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作文

屠呦呦作文有关屠呦呦作文(通用12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屠呦呦作文(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屠呦呦作文篇1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
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
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
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
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
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
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
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
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
“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
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屠呦呦作文素材1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
虽然生活很拮据,但父母依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和哥哥一样接受了从学校到高校的完好教育。
14 岁时,屠呦呦的哥哥给她写了一封信,告知她说:“学问是无止境的。
当你局部胜利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满意;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学问绝不能使诚意求她的人绝望。
”1951年屠呦呦报考了北京高校医学院药学专业,高校毕业后被安排到中医讨论院中药讨论所工作。
作为新中国首批女高校生,屠呦呦参与了为期两年半的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
1969年1月,屠呦呦第一次接触了“523”的神奇抗疟药物讨论项目,认准了“523”任务就是她自己的担当,屠呦呦以“发觉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殊是进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猎取灵感,先驱性地发觉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她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屠呦呦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讨论奖。
屠呦呦,她把学问的冷凳子坐热了。
更不易的是,荣誉接踵而至,在屠呦呦身上,我们仍能清晰地观察一个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品质。
屠呦呦作文素材2情景聚焦失败190 多次后提取青蒿素20世纪60年月,全球的疟疾疫情难以掌握。
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讨论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5·23”就成了当时讨论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
彼时,全球的疟疾疫情都难以得到掌握。
两年后,39 岁的屠呦呦加入“5·23”。
她经过200 多种重要的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终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
又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她确定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受了190 多次的失败之后,在试验室里,屠呦呦最终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素材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著名的药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以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作用而闻名于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她的发现改变了世界。
青蒿素,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药物,被证实对疟疾有着极佳的疗效。
而青蒿素的发现者,正是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药学家。
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期间,通过对中草药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并证实了其抗疟作用。
这一发现不仅在医学领域引起了轰动,也为世界范围内的抗疟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的发现,拯救了无数患有疟疾的人们的生命。
在她的努力下,青蒿素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物之一,被广泛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疟疾防治工作中。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在于她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她的品德。
她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了发现青蒿素,她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不懈努力。
她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他们的楷模和榜样。
屠呦呦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的骄傲。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在于她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她的品德。
她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了发现青蒿素,她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不懈努力。
她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他们的楷模和榜样。
屠呦呦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的骄傲。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她的发现不仅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语文作文素材

屠呦呦语文作文素材
《向屠呦呦学习》
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聊聊屠呦呦,这位超级厉害的人物可是语文作文素材里的大明星呢!
屠呦呦老奶奶那可真不是一般人呀!她就像一个超级女侠,默默地在实验室里与疾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别的咱先不说,就她那股子执着劲儿,真是让咱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想想,得试过多少种草药,熬过多少个日夜,才能找到那一丝丝攻克疟疾的希望啊!屠呦呦可没被困难吓倒,她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爬起来继续干。
这要是放在咱普通人身上,没准早就放弃了,可她就是不认输,非要跟疟疾死磕到底。
而且啊,屠呦呦还特别能吃苦。
据说她为了做实验,那可是不顾自己的身体。
这让我想起咱自己,有时候稍微吃点苦就开始叫唤,跟屠呦呦一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她就像是一头勤劳的老黄牛,默默地耕耘,只为了能给全世界带来健康和希望。
还有她的坚持,那简直就是“固执”得可爱。
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她就认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大步向前冲。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真值
得咱好好学习学习。
以后咱要是遇到点困难,就想想屠呦呦,告诉自己:“她行,我也行!”
把屠呦呦放进作文素材里,那可真是熠熠生辉啊!她的故事能让作文变得特别生动有趣,还能让老师眼前一亮。
比如说,写一篇关于坚持的作文,咱就可以把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写进去,那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
总之,屠呦呦就是咱学习的榜样。
咱要学习她的执着、吃苦、坚持,虽然咱可能成不了像她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有毅力。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唠到这儿吧!希望大家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闪闪发光,加油!。
屠呦呦突破自我作文素材

屠呦呦突破自我作文素材《向屠呦呦学习,突破自我的“魔法”》嘿呀,说起屠呦呦,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她就像拥有神奇魔法一样,突破了自我,还做出了超级厉害的事情。
屠呦呦啊,面对疟疾这个大怪兽,她可没退缩。
她就像个勇敢的战士,一头扎进了寻找疟疾解药的战斗中。
想想看,那得有多难啊,但她就是不怕!她一点一点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简直就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跟疟疾较劲儿。
咱就说这事儿要是放咱普通人身上,可能早打退堂鼓了。
可屠呦呦不,她心里估计就想着:“我就不信我搞不定这个疟疾!”她呀,不断突破自己的知识界限,去学习那些复杂的医学知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而且她的这种精神,特别接地气。
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她就是给我们示范了,只要有决心,咱普通人也能做出大事情。
就像咱平时做事一样,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多学学人家屠呦呦,咬咬牙,坚持一下,说不定就突破自我了。
我有时候就在想,如果我遇到屠呦呦面对的那种难题,我会怎么做?估计我先得犹豫半天,然后说不定就找个借口溜了。
但屠呦呦不是,她是勇往直前。
她让我明白,突破自我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能退缩。
还记得有一次我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怎么都解不出来,当时我都想把书扔一边去了。
可突然就想到了屠呦呦,她面对那么难的疟疾问题都没放弃,我这小小的题目算个啥呀!于是我又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嘿,你还别说,真让我给解决了。
屠呦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突破自我的道路。
她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困难,只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我们也能像她一样,发挥出自己的“魔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呀,让我们都向屠呦呦学习,在生活中努力突破自我,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吧!。
坚守初心与信念的作文素材

