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逆冲推覆构造

合集下载

13-fault-4

13-fault-4

思考、讨论题
地垒与地堑、半地堑 拆离断层及特征 裂谷的基本特征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 绘图说明大陆伸展的简单剪切模式
和纯剪切模式。
变质核杂岩
• 研究表明,在北美 西部Cordillera造山 带中(从北部加拿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经美国西部向南至 墨西哥西北部), 长约3000km、宽约 300km的带内,发 育有至少27个变质 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1. 外形呈孤立分散的穹隆状产出,直径一般十余公里或 数十公里。 2. 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基底(常有岩体侵入)(下盘) 和轻微变形(变质)的盖层(上盘)构成,基底与盖 层之间以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分隔。
(三)分层拆离伸展模式
(Delamination—detachmentment model )
• 基本要点: – 地壳(岩石圈)伸展构造是分层的; – 不同层次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方式不同 • 浅部:单剪 • 深部:纯剪
分层拆离组合伸展模式
分层拆离组合伸展模式
主要强调: 1. 岩石圈的分层性特征; 2. 大型拆离断层(滑脱 断层)在岩石圈裂陷 伸展过程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3. 拆离断层为一个脆—韧性转变条件下形成的断层带,发育了从 碎裂岩—微角砾岩—角砾糜棱岩—绿泥石化角砾糜棱岩—糜棱 岩—片麻岩。
4.
拆离断层原始产状近水平,在伸展拆离中变成犁式,上盘多发 育Domino式断层组合;在变质核杂岩周缘出现箕状盆地—半 地堑,其中常常堆积了一套粗碎屑沉积。
二、变质核杂岩
70年代研究美国西部Cordillera 造山带时发现 的一种特殊构造单元,并提出变质核杂岩的 概念,80年代以来研究甚广,并掀起大陆伸 展构造研究的高潮。

逆冲推覆与重力滑动构造理论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逆冲推覆与重力滑动构造理论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省浑 江地 区从 5年代 以来 ,经 调查 和勘探 ,在 逆掩 0 断层下 扩大 了煤炭储 量 。 2) 用 重力 构 造 的 强 烈流 变 来 连 接 急 骤变 化
少变 化 。 有 的地 区滑动所 引起 的假 粘性 流动 ,也可使 煤
煤层 ,对煤层的增厚 , 挤缺 、剪落、丧失开采价值
【 责任编辑 :李月成】
造的铲削和断错使浅部煤层大部分断失 ,仅在间沟 至关帝 店一 带的露 天 附近有些 残 留 ;南翼 在 翟 阀断 层 以东 ,正 负零 米 以上 煤层增 厚 ;养钱 池矿 煤厚 1 O
山区组的大煤埋藏在1 0 0m以下 ,属不能利用的 4
呆 滞煤 量 。但 是 ,通过重 力滑 动设想 ,推断 在下三
减弱 。重力滑动形成的构造与其不同,根带为拉伸 选 统 一 覆 盖 着 很 浅 煤 层 。 经 钻 探 证 实 ,在 垂 深 区 ,前缘为挤 压 区 ,中部 为过渡 区 。 1 0 0m以上 ,不仅解放了芦店本身 的大片煤层 , 0
也就清 楚 了。如河 南省 芦店地 区北 翼 ,由于 滑动构
层向低压区汇集成煤包 ,或穿插到围岩中去,呈脉 状或 楔状 的尖子 煤 。另一 结果 是引起 灰分增 高煤 质
变劣 ,降低 了工业 利用 价值 。 研究 逆 冲推覆 与重 力滑动 构造 ,可 以在推 覆体 下找 到丰 富 的煤 田 ,从而 扩大 煤炭储 量 ;使一些 所 谓 “ 区”或无 煤结 论 区 ,寻 找新 的煤 田或在 老矿 禁 区 附近寻找 新 的含 煤 区还是 很有希 望 。
中图分类号 :T 1 D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号:10 0 5—29 20 7 8( 0 7)1- 0 0 0 0 06 - 1
1 结 构 特 征

