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报告
建筑的美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宁静的乡村小屋到热闹的城市商业街,建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学首先体现在它的外观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让人感受到它的威严和庄重。
比如那些古老的城堡和宫殿,它们有着厚厚的城墙、高大的塔楼和精美的装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代。
有的建筑则小巧玲珑,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气息。
比如那些乡村的小木屋,它们有着尖尖的屋顶、彩色的窗户和美丽的花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还有的建筑造型奇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比如那些现代的艺术建筑,它们有着不规则的形状、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设计,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创新的力量。
建筑的美学还体现在它的内部空间上。
一个好的建筑,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观,还要有舒适的内部空间。
内部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让人在里面感到舒适和愉悦。
比如,一个宽敞明亮的客厅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自在,一个温馨舒适的卧室可以让人感到安心和宁静,一个功能齐全的厨房可以让人感到方便和快捷。
此外,内部空间的装饰也很重要,它可以为建筑增添更多的美感和个性。
比如,一幅美丽的壁画、一件精美的雕塑或者一盆绿色的植物,都可以让建筑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建筑的美学也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上。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比如,在山区建造的建筑应该与山的形状和颜色相呼应,在海边建造的建筑应该与海的风光和气息相融合,在城市建造的建筑应该与城市的风格和文化相统一。
这样的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传承文化遗产。
建筑的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涉及到建筑的外观、内部空间、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等多个方面。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建筑的美学,感受建筑所带来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建筑的美学,保护好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让它们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建筑的美学

建筑,就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
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美的展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
有高大雄伟的摩天大楼,有古色古香的寺庙宫殿,有温馨舒适的小木屋,还有造型独特的桥梁。
每一种建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摩天大楼是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
它们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站在摩天大楼的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让人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和智慧。
摩天大楼的外观通常是简洁大方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闪闪发光,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
夜晚,灯光亮起,摩天大楼变成了一座璀璨的灯塔,照亮了整个城市。
寺庙宫殿则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寺庙宫殿的建筑风格通常是庄重典雅的,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话世界。
寺庙宫殿里的雕刻和绘画也是非常精美的,它们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木屋则是温馨和舒适的象征。
它们通常建在郊外或者山区,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小木屋的外观虽然简单,但是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木屋的墙壁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散发着淡淡的木香。
屋顶上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小木屋前,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春天,花开满园,香气扑鼻;夏天,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天,果实累累,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冬天,白雪皑皑,小木屋就像一个童话世界里的城堡。
桥梁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建筑。
它们跨越江河湖海,连接着两岸的人们。
桥梁的造型多种多样,有拱形的、斜拉的、悬索的等等。
每一种桥梁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拱形桥梁就像一道彩虹,横跨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美丽的视觉享受。
斜拉桥梁则像一把巨大的竖琴,钢索就像琴弦,风一吹,就会发出美妙的音乐。
悬索桥梁就像一条巨龙,横跨在峡谷之间,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
建筑的美学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上,还体现在内部的设计和布局上。
建筑的美学

建筑,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它们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充满现代气息。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我觉得最美的建筑,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它虽然没有摩天大楼那么高大,也没有古老宫殿那么华丽,但是它却有一种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的美。
每天清晨,当阳光洒在教学楼的外墙上,那金黄色的光芒就像是给它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美丽极了。
教学楼里的每一间教室都布置得井井有条。
整齐的桌椅,干净的黑板,明亮的窗户,这一切都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
而且,教学楼的走廊上还挂着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创意和童真,为教学楼增添了不少艺术的气息。
除了学校的教学楼,我还喜欢家乡的那座古老的石桥。
这座石桥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石头都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
桥身上布满了青苔和藤蔓,看起来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画作。
桥下是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每当我走过这座石桥,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它的美丽。
还有城市里的那些现代化建筑,也有着别样的美。