坚守初心与信念的作文素材一、屠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屠呦呦,一位与青蒿结缘的药学家。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疟疾肆虐,全球数百万人深受其害。
屠呦呦临危受命,投身于抗疟药物的研发工作。
在当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翻阅大量古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从 2000 多种方药中整理出 640 种,再从中进行 100 多个样本的筛选。
然而,实验却屡屡失败。
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她始终坚守着为人类健康而奋斗的初心。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她终于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她意识到可能是高温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于是改用低沸点溶剂进行提取。
1971 年 10 月 4 日,屠呦呦团队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 号样品”,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
2015 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在荣誉面前,屠呦呦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与淡定,继续投身于科研工作,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袁隆平: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出生于动荡的年代,从小目睹了同胞们因饥饿而受苦,便立下了一个宏伟的志向: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田间地头,与水稻为伴。
在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上,袁隆平遭遇了无数的质疑和困难。
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有人嘲笑他的理论不切实际,但袁隆平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未动摇过。
他顶着烈日,忍着蚊虫叮咬,亲自下田观察、试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以亿计人口的温饱问题。
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后,袁隆平依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他不断追求更高的产量,研发更优质的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曾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屠呦呦作文素材

屠呦呦作文素材屠呦呦,一个名字在中国医学界闪耀着光芒,她是中国科学家、药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
她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更是因为她对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为世界各地的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屠呦呦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家境贫困,但她却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艰苦的环境中,她顽强地学习,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药学系。
在大学期间,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教学的同时,她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致力于中药的研究。
屠呦呦的成名之作是对青蒿素的研究。
青蒿素是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疟疾药物,历经数千年的验证,被证实对疟疾的治疗效果显著。
然而,其提取方法一直是一个难题。
屠呦呦花费多年时间,深入研究,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青蒿素,并发现了其抗疟机制,为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她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她对医学事业的无私奉献。
她深知青蒿素的重要性,但也深知其在贫困地区的传播和应用困难重重。
因此,她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了世界卫生组织,还积极推动青蒿素的生产和应用,使更多的疟疾患者受益于此。
她的努力使得青蒿素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抗疟药物之一,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屠呦呦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医学事业,她的成就不仅仅为中国医学界带来了荣耀,更为世界各地的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医学工作者,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屠呦呦,她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医学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作文素材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作文素材1.“哎呀,我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办法!”屠呦呦坚定地说。
就像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也会咬着牙说一定要解决它一样。
有一次我做数学题,怎么都想不出来,我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出来!”最后真的做到了,这和屠呦呦的决心不是很像吗?2.“这个青蒿说不定真的有用呢!”屠呦呦充满期待地自言自语。
这就好像我们发现了一个新游戏很好玩,会满心期待地去尝试。
记得有次我发现一个新的拼图,就特别兴奋地想去拼好它。
3.“再试试,一定能行的!”屠呦呦鼓励着自己和团队。
这多像我们在运动会上互相加油打气呀!那次我们参加接力赛,大家都互相喊着“加油,一定能赢”。
4.“我相信青蒿素会给疟疾患者带来希望!”屠呦呦眼神中充满信心。
就像我们相信自己能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一样。
比如我要去参加演讲比赛,我就相信自己能表现出色。
5.“不能放弃,还有很多人等着被救治呢!”屠呦呦对团队说。
这和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告诉自己不能放弃是一样的呀。
像我学骑自行车摔倒了很多次,但想到学会后能自由驰骋,就坚决不放弃。
6.“青蒿素,你就是那把钥匙!”屠呦呦激动地说。
这就像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会特别激动。
有次我找到了解开谜题的关键线索,那心情可兴奋了。
7.“努力就会有结果的!”屠呦呦微笑着对大家说。
就如同我们努力复习后取得好成绩时的那种开心。
记得有次我为了考试努力复习,最后真的考得很好。
8.“只要能救人,再辛苦也值得!”屠呦呦坚定地说道。
这和我们为了帮助朋友而不怕辛苦是一样的呀。
有回朋友生病,我帮忙照顾他,虽然累但觉得很值得。
9.“总有一天,青蒿素会被全世界知道!”屠呦呦充满豪情地说。
这好像我们梦想着自己的成果能被大家认可。
比如我画的一幅画,就希望有一天能被很多人欣赏。
10.“我做到了,青蒿素成功了!”屠呦呦高兴地喊着。
就像我们经过努力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兴奋。
当我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时,我也高兴地跳了起来。
我觉得屠呦呦真的太厉害了,她的坚持和努力给无数人带来了希望和健康,她就是我们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一、个人履历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
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
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二、科技成就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
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
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
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
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
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
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
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
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
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
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
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
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1972年8-10 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
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
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例,恶性疟588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
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
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后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从而突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
结果还揭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主席、印度中央药物研究所所长阿纳德教授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药物指出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
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会议代表一致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发明,它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三、人物故事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时间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