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刺秦
中国历史故事-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帮手仓海君是什么人?他的结局是什么?

中国历史故事-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帮手仓海君是什么人?他的结局是什么?每个人年少时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冲动的事,据说留侯张良的智商远在诸葛亮之上,就是这样的名人年少时也冲动过,竟然天真的以为凭他和一个大力士两个人便能刺杀秦始皇!这就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古博浪沙张良刺秦事件。
当时很多六国“余孽”都想刺杀秦始皇,像是剑术高超的刺客荆轲、燕国排名第一的少年勇士秦舞阳、击筑刺客高渐离,他们当中有的是策划了很多年,并且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一切有利的条件,有的则是连武器都是临时完成的,但是他们都失败了。
那时候的张良还只是一个年轻气盛的贵族世家公子,涉世未深,没什么人生经验,考虑得一点也不完全,仅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秦始皇的仇恨,散尽家财也要杀掉秦始皇。
试问这样的他成功的几率能有多少?可张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身上背负是国破家亡的仇恨,为了报仇,他到东方拜见了仓海君,并与仓海君一起制定了刺杀秦始皇的计划,仓海君还给他推荐了一个大力士,也就是后来刺杀行动的实际操作者。
后来,张良差人打听到了秦始皇东巡的具体行踪,了解了秦始皇会坐在哪辆车上,最后与大力士埋伏在必经之地,即古博浪沙。
当时一共有三十六辆车,张良看过之后便指挥大力士朝着那辆最豪华的车辆砸铁球,可惜秦始皇不在那辆车上,大力士只打死了一个“替身”。
张良在大力士一击之后便迅速撤离了现场,因此秦始皇大怒之后想查也无从查起,张良才得以“逍遥法外”。
至于大力士有没有及时离开,史书并未记载,不仅如此,就连大力士的举荐人仓海君也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中,在这件事之后再未出现过!史载的刺杀秦始皇的所有人中,仓海君的身世是最为神秘离奇的,他从哪里来?为什么张良要去找他帮忙?他又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张良?为什么张良刺秦以后他就从历史里消失了?《史记》中称仓海君是东夷濊国(即秽国)的一位君主。
秽国是古代朝鲜半岛东部的国家,和战国时的韩国相邻,两国世代相交,因此韩国被灭亡以后,很多韩国人逃到了这个国家,张良到这个国家寻求帮助成功的几率最大。
张良博浪沙谋刺秦始皇,名为诛杀暴君,实则为报国仇家恨

张良博浪沙谋刺秦始皇,名为诛杀暴君,实则为报国
仇家恨
本文导读:《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厘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
从以上史书记载看,张良刺秦,就是为韩国复仇,是为了一已私利,而置天下统一大义于不顾,一心想谋杀秦皇。
张良为了复仇,散尽家财,制作了一个120斤的大铁锤,又重金请了一个大力士练习铁锤,就是想把秦始皇一锤砸死,可见其用心之险恶!张良通过精心策划,选择了在古博浪沙伏击秦始皇车驾。
结果一击而中,把秦始皇的副驾砸中,死了几个无辜的内侍。
然后张良趁乱逃走,大力士则力战而亡!
后来张良习得《太公兵法》,帮助刘邦推翻了秦朝,并打败了西楚霸王。
刘邦本为秦朝低级官吏,又是秦始皇的铁杆粉丝(刘邦为驷水亭长,见始皇出游,不禁叹道“大丈夫生当如此”),故汉朝建立后,汉承秦制,只是把法律由战时法令改成了平时法令,其它全盘接受了秦政。
张良对此虽有不满,但也知大局该当如此,终无可奈何,离开了刘邦。
张良选择在汉朝建立后离开刘邦,还是看透了刘邦的本质,选择
功成而身退,全身而自保,实现了儒家的最高理想!。
知识改变命运的几个典型故事

知识改变命运的几个典型故事
1.西汉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家里先辈在韩国世代为官。
韩国被秦国所灭后,张良从此失去了继承父辈祖业的机会。
他找了位力士去行刺秦始皇,但没有成功,只好四处逃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张良刺秦。
逃亡后,有一天张良在外面散步,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的鞋子掉了,张良便好心的上前帮他穿上鞋子,这让这位老人,也是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让他第二天来石桥上等他。
这是老人家对张良的一个考验,连续三次后,张良顺利通过老人的考验,于是老人传给他一本兵书―《太公兵法》,张良得到兵书后苦心钻研,努力学习。
依靠兵书所带来的知识,帮助刘邦平定天下,成为汉初四杰的开国大臣。
可以说他完全因为读书受教育以后,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三国时期,吴国的吕蒙年轻的时候,好玩好斗,依附他
的姐夫。
后来被掌权的孙权看中,选为将军。
但他自认为低人一等,不愿意读书。
在孙权苦心教育下,终于发奋读书。
经过努力的学习,吕蒙终于成大才,后来击败了关羽,白衣渡江,智取荆州,在吴国,是与周瑜、陆逊齐名的!
3.东汉末年张角。
张角起初是农民,因为他得了一本书,
勤加学习研究后,终于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良博浪沙暗杀秦始皇

张良博浪沙暗杀秦始皇导读: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
张良因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
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一种乐器)。
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20xx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
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
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
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
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
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
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
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
一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
哪儿知道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
他在下邳住了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桥头上。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汉书张良传》原文及翻译

《汉书·张良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
良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①。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②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乃具语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
”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
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
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乃学道,欲轻举。
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
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
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留侯世家原文及翻译

留侯世家原文及翻译留侯世家原文及翻译《留侯世家》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
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政治的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一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留侯世家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留侯世家原文: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
良引兵从沛公。
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晓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成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邻;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
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注】①雒阳:洛阳。
②郦食其:人名。
留侯世家翻译: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暗杀秦始皇的主谋是谁?张良为什么刺杀失败?