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

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

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大型的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的前陆地区,是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1.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1)叠瓦式:一系列逆冲断片上下叠置,构成叠瓦式。

(2)背冲式:自一个构造单元的两侧分别向外缘逆冲的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

(3)对冲式: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对着一个中心相对逆冲,常与盆地伴生,自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逆冲。

2.断面呈台阶式:断面常由长而平的断坪与连接其间的短而陡的断坡构成。

这是由于岩石强度的差异决定的。

断面弯曲导致上覆地层的断层转折褶皱作用(fault-bend folding)。

3.双重逆冲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成。

4.反冲断层:在向一定方向逆冲的逆冲断层系中,往往出现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逆冲断层,这种反向逆冲断层称为反冲断层。

反冲断层主要发生于逆冲断层的前锋部位和断坡后侧,是因为逆冲滑动中断坡或前锋受阻而反向逆冲形成的。

构成三角带构造。

5.逆冲推覆构造沿冲断方向的分带性:沿逆冲方向可以分为根带、中带和锋带。

根带是逆冲作用起始部位,强烈挤压、面理、小褶皱轴面和小断层等构造产状陡峻以至直立,劈理(尤其是流劈理和褶劈理)相对发育;中带应力状态以简单剪切为主,断层常分叉成叠瓦扇和双重构造,变形相对较弱;锋带强烈挤压,变形最强,常形成紧闭、倒转、平卧等褶皱,以及反冲断层。

6.构造窗与飞来峰:一、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1.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扩展方式分前展式和后展式。

2.逆冲推覆构造的位移和速率逆冲推覆体可以造成很大的位移,可以超过100km。

南阿帕拉契亚兰岭-松树山逆冲推覆构造位移达225km。

逆冲推覆断层的活动速率一般认为是脉动式的,这由断层可以引起地震得到证实,如美国洛杉矶市的情况就是如此,爱丽舍公园断坡上平均的长期活动速率为1.7±0.4mm/a。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等 • 建立褶皱冲断带增生楔力学模式 • 建立了薄皮构造体系
谢谢
感谢下 载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模式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内部变形和各种构造案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以下几种构造模式 •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 双重逆冲构造 • 冲断褶隆 • 反冲断层
1、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 由长而平的断坪与连接其间的短而陡的断坡交替构成 。 •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主要表现在逆冲作用的初期,随着地层的变形和构造的叠加,最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 造山带变形传递的应力 • 重力滑动 • 重力扩张 • 大陆板块向岛弧俯冲引起的表层逆冲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方法
• 平衡剖面技术 • 应变测量技术 • 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体之间的对比等方法
1、平衡剖面技术
• 是指剖面上的构造变形、变位通过几何准则复原起初剖面的技术。 • 它是一种研究模式,与未平衡的剖面相比,它满足了大量合理的限制条件,因此更接
2、双重逆冲构造
• 图2 双重逆冲构造
3、冲断褶隆
• 简称冲隆 • 是指逆冲岩席从一断坪经断坡爬升至更高层位断坪时,在断坡之上形成的顶部宽平的
箱状背斜或穹状褶皱。
4、反冲断层
• 指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次级逆冲断层。 • 它是逆冲岩席在前进滑动中因调节在断坡或锋缘前侧所受的阻抗而形成的。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研究 方法和重要进展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和组合类型分类
•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左右或更缓),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构造。 • 根据一个构造单元逆冲断层的组合及其逆冲方位,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大致包括
:单冲型、背冲型、对冲性和楔冲型。

