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变形分析 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构造系统)
逆冲推覆构造概述

逆冲推覆构造概述逆冲推覆构造前言:对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自19世纪晚期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期间曾掀起过2次高潮,第一次在19世纪末期,以研究造山带内逆冲推覆构造为中心。
第二次在20世纪70-80年代,以研究前陆冲断带为中心,进入90年代,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已将造山带内结晶基底逆冲构造与造山带外带即前陆褶皱冲断带结合起来,不再区分成并不相关的2类构造带[1]。
逆冲推覆构造对于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的构造部位控制了矿床主、次矿体的产出和分布,为成矿流体的运移、聚集、沉淀提供了空间,成为某些金、铜、铅、锌等矿床的重要控矿要素。
区域性逆冲推覆构造是成矿前、成矿期还是成矿后的构造,其精细程度如何,是否具有控矿作用,如果是破矿作用,是否造成矿体的重复增大或隐伏、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找矿的效果[2]。
此外,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盆地(含油气盆地)中发育普遍,具有较好的油气聚集及保存条件,在生、储、盖层匹配较好的条件下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是我国未来的油气的勘探方向[3]。
近些年,逆冲推覆构造在煤田勘探中应用日益广泛,相继在安徽、河北、福建、河南及其他一些地区发现,根据前人在辽西彰武-黑山区对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发现,逆冲断层和伸展断层对煤层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逆冲断层常将含煤地层压在老地层之下。
逆冲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组合型式,对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4]。
因此,逆冲推覆构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成为能源矿产找寻取得突破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大型挤压构造。
主要产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大陆造山带与相邻沉积盆地的边界过渡地带,主动大路边缘弧前盆地构造带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
此外,压型沉积盆地内部也不同程度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
逆冲推覆构造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小于30o),位移在数千米以上。
01-04 变形分析 逆冲推覆构造(产出背景与形成机制)

波斯湾北部伊朗Zagros造山带
特提斯喜马拉雅新生代造山带
喜 India, Him, Pamir, Tarim, 马 Yunnan 1200x1800 拉 雅 造 山 带
An et al., 1999, Significant late Neogene east-west
古生代Appalachia造山带
5、逆冲构造系统形成的 临界楔形体模型(critical taper)
逆
冲 构 造 楔 形 体 结 构
后推力维持楔 形体的临界状 态或导致超临 界状态的产生; 剥蚀所用使楔 形体恢复临界 状态或楔角低 于临界状态
逆冲楔
形体演 化过程
第一讲 逆冲推覆构造
单一逆冲断层几何学 逆冲构造系统: 逆冲断层相关褶皱构造 逆冲断层扩展方式 逆冲断层的变形 逆冲断层形成机制 逆冲相关能源与资源矿产
向南的滑动构造
重 力 滑 动 构 造 发 育 过 程
重力滑动构造的构造要素
问
题
在大区域尺度范围内是否能够
满足重力滑动构造变形所需要 的地质条件?
(Gravitational spreading)
3、
重 力 扩 展
重力扩展作用的明蜡试验
后推力模式 重力滑动模式 重力扩展模式
上述模式中考虑问题的共同特点?
式
Gravitational sliding
长方形块体在自重下沿着倾角为的斜面下 滑时: =Sntan ntan=Sntan n=Sn-P=Sn (1-) (1-)tan= 即斜坡角取决于孔隙液压
河南嵩山重力滑动构造模型
向东北的滑动构造
向北的滑动构造
南 美 安 第 斯 山 东 部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和组合类型分类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 左右或更缓),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构造。 根据一个构造单元逆冲断层的组合及其逆 冲方位,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大致包 括:单冲型、背冲型、对冲性和楔冲型。
2、应变测量技术
根据变形岩石中各种应变标志物变形状态 的多种测量数据与其原始未变形状态比较, 定量给出构造变形区各点岩石的应变状态 。
3、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 地震法、电算法、 体之间的对比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地震法、电算法、 电镜法和推覆体之间的对比等方法