暗杀秦始皇的主谋是谁?张良为什么刺杀失败?本文导读:和众多帝王一样,秦始皇的一生中遭遇过许多次暗杀,历史上最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人尽皆知不多赘述,张良也曾经策划过暗杀秦始皇,未成功。
之后他帮助刘邦完成反秦建汉的大业,成为汉朝开国元勋,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
大多数人熟知张良源于小时候听过的他为黄石公捡鞋的励志故事,那是发生在暗杀秦始皇之后的事情。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人,出身官宦世家“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厘王、悼惠王。
”由此足以看出其显赫的家世,可惜时过境迁,张良青春年华之时,却是韩国衰落直至灭亡之日,秦始皇实现统一大业,重新改写了历史,期间必然杀戮不断,历史记载,当时张良家里仅家仆就有三百人。
为报国破家亡之恨,“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亡”,他结交了东夷濊国的君主沧海君,濊国是古代朝鲜半岛东部的一个国家。
沧海君帮助他寻觅了一位超级大力士,又为大力士打制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一切就绪,准备伺机而动。
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为强化皇权,为国事操劳也不得清闲,他经常外出,时而封禅,时而巡游,这给民间的刺杀行动创造了许多机会。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机会终于来了,张良打探到秦始皇的巡游路线,经过周密计划,在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原阳县的东半部)时,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古博浪沙北临黄河,南临官渡河,又处于咸阳到东方的驰道上,系邙山余脉,到处沙丘连绵起伏,一望无际,行走困难,军队更是前进迟缓,沙丘上荆棘丛生,野草没人。
沙丘低洼处,沼泽地、水洼连成一片。
沙丘易于隐避和逃跑,沼泽地芦苇丛生,更是几步之内不见人影。
”张良选择此处行刺,算是占尽地利优势。
“天子驾六”是我国古代的礼制,即皇帝级别的座驾为六匹马拉两辆车,“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刺客列传文言文翻译

吾闻之,刺客之流,自古有之。
其人皆智勇双全,以一敌百,死而无悔。
或为义而死,或为利而亡。
今试述其事,以飨后人。
一、荆轲刺秦王荆轲,燕人也。
燕太子丹欲刺秦王,以报前仇。
乃令轲往,曰:“秦王无道,天下共愤。
今吾以匕首刺之,以雪我国耻。
”轲应诺,遂辞行。
轲至秦,见秦王,献上燕国地图。
秦王展图,见燕国土地尽归秦,大喜。
轲趁机拔匕首,掷秦王。
秦王惊起,挥剑击之。
轲身中数剑,犹不屈。
秦王命左右侍卫擒之。
轲大骂:“吾为国家而死,有何惧哉!”遂被杀。
二、专诸刺王僚专诸,吴人也。
吴王僚欲吞并越国,专诸愿为刺客。
僚曰:“越王勾践,勇猛异常,非尔所能敌。
”专诸曰:“吾闻越王勾践,日夜思报吴仇,吾愿往刺之。
”僚许之。
专诸遂入越国,与越王勾践相见。
勾践设宴款待,专诸趁机刺杀僚。
僚中箭倒地,专诸亦被杀。
越王勾践即位,为报吴仇,灭吴国。
三、聂政刺韩傀聂政,齐人也。
韩傀欲吞并赵国,聂政愿为刺客。
政曰:“吾闻韩傀残暴,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韩傀许之。
政遂入韩国,与韩傀相见。
傀设宴款待,政趁机刺杀傀。
傀中箭倒地,政亦被杀。
韩傀死后,韩国大乱,赵国乘机吞并韩国。
四、张良刺秦张良,韩国人也。
秦灭韩国,良愿为刺客,刺杀秦王。
良曰:“吾闻秦王暴虐,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秦王许之。
良遂入秦,与秦王相见。
王设宴款待,良趁机刺杀秦王。
王中箭倒地,良亦被杀。
秦王死后,秦朝大乱,刘邦乘机灭秦。
五、朱亥刺晋文公朱亥,魏人也。
晋文公欲吞并魏国,亥愿为刺客。
亥曰:“吾闻晋文公残暴,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文公许之。
亥遂入晋国,与文公相见。
公设宴款待,亥趁机刺杀文公。
公中箭倒地,亥亦被杀。
文公死后,晋国大乱,魏国乘机吞并晋国。
以上五事,皆刺客列传也。
刺客之勇,令人敬佩。
然刺客之行,亦令人深思。
吾辈当以刺客之精神,为国家、民族、正义而奋斗,不负先贤之遗志。
翻译:我听说,刺客这一类人,自古以来就有。
他们都是智勇双全,能够以一敌百,死而无悔。
有的为了正义而牺牲,有的为了利益而丧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良刺秦
张良刺秦,指的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西汉初名臣张良年少时为国复仇刺杀秦始皇之事。
张良,字子房。
原韩国贵族。
祖父张开地为韩昭侯,韩宣惠王,襄哀王时期的丞相。
父亲张平是相厘王,悼惠王的丞相。
张良因韩国亡国破家之恨,意图刺杀秦始皇。
张良曾在淮阳学礼,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
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张良带着力士回到了国内,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
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博浪沙在河南省原阳县东郊)。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秦始皇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大臣“四驾”就很容易区别。
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早早的做了准备,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就容易混淆刺客。
据说这一方法是由原来秦国的国尉尉缭准备的。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就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
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
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历史上有记载的刺秦只有三次,荆轲和高渐离都是作了有死无生的打算;唯有张良在行刺失败后成功逃脱,并且逃过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
(附:至于力士是否逃脱,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