维持 生命旳必需元素。
• 但盐并非没有坏处,盐碱地就是为盐 所害。
• 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 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盐碱地就 像生长在大地上旳种种顽疾,将它们 治愈,才干让土地焕发盎然生机。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 地域
强烈蒸发作用下向地表积累而形成滨海盐渍化。
B. C.盐渍化土地造成粮食产量下降。
• 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 热带旳各个地域,从美洲、欧洲、亚洲到 澳洲,到处都有大量含盐、干燥、板结、 荒凉旳盐碱地。
• 中国是盐碱地大国,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 名旳国家中位居第三。
• 中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 海地域在内旳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 耕地旳盐碱地总面积超出5亿亩,其中具有 农业发展潜力旳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以
因为水文地质条件旳不同而存在旳 非盐渍化土壤,
因人类旳不合理浇灌, 促使地下水中 旳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 表积累, 由此引起旳土壤盐渍化称次 生盐渍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四、土壤盐渍化的分级
1、盐渍土的分类
盐化土
盐化主要是指含有较多的NaCl和Na2SO4的盐渍土。因土壤中粘粒 组成份多,当形成吸附复合体后(吸附复合体由所有小于0.001mm的 土壤胶体粘粒组成),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交替吸附功能,它通常能吸附 Ca2+、Mg2+、Na+、H+等。
为了减少灌溉水的回归下渗和节约水资源,可根据作物生长期需水情况, 改用渗灌、喷灌、滴灌等方式适量灌水。
——人工排水
即人为添加地下水的排泄项,增大地下水的排泄量,降低潜水位,使潜 水埋藏深度大于“临界深度”。
防止高矿化水进入土壤
主要是慎重使用或尽量避免咸水和污水灌溉,防止或减少高矿化水 进入土壤。
(二)危害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
盐渍土具有腐蚀性,对建筑物基础产生一定危害。 如在盐渍土地段埋设的混凝土电线杆,会发生电线杆被腐蚀和局 部裂缝现象,严重危及送电线路的安全,盐渍土对铁路路轨的腐蚀性也 不容忽视。
(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重度盐渍化地区,地表返盐严重,形成大片盐碱地或光板地,盐 结皮普遍,无植物生长或仅局部可见低矮、稀疏的红柳和盐蒿,生态环 境严重恶化,再进一步发展即造成盐漠化。
二是增加包气带的透水性,使来自包气带上边界的水分能够畅通地 渗入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以下或进入潜水含水层,起到“淋洗”土壤盐 分的作用。
(4)其他措施
• 通过深耕、松土、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改善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 • 种植牧草和田间林带,提高田间的封闭程度,减少土面蒸发; • 因地制宜,培育种植耐盐作物; • 施加石膏,取代土壤中的Na+,利用工业废硫中和土壤碱性,进行 土壤整治,降低盐渍土对作物的危害。
土壤盐碱化
主要内容
土壤 盐碱化
一、基本概念 二、我国土壤盐碱化的特点 三、土壤盐碱化的机理 四、土壤盐碱化的分级 五、土壤盐碱化的防治
n 一、概念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土壤 表层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至超过某一限度的地质过程和现象。
土壤盐碱化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因
碱化土
又称苏打土,主要指含有较多Na2CO3(苏打)、NaHCO3(小苏 打)的盐渍土。若土壤中含有大量的Na2CO3、NaHCO3遇水时会水解, 形成强碱NaOH对作物根部起腐蚀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浓度条件下, 土壤中的Na+可有相当部分被土壤吸附复合体吸附,从而使土壤胶体具 较强的亲水性,分散性。
对于包气带较薄且颗粒较细的盐渍化地区,土壤透水性较差,灌水 淋洗的效果不佳,且易造成土壤表层返盐。在这类地区,可先灌水浸 泡,充分溶解土壤表层积聚的盐分,然后这些将溶有大量盐分的积水 排掉,从而将盐分带离农田。
(3)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
通过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实现土壤盐渍化防治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降低支持毛细水的最大上升高度,或增加包气带的厚度,使当 前的潜水水位低于土壤盐渍化的“临界深度”;
五、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土壤盐渍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在长时间尺度上,环境的盐分输入大于土壤包气带向环境的盐分
输出,致使土壤积盐作用强于脱盐作用。
因此,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是: 切断或削减环境向包气带的盐分输入,或增强包气带向环境的盐
分输出,使得土壤盐分处于收支均衡状态或以脱盐作用为主。除人 为控制盐分的输入、输出外,调整包气带岩性结构也是进行土壤盐 渍化防治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 2、区域分布广泛
北纬33°以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 是内蒙古,其次是山 东,再次是新疆,第 四位是河北。
危害严重
(一)危害农业和畜牧业
据内蒙河套平原的统计资料,许多渍区每年因盐渍化而死亡的作 物占播种面积的10-20%,甚至达到30%以上。黄淮海平原仅轻度、中 轻度盐渍土就造成农作物减产10-50%,重度的则颗粒无收。山东因此 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5-20亿元,宁夏平均每年减产4000多万kg,新 疆则达1亿kg。
2、盐渍土的分级
按土壤全盐量及作物产量因盐渍化而降低的程度,前苏联学者对盐土进 行了分级 (按土壤盐分的总含量及类型拟定的适用于作物的土壤盐渍化分级)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标准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该分类 主要按地区和盐分类型大体归纳为两种含盐量系列
我国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土壤盐分的组成不同,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可将盐分大致按下列顺序排列: Na2CO3 > NaHCO3 > NaCl > CaCl2 > MgSO4 > Na2SO4。 即对作物危害最大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当作物从盐渍化土壤中吸收 过多的钠离子时,将会抑制对钙和钾的吸收,造成作物缺钙;阴离子的 危害程度为CO32- > Cl- > SO42-。 一般情况下,单一盐类的危害程度大于复合盐类,即当多种盐类同 时存在时,危害程度有所降低。
(1)减少土壤盐分的输入
降低潜水位 即通过降低潜水位,使潜水埋藏深度大于“临界深度”,从而减少 地下水的水分和盐分向包气带内的输入。
——地表水体的防渗
对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进行浆砌,或使用粘土、薄膜、橡皮等防渗材 料铺底,减少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量,防止潜水位的抬升。
——减少灌溉水的回归下渗
研究表明,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干土重的0.3-1%时,即相当于 弱盐渍土或中等盐渍土时,农作物的产量仅为正常产量的1/101/30。
成因分类:
原生盐碱化
由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质、地貌、水 文和土壤条件等)变化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
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 的区域水盐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 积盐的过程。
(2)增强土壤盐分的排出
利用矿化度较低的淡水进行定期灌溉,可对土壤中的盐分起到“淋 洗”作用,使土壤盐渍化得到治理。
如果土壤盐渍化地区的包气带较厚,且颗粒较为粗大,则渗透性较 好,灌溉水易于入渗到包气带下部或进入潜水含水层,且不会发生返 盐。在这类地区,尤其是符合这类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定期 进行大水漫灌,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溶解淋洗到地下。
而土壤盐碱化被视作一种环境地质问题。壤盐渍化[1] 发生在干 旱、半干旱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 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 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 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