3逆冲推覆构造

3逆冲推覆构造

各推覆体的对比表明,自下而上变形趋于复杂,因为 上部的推覆体比下部的推覆体运动史更长,早期的变 形则不会被下部推覆体记录。要全面认识推覆构造发 育的过程垂向变化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一) 前展式或背驮式 (piggy-back propagation): 在已存 逆冲断层的下盘依次 发育较新的逆冲断层, 下部逆冲断层运载着 上部逆冲断层进一步 位移。在逆冲系列中, 上部的断层反映早期 的位移,下部的断层 代表后期的位移。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层:各推覆体或同一推覆体 的不同部位的变形强度、变形性状、应力状态 和围压状态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区域性逆冲 推覆构造往往是长期多次活动形成的,一次次 逆冲作用形成的推覆体互相叠臵形成推覆体堆 垛(nappe stack)或推覆体堆柱(nappe pile)。早期 形成的推覆体一般位于上部。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二) 后展式或上叠式 (overstep propagation): 在 已有逆冲断层的 上盘依次发育新 的逆冲断层,即 逆冲系统沿着与 推覆的反方向演 化。
Boyer和Elliott (1982), Woodward (1985)在分析了 世界上主要造山带后指出,自然界的逆冲系统一 般为背驮式演化模式。并强调,duplex只能由背 驮式产生,它是背驮式发展演化的特有产物。
重力滑动 质疑 基底冲断面的坡度能否足以引起重 力滑动。
观 点 M.K. Hubbert and W.W. Rubey (1959)提出用异常 空隙压力来解释推覆体的承受能力问题。异常 空隙压力的存在降低了围压,抵消了部分负荷 重力,起着浮力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断层面上 的压应力,降低了摩擦阻力。因此,较小的动 力可以将巨大的逆冲岩席推移前进而不破碎。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2.教学日历3.授课教师信息一览表4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构造地质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意义;了解构造地质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方法;了解新构造观和构造解析。

教学重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教学难点:构造层次第二章地质体基本产状教学要求:理解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理解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理解软沉积变形;掌握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在地表的露头形态;掌握地层的整和、不整和关系及其观察研究。

教学重点:面、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空间几何关系、测定方法。

岩层露头“V”字形法则,不整和的识别及其构造意义。

教学难点:岩层露头“V”字形法则第三章应力分析教学要求:掌握面力和体力、应力概念、点的应力状态;掌握二维、三维应力分析;理解应力场、应力轨迹、应力集中。

教学重点:应力、应力场的概念、二维应力分析、二维应力状态的莫尔图解。

教学难点:应力、应力场的概念、二维应力分析、二维应力状态的莫尔图解。

第四章应变分析教学要求:掌握变形和位移;掌握线应变和剪应变及其度量;理解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理解应变椭球体及其形态类型和其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理解旋转变形和非旋转变形;理解递进变形;掌握岩石有限应变测量。

教学重点:变形和位移概念、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体及其在地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旋转变形和非旋转变形、递进变形。

教学难点: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体及其在地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递进变形。

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教学要求:了解岩石力学基本概念;理解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了解岩石的粘性和能干性;理解岩石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教学重点: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及岩石变形的因素,岩石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教学难点: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及岩石变形的因素,岩石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第六章劈理教学要求:掌握劈理的类型和应变意义;掌握劈理的形成机理;掌握劈理的野外观察。

教学重点:劈理的结构、类型,劈理的形成机理及其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构造地质学10-15章复习题

构造地质学10-15章复习题

一、选择题1.按照节理成因分类,节理可以分为和。

A.张节理,剪节理B.走向节理,倾向节理C.纵节理,横节理D.在实际的观察中,剪节理的剪裂角通常E.大于45°F.小于45°G.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2.确定节理的分期一般依据节理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期节理关系。

A.强度,密度B.间距,范围C.交切,配套3.雁列脉中单脉的形态变化很大,主要有平直型和“S”型两类,其中平直型属于A.剪裂节理B.张裂节理C.无法断定4.雁裂角的大小对分析节理的力学性质很有意义,其中雁裂角有两组高峰值,分别为:A.15°和75°B.45°和15°C.45°和10°5.导致形成缝合线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A.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C.压溶作用6.发育范围广、规模大、间距宽、延伸长、可切穿不同岩层的节理通常是。

