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逆冲推覆构造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逆断层及其组合形式

构造地质:逆断层及其组合形式

三、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三、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3)背冲式断层
背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断层组成,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 方向逆冲,一般自背斜核部向外撒开逆冲。
三、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二、逆冲推覆四川彭州逆冲推覆构造(据四川区测二队,1979) 图 映秀断裂与白石飞来峰的构造关系(据吴山,208) D- P, T1 为飞来峰; T3 x 和J 为原地系统; SM 为变质褶皱推覆体; Fy 为映秀断裂
逆断层及其组合型式
1 逆断层的特点 2 逆冲推覆构造 3 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构造地质学
逆断层及其组合型式
逆断层及其组合型式
1 逆断层的特点 2 逆冲推覆构造 3 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一、逆断层的特点
逆冲断层及拖曳褶皱(据张文高,2016)
逆断层及其组合型式
1 逆断层的特点 2 逆冲推覆构造 3 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二、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一般在30°左右或更小,位移量一般在数 公里以上。 推覆构造: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倾角极其平缓的巨大逆冲断层。 外来岩块:推覆构造的上盘。 原地岩块:推覆构造的下盘。
二、逆冲推覆构造
二、逆冲推覆构造
在剥蚀作用下,部分外来岩块可被剥蚀掉,局部地区露出 原地岩块。
构造窗:由上盘岩块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局部 露头。
在强烈的剥蚀作用下,外来岩块被大面积剥蚀,仅局部有 残留。
飞来峰:四周被断层环绕、孤立于大片下盘岩块之上的小 片上盘岩块。
图5-11 飞来峰和构造窗形成过程 (a)(b)为立体图 (c)为平面图
三、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逆断层可以单条发育,但更常见的是由走向相近的若 干条逆断层形成一定的组合型式产出。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研究方法和重要进展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研究方法和重要进展

2021/4/9
7
3、与碰撞造山作用和地体拼贴相关 的逆冲推覆构造
• 陆陆碰撞是造山作用之一,碰撞型造山构造的特 点表现为大型或巨型的逆冲推覆构造。
• 在地体拼贴过程中,总是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平挤 压,以致地体之间不仅存在断层,而且一般表现 为逆冲推覆。
• 地体间逆冲推覆构造的特点为:①规模大、变形 强、形态复杂甚至卷曲;②逆冲指向不像前陆逆 冲推覆构造那样具有稳定的方向。
2021/4/9
3
1、B型俯冲及其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
• B型俯冲是大洋板块在岛弧或火山弧外侧的 海沟中向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
• 与B型俯冲有关的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特点 是逆冲岩片中夹有洋壳组成的蛇绿岩套。
2021/4/9
4
1、B型俯冲及其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
中央阿留申海沟中B型俯冲引起的构造变形模式
16
5、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
• 生长地层 •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 逆冲作用中新生矿物测定变形年龄
2021/4/9
17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进展
• 自19世纪晚期以来,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 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在19世纪末期, 以研究造山带内逆冲推覆构造为中心,第 二次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陆褶皱 逆冲带为主题 。
2021/4/9
18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进展
• 前陆褶皱冲断带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几何特 征分析已趋向于定量化,对组合类型与演化时序 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展演化 模式取得新的认识,即遵循临界库伦楔模式;平 衡剖面技术在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应用已从二维平 衡与复原演进到三维平衡与复原;对造山带内带 结晶及底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亦有 较深的理解;对前陆褶皱冲断带与结晶基底逆冲 构造的相互关系及演化有新的认识。

逆冲推覆构造概述

逆冲推覆构造概述

逆冲推覆构造前言:对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自19世纪晚期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期间曾掀起过2次高潮,第一次在19世纪末期,以研究造山带内逆冲推覆构造为中心。

第二次在20世纪70-80年代,以研究前陆冲断带为中心,进入90年代,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已将造山带内结晶基底逆冲构造与造山带外带即前陆褶皱冲断带结合起来,不再区分成并不相关的2类构造带[1]。

逆冲推覆构造对于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的构造部位控制了矿床主、次矿体的产出和分布,为成矿流体的运移、聚集、沉淀提供了空间,成为某些金、铜、铅、锌等矿床的重要控矿要素。

区域性逆冲推覆构造是成矿前、成矿期还是成矿后的构造,其精细程度如何,是否具有控矿作用,如果是破矿作用,是否造成矿体的重复增大或隐伏、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找矿的效果[2]。