五、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进展
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 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 造山缩短量并检验构造解释 发现韧性推覆产生糜棱岩、混杂岩、花岗 岩三位一体的成岩作用和对矿产的控制作 用等 建立褶皱冲断带增生楔力学模式 建立了薄皮构造体系
谢谢
2、双重逆冲构造
图2 双重逆冲构造
3、冲断褶隆
简称冲隆 是指逆冲岩席从一断坪经断坡爬升至更高 层位断坪时,在断坡之上形成的顶部宽平 的箱状背斜或穹状褶皱。
4、反冲断层
指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 反的次级逆冲断层。 它是逆冲岩席在前进滑动中因调节在断坡 或锋缘前侧所受的阻抗而形成的。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
图1 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据朱志澄,1991) 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据朱志澄, a,b为单冲型; c,d为背冲型; e为对冲性 f为楔冲型 为单冲型; 为背冲型;
二、 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模式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内部变形和各种构造案 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以下几种构造模式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双重逆冲构造 冲断褶隆 反冲断层
第13章 逆冲推覆构造

大 巴 山 构 造 变 形 模 式 平 面 图
第一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叠瓦状断层(imbricate fault):产状相近的若干条逆冲
断层成束产出,一条条产状相近并向同一方向逆冲的断
层样式。逆冲断层系最具代表性的组合型式。
叠瓦冲断结构
铁溪—观音堂段平衡地质剖面 (1:500 000)
通南巴NE地震测线冲起构造(tnb-ne-99-221)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和分段
水平分带:沿逆冲方向,可划分为根带、中带、锋带 三个主变形带,以及后缘带和外缘带。
Jia et al., 2006
Jia et al., 2006
第三节 逆冲推覆构造扩展
前展式或背驮式(Piggyback Propagation):扩展方向自腹陆向前陆。 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逆冲断层的下面,各逆冲岩席依次向前
位移速率:1~2 cm/a
第六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背景 及其
与滑覆和岩浆活动的关系
一、各类构造单元中的逆冲推覆构造
1.板块俯带的逆冲推覆构造
2.大陆盆山过渡带逆冲推覆构造
3.大陆碰撞带的逆冲推覆构造
4.挤压盆地内部的逆冲推覆构造
张岳桥等,2012
Takano et al., 2013
Jia et al., 2006
7)变形层次
推覆、滑覆与岩浆活动的关系:
逆冲推覆—岩浆侵入—滑覆
第十三章
逆冲推覆构造
一、组合型式 二、几何结构 三、扩展方式 四、运动学和动力学
逆冲推覆构造( Thrust Structures ):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 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挤压构造。 大陆造山带与相邻沉积盆地的边界过渡带、主动大陆弧前构造带、 压性沉积盆地内部。
逆冲推覆构1

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于19世纪晚期掀起了第一次研究高潮。
本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在南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前陆下发现大逆冲断层并延伸到兰岭之下以后,又再度激起了地质学家研究逆冲推覆构造的热情。
基本概念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于19世纪晚期掀起了第一次研究高潮。
本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COCORP(大陆反射剖面协调组织)在南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前陆下发现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并延伸到兰岭之下以后,又再度激起了地质学家研究逆冲推覆构造的热情。
这次研究,一方面确定了前陆构造是一种薄皮构造,对寻找油气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另一方面也对论证岩石圈层结构和区域构造的发展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近年来,逆冲推覆构造研究有很大进展,认识到这类构造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回到顶部>构造样式二、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逆冲断层虽然可以单条产出,但是更为常见的是产状相近的若干条逆冲断层成束产出。
