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的成因及其危害

合集下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林丹静(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0903 学号021)摘要:盐碱地是集聚盐类的一种现象,它严重的危害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地下水、地表水补给等自然因素及一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盐碱地的发生。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产生盐碱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盐碱地原因防治措施土地盐碱化是当今世界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盐碱地的产生,使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1.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等。

气候因素决定了盐碱化发生的必然性,地形因素对盐碱化则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为盐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育空间。

1.1.1气候因素我国盐碱地大多分布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份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如我国吉林省西部平原,在强烈的季风影响下,全年降水量400~500mm,而年蒸发量高达1206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而春季蒸发量为降水量的8~9倍[1]。

新疆农二师地区因蒸发量大,决定了土壤盐分上升水流起绝对作用,在自然土壤条件下土壤的淋溶过程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土壤中可溶性盐借助毛细血管上行积聚于表层,导致表土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土。

1.1.2地形因素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岗,地形比较开阔,坡度比较小,微地形极为复杂的一些高平原、台地和阶段地貌。

还有一些地势低,没有排水出入,而该地区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散开到地表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如洼地,没有排水出入,则洼地水分蒸发后,留下盐份,形成盐碱地。

1.1.3 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我国有较多的江河及各支流,如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胶流河等。

加上这些地方夏季降雨集中,这些地表水绝大部分不能通过河道或地下径流及时排出,而停留在地势较低的河-湖漫滩上和汇集在局部的洼地中,从而使得水分平衡主要靠蒸发来调节,水中携带的盐类积累下来,使半内流区和碧流区的地表水、地下水逐渐被矿化,土壤也逐渐盐碱化[2]。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我国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成分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

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地利用不当、生态环境破坏等。

盐碱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我国盐碱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降水少,常年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水分蒸发速度快,土壤中的水分持久缺乏,大量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浸润到土壤表面。

其次,土地利用不当也是盐碱地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产高效,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有害物质积累过多,使土壤变得盐碱化。

此外,生态环境破坏也是盐碱地形成的因素之一、长期的人为砍伐森林、过度垦殖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破坏了土地的自然保护屏障,加重了盐碱地的形成。

盐碱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盐碱地对植物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土壤中盐碱成分过多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枯萎、生活力下降。

其次,盐碱地造成了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的渗透性变差,水分滞留在土壤表面,导致土地排水不畅,进一步加剧了盐碱化的程度。

此外,盐碱地还会造成地下水质变坏,不适宜饮用和工业用水。

为了有效防治盐碱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耕作。

其次,要合理运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土壤蒸发,控制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同时,改变地下水开采模式,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

此外,还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恢复植被覆盖,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形成自然保护屏障,减少盐碱地的形成速度。

总之,盐碱地的产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有效地减缓和修复盐碱地的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工程方法

盐碱地治理工程方法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高于一定程度的土地。

由于盐碱地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困扰。

为了解决盐碱地问题,需要进行盐碱地治理工程。

本文将从盐碱地的成因、治理方法以及工程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盐碱地成因1. 地下水位过浅:地下水位过浅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表层土壤,形成盐碱地。

2. 土壤排水不良:土壤排水不畅会导致地下盐分无法顺利排出,从而积聚在土壤中。

3.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过度灌溉或者使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源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

4. 错误的施肥措施:过量使用化肥或者不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会导致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超标。

二、盐碱地治理方法1. 良好的水分管理: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2. 土壤改良措施:通过添加有机物质、石膏等改良剂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通气性,减缓盐分的积累。

3. 盐渍土排盐技术:包括淋洗法、冲洗法、吸附法等。

淋洗法是利用清水大量冲洗土壤,将土壤中的盐分冲刷出去;冲洗法是通过冲洗剂将土壤中的盐分转化为可溶性盐,然后用水冲洗掉;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吸附土壤中的盐分,然后将其除去。

4. 导水排盐技术:通过构建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排水设施,引导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盐分排出。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盐碱地。

5. 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通过种植耐盐碱植物来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环境。

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可以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质量。

