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静脉注射
给药途径吸收速度

程度,即一种药物制剂进入体循环的相对
数量和速度,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
指标。
A
生物利用度=
×100%
D
A:体内药物总量;D:用药剂量
• 生物利用度受到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 生物因素等影响。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 不同批号,其生物利用度都可能不同,应 注意其对药物吸收和作用的影响。
• 4、吸收环境:胃排空速度、肠蠕动速度、 药物局部吸收的面积、血液循环情况、局 部环境pH值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通过改变尿液pH值从而改变弱酸性或弱 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改变其在肾小管重吸 收,加快或减慢其排泄速度。
• (2)竞争抑制现象
• 经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多需载体转 运,经同一类载体转运的药物,存在竞争 抑制现象,导致排泄减慢,作用时间延长。
(如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从肾小管分泌,延长青 霉素作用的维持时间)
药物主要在小肠吸收,少数弱酸性药物可少量在胃 吸收。
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有些药物口服后经过 肠粘膜吸收后随门静脉到达肝脏时就首先被代谢而灭 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药效减弱的现象。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舌下给药:药物从舌下静脉吸收,速 度较快,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消除。适用于 用量小、脂溶性高,需快速起效的药物。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直接影响 药物起效的快慢和作用的强弱。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给药途径
2
药物的理化性质
3
药物制剂类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给药途径:此为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1)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给药途径。
优点——安全、方便和经济。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药物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人体内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和药效的持续时间。
正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和副作用的减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口服给药、皮肤给药、注射给药和其他给药途径等方面介绍药物给药途径的相关知识。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它是指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到达肠道而被吸收。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药物的选择性较好,可以附加进食或禁食的要求,适用于大多数人群。
此外,口服给药可以减少一次只能送入有限剂量药物的局限性。
不过,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溶解度、胃酸的影响等。
有些药物在胃酸的影响下难以吸收,需要与食物一同服用,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二、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或局部黏膜以发挥药物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如贴剂、药膏、喷雾等。
皮肤给药途径适用于皮肤病变、局部感染和较小面积的治疗。
皮肤给药途径具有区域性、近乎无痛、无干扰等优点,适用于那些口服给药方法无效或不合适的情况。
然而,皮肤给药途径的吸收时间相对较长,药效的起效时间较慢,而且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皮肤病变和药物本身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引入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一种给药途径,常见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注射给药途径常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药效浓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它可以绕过胃肠道和肠道的药物吸收环节,直达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药物作用。
然而,注射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并且使用的器械要求较高,同时也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四、其他给药途径除了口服、皮肤和注射给药途径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给药途径。
例如,眼药水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耳朵滴剂适用于耳朵感染的治疗,局部雾化吸入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等。
这些给药途径的特点主要在于局部应用,比较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注射剂的定义、特点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药物以注射的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的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看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的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是存在“肺首过效应”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
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
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
肌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丰富的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的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肌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4.皮下注射(s.c.)将药物注射到疏松的皮下组织中。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
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
毛细血管及血流量低于肌肉,吸收速度较肌肉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胰岛素,局部麻醉药注射容量要求:1~2ml 刺激性要求:丰富的神经末梢5.Intradermal:皮注射 diagnostic testing0.05 ml½ inch, 25 to 26 gauge needleShould be isotonic6.皮注射(i.c.)将药物注入真皮下。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注射剂得定义、特点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药物以注射得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得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内注射与脊髓腔注射等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得常见原因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就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瞧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得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就是存在“肺首过效应”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内,不存在吸收过程与肺首过效应。