此外,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盆地(含油气盆地)中发育普遍,具有较好的油气聚集及保存条件,在生、储、盖层匹配较好的条件下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是我国未来的油气的勘探方向[3]。

近些年,逆冲推覆构造在煤田勘探中应用日益广泛,相继在安徽、河北、福建、河南及其他一些地区发现,根据前人在辽西彰武-黑山区对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发现,逆冲断层和伸展断层对煤层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逆冲断层常将含煤地层压在老地层之下。

逆冲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组合型式,对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4]。

因此,逆冲推覆构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成为能源矿产找寻取得突破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大型挤压构造。

主要产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大陆造山带与相邻沉积盆地的边界过渡地带,主动大路边缘弧前盆地构造带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

此外,压型沉积盆地内部也不同程度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

逆冲推覆构造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小于30º),位移在数千米以上。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等 • 建立褶皱冲断带增生楔力学模式 • 建立了薄皮构造体系
谢谢
感谢下 载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模式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内部变形和各种构造案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以下几种构造模式 •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 双重逆冲构造 • 冲断褶隆 • 反冲断层
1、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 由长而平的断坪与连接其间的短而陡的断坡交替构成 。 •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主要表现在逆冲作用的初期,随着地层的变形和构造的叠加,最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 造山带变形传递的应力 • 重力滑动 • 重力扩张 • 大陆板块向岛弧俯冲引起的表层逆冲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方法
• 平衡剖面技术 • 应变测量技术 • 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体之间的对比等方法
1、平衡剖面技术
• 是指剖面上的构造变形、变位通过几何准则复原起初剖面的技术。 • 它是一种研究模式,与未平衡的剖面相比,它满足了大量合理的限制条件,因此更接
2、双重逆冲构造
• 图2 双重逆冲构造
3、冲断褶隆
• 简称冲隆 • 是指逆冲岩席从一断坪经断坡爬升至更高层位断坪时,在断坡之上形成的顶部宽平的
箱状背斜或穹状褶皱。
4、反冲断层
• 指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次级逆冲断层。 • 它是逆冲岩席在前进滑动中因调节在断坡或锋缘前侧所受的阻抗而形成的。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研究 方法和重要进展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和组合类型分类
•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左右或更缓),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构造。 • 根据一个构造单元逆冲断层的组合及其逆冲方位,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大致包括
:单冲型、背冲型、对冲性和楔冲型。

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类型和方法

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类型和方法

逆 冲推 覆 构造 的高 潮 , 国构 造 地质 学界 8 年代 初 我 O 亦 汇入 这股 研 究逆 冲推覆 构 造 的潮 流 。在 这十多 二 十年 中逆 冲推 覆构 造 的研 究取 得 了突 破性 的进展 , 建立 了几何 学 、 运动 学和 动力 学模 式 , 特别是 在构 造 的关 键 地 区揭 露 了一 些逆 冲推 覆 构 造 系 , 为正 确认 识 区域 地 质 构造 和 地 壳结 构 奠 定 了基础 , 并在 实践
中取 得 了不错 的实效 。 以 下 结 合 国 内外 的有 关 研 究 资 料 , 逆 冲推 覆 对 构造 研 究 作几 个方 模可大 可 小 , 且多 呈 而 而
平 板状 产出 。 自从 美 国 在 落 基 山逆 断 层 发 现 Pn u w 油 田 ie e
版社.
[ ] 田玉 新 等. 交设计 在微 波 辐射 原油 脱水 中的 4 正 应 用 研 究 [] 化工 科 技 , 0 5 1 ( ) 3 ~ 3 . J. 2 0 ,3 1 :5 7
[ ] 李 燕城 . 7 水处 理试 验技 术 I] 中国 建筑 工业 出 - . J
版社.
1 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的影响 逆 冲推 覆 构造是 由逆 冲 断层 及其 上盘 推覆体 或 逆 冲岩 席组 合 而成 的构 造 。逆 冲 推覆构 造 不仅广 泛
[ ] 傅 大 放 , 海 锁 . 波 辐 射 的破 乳 实 验 研 究 2 吴 微 I] 中 国给水 排水 , 9 8 ( 4 : ~6 - . j 1 9 。0 ) 4 . 1 ] 牛 春 庆 .微 波分 离 技 术 处 理 乳 状 液 I - 国 外 - 3 -I J.
Ab t a t Cr d i e u so s a q i o l a e ip r ie s s e ,o c o n ft e d fe e c s o r d c n r a ・ s r c : u e o l m l i n i u t c mp i t d d s e sv y t m e c n a c u to h i r n e n p o u i g a e f e p ott n fs in e e au e x l i i a h o 。t mp r t r ,p e s r b u r d i ,t er p o e t s a s u t if r n l ,Cr d i wh c o t i a o r s u e a o tc u e o l h i r p ry i lo q ie d fe e ty u e ol ih c n a n

