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地质构造学课件 第十章 逆冲推覆构造

(下盘)断坪
(上盘)断坪
2.前断坡、侧断坡和斜断坡: 根据逆冲方向与断坡方位关系划分:
1)前断坡:走向与逆冲方向近垂直的断坡,主要特征是断层 面发育逆冲擦痕。
2)侧断坡:走向与逆冲方向近平行,断层面上发育近走向或 斜向擦痕。
3)斜断坡:是前断坡与侧断坡的连接部分,斜向擦痕发育。
四、端线与盲断层
端线:位移等于零的边界。侵蚀后的平面上表现为两端点。 盲断层:未出露原地表的断层,位移消失在地下。盲断层的
逆冲席体沿阶梯状断层面运动时在断层的弯曲部位被迫 发生的弯曲。弯曲的形态被动反映其下断层形态,褶皱翼部 位于上、下盘断坡之上,转折端位于断坪之上,常形成平顶 的背斜或箱状褶皱,称为褶隆。
tgθ= sin2α/(2+cos2α)
αα
θ
二、断层扩展褶皱
正在形成的逆冲断坡端线部 位形成的褶皱。端线以下部分岩 层缩短,端线以上未断部分通过 褶皱缩短以调节上下的不一致。 这类褶皱一般不对称,前翼很陡 (直立-倒转)。
三、滑脱褶皱(侏罗山式褶皱)
直接位于滑脱面(断坪)上的褶皱。这种褶皱机制需要很 软弱的滑离层,如膏盐层等。褶皱的主要特征是两翼陡立,平 顶或尖顶,核部常为最老的软弱层。
四、背(反)冲断层
逆冲席体沿拆离面运动受阻、沿断坡上升要求很大的侧向挤压力, 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可形成与断坡共轭的背冲断层,因其与总体逆冲 方向相反,故又称反冲断层。
2.双重构造 由底部主断层分支出若干分支断层形成叠瓦状断层,
每个分支断层向上再次合并于一个主(断层)滑动面,底 部主断层称为底板断层,上部主断层称为顶板断层,这种 由顶、底板及其间叠瓦状断层形成的构造称为双重构造。
底板断层、顶板断层、分支断层、马石(断夹块)
第十三章 逆冲推覆构造

第二节、前陆逆冲带的构造特征
一、造山带的基本结构
二、底部拆离断层(滑脱面)
逆冲断层活动时常沿前陆盆地中的软弱岩层、特别是 盖层-基底界面滑动,形成的逆冲推覆体系的底部主断层 面。底部主断层之上则发育众多叠瓦状断层,称为分支断 层。
三、阶梯形断层面
逆冲断层沿断层面 滑动时会使断层上盘的 地层缩短,当缩短量达 到一定量时,逆冲断层 常要切断强硬层向上扩 展,遇到新的软弱层再 沿其滑动,结果形成阶 梯状的断层面。
正在形成的逆冲断坡端线部 位形成的褶皱。端线以下部分岩 层缩短,端线以上未断部分通过 褶皱缩短以调节上下的不一致。 这类褶皱一般不对称,前翼很陡 (直立-倒转)。
三、滑脱褶皱(侏罗山式褶皱)
直接位于滑脱面(断坪)上的褶皱。这种褶皱机制需要很 软弱的滑离层,如膏盐层等。褶皱的主要特征是两翼陡立,平 顶或尖顶,核部常为最老的软弱层。
第 十一 章
逆冲推覆构造
Red Spring Thrust, Nevada
Paleozoic
J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ssic
Photo from Ryan Petterson, Caltech
Types of Dip-Slip Faults
• Reverse faults
– Hanging wall block moves up relative to the footwall block – Reverse faults have dips greater than 45o and thrust faults have dips less then 45o – Accommodate shortening of the crust – Strong compressional forces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研究方法和重要进展

2021/4/9
7
3、与碰撞造山作用和地体拼贴相关 的逆冲推覆构造
• 陆陆碰撞是造山作用之一,碰撞型造山构造的特 点表现为大型或巨型的逆冲推覆构造。
• 在地体拼贴过程中,总是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平挤 压,以致地体之间不仅存在断层,而且一般表现 为逆冲推覆。
• 地体间逆冲推覆构造的特点为:①规模大、变形 强、形态复杂甚至卷曲;②逆冲指向不像前陆逆 冲推覆构造那样具有稳定的方向。
2021/4/9
3
1、B型俯冲及其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
• B型俯冲是大洋板块在岛弧或火山弧外侧的 海沟中向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
• 与B型俯冲有关的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特点 是逆冲岩片中夹有洋壳组成的蛇绿岩套。
2021/4/9
4
1、B型俯冲及其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
中央阿留申海沟中B型俯冲引起的构造变形模式
16
5、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
• 生长地层 •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 逆冲作用中新生矿物测定变形年龄
2021/4/9
17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进展
• 自19世纪晚期以来,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 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在19世纪末期, 以研究造山带内逆冲推覆构造为中心,第 二次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陆褶皱 逆冲带为主题 。
2021/4/9
18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进展
• 前陆褶皱冲断带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几何特 征分析已趋向于定量化,对组合类型与演化时序 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展演化 模式取得新的认识,即遵循临界库伦楔模式;平 衡剖面技术在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应用已从二维平 衡与复原演进到三维平衡与复原;对造山带内带 结晶及底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亦有 较深的理解;对前陆褶皱冲断带与结晶基底逆冲 构造的相互关系及演化有新的认识。
逆冲推覆构造概述