A. 剪节理B. 张节理C.区域性节理7.根据节理排列、组合的规律程度,区域性节理可分为A.主节理和次节理B.主节理和负节理C.系统性节理和非系统性节理断层概论一、选择题1.断层是地质体中沿着破裂面发生的断裂构造。

A.少量位移B.明显位移C.位移量没有限定2.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线的几何形态A.可能是一直线或是一条曲线B.可能是一条闭合的圆或曲线C.A和B均正确3.已知,两个断块的总滑距是500m,断层擦痕的侧伏角为30°,则其侧滑距为A.250m D.以上全错4.已知条件同上题,则其走向滑距为A.250m D.以上全错5.按照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断层可以分为断层、断层和断层。

A. 走向,倾向,斜向B. 纵,横,斜C. 正,逆,平移6.按照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可分为断层、断层和断层。

A. 走向,倾向,斜向B. 纵,横,斜C. 正,逆,平移7.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关系,断层可以分为断层、断层、断层。

构造地质学-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地质学-逆冲推覆构造
4. 外带:前锋带之外,变形较弱
第三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
1. 前展式或背驮式(Piggyback propagation) 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老的逆冲断层之下,断层 依次向前方(前陆)扩展,增生在前锋
2. 后展式或上叠式(Overstep propagation) 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老的逆冲断层之上,断层 依次向后方(腹地)扩展,增生在后缘
4. 叠瓦式逆冲断层:位于顶板逆冲断层和底板逆冲 断层之间封闭块体内的‘S’形的逆冲断层,向上、 下连接,渐渐向顶、底版逆冲断层过度
5. 断夹块:叠瓦式逆冲断层之间的透镜状岩块 6. 叠瓦扇:向上没有连接成顶板断层的叠瓦式逆冲断层
三、反冲断层
1. 两套逆冲方向相反的逆冲断层组合 2. 多是前缘受阻,导致反向发育的结果 3. 冲起构造—反冲断层之间的部位,因挤压而
(7)斜断坡— 走向与逆冲方向 斜交,具有走向 滑动和斜向滑动 剪切应力状态
二、双重逆冲构造(Duplex)
1. 组合:顶板逆冲断层—叠瓦式逆冲断层 —底板逆冲断层
2. 顶板逆冲断层: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向上趋近 相互连接,在顶部构成一条断层
3. 底板逆冲断层: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向下趋近 相互连接,在底部构成一条断层
第十三章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窗与飞来峰
第一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1. 背冲式: (1)由两侧向外缘逆冲的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
的构造组合 (2)断层面相向倾斜,
反向逆冲, 同时、统一应力场 (3)造山带是大型的 背冲式逆冲断层组合
2. 对冲式:
(1)由两侧向中心逆冲的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的 构造组合
界面上,与地层产状一致 (2)断坡—短而陡,连接断坪之间切层发育,在坚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逆冲推覆构造
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 大型至巨大型的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前陆,是挤压或压 缩作用的结果。
本章主要内容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三、逆冲推覆的驱动机制 四、逆冲推覆与重力滑覆的区别