那些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造型独特,充满了科技感。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象征,展示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建筑的美学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外观,还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现代的建筑则展现了时代的进步,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之,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们的美无处不在。
我们要学会欣赏建筑的美,感受它们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建筑的美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宁静的乡村小屋到热闹的城市商业街,建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学首先体现在它的外观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
比如那些摩天大楼,它们高耸入云,用钢铁和玻璃打造出了一种现代感十足的美。
有的建筑则小巧玲珑,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气息。
比如那些乡村小屋,它们用木头和石头建造而成,周围环绕着绿树和鲜花,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还有的建筑造型奇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比如那些造型像鸟巢、水立方的建筑,它们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建筑的颜色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颜色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黄色代表着温暖和明亮,蓝色代表着宁静和深邃。
建筑设计师们常常会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周围的环境来选择合适的颜色,让建筑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建筑的内部空间同样也充满了美学价值。
一个好的建筑内部空间应该是舒适、宽敞、明亮的。
它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比如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应该是安静、舒适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安心地阅读和学习。
商场的内部空间应该是宽敞、明亮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轻松地购物和娱乐。
而家的内部空间则应该是温馨、舒适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建筑的美学还体现在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上。
许多古老的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比如故宫、长城、大雁塔等,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它们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建筑,都会被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所深深吸引。
总之,建筑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它的外观、颜色、内部空间以及历史和文化价值都充满了魅力。
建筑的美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宁静的乡村小屋到热闹的城市商业街,建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外形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有的建筑小巧玲珑,像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比如,北京的故宫,它那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宫殿,让人感受到了古代皇家的威严和气势。
而苏州的园林,则以其小巧玲珑、曲径通幽的特点,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细腻。
无论是高大雄伟还是小巧玲珑,每一种建筑都有它独特的外形之美。
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它的色彩上。
不同的建筑会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这些色彩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和喜庆,黄色代表着尊贵和财富,蓝色代表着宁静和深邃。
在一些古老的建筑中,常常会采用鲜艳的色彩来装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而在现代的建筑中,也会采用一些简洁明快的色彩搭配,让人感受到时尚和活力。
建筑的美,更体现在它的结构上。
一个好的建筑,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和色彩,还要有合理的结构。
建筑的结构就像人的骨骼一样,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量,同时也决定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很多先进的建筑结构技术,比如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
这些结构技术不仅让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让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的结构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比如,高楼大厦常常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这些结构技术不仅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还能够抵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建筑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是内在的美。
一个好的建筑,不仅要让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到美,还要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受到舒适和愉悦。
比如,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会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一个温馨舒适的卧室,会让人感到放松和安心。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会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感受,让建筑更加人性化和舒适化。
建筑美术实践报告总结与反思

建筑美术实践报告总结与反思引言在建筑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建筑美术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项目来加深对建筑美术的理解和运用。
本报告将对所参与的建筑美术实践项目进行总结与反思,探讨对建筑美术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与提升。
项目介绍本次建筑美术实践项目为设计一个城市公园的主入口建筑,要求融入自然环境、展示城市特色,并具有创意与艺术性。
我们小组在项目开始前进行了项目定位和需求分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设计和施工阶段。
设计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背景研究,了解了该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点,以及周边自然景观。
然后我们进行了概念设计,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了以传统建筑元素为基础,加入现代创意的设计方案。
在设计方案完成后,我们开始了施工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制定施工计划,并与施工队紧密合作,解决了一些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成果展示最终,我们完成了一个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城市公园主入口建筑。