逆冲推覆构造前言:对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自19世纪晚期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期间曾掀起过2次高潮,第一次在19世纪末期,以研究造山带内逆冲推覆构造为中心。
第二次在20世纪70-80年代,以研究前陆冲断带为中心,进入90年代,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已将造山带内结晶基底逆冲构造与造山带外带即前陆褶皱冲断带结合起来,不再区分成并不相关的2类构造带[1]。
逆冲推覆构造对于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的构造部位控制了矿床主、次矿体的产出和分布,为成矿流体的运移、聚集、沉淀提供了空间,成为某些金、铜、铅、锌等矿床的重要控矿要素。
区域性逆冲推覆构造是成矿前、成矿期还是成矿后的构造,其精细程度如何,是否具有控矿作用,如果是破矿作用,是否造成矿体的重复增大或隐伏、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找矿的效果[2]。
此外,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盆地(含油气盆地)中发育普遍,具有较好的油气聚集及保存条件,在生、储、盖层匹配较好的条件下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是我国未来的油气的勘探方向[3]。
近些年,逆冲推覆构造在煤田勘探中应用日益广泛,相继在安徽、河北、福建、河南及其他一些地区发现,根据前人在辽西彰武-黑山区对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发现,逆冲断层和伸展断层对煤层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逆冲断层常将含煤地层压在老地层之下。
逆冲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组合型式,对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4]。
因此,逆冲推覆构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成为能源矿产找寻取得突破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大型挤压构造。
主要产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大陆造山带与相邻沉积盆地的边界过渡地带,主动大路边缘弧前盆地构造带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
此外,压型沉积盆地内部也不同程度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
逆冲推覆构造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小于30º),位移在数千米以上。
武夷山西麓赣南东北部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运动程序探讨

武夷山西麓赣南东北部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运动程序探讨周仁元摘要:武夷山西麓赣南东北部地区的于山构造带中,广泛发育印支——燕山期的推覆构造。
推覆构造由一系列逆冲断层(带)及所夹岩片组成。
推覆面倾向南东,由东南向西北推覆,构成上叠式逆冲系,并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构造窗和飞来峰。
本文扼要阐述各逆冲推覆断层(带)的地质依据特征,并对推覆构造的运动程序作一初步探讨。
本文的推覆构造具准原地属性。
关键词:逆冲断层,推覆构造,背负式裂陷盆地,运动程序,武夷山西麓,赣南。
1.前言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国际岩石圈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GT)在全球实施以及我国1/5万区调的展开,我国与世界同步兴起了研究推覆构造的热潮。
大量的区调、地球物理、地学大断面资料表明,我国存在多期次、多层次、多类型的推覆构造是不容置疑的事实【1】。
南华活动带中的武夷山xi则,广泛发育逆冲推麓xi覆构造。
我校地质队近年来,运用多种遥感资料的宏观解译和野外调研,在武夷山西麓赣南东北部地区首次发现一系列推覆构造。
作者就区内推覆构造的特征作一客观叙述,并对推覆构造运动程序等地质问题,阐述个人见解。
撰写此文,引用了我队部分基础资料①。
文中不妥之处,实为难免,祈请同仁赐教。
2.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区地处南华活动带武夷山构造带的西侧,鹰潭——安远、南城——大余深断裂构成的“入字型”构造夹持的地段燕山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于山构造带中。
研究区现已查明的推覆构造,主要分布在于都仙下、银坑、宁都黄贯一带,并分别往西南、东北二端外延,规模较大,纵向延伸80公里以上,波及宽度近30公里。
由九条舒缓波状犁式逆冲断层及所夹岩片构成上叠式逆冲系【2】,呈北东——北北东平行展布(图1)。
推覆断面倾向南东——南东东,自东南向西北推覆,并形成一系列构造窗口和飞来峰(图1、图2)。
兹责要叙述与后:2.1马安——忠洲逆冲推断层(Ⅰ、Ⅱ)由二条逆冲推覆断层及所夹岩片断续分布在逆冲推覆系统的北界马安——忠洲一带。
湖北随州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2
资 源环 境 与 工 程
A u 、A g 在 中带一 2及 中带一 3中趋 于浓集。在 外来 系统 中,距 离主逆 掩推 覆 剪切 面 0 . 2~1 . 4 k m 范围 内,A u
浓 集 程 度 非常 明 显 ,是 成 矿 的 有 利 构 造 部 位 。
关键词 :逆 中 推覆 构造 ;控 矿构造 ;化学地球动 力学;湖 北随州
中带 : 位 于青 苔 、 倒峡 、 高 城 一 带 。断 层 常 分 叉 构 成 叠瓦 扇 , 断 面上 陡下 缓 , 交 汇 于逆 冲 推 覆 构 造 面上 , 倾 向根带 方 向 ( 图 2) 。韧性 、 韧脆性 、 脆 性 剪 切 带 发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 9— 2 5 ; 改 回 日期 :2 0 1 2—1 0一l O
图1 湖北 省 随 州 市 北 部 地 区地 质 略 图
F i g . 1 G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ma p o f S u i z h o u, Hu b e i p r o v i n c e
1 . 白垩 纪胡 岗组 ; 2 . 上 二 震 旦 统 尚家 店 组 ; 3 . 下震旦统过路 湾组; 4 . 下 元 古 界柳 林 组 ; 5 . 燕 山 期 花 岗岩 ; 6 . 地质界线 ; 7 . 角度不整合界线; 8 . 混 合 岩 化 接 触 界线 ; 9 . 实 测逆 断层 ; l 0 . 实 测 正 断层 ; 1 1 . 推测断层 ; 1 2 . 推 测 平 移 断层 ; 1 3 . 隐伏 断层 ; 1 4 . 韧性 剪切 带 ; 1 5 . 层 理产 状 ; 1 6 . 片理 产状 ; 1 7 . 片麻 理产 状 。
9逆冲推覆构造

