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和红漠化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类型。
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并对区域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原因、危害和治理方面介绍这五种环境问题。
首先,荒漠化是指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导致植被严重退化,土地变成荒漠的过程。
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水资源匮乏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而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等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荒漠化导致水资源枯竭。
随着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地下水储量减少,降雨的入渗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资源日益紧缺。
其次,荒漠化加剧了土地的沙化和风蚀。
风沙的吹袭破坏了农作物和房屋,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因水力作用、风力作用、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大量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缺乏植被覆盖、降雨强度大和坡度陡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农业耕作等人为因素。
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土壤贫瘠、农田退化和水体污染。
大量的土壤流失导致土壤中养分和有机质流失,使得土地贫瘠不毛,无法维持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土壤和养分被冲刷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体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影响植物的生长的现象。
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灌溉和排水不良。
过度灌溉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导致土壤盐碱化。
同时,排水不良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碱分无法顺利排出。
盐碱化对农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减产和失收。
高盐度和高碱度的土壤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此外,盐碱化还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使得土地变得不透水,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风险。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我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 约占国土面积的28%
• 荒漠化的防治! • 世界在行动——
• (1)1994年,通过《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 (2)防治荒漠化已成全球行动,从1995年起, 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 我国在行动—— • (1)具体举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2)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 治理 • (3)防治措施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 理用水、生态移民
•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降水: 季风性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毁林开荒,开矿,轮荒等不合理的耕 作制度
• 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主讲人:白银雪
荒漠化
有 哪 些 原 因
?
一 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 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者其
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 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 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谢谢观赏
荒漠化的表现
1.沙漠化(西北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蚀)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蚀) 3.次生盐碱化(华北地区) 4.石漠化(云贵高原,水蚀) 5.红漠化(东南丘陵,水蚀)
思考:造成我国西北荒漠化 的因素主(一)自然因素
1.气候干旱少雨,但有时降水强度较大(基本条件) 2.地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物质条件) 3.大风频繁(动力条件) (二)人为因素 1.过度农垦 2.过度放牧 3.过度樵采 4.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治理

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贺兰山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地形: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
4.河流: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少 6、生态环境脆弱
5.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荒漠。
4、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抓好梯田建设,挖掘水资源, 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旱涝保收、 高产稳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 前提。——即: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②扩大林、草地面积(根本措施):现有土地 造林种草(造林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实施退 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25°的陡坡耕地)。
5、这里多为有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 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蚀去,石质裸露, 恢复原来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6、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 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 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四﹑荒漠化的概述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缺少了 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 正常生长
裸露的地面极 易遭受风沙侵 蚀和水土流失
昆仑山-阿尔金 山-祁连山以北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
大兴安 岭以西
行政区:新、宁、甘(或陇)、内蒙古 的大部分,吉、辽、冀、陕等省区的 小部分
长城以北
2.干旱是本区的典型特征
<200mm 200-400mm
400-800mm >800mm
根据地形和海陆位置图解释本区干旱原因:
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一、中国水土流失状况:
1、分布:
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 方的土石山地都有发生。黄土高原最严重。我国水土 流失约180万k㎡。
红漠化、石漠化、土地盐碱化专题

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
典型分布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1、红壤区水土流失——红漠化
◆形成: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
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 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 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 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 红漠化
◆改造: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程度 ◆利用:种植茶树、油茶、杉树和马尾松等经济林木, 防止水土流失。
2、喀斯特地貌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
(1)原因:
土层浅薄; 植被稀疏; 降水量及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
不均,多暴雨; 地形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2)防治措施:
◎加强管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砌墙固坡,整修梯田; ◎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植树种草; ◎改良土壤; ◎推广省柴灶,营造薪炭林。
2、喀斯特地貌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
2、喀斯特地貌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但地表水资源 缺乏,常常出现“地 表水贵如油,地下水 滚滚流”的现象,其 原因是喀斯特地貌区 多岩溶洞穴、漏斗等, 地表水容易漏入地下, 流入地下暗河;而且 地表植被少,涵养水 源的能力低,地表水 容易流失。
治理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改善 灌溉技术;
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碱作物、牧草、绿 肥、覆盖草等减少蒸发量;
化学改良措施:施用石膏等改良剂中和碱性;
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 土、施肥
(1)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山区坡度大;地表疏松;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
人为原因:强取耕地和柴薪