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
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就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
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得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得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丰富得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得脂质膜,药物以扩散与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得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肌内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4、皮下注射(s、c、)将药物注射到疏松得皮下组织中。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
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
毛细血管及血流量低于肌肉,吸收速度较肌肉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胰岛素,局部麻醉药注射容量要求:1~2ml 刺激性要求:丰富得神经末梢5、Intradermal:皮内注射 diagnostic testing0、05 ml½ inch, 25 to 26 gauge needleShould be isotonic6、皮内注射(i、c、)将药物注入真皮下。
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

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对一般刺激性不大的药物可稀释后直接推注;对血管有强刺激性的药物需采用静脉冲入法;对抗代谢药应持续静脉滴注。
2.动脉给药:通过插管直接将药物注入供应肿瘤的动脉,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减轻全身性毒性反应
3.腔内给药:主要用于治疗癌性胸腹水和恶性心包积液,一般选用可重复使用、局部刺激较小、抗瘤活性较好的药物。
4.口服给药:口服给药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可在门诊应用。
但口服吸收不稳定,生物利用度差。
主要为5-氟尿嘧啶衍生物等。
5.肌肉注射:适用于无局部刺激、易吸收的药物如干扰素的给药
6.皮下注射:适用于局部刺激性低、生物半衰期短、需要逐渐吸收的药物,如白细胞介素-2等
7.鞘内给药:通过腰椎穿刺或Ommaya Reservior(一种埋在皮下的药泵)给药,以MTX Ara-C和皮质激素为主,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肿瘤侵犯
8.其它:雾化给药、肿瘤内注射或将抗肿瘤药物制成油膏外用。
1。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的影响实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的影响【实验⽬的】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的影响。
2.练习家兔的捉拿法、⽿静脉注射法和肌⾁注射法。
3.练习⼩⽩⿏的捉拿法、灌胃法和肌⾁注射法。
【实验原理】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致使药物的吸收和分布的速度也不同,药物效应因⽽呈现差异。
静脉吸收最快,产⽣作⽤最强,其他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依次是:呼吸道>腹腔注射>肌⾁注射>⽪下注射>⽪内注射>⼝服>贴⽪。
主要包括“量差异”(即同⼀效应,但作⽤强度不同)和“质差异”(即出现不同的药理效应)。
硫酸镁为导泻、利胆、降压和抗惊厥药。
⼝服不易吸收,并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升⾼,⽔分吸收减少,肠容积增⼤,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泻下。
镁盐还能引起⼗⼆指肠分泌缩胆囊素,此激素能刺激肠液分泌和肠蠕动。
注射给药可使⾎中Mg2+增加,Mg2+与Ca2+化学性质相似,可以特异地竞争Ca2+受点,拮抗Ca2+的作⽤,阻⽌运动神经末梢释放递质⼄酰胆碱,使⾻骼肌松弛。
与此同时,也作⽤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消失。
过量时,引起呼吸抑制、⾎压骤降以⾄死亡。
静脉缓慢注射氯化钙,可⽴即消除Mg2+的作⽤。
尼可刹⽶属于中枢兴奋药,可直接或反射性地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但若剂量过⼤,则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泛兴奋,导致惊厥发⽣。
本实验对⼩⽩⿏应⽤过量的尼可刹⽶,以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的影响。
【实验对象】⼩⽩⿏,体重18~22g,雌雄兼⽤。
【实验药品】10%硫酸镁溶液、2%尼可刹⽶溶液。
【实验器材】1ml注射器、⼩⿏灌胃器、⿏笼、⼤烧杯、天平。
【实验⽅法和步骤】(⼀)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的影响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2只,称重编号。
分别放于⼤烧杯内,观察⼩⿏的正常活动、呼吸和粪便情况。
甲⿏10%硫酸镁溶液0.2ml/10g灌胃,⼄⿏10%硫酸镁溶液0.2ml/10g肌⾁注射.。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到人体内部的方式。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
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和便捷的给药途径之一、优点是易于操作,患者易接受,成本较低。
口服给药的药物主要经过肠道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再进入全身循环。
但是,口服给药受到消化液和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需要一定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注射给药(Injection Administration):注射给药是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射到体内,绕过胃肠道进行吸收。
常用的注射方式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注射给药的主要优势是药物可以快速进入循环系统,达到更高的血药浓度,作用迅速,特别适用于急救或严重疾病治疗。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繁琐且痛苦,部分患者可能不接受。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肌肉进行吸收。
相比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可以避免胃肠道的消化液和首过效应,使药物在肌肉中的吸收速度快于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更高,作用迅速。
然而,肌肉注射可能疼痛和引起肌肉损伤。
4.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静脉进行吸收。
静脉注射是最快速的给药途径,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发挥作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紧急情况或需要快速治疗的疾病。
但是,静脉注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要求高,存在感染和血管损伤等风险。
5. 吸入给药(Inhalation Administration):药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
吸入给药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通过吸入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作用迅速且局部化。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药物进入机体(用药)才能进入血循环(吸收),并到达特殊作用部位(分布)。