根据一个构造单元中逆冲断层的排列组合及其逆冲方位,可以分为单冲型、背冲型、对冲型和楔冲型。
1、单冲型产状相近、逆冲方向相同的逆冲断层组构成,据叠瓦式结构。
叠瓦式逆冲断层系中各条断层的倾向一致,间距和规模大致相同(下图左)。
2、背冲型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中形成、分别向外侧逆冲的二套叠瓦式逆冲断层。
大型背冲式逆冲断层常与造山带复背斜共同产出。
很多造山带的前缘发育一系列倾向造山带根部的逆冲断层系,向前陆方向逆冲,造山带的后缘发育与之类似的断层系,但断层产状与之相反,向后陆逆冲,总体构成造山带的扇形结构(下图右)。
单冲叠瓦式逆冲断层背冲型逆冲断层3、对冲型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相向逆冲。
对冲型逆冲断层常与盆地伴生,自盆地两缘向盆地中心逆冲。
江西萍乐凹陷西段对冲型构造(据朱志澄等1990)4、楔冲型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断层和一套正断层共同构成上宽下窄的楔状冲断体。
这种型式的逆冲断层一般产于盆地之中或两个盆地之间。
楔冲型逆冲断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十一章逆冲推覆构造1

构造三角带(Triangle zone)逆冲断层、反冲断层和底 板逆冲断层三角围成的部位,即构成变形的构造三角带。
六、逆冲推覆构造分带
逆冲推覆构造分带特征
根带 应力状 态 次级断 层 次级褶 皱 构造定 向 劈理 变形习 性 挤压 高角度逆断层 中带 单剪 叠瓦式及双冲式 锋带 挤压 反冲构造
一、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历史和现状
作为推覆构造研究的开端,应推艾谢尔 (A.Escher)。 1840年 在阿尔卑斯发现的推 覆。他发现近水平的二叠系维卡诺组火山岩 盖在含货币虫的始新统复理石层之上。 Gralus 推覆体 Nappe。 1885 年 Lapworth 研 究 了 苏 格 兰 的 莫 因 Moine冲断层 Thrust。
第十一章 逆冲推覆构造
北京怀柔汤河口逆冲断层构造
第一节、研究历史简述及基本概念
自19世纪中前期发现第一条逆冲断层 以来的一百年间,逆冲推覆构造一直是 构造地质学家的研究重要对象,并于1 9世纪末期掀起了第一次研究高潮。随 着研究进展,人们对这类构造的几何特 征、形成机制、发育演化以及产生背景 诸方面有了深入全面认识。尤其自70 年代中期,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进入高潮。
我国1980年,长庆石油局翻译了此 理论。 80年代初,我国石油地质学家在新 疆克拉玛依的克乌断裂带下扩大了 油田,找油到得了重大突破。
• 二、基本概念 • Reverse fault 逆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上升,无 或只有很小的走滑位移分量,倾角通常<45°。 • (逆)冲断层thrust:低角度逆断层( <45°)。 在挤压造山带外带的浅层次的沉积岩中特别发育 而且常常看来是这些地区中首先形成的主要构造。 如北美西海岸的落基山的前陆冲断褶皱带 (foreland thrust-fold belt)和美国东部的 applachian的谷岭区的前陆冲断带。
逆 冲 推 覆 构 造

逆 冲 推 覆 构 造
第一节、基本概念
逆冲断层:广义指上盘相对下盘上升,较老的岩层逆冲到较新 的岩层之上的断层,由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现一般指低角 度(倾角低于30度)的大规模逆断层。 推覆体:经远距离位移的规模巨大的近水平或平卧褶皱岩席, 也称外来体或逆冲席体。是逆冲断层的上盘。 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和推覆体组成的一种挤压性构造, 通称逆冲推覆体系,是造山带中最常见的构造现象。 (外来体,原地系,根带)
第三节、 断层面对上盘褶皱构造的控制
一、断弯褶皱
逆冲席体沿阶梯状断层面运动时在断层的弯曲部位被迫 发生的弯曲。弯曲的形态被动反映其下断层形态,褶皱翼部 位于上、下盘断坡之上,转折端位于断坪之上,常形成平顶 的背斜或箱状褶皱,称为褶隆。 tgθ = sin2α /(2+cos2α )
αα
θ
二、断层扩展褶皱
六、构造三角带
在反向逆冲断层与其后侧的逆冲断层汇聚部位,形成以反冲断层、分支逆 冲断层和底部拆离断层限定的三角带,其构造变形十分强烈。
第四节、 逆冲断层系
一、逆冲序列:
逆冲断层沿底部拆离断层运动,并切断强硬层向上扩展,这种 向上切断强硬层并与底部拆离断层相连的断层称为分支断,断 层活动中往往是依次发育许多分支断层,形成逆冲断层系。 逆冲断层中分支断层 形成的先后顺序称为逆冲 序列,可分为三类: 1.背驮式或前展式:每一 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 逆冲断层的下面,各逆冲 岩席依次向逆冲方向或前 陆扩展,并增生在前进中 的逆冲岩席的前锋。
第五节、平衡剖面
平衡剖面:将剖面中的变形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原理和方法全部 复原的剖面。也就是将变形(褶皱、断层)的剖 面恢复到变形前的原始状态。 基本原则是沉积岩原始状态为水平产状。
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最近又仔细研究了下逆冲推覆构造,有了新发现。
这逆冲推覆构造啊,首先它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不同岩层之间的不正常排列关系。
我就一直观察那些岩石层,有时候就发现怎么有些老的岩层会跑到新的岩层上面去呢,这让我想了很久。
后来才明白,这就是逆冲推覆构造捣的鬼。
你就好比你搭积木,正常是一块一块按顺序搭,新的在上面,但这个构造就像是把下面的老积木突然给推到上面去了。
在观察这种构造的时候,我还特别留意到它有个构造面,这个构造面真的很特别。