三、盐碱地治理工程实施1. 前期调研和规划:对盐碱地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分布、盐分含量等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和工程计划。

2. 土地平整和排水设施建设:对盐碱地进行平整处理,修建排水沟和排水管道,确保土地排水畅通。

3. 土壤改良和调理:根据盐碱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有机物质、石膏等。

盐碱地的原因及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原因及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原因及改良措施盐碱地,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就像是一位穿着朴素、却身藏绝技的老者,默默无闻,却对农业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首先,我们得搞明白,这盐碱地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盐碱地就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这可让咱的农作物大跌眼镜,根本不愿意在这里扎根。

让我们来聊聊,盐碱地为什么会出现,以及我们能做点什么来改善它。

1. 盐碱地的成因1.1 自然因素首先,咱得看看自然环境。

这盐碱地的出现,有一部分责任得归于大自然的“调皮”。

比如说,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水分蒸发得特别快,这就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逐渐增加。

就像你把盐撒在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就留在了底下,土壤也是这么个道理。

此外,地表水的蒸发也会带来盐分的积累,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地区,海水的渗透也是个大问题。

1.2 人为因素再说说人为的因素。

这可不能忽视哦!农业活动中,过度灌溉、施用化肥、甚至不合理的种植结构,都会加剧盐碱化的现象。

比如,你大肆施肥,结果土壤里的盐分超标,作物长得不仅不好,反而可能半路夭折。

这样一来,农民朋友们的心血就白费了,不禁让人心疼。

2. 盐碱地的危害2.1 农业生产盐碱地对农业的影响简直就是“无底洞”,它不仅让土壤的肥力下降,作物的产量直线下降,还会造成土壤的结构恶化。

你想啊,土壤都这么“拗”了,哪还有什么能茁壮成长的可能?农作物一旦受影响,农民的收入也就没了保障,真是“祸不单行”。

2.2 生态环境此外,盐碱地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咱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个好东西,但盐碱地的出现往往让一些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态链条也因此变得脆弱。

换句话说,就是“杀鸡取卵”,短期利益可能得到了,但长期来看,生态平衡被打破,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3. 盐碱地的改良措施3.1 土壤改良好啦,咱们现在来聊聊解决之道。

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方法简单得很。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添加石灰等来改善土壤的酸碱性,增强土壤的肥力。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盐碱化土地是指土壤中盐碱含量过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其防治对策则需要从改良土壤、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适应性农作物等方面加以解决。

一、盐碱化土地的成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盐碱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地下水位提高,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蒸发及渗透过程衍生之后,会催化土壤的盐碱化。

气候干燥和土壤排水不畅也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2. 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过度的灌溉和排水不及时是导致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比如在长期过度灌溉的情况下,土壤中的盐分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不断浓缩,加重了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1. 改良土壤改良盐碱化土地的关键是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可以采用淋洗、中和、施用石墨渣或有机肥料等措施,有效降低土壤的盐碱度。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导致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盐碱化土地。

比如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减少过度灌溉对土壤的损害。

3. 推广适应性农作物在盐碱化土地上种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也是防治盐碱化的有效途径。

一些盐碱地常见作物如花生、大豆、玉米等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可以有效地利用盐碱地资源。

4.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有效提高盐碱化土地的肥力,减少土壤盐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5. 植被恢复在盐碱化土地上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也是防治盐碱化的有效手段。

通过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遏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土壤风蚀,减少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多种多样,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也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并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施策。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盐碱化土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关于盐碱地的调研报告

关于盐碱地的调研报告

关于盐碱地的调研报告盐碱地是一种土壤类型,指的是土壤中含有过高的盐碱盐类,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土地。

本篇调研报告将围绕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改良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盐碱地形成原因盐碱地的形成主要受到土地与水分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的构成会对土地中的盐碱盐含量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的地貌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难以排除。

其次,长期干旱缺水的地区,由于缺乏水分的冲洗作用,使得土壤中的盐碱盐积累。

此外,过度开垦与过度利用土地、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过度使用化肥等也会加速盐碱地的形成。

二、盐碱地的影响盐碱地对农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首先,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妨碍根系正常发育以及水分吸收。