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用现代的玻璃幕墙进行点缀,展现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现代发展。
建筑内部安放了艺术品展览区,通过独特的艺术装置与现代建筑元素的结合,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对建筑美术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践项目,我对建筑美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建筑美术不仅仅是对建筑外观的美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示建筑与环境、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有机融合。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项目需求,寻找灵感,结合建筑的功能与表达进行设计。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建筑美术与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紧密联系,需要全面思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身能力的反思与提升在本次实践项目中,我承担了团队的设计工作。
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沟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创意方案的提出上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尝试。
同时,我还意识到了学习建筑美术知识的必要性,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建筑美术理论知识,以提升自己在实践中的能力。
建筑美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建筑美学作为建筑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建筑的形式、功能、空间、材料、色彩等方面,旨在提升建筑的美学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筑美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我参加了本次建筑美学实践教学。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践教学的总结和体会。
二、实践教学过程1. 实践教学准备在实践教学开始之前,我首先对建筑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包括建筑的形式美法则、建筑空间的构成、建筑色彩搭配等。
同时,我还查阅了大量的建筑案例,为实践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 实践教学活动(1)实地考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如故宫、长城、悉尼歌剧院等。
通过对这些建筑作品的实地考察,我们深入了解了建筑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材料运用和艺术价值。
(2)案例分析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对所参观的建筑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总结了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如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巴洛克建筑的华丽装饰、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线条等。
(3)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环节,我们针对所学的建筑美学知识,对一些具有争议的建筑作品进行了讨论。
例如,对于争议较大的“鸟巢”国家体育场,我们分别从建筑美学、功能、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4)设计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还进行了设计实践环节。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了一座具有特色的建筑作品。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建筑的美学原则、功能需求和环保理念。
3. 实践教学总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和设计实践等环节,对建筑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践教学的总结:(1)建筑美学具有多样性建筑美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古至今,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学习建筑美学时,要具备开放的心态,不断吸纳新的知识。
(2)建筑美学与功能、环保密切相关建筑美学不仅要追求美观,还要满足功能需求,实现环保理念。
建筑的美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古老的庙宇,每一座建筑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外观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有的建筑小巧玲珑,像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比如我们城市里的摩天大楼,它们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每当夜幕降临,大楼上的灯光闪烁,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美丽极了。
而古老的庙宇则有着独特的风格,它们的屋顶弯曲着,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庙宇的墙壁上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是龙,有的是凤,还有的是各种各样的花朵,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它的结构上。
一个好的建筑,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观,还要有坚固的结构。
建筑师们就像一位位魔法师,他们用钢筋、水泥和砖头,创造出了一个个坚固而又美丽的建筑。
比如,我们看到的桥梁,它们横跨在河流上,连接着两岸的人们。
桥梁的结构非常复杂,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计算,才能保证它的安全和稳定。
而一些古老的建筑,虽然没有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但是它们却能够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建筑的美,也体现在它的功能上。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比如,我们的学校,它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学校的建筑要宽敞明亮,通风良好,让我们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而医院的建筑则要干净整洁,设备齐全,让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还有我们的家,它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所以家的建筑要温馨舒适,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上。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相互衬托,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比如,在公园里的亭子,它们的颜色和风格与周围的花草树木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而在城市的中心,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则与古老的建筑相互呼应,展现出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负建筑》看隈研吾
——建筑、功能、环境
由《负建筑》看隈研吾
——建筑、功能、环境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而中国人认识隈研吾,起源于长城脚下的“竹屋”,他利用竹制材料,构建独特的空间,真正实现了“结庐在人境”的意境。