最后药物通过尿液或转化为其他物质从机体排出(排泄)。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经皮给药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表皮途径: 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 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
构,巨大的扩散面积。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径
第三节 经皮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 皮肤角质化程度和附属器官分布的影响 ❖ 年龄和性别 ❖ 用药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 ❖ 皮肤状态:破损、水化程度、表面微生物 ❖ 药物在皮肤组织中的蓄积:角质层 ❖ 药物在皮肤中的代谢:活性表皮
第三节 经皮给药 剂型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300易,>600难,适当的脂溶性。 (2)给药系统性质
❖ 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速度:不选与药物亲和 力大的基质 ❖ 药物在基质中的扩散速度:油脂性基质< W/O型<O/W型<水溶性基质 ❖ 基质pH的影响
第三节 经皮给药
透皮吸收促进剂 ❖ 使角质层蛋白变性,改善皮肤屏障性质-------表面活性剂 ❖ 溶解角质层油脂性成分,膨胀角质层,增 加皮肤通透性------醇类、DMSO等 ❖ 溶解角质,拓宽毛囊口-------氮酮类 ❖ 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尿素
皮内注射(intracutaneous,ic) ❖ 真皮以下血管细微,药物吸收差 ❖ 一般用做诊断或过敏试验 ❖ 用量为0.1~0.2 ml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 注射部位血流量 ❖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 运动、按摩或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 肾上腺素、冷敷,可减少药物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长沙医学院药学系
药剂教研室 黄明秋
内容:注射给药√ 经皮给药√ 口腔黏膜给药√ 直肠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吸入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一节 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局部给药:皮内、关节腔、眼底、鞘内 全身给药:静脉、肌内、皮下、腹腔
第一节 注射给药
第三节 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
软膏、硬膏、凝胶剂、贴膏(片)、喷剂等 一、皮肤的结构和药物的转运 皮肤的结构 ❖ 抵御外来侵略,厚度0.5~4 mm; ❖ 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 排泄、感觉; ❖ 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 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
第一节 注射给药
药物的理化性质 ❖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决定药物吸收途径; ❖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 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一节 注射给药
剂型因素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型注射剂 2、混悬型注射剂 3、乳剂型,透明层,粒层,棘层,基层 ❖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 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 量脂质组成; ❖ 活性表皮,含少量酶。
(2)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 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 (3)皮下组织:脂肪组织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
❖ 内衬粘膜: 舌背以外的口腔表面组织;未角质化;颊
粘膜和舌下粘膜;60%; ❖ 特性粘膜:
舌背部;角质化程度不同;15%;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 给药部位:舌下粘膜>颊粘膜>硬腭,牙龈 ❖ 吸收途径:脂质途径----低分子量脂溶性药物
膜孔途径----低分子量水溶性药物 和一些脂溶性药物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iv) ❖ 无吸收过程,起效快 ❖ 生物利用度为100%、肺首过效应 ❖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 ❖ 静注< 50 ml 静滴< 1000 ml ❖ 溶液剂、乳剂
第一节 注射给药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 ❖ 起效较快,用量2~5 ml ❖ 水(油)溶液、乳剂、混悬液 ❖ 吸收途径:
毛细管途径:脂溶性药物(类脂,扩散) 小分子水溶性(孔隙,滤过)
毛细淋巴管途径:分子量大于4000的药物
第一节 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 ❖ 皮下结缔组织间隙多,血管少,血流速度慢 ❖ 起效较慢,可延长药效 ❖ 用量为1~2 ml
局部作用:漱口剂、口腔含片、膜剂等 全身作用:舌下含片,口腔粘附片等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 ❖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 ❖ 咀嚼粘膜、内衬粘膜、特性粘膜 ❖ 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可避免首过。 ❖ 唾液:润湿消化作用,有利于咀嚼和吞咽;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 咀嚼粘膜: 硬腭,牙龈;角质化程度高,25%;
第一节 注射给药
溶液型注射剂 ❖ 药物的水溶液吸收很快 ❖ 有机溶媒的影响 ❖ pH的影响 ❖ 渗透压的影响
第一节 注射给药
混悬型注射剂 ❖ 药物在组织液中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 药物粒子越小越有利于溶出 ❖ 助悬剂可使粘度增大,降低扩散和溶出速度 ❖ 药物的晶型和溶解度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 唾液的冲洗作用; ❖ 唾液无缓冲能力,药物可改变局部pH值; ❖ 唾液中的无机盐和酶对吸收的影响较小;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剂型因素 ❖ 舌下粘膜吸收:
优点:起效快,无首过。 缺点:易受唾液冲洗,保留时间短。 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 颊粘膜吸收: 避免首过,较少受唾液冲洗的影响。 生物粘附片作用时间长。 ❖ 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滴鼻剂、气雾剂发挥局部或全身在作用 优点: ❖ 血管丰富、通透性高 ❖ 避免肝首过、避开消化道的代谢和降解 ❖ 吸收速度和程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 给药方便易行 适用于: ❖ 口服剂型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 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的药物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一、鼻腔的结构和生理 ❖ 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 ❖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 微纤毛结构大大增加吸收面积 ❖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水分、蛋白 ❖ 上皮细胞下有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网 ❖ 纤毛的运动; ❖ 粘液中的肽酶和蛋白水解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