其次,土壤中的盐分还会形成土壤渗透性差、呈现浸润面积小、土壤结构差等问题,使得水分难以在土壤中循环,加剧干旱程度。

盐分还会对农作物的生理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叶片枯黄、凋落等现象。

最后,盐碱地的形成还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农业产能,影响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三、盐碱地的改良方法为了改良盐碱地,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合理利用水资源是解决盐碱地问题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建设,适时排除土壤中的盐分,缓解盐碱地的发展。

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避免过度灌溉和施肥,防止盐分的积累。

此外,适当选择耐盐碱植物进行栽培,通过引种耐盐碱植物的方式改良土壤。

最后,利用化学改良剂或者石灰来中和土壤中的盐碱根据,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以及盐分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可植性。

综上所述,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导致的。

盐碱地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且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为了改善盐碱地的状况,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并通过引种耐盐碱植物、化学改良剂或者石灰等方式进行土壤改良。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盐碱土壤的盐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摘要】盐碱化土地是一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壤问题,主要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度使用化肥等造成。

盐碱化土地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甚至无法生长,严重影响农业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益。

为了有效防治盐碱化土地,可采取土地改良和植物改良两种方法。

土地改良包括排水排盐、施肥改良、石灰化改良等措施;植物改良则是通过选培适应盐碱地的作物和耐盐碱性植物来改善土壤质量。

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才能有效防治盐碱化土地,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盐碱化土地的有效防治和土地的永续利用。

【关键词】盐碱化土地、成因、危害、防治对策、土地改良、植物改良、长期任务、综合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盐碱化土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地现象。

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广泛,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盐碱化土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过度灌溉、排水不畅、土地退化、过度施肥等人为原因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盐碱化土地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土壤生态系统失衡,还会影响地下水质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有效防治盐碱化土地,需要采取土地改良和植物改良的综合措施,包括排水改良、淋洗浸透、施用有机质、利用耐盐碱植物等方法。

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才能有效防治盐碱化土地,恢复土壤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

2. 正文2.1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盐碱化土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超过植物生长的耐受限度,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生长和生产。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

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的盐分在水分的带动下上升到土壤表层,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分累积在土壤表层,形成盐渍化。

地下水中盐分通过灌溉水进入土壤,排水不畅导致土壤中盐分积累也是盐碱化土地的成因之一。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及危害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及危害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及危害土壤盐渍化是可溶性盐在土壤表面逐渐积累的过程。

地表蒸发和入渗是土壤盐分运移的重要驱动力,直接控制着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存在。

扩展资料原因1、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干燥度和地面蒸发与降水比值与土壤的盐渍化关系十分密切,而土壤冻结加剧了土壤盐渍化进程。

2、温度的影响:在地温梯度影响下,土壤水从下向冻结锋面移动,盐分随之向上迁移。

当地温梯度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时,水分和盐分的迁移量随之增大当土壤含盐时,冻结深度相应减小,水盐被抬升靠近地表,土壤盐碱化进入孕育期。

3、水位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量及水质直接影响土壤含盐量。

4、植被的影响:干早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着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

盐生植物含盐量可达lo%~45%,通过强大的根系从底层吸收水分和盐分,并以残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植物残核被分解而形成的钙盐和钠盐返回土壤中,对土壤的盐演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地形的影响:地形和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

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治理措施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危害土壤中盐分的主要来源是风化产物和含盐的地下水。

灌溉水含盐和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也可使土壤中盐分增加。

土壤盐碱化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增大,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养分有效性降低,造成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碱地的成因及其危害
一、盐碱地的成因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

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1)气候:
垦区气候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特点。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少雨造成地面植被稀疏,生物积累较弱,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

因而本区多数自然土壤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不高。

蒸发量大则造成本区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的重要原因。

(2)水的作用
地表水:全区大小水系约16条,对垦区影响最大的水系主要有阿克苏河水系、塔里木河水系和台兰河水系,高山冰川积雪融水是其最主要的水源,全区有冰川1293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估计储水量约2154亿立方米,估算年径流量为136.7亿立方米。