就像两个原本不应该在一起的地层之间隔了一道线一样。
这个构造面往往是倾斜的,我一开始的时候还不确定自己观察得对不对,反复看了好多标本和实际的地质露头呢。
我当时就想,这倾斜的构造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后来查阅资料和跟同行讨论后,好像是因为巨大的水平挤压力量才让地层沿着这个面发生了那样的错动。
还有呢,逆冲推覆构造常常是一大片一大片地出现,不是说就一小块地方这样。
我在野外观察的时候,沿着山脉走,能看到一大段都是这种构造的体现。
就如同排队,不是一两个人站错位置,而是一群人整体错位了。
而且它还可能出现叠瓦状的排列,就像屋顶上的瓦一片片叠着,只不过是岩石层在地下这样的叠着,这都是因为多次的逆冲运动造成的,这个我开始的时候光从理论上看真的很难理解,但是到实地看了一个类似的地质结构后,算是彻底搞明白了。
它的断层面还具有一定的擦痕和阶步呢。
擦痕就好像有人用大力气硬拖着一样东西在地上走留下的痕迹,而阶步呢,就像是楼梯的台阶似的,一节一节的。
不过这个特征还不太好观察,有时候会被一些后来的地质作用给破坏或者覆盖掉,我就有好几次看错的经历,以为没有这些擦痕和阶步,结果再仔细清扫一下表面,调整一下光的角度就发现了。
逆冲推覆构造在野外还经常伴随着一些次生构造。
就像你搬东西后,周围那些小物件被弄乱的感觉一样。
周围的岩石可能出现褶皱啊或者小型的断层什么的。
比如说那个牵引褶皱,就像是被拉着走的布起的褶子一样,朝着逆冲的方向弯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g.
Moine Thrust 中的 双重逆冲构造立体图解
北美西部落基山前陆逆冲带
Lewis Thrust 中的双重逆冲构造
e.g.
Alaska Brooks山东段
造山带地壳尺度双重构造
e.g.
青藏高原南北向构造剖面
5、双重构造形成机制
5.1 平顶双重逆冲构造形成模式
5.2 非平顶状双重构造形成模式
关于三角带的另外一种观点 An alternative opinion on “Triangle Zone”
Peter Jones, 1996, Triangle zone geometry, terminology and kinematics.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Vol.44, No2, 139152
4、逆冲构造一Βιβλιοθήκη 构造效应近水平、正常层序的沉积盖层中发育的逆 冲断层,总是将较老的(相对较深层次的) 岩层推掩到较新的(相对较浅层次的)岩 层之上。
造成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的缩短以及在垂向 上的加厚
二、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简史
1、野外地质学家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Weiss, 1826, Dresden, Germany, Precambrian granites overlie Cretaceous strata cross a fault contact
(前寒武纪的花岗岩以断层接触的方式覆盖在白垩纪地层之上)
Arnold Escher von der Linth (1830-40s)在 Swiss Alps 的Aar地块发现近水平的二叠系维卡诺组 火山岩盖在含货币虫的始新统复理石层之上。 识别出 了Gralus 推覆体 (Nappe)。 M. Safford(1856)在美国东部Tennessee识别出了 Appalachian的逆冲断层
第一节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几何学
一、单一逆冲断层的几何学特征
二、一系列逆冲断层发育时所组成的逆冲 推覆构造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1)
R. H. W. Butler, 1982, The terminology in thrust zon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Vol. 4, p. 239-245 ( R. W. H. 巴特勒 ,逆冲 断层带的构造术语,《国 外地质科技》, 1983(5) : 34-43)
楔入作用产生的被动顶板双冲构造
2、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THRUST SYSTEM)
逆冲断层系统构造组合型式
冲起构造(pop-up)
断层三角带(triangle zone) 叠瓦状断层系或叠瓦扇(imbricate fan)
双重(冲)构造(duplex)
Ken McClay 1992
R. H. W. Butler, 1982, The terminology in thrust zon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v. 4, p. 239-245.
R. W. H. 巴特勒 ,逆冲断层带的构造术语,《国外地质科技》, 1983(5) :34-43,
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1979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逆 冲推覆构造会议,1981年出版了《Thrsut and Nappe Tectonics》 1989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二届国际逆冲推 覆构造会议,1992年出版了《Thrust Tectonics》 1999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三届国际逆冲推 覆构造会议,2004年出版了AAPG Memoir 82 专题论文集
contractional fault with primarily dip-slip reverse movement.