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毁林开荒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成因: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2、治理措施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扩展资料:分布特征: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
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环境的日渐恶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侵害,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并提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泥沙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牧区,牧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地区都属于干旱、半干旱或者亚湿润的干旱地段,本身就比较脆弱;其次,因人口不断增加导致环境问题更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与安全。
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首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一为水土保持;一为荒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是对立关系。
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
而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都会造成土地退化。
1.1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一般来说,荒漠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困难,荒漠化的地区,风沙现象十分严重,刚刚播种的幼苗会被沙子所掩盖,使其得不到良好的生长,甚至都不能够生长。
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一些游牧地区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耕地及草场会被沙地所取代,使这些地区牧民的收入得不到保证。
水土流失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它会破坏土壤的基础性质,使得农作物得不到正常的养分输入,这便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进而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虽然并不相同,但是都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不然便会愈演愈烈。
1.2 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分析出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和人为两种。
其中自然因素是不能够为人所改变的,地区内的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都会促使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产生。
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分布着大量的黄土,在这些地区,因为植被较少,所以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侵蚀,最终导致荒漠化现象的出现。
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指荒漠化、半荒漠化、干旱山地等地区,由于过度开垦、砍伐、采矿、放牧等因素导致土地退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环境问题,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过度利用土地,导致土地水土流失,进而促进石漠化的发生。
2.过度采伐:过度的采伐造成了森林的毁坏和干旱山地的土壤侵蚀,进而导致了石漠化的发生。
3.过度放牧:过度的放牧导致了干旱山地草本植被的破坏,导致草地退化,和石漠化的发生。
治理措施:
1.尽快恢复水土:在大规模除草的同时,采取防洪治理措施,防止山区水、土流失,尽快恢复水土。
2.大力推广荒漠化治理科技:采用抗旱种植技术、灌溉技术、垂直绿化等治理方法,尽快将石漠化地区变为可耕地区。
3.加大立法力度:加强立法力度,严格管理采矿、林业、畜牧等行业,严禁封山、放牧等行为,避免进一步加剧石漠化现象的发生。
4.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在石漠化地区推广应用生物技术,例如
微生物技术、菌根技术、植物生理技术等,以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性能。
5.发展绿色经济:加强农业、林业、牧业等绿色经济的开发,
增加石漠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能力,重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石漠化地区治理向经济、环保双丰收方向发展。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荒漠化是指原本生长着植被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植被逐渐减少或消失,土地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荒漠化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对水资源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加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等问题。
由于缺乏水源,生态系统的恢复困难,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并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同时,大量的沙尘暴随风而起,并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荒漠化导致植被逐渐消失,多样性的破坏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弱,许多植物和动物无法在荒漠化的环境中生存,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对土地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土壤侵蚀程度加剧,土地肥力降低,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
此外,荒漠化还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进一步加剧土地的退化程度。
针对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种播种等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侵蚀,从而达到稳定土壤、保护水源的目的。
同时,重视对濒危植物和动物的保护,加强生态系统的复原力。
二、推行节水措施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持水流的稳定,防止地下水位的过度开采,减缓荒漠化过程。
三、加强土地治理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农田防护措施等,减少土壤侵蚀和盐渍化的程度,提高土地的质量。
同时,加强土地的保育,减少土地的开发程度,避免大面积的开垦造成的生态灾害。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荒漠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支持,鼓励公众的参与与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退化,土壤板结与 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 阻碍作物生长
合理灌溉降低土壤水分蒸 发;施用秸秆降低土壤盐分 含量。
1.土地退化,使耕地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2.地表植被破坏,使地表更加崎岖; 3.危害交通工矿基础设施安全(多滑坡,泥石流); 4.淤积江河湖库,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 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 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
显。
化。
石质荒漠化:我国西南喀斯特地 红漠化:我国南方丘陵地区 貌区(云贵高原)
自然原因:土质,降水(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低 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植被破坏,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的 破坏
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
荒漠化(沙漠化)
土地次生盐渍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
红漠化(水土流失)
实质 表现
发生区域 成因
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 用下的沙质荒漠化原有土地 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 过程。
土地沙漠化:我国干旱和半 干旱气候区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 失衡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 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 用不当
土地次生盐渍化:在干旱、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 分在地表累积; 土地次生盐渍化我国华北 东北较多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只灌 不排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 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 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 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 红漠化: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
自然:(1)黄土疏松(2) 陡坡开垦,基岩裸露,石质山区 暴雨集中(3)千沟万壑, 面积广 地势起伏大(4)植被覆 盖率低
红壤(土质黏重,不易因雨水冲 刷而破坏地破坏,生态破坏,破 坏土地生产力,影响国民经 济的正常运行; 2.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 他地区; 3.危害交通等设施安全; 4.河流下游容易出现断流。 退耕还林,还牧,还草;解 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 严禁砍伐;合理放牧,合理 利用水资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看题目和复习提纲,导学案) 例:黄土高原:生物措施:因地制宜,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开发新能源等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小流域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