这一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符合了中国千年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这一切,与其所倡导的“负建筑”理念不谋而合。
所谓“负建筑”指:有用的建筑,要真正体现出建筑的功能,回归建筑的功能性,摈弃那些浮夸没有实质作用的建筑风格,真正回归建筑的本来面貌。
一、隈研吾其人
1990年,隈研吾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
所,而吸收了西方建筑学给养的隈研吾,成
为了日本现在建筑的后起之秀。
然而,命运
总是喜欢捉弄人,正准备大展宏图,实现自
己抱负与理想的隈研吾,却正赶上日本泡沫
经济危机的蔓延,隈研吾的低谷,也随之而
来。
他为一家汽车公司设计的M2项目:一
根比普通柱子放大8倍的爱奥尼式巨柱矗立
中央,大有古典建筑废墟派的作风,其破格
特色令人侧目,这可以说是日本泡沫经济崩
溃前,建筑师追求标新立异最疯狂的表现。
而这之后,这位后现代派的建筑界新旗手,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隈研吾也被逐出了东京建筑圈,12年没有接到任何东京的工程项目。
饱受批判的隈研吾,将自己的事务所,从东京搬到了乡村。
离开东京的繁华都市,隈研吾开始接受一些小城市的工程设计。
这期间的工作,让隈研吾开始考虑建筑的适用性与生态性,独特的理论与风格随之形成。
与日本木匠一起工作的经历,让隈研吾意识到,木质材料,也可以建造出既经济实用,又复杂多变的建筑,而这之前,隈研吾都坚信,混凝土是建造理智与商业的最佳材料。
这些地方工程的建设,让隈研吾慢慢赢回声誉,也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
这段经历,让隈研吾意识到,回归日本传统文化,才是这代建筑师的竞争利器。
“负建筑”理论,也应运而生。
隈研吾自己曾解释过《负建筑》书名的由来:“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可以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可以追求视觉需要的建筑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
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对于这一奇怪的概念所要表达的并不是社会所不需要的建筑,而是社会上真正需要的建筑。
二、“负建筑”理念
1、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石头到后来的木材、混凝土等,现代社会所建造的房子千篇一律,人们居住在冷冰冰的混凝土的高大建筑里。
面对这样的情形,隈研吾曾说:“我一直在找寻21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19世纪是石头和木材,20世纪是混凝土,21世纪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的材料的新用法。
”、“和手工艺人一样,我想要重新思考材料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忘掉那些已经成型的细节,取而代之的是对材料全新的、不同的处理方式。
”这些想法,在长城脚下的竹屋中,被运用到极致。
中国人爱竹子,不仅爱它高风亮节的崇高寓意,也爱这种绝佳的建筑材质。
而隈研吾,将这种充满古意的材料,发挥到了极致。
隈研吾用他心中最中国的符号“竹子”,在长城脚下,沿着上坡地势,建立了恬静的“竹屋”。
从屋外到屋内,甚至是推拉的门窗和卫生间的脸盆,都尽可能的使用竹子。
抛弃了现代文明的喧嚣,竹屋激活了一个名族的中国梦。
2、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的实用功能比建筑的外观更重要,外
观的美应该是锦上添花,而如今的建筑设计中
才能在太多多度重视形式美的现象,人们总是
先关注一个建筑的外观是否新奇,然后才关注
其功能如何。
隈研吾在《负建筑》中谈到当代
建筑是以一种高傲的、胜利的姿态来俯视人的
建筑,这既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胜利,也
将人类与自然隔离开来。
他指出人们真正需要
的建筑是“负建筑”,这不是失败的建筑,而
是能够自由发展而不是被现代主义冷硬的线
条所拘束的建筑,是不张扬的、温和的存在于
环境中的建筑。
凡是有长久生命力的建筑都是能与自然。
环境和谐共生的,且不会使接近它的人产生压迫感和突兀感。
历史记载,最早的居民是居住在天然的岩洞里自然野兽的侵害,这也体现了最初建筑物对于人们的作用时遮盖保护。
房子最初的目的就是提供人类居住的空间。
后来,社会分工细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然而不管怎么样演变,建筑物本身的作用就是给人类生活提供便利,并不是过多的注重建筑的外在形式,而是注重建筑物功能性的缔造。
隈研吾在《负建筑》中悲观的指出:“要从建筑的本身出发”,发自肺腑的询问“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
隈研吾所涉及的根津美术馆就是充分利用竹子等天然材料的“负建筑”的代表作品。
根津美术馆前面是一列参差不一的树木,和色彩淡雅的建筑材料融合一体。
这个新建筑形式很简朴,低矮的大和式建筑屋顶,宽敞而极为简单的长方形展厅,充满了禅意,入口大厅用超大落地玻璃窗,将户外庭院景观引导入室内,展品和园林互相掩映,园林为艺术品做背景。
3、建筑与环境的沟通
隈研吾热衷于使用各种设计手法来让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联系更加紧密,他让人们看到
建筑的温和形象,而不是给人压力感。
而建筑给人压力的原因很多,比如大部分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给人的感觉冰冷坚硬,与建筑相比,人的躯体非常脆弱,人与建筑师不平等的。
隈研吾受日本传统自然观的影响,擅长使用自然材质,从而增加建筑的亲切感。
受日本传统木构件建筑的启发,他在设计中善于重复大量的使用某种小的构件,这些构件被让称为“微粒”去增加建筑与环境的交流,创造一种模糊的、灵动的建筑轮廓,从而伴随光线、角度的不同,微粒与环境产生交流,所产生的氛围也有所差异,从而弱化建筑与环境的冲突感,减少建筑带来的压力。
微粒之间的空隙为空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这种手法也成为隈研吾设计建筑空间和环境之间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负建筑”对于当代建筑的启示
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负建筑》表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私有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然而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奇怪建筑拔地而起,楼也越来越高,玻璃塑料等等新材料层出不穷。
隈研吾提出:“我们的建筑真的应该这样吗?二战以后的建筑是世界上最不牢固的建筑,很多缺点在地震中暴露无遗。
很多建筑的使用寿命很短,房子的质量下降,在
这样的房子里让我们远离自然。
”
在隈研吾看来,库哈斯等人给中国带来的
是典型的西式作品,这些建筑强调的是建筑与
空间的对立,“那是20世纪流行的概念了。
在
21世纪,应该进入‘负建筑时代’,建筑应该
在环境中消失。
”
隈研吾以个人名义参加双年展,只展出了
一个用实木制作的小小的木盒结构建筑模型。
“我只想告诉人们,做一个心系社会的建筑师,
并没有那么难。
”
四、结语
隈研吾被认为是深得日本“禅意”的建筑大师,日本禅宗要义是:禅宗与生活是一体的,而隈研吾由此顿悟:建筑与文化、与我们的生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今,中国成了隈研吾最重要的工作地点,每个月,隈研吾都要从东京飞去北京,待上两天,在建筑工地看看他主持设计的房子。
他觉得设计师应该要经常待在工地,那里才是灵感发源的地方。
隈研吾的房子,似乎是自然从地上生长出来的。
他不喜欢体量庞大,界限封闭,看似坚不可摧的“恶建筑”,更是排斥混凝土这类的材料。
他青睐用天然、有机的材料,盖出令人眼睛和身体舒适的房子,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在当代城市的钢筋森林中,他就像是一杯绿茶,一缕清风。
他对建筑物的思考,除了建筑物的本身,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喜欢读春上村树的小说,他说:“村上的世界里总是隐藏着另一个世界”,他也希望建造也能为人们营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掠去表面的浮躁。
主要参考文献
专(译)著
「1」 [日] 隈研吾著.负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 [中] 杨涵宇著. 实体消失后的空间解读「j」.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日] 隈研吾。
让建筑消失「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美]肯特•C•布鲁姆、查尔斯•W•摩尔著.成朝辉译.身体,记忆与建筑「M」.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2008
「5」安德鲁•巴兰坦Andrew Ballantyne著.王贵祥译.建筑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