第一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1 叠瓦式逆冲断层
2)变形强度、变形性状和变形结构等方面有显著差 异。
3)分段标志往往是横切逆冲断层的平移断层或变 形强化带。
第三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
1. 前展式或背驮式(Piggyback propagation)
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老的逆冲断层之下,断层依次向前方 (前陆)扩展,增生在前锋。
2. 后展式或上叠式(Overstep propagation)
2 断展褶皱作用(Fault-propagation folding)——逆 冲岩席在开始爬升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褶皱形 成于逆冲断层的终端,褶皱发生与断坡形成同时。
3 断滑褶皱作用(Detachment folding)——逆冲岩席 在顺层滑动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与断坡无关, 褶皱也形成于逆冲断层的终端。
1)多次推覆,叠置形成堆 拄(nappe rill)。
2)应变不均匀,接触面处 应变最强。可达100:1(X: Z)
3)变形自下向上趋于复杂,
4)各种伴生、派生构造明 显自下向上变化。
3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段:
指逆冲断层沿走向上的分段变化。
1)沿走向各分段上的逆冲断层运移量或压缩量的总 和基本一致,不同分段上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 关于驱动力问题(动力学 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
问题)
1 水平挤压力
矛盾1. 挤压作用力与推覆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数十 甚至数百公里的推覆体若作长距离运移所需要的作用力非 常巨大,远远超过了岩石强度,岩席早在运移前就已破裂,
矛盾2. 一些变形强烈的推覆体在变形中处于弹塑性甚至 塑性状态,难以将应力远距离传递。
台阶式逆冲断 层发展形成过 程。在断坡处 的上覆岩层形 成无根褶皱
请识别照片中 的台阶式逆冲 断层
A
BC
D
上下盘断坪断坡示意图 上盘断坪-----BD 下盘断坪-----AC 上盘断坡-----AB 下盘断坡-----CD
(3)前断坡—在 逆冲岩席前侧,走 向与逆冲方向直交, 逆倾向滑动,挤压 应力状态。
节理
块式网结状结构
叠瓦扇和双重 逆冲构造
叠瓦冲扇断;层反层中和、反少高冲数角断正度层断逆层断、
次级褶皱
构造 定向性
不发育 不明显
两翼紧闭轴面陡立 的复杂多级褶皱
斜歪-倒转的拉 长的背向斜对; 膝折式褶皱; 冲起构造和构 造三角带
两翼紧闭, 轴面陡立, 产状常不稳 定
由紧闭褶皱渐变 为开阔褶皱,单 斜和挠曲
1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 沿逆冲方向可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
前锋代和外缘带。各带的应力状态、变形强度、变形性状、剪切带产状、 伴生构造发育类型均有各自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后缘带 应力状态 拉伸为主
根带 挤压为主
中带 单剪为主
锋带
外带
挤压为主 挤压、渐变弱
次级断裂
地堑式等 平行逆断层或发辫
正断层、张 状高角度断层;菱
第二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台阶式
台阶式:由长而平的断坪和短而陡的断坡交替构成
(1)断坪—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的部分,往往发育在 岩性差异界面上,且长而平。分为上盘断坪和下盘断坪。
(2)断坡—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不一致的部分,短而陡, 连接断坪,切层发育。在坚硬的岩层中,与逆冲断层产状一 致。分为上盘断坡和下盘断坡。
2 重力滑动
质疑 基底冲断面的坡度能否足以引起重力滑动
此外还有后推力模式、板块俯冲力、塑性基底收缩、重 力扩展等模式。
后推力模式