推覆构造

推覆构造

3.揳冲型: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断层和一套正 断层共同构成上宽下窄的揳状冲断体。一般产于 造山带与盆地之间和盆地内部。 如,湖南衡阳谭子山揳状冲断体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1、逆冲推覆构造的台阶式
断层面首先沿弱层发育, 形成顺层面的断坪,到一 定距离后斜向穿过强岩层 (阶梯状上升)到另一个 弱岩层,此时形成短的陡 倾斜断层面,称断坡。断 坡与断坪连结,就形成了 总体平缓的台阶状结构。 断坪:断层与上、下盘产 状平行的部位; 断坡:断层与上、下盘产 状相顶(不一致)部位 。
断坪
断坡
根据断坡与岩层产状的关系,断坡又分为上盘 断坡和下盘断坡。
上盘断坡:断层面与 下层面一致而切割上 盘岩层的位置; 下盘断坡:断层面与 上盘层面一致而切割 下盘岩层的位置
上盘断坡
下盘断坡
从平面上看。有前断坡、侧断坡和斜断坡。 前断坡:逆冲方向与断坡走向垂直,逆倾向滑 动,处于挤压状态; 侧断坡:逆冲方向 与断坡走向平行, 走向滑动,处于剪 应力状态; 斜断坡:逆冲方向 与断坡走向斜交, 斜向滑动,处于压 剪状态。
三、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性 大型逆冲断层常具分带性,即顺逆冲方向分为 根部(后缘带)、中带和前锋带(前缘带)。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分带性: 同一时代同一岩性,从根带到前锋,褶皱特 征、变质、变形强度等不同。
根带: 1. 产状变陡;2. 构造强化,劈理发育; 3.岩 系热活动,强烈糜棱岩化;4.分布有构造窗。 锋带: 1.产状变陡;2. 出现剧烈碎裂岩化;3.零星 分布着飞来峰; 4.前锋的前缘往往是与其它构造的分界线。
A
B
断滑褶皱作用-发 育的褶皱与断展褶皱 作用相似,产出于断 层终端,不同的是与 下伏逆冲断层的断坡 无关,是顺层滑脱的 结果(B)。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研究方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法和重要进展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和组合类型分类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 左右或更缓),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构造。 根据一个构造单元逆冲断层的组合及其逆 冲方位,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大致包 括:单冲型、背冲型、对冲性和楔冲型。
2、应变测量技术
根据变形岩石中各种应变标志物变形状态 的多种测量数据与其原始未变形状态比较, 定量给出构造变形区各点岩石的应变状态 。
3、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 地震法、电算法、 体之间的对比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地震法、电算法、 电镜法和推覆体之间的对比等方法
五、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进展
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 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 造山缩短量并检验构造解释 发现韧性推覆产生糜棱岩、混杂岩、花岗 岩三位一体的成岩作用和对矿产的控制作 用等 建立褶皱冲断带增生楔力学模式 建立了薄皮构造体系
谢谢
2、双重逆冲构造
图2 双重逆冲构造
3、冲断褶隆
简称冲隆 是指逆冲岩席从一断坪经断坡爬升至更高 层位断坪时,在断坡之上形成的顶部宽平 的箱状背斜或穹状褶皱。
4、反冲断层
指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 反的次级逆冲断层。 它是逆冲岩席在前进滑动中因调节在断坡 或锋缘前侧所受的阻抗而形成的。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
图1 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据朱志澄,1991) 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据朱志澄, a,b为单冲型; c,d为背冲型; e为对冲性 f为楔冲型 为单冲型; 为背冲型;
二、 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模式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内部变形和各种构造案 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以下几种构造模式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双重逆冲构造 冲断褶隆 反冲断层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运动学和驱动力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运动学和驱动力