3、逆冲推覆构造
是由逆冲断层 (thrust fault)及其上盘 推覆体 (nappe) 或逆冲岩席(thrust sheet) 组合而成的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涉及 两个基本参数,即断层面倾角(<30)和 推覆体位移距离(>5㎞)。
厚5—15km的外来岩席,自东南向北西推移,逆冲 距离达260km。
工业意义
1975年美国地质学家在落基山的逆冲断 层带发现了派恩维尤( Pineview=松景) 油田,轰动了美国石油地质界。 1980年代初,我国石油地质学家在新疆 克拉玛依的克-乌断裂带下也发现并扩 大了石油储量,找油到得了重大突破。
2、岩石(材料)力学学者的质疑与否定
岩石的强度不足以抗拒使岩席运移所需要 的应力
3、新技术应用后的重大发现
1974年,美国成立了大陆反射剖面协调组织COCORP,发现 在由前寒武纪 Piedmont 岩系 组成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兰岭之 下,发育一条巨大的近水平的(≤3)断层构造, 沿着它前寒 武纪地层逆于古生代地层之上。
2、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逆冲断层系统构造组合型式
冲起构造(pop-up)
断层三角带(triangle zone) 叠瓦状断层系或叠瓦扇(imbricate fan)
双重(冲)构造(duplex)
重要参考文献
Boyer,
S. E. & Elliott, D. 1982, Thrust System. AAPG Bulletin, Vol.66: 1196-1230 【S. E. 博耶 、D. 埃利奥特,逆冲 断层系统,《国外地质科技》, 1985(4):58-88.】
2-1 冲起构造(pop-up)
反冲断层(back-thrust)发育在主要逆冲断层的上盘
冲起构造平面图
Madison range, Montana Foreland fold and thrust belt
冲起构造剖面图
Crustal-scale pop-up structure in cratonic lithosphere: DOBR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study of the Donbas fold belt, Ukraine
( 中国学者应用本概念 时存在的误解与问题)
根据断层与上下盘地层的相互关系
对断坪、断坡的分类
上盘断坡
下盘断坡 下盘断坪
根据与逆冲方向相互关系所进行的
断坡分类(立体图解)
前缘断坡
侧向断坡
斜向断坡
美国东部Appalachia 造山带 Pine Mountain Thrust Sheet 断坡的平面图式
1、根据连接断层产状划 分的逆冲双重构造的类型 腹陆倾斜双重构造
双重构造
背形堆垛构造
前陆倾斜双重构造
2、双重构造形态类型
背形堆垛
e.g.
3、层间滑动产生的小型双重(冲)构造)
e.g.
河北兴隆县方框子沟 小型逆冲双重逆冲构造
e.g.
双重(冲)构造
弯滑褶
皱构造 中产生 的双重 构造
不同尺度双重构造的形似几何学形态
三角带的形成过程
Deformation process of a triangle zone The roof thrust (=back thrust) is passive totally)
2-3 逆冲叠瓦扇(imbricate fan)
一系列产状大体一致、运动方向相同的逆冲断层所组成的
逆冲叠瓦扇
前言:基本概念与研究简史
一、基本概念
1、逆断层(Reverse fault) :上盘相对于下盘上 升,无或只有很小的走滑位移分量,倾角通常< 45°。
2、逆冲断层(thrust,thrust fault):低角度逆断层 ( <30°)。A shallowly to moderately dipping (<30°)
1850s, Charles Lapworth 【Her Majesty’s Geological Survey】研究了苏格兰西北部 Assynt发现了Moine(莫因)冲断层 。帐篷 搭在Knockan Crag,位于断层下盘。 B.N. Peach, J. Horne, C. T. Clough and H. M. Cadell试图通过填图工作否定沿着断层可 以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的发现和认识。 1884年 发表了填图和研究成果,证明了沿着 Moine逆冲断层至少发生了16km的水平位移。
R. H. W. Butler
主要参考文献(2)
K.R. McClay, 1992, Glossary of thrust tectonics terms.《Thrust Tectonics》, Chapman Hall,419-433
Ken McClay
1、 单一逆冲断层的几何学结构
断坪( flat ) = 平 行于被切地层的 部分 断坡 (ramp)=与 被切地层截切的 部分
4、区域尺度双重构造实例
英国Moine逆冲带 北美西部科第勒拉造山带前陆褶皱逆冲带 Liews逆冲构造与McConnell逆冲构造 美国阿拉斯加Brooks山东段地壳尺度的双 重构造 青藏高原
e.g.
Mione Thrust in Scotland
e.g.
A Duplex Structure in the Scotland Moine Thrust Belt
形成三角带构造的“楔入构造”运动学模 式
Kinema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a triangle zone: “wedging tectonics”
低楔角三角带构造
Low-taper triangle 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