大区地下水运行方向和排泄方向一致都是由北向南,这些水沿途接纳山区裂隙水和局部天然回归水,由于天山南麓有较多的含盐土层,当河流流经含盐土层时,土层中易融盐融于水中,使水中矿化度增高。

当地下水流经扇缘的尾部,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回归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浓缩,也是地下水矿化度的转移过程,由于盐分的迁移和累积,加上场地排水不畅通,致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聚集,这些水既是盐分搬运的动力,又是场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这就是造成了场地高矿化水的原因。

经过取样分析场地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15g/l 之间,PH值为7 ─8之间,为弱碱性咸水和盐水,不能作为灌溉水,场地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属高矿化度盐水、且不能饮用和灌溉的占到了场地总面积的94.29%。

地下水:经过本次土壤调查资料来看,各灌区浅层地下水具有埋藏浅,矿化度高两大特点,其地下水运行方向和排泄方向也都是由北向南。

地下水埋深在 1.0~3.0m之间,它们之和占到了总面积的94.64%。

全农一师仅在四团、五团和六团北部以及河流两岸存在有淡水带,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埋藏浅而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是垦区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也是垦区内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大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影响
工程区气候、水文、地形,土壤岩性及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土壤盐渍化发生与发展的基础,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则是其向一定的方向演变发展的条件。

目前灌区仍有部分土地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量大,区内斗渠和农渠均为土渠,渗漏严重,因此大量的渠系田间水渗入补给浅层潜水,渠水及田间入渗转化的地下水一部分排泄于排渠之中,排渠坍塌、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其余以蒸发作用形式排泄,水中的矿物质滞留于表层土中,致使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二、盐碱地的危害
1、危害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1)盐碱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作物、林木和牧草的生存条件变坏,表现在: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

由于土壤盐碱化,抑制了土壤的生草化过程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从而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

②土壤营养条件变差。

在排水、洗盐和加大定额灌溉的影响下,土壤氮素损失严重,有机质是土壤磷素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的分解产物能使磷素释放而提高其有效性,盐碱土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的含量也就低,加之盐碱地PH值高,碳酸钙含量高,土壤中的磷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从而降低了磷的有效性,此外,锌、锰、铁、铜等微量元素也皆因土壤PH高而降低了有效性。

③土壤物理性状不良。

盐碱化土壤结构差,直径大于
0.25mm的水稳性团聚数量少,空隙度低,非毛管孔隙少,粘结性差,保墒能力差,土壤胶体Na+含量高,透水性差,土壤胶盐困难,土壤有效水含量低,无效水含量显著增加,供水能力差,春秋地温偏低,土性冷凉,影响作物及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夏季地温偏高,加速了地表蒸发和积盐。

④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盐碱的抑制,固N菌、硝化菌很少,活性差,因而土壤中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微弱。

(2)土壤溶液直接毒害作物细胞。

由于盐碱土溶液浓度高,渗透压大,使作物吸收水份和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选择性吸收营养离子能力也相应降低,因此非营养离子大量进入体内,而营养离子吸收减少或吸收不上,从而打乱了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干扰了作物正常的新陈代谢机能,破坏蛋白质的合成与水解,引起氨和可溶性盐类离子在体内的积聚,从而产生离子毒害,危及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不同盐类危害的程度是不同的,常见的几种可溶性盐类对作物的危害顺序是:碳酸钠>氯化镁>重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

(3)作物生长不良造成缺苗、减产、死亡。

根据一般的统计,非盐化土作物不缺苗、产量正常,轻盐化土缺苗减少10-20%(平均15%),中盐化土缺苗减产20-50%(平均35%),重盐化土缺苗减产50-80%(平均65%),盐土只能个别成活,无收成。

根据灌区盐碱化面耕地面积和现状年作物种植比例,粗略估算农一师各灌区每年作物减产损失:棉花4400万kg,约5亿元,种植业因盐碱损失金额7亿元,约占全师农业总产值的26%。

总之,土地盐碱化有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祸及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缺苗或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盐碱化是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