该地区发生类似强烈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据沈正康等,2009)
汶川地震造成的 地表变形
约2m高的陡坎
图片来自网站
/htmlnews /2009/5/219541.html
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一小 学院内被断层错开的地面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力与孔隙压力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4. 双重逆冲构造
DT
MCT DT RT
MBT
双重逆冲构造举例
S
苏博喜马拉雅
5 MFT
0km
-5
-10
外 缘 带
锋带
达代尔图拉冲断席 中带
小喜马拉雅 根带
大喜马拉雅 青藏喜马拉雅 STDS
5 0km -5 -10 -15
后缘带
尼泊尔西部喜马拉雅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构造剖面
在中带发育双重逆冲构造
(剖面图据DeCelles等,1998)
请注意:双重逆冲构造在剖面上显示,而走滑断层体系中 发育的“走滑双重构造”则在平面上显示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
1.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
321
1
2
3
前展式
后展式
逆冲推覆构造的前展式与后展式扩展方式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
2. 逆冲推覆构造的位移和速率
龙门山断裂带平面图
茂县
理县 汶川
北川
江油
1万7千余人失踪。
绵阳
德阳
地震震级8.0级,震
都江堰
成都
源深度10~20km, 属于浅源地震
0 20 40km
汶川地震带构造图
图片来自网站/htmlnews/2009/5/219541.html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uctural Geology
Fault and faulting
思考与讨论题
• • • • 断层效应 怎样确定断层的形成时间? 简述Anderson断层应力模型。 现代活动断层的判别标志。
第六章 断层与断层作用
• 断层概论 • 断层作用 • 逆冲推覆构造 • 伸展构造 • 走向滑动断层
三成因
1-侧向水平挤压 • 要点:
– 侧向挤压——根部推动力 – 强烈缩短——巨大位移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
• 侧向水平挤压 • 问题:
– 推覆体的重力、巨大的推动力与长距离运移 – 为什么有的逆冲推覆构造带没有褶皱伴生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
2--重力滑动说 • 要点:
– – – – 重力存在——高度差异——位能出现 软弱层存在 低角度正断层 平卧翻卷褶皱形成
1-前展式(背驮式) (piggy-back thrust sequence):
每一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在逆冲断层的下面,依次向 逆冲方向(前陆)扩展。
2--后展式(上叠式) (break-back sequence): 每一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在逆冲断层的上 面,各逆冲岩席依次向逆冲来源方向(腹陆) 扩展。
一个小型逆冲断层的实例
2- 飞来峰、构造 窗—最小推覆距 离
3-断坡与断坪:
逆冲断层通常为台阶式,长而平缓为断坪,平行软弱 岩层发育;短而陡的部位为断坡,断坡以高角度切 割强硬岩层。
4-反冲断层(Back-thrust)与冲起构造(突发构造 pop up )
冲起构造:逆冲断层与反冲断层构成背冲式构造的汇合部位
•实例:嵩山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
3--重力扩展说(W. H. Bucher, 1956) • 要点:
–重力作用导致垂向压扁——降低高度 –岩石或岩体向静岩压力小的方向流动扩展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
4-孔隙液压的效应
• 要点:
–高孔隙液压对岩石起浮力作用 –降低上覆推覆岩块的有效重力 –减小推覆体与下伏岩块之间的摩擦力
思考、讨论题
1-逆冲推覆构造、断坡与断坪、飞来峰与构造窗、 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双重构造 2-绘图说明逆冲断层的扩展方式。 3-简要说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
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取得 重大进展的原因
–大规模位移与力学解释问题 –影响矿床或油气资源的分布—20世纪70年代 以来对于逆冲推覆体下油气资源的勘探。
(一)基本特征及术语
characteristics
1-逆冲推覆构造概念 (The concept of thrust fault) 低角度逆冲断层(<30O)和上盘推覆体组 成的构造,位移大于5km。 – 几百米的地层重叠
5-构造三角带( Triangle zone)
6-双重构造(Duplex)
(二)组合型式Thrust sequences
1-单冲型:由产状相近,向一个方向逆冲的数条逆冲断 层构成。 叠瓦状构造、叠瓦扇( Imbricate Fan)— —前导主叠瓦扇(Leading-edge Imbricate Fan)、尾叠 瓦扇( Trailing-edge Imbricate Fan )
前导叠瓦扇
尾叠瓦扇
(二)组合型式
Thrust sequences
2- 背冲型——自一个构造单元的中部分别向外缘逆 冲的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构成背冲型逆冲断层系。 同一应力场形成的。
(二)组合型式
Thrust sequences
3- 对冲型——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向着一个中心 相对逆冲。
(三)逆冲断层的扩展方式(Thrust propag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