重力滑动模式
重力扩展模式
三 孔隙压力在逆冲推覆作用中的意义
M.K. Hubbert and W.W. Rubey (1959)提 出用异常孔隙压力来解释推覆体的承受能力问 题。异常孔隙压力的存在降低了围压,抵消了 部分负荷重力,起着浮力的作用,从而降低了 断层面上的压应力,降低了摩擦阻力。因此, 较小的动力可以将巨大的逆冲岩席推移前进而 不破碎。
观点之二 逆冲推覆引起褶皱作用 70年代之后,随着
对前陆带和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与褶皱作用的全面研究,认 识到逆冲推覆引起了褶皱作用,尤其在造山带的前陆带。断 坡在褶皱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二 逆冲作用控制下褶皱的发育
1 断弯褶皱作用(Fault-bend folding)——逆冲岩席 在爬升过程中形成的褶皱作用。褶皱作用与断坡密 切相关,褶皱发生在断坡形成之后。
显示定渐变为不明显
劈(节)理发 育状况
张节理
板劈理或褶劈理发 育
劈理发育程度降低 →
节理
变形性状 脆性
塑性、弹塑性

脆性
2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层:各推覆体或同一推覆体的不同
部位的变形强度、变形性状、应力状态和围压状态在垂向上的 变化规律。区域性逆冲推覆构造往往是长期多次活动形成的, 一次次逆冲作用形成的推覆体互相叠置形成推覆体堆垛。
在逆冲岩席推移过程中,从一个低层位断坪经断坡爬升到高层 位时,在断坡上形成以背斜为主的褶皱。这种背斜一般不对称(逆 冲方向的一翼——前翼陡、后翼缓);且多数无根(发育在逆冲岩 席中,消失于逆冲断层面之上)。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带中褶皱与断层关系,将褶皱作用分为三类:
断弯褶皱作用、断展褶皱作用、断滑褶皱作用
(4)侧断坡—走 向与逆冲方向一致, 走向滑动,剪应力 状态。
(5)斜断坡—走 向与逆冲方向斜交, 斜向滑动,剪切应 力状态。
二 双重逆冲构造 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
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层夹块(片)组合而成的构造。
双重逆冲构造结构(Duplex) 1. 组合:顶板逆冲断层—叠瓦式逆冲断层 —底板逆冲 断层。 2. 顶板逆冲断层: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向上趋近相互 连接,在顶部构成一条断层。 3. 底板逆冲断层: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向下趋近相互 连接,在底部构成一条断层。 4. 叠瓦式逆冲断层:位于顶板逆冲断层和底板逆冲断 层之间封闭块体内的‘S’形的逆冲断层,向上、下连接, 渐渐向顶、底版逆冲断层过度。 5. 断夹块:叠瓦式逆冲断层之间的透镜状岩块。 6. 叠瓦扇:向上没有连接成顶板断层的叠瓦式逆冲断 层。
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逆掩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 盘依次向同一方向向上逆冲,平面上构成叠瓦式。叠瓦式构 造常常表现为上陡下缓,各条断层向下常汇集成一条主断层。
叠瓦状逆冲断层系
2 背冲式逆冲断层:
背冲式逆冲断层组合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相背逆冲的逆 断层组成,两条或两组断层有共同的上(升)盘。对冲式断层 常与复背斜伴生,分别发育在背斜两翼,总体构成扇型。如 天山
三、反冲断层 在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
反的逆冲断层。 1. 两套逆冲方向相反的逆冲断层组合。 2. 多是前缘受阻,导致反向发育的结果。 3. 冲起构造—逆冲断层与反冲断层之间的部位,因挤压而向
上冲、隆起。 4. 构造三角带—反冲断层、后侧逆冲断层、底板断层限定区。
四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和分段
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老的逆冲断层之上,断层依次向后方 (腹地)扩展,增生在后缘。
3
2
1
前展式
1
2
3
后展式
第四节 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
逆冲推覆构造总有褶皱伴生,褶皱变形强烈而复杂,两者在几 何学上具有相关性,在成因上具有统一性。逆冲推覆引起褶皱的 观点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和认识。
第五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逆冲推覆构造规模巨大顺走向往往大于10公里,可达数 百至上千公里,宽可达数十至上百公里。
一 逆冲推覆位移和速率(运动学)
1 位移距离 1)一般估计,根带至锋代的距离为最小推覆距离。 2)作平衡剖面计算推覆距离。 2 位移方向 1)弓箭式原则。 2)地层由老到新的方向。 3)编制前断坡走向线图或断叉线图,取平均植,作垂线。 4)多数褶皱的倒向。 3 位移速率 目前尚不清楚,据对现代活动断层观察,参 板块运位移速率,认为年位移量为1-2厘米。但不平均。
3 对冲式逆掩 断层
由两条或两 组倾向相背、相 对逆冲的逆掩断 层组成,两条或 两组断层有共同 的下(降)盘。小 型的对冲式断层 常与背斜伴生; 而大型对冲式断 层常控制断陷 (前陆)盆地边界。
4 楔冲式断层 为一
套产状相近的逆断层和 正断层组合,由断层之 间的断片呈楔形体而故 名。它的发育与构造应 力场的改变有关。由挤 压-拉伸。
一 逆冲推覆与褶皱形成中的主导性问题
观点之一 褶皱作用引起逆冲推覆 Heim (1921) 研
究阿尔卑斯逆冲推覆构造时提出的观点。基本论点是强烈 的挤压引起岩层褶皱,褶皱变形由弱到强,在倒转翼的拐 点处因拉伸变薄而断裂,进而在断裂面上逆冲推覆,形成 褶皱推覆体。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一观点曾为构造地质学 家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