STDS
5 MFT
0km
DT
5 0km
-5
-5
-10
外 缘 带
锋带
中带
根带
-10 -15
后缘带
尼泊尔西部喜拉雅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构造剖面
用以说明沿冲断方向的分带性
3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2. 逆冲推覆构造沿冲断方向的分带性
逆冲推覆构造各带变形特征表
4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3. 反冲断层
7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1. 叠瓦式:一系列逆冲断片上下叠置
叠瓦状逆冲断层系
2. 背冲式 3. 对冲式
8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4. 双重逆冲构造
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 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成。
断夹块中岩层呈膝折状弯曲 顶板逆冲断层
底板逆冲断层
断夹块中岩层呈拉长的背斜-向斜对
反冲断层
北美阿尔伯达山前的反冲断层及其三角带构造
三角带构造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5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3. 反冲断层
北美阿尔伯达山前反冲断层
阿尔伯达山前罗布气田区罗布地震解释剖面
示反冲断层与三角带构造
6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4. 飞来峰与构造窗
冲断层
飞来峰
逆冲推覆断层与飞来峰构造示意图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力与孔隙压力
主要是水平推挤
力,重力也起一
定的作用。
后推力模式
造
异常孔隙压力 山
前
带
陆
对大规模的推
重力滑动模式
覆运动起着类
似传送带的作 用。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和组合类型分类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 左右或更缓),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构造。 根据一个构造单元逆冲断层的组合及其逆 冲方位,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大致包 括:单冲型、背冲型、对冲性和楔冲型。
2、应变测量技术
根据变形岩石中各种应变标志物变形状态 的多种测量数据与其原始未变形状态比较, 定量给出构造变形区各点岩石的应变状态 。
3、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 地震法、电算法、 体之间的对比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地震法、电算法、 电镜法和推覆体之间的对比等方法
五、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进展
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 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 造山缩短量并检验构造解释 发现韧性推覆产生糜棱岩、混杂岩、花岗 岩三位一体的成岩作用和对矿产的控制作 用等 建立褶皱冲断带增生楔力学模式 建立了薄皮构造体系
谢谢
2、双重逆冲构造
图2 双重逆冲构造
3、冲断褶隆
简称冲隆 是指逆冲岩席从一断坪经断坡爬升至更高 层位断坪时,在断坡之上形成的顶部宽平 的箱状背斜或穹状褶皱。
4、反冲断层
指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 反的次级逆冲断层。 它是逆冲岩席在前进滑动中因调节在断坡 或锋缘前侧所受的阻抗而形成的。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
图1 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据朱志澄,1991) 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据朱志澄, a,b为单冲型; c,d为背冲型; e为对冲性 f为楔冲型 为单冲型; 为背冲型;
二、 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模式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内部变形和各种构造案 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以下几种构造模式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双重逆冲构造 冲断褶隆 反冲断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感谢下 载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模式
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内部变形和各种构造案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以下几种构造模式 •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 双重逆冲构造 • 冲断褶隆 • 反冲断层
1、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
• 由长而平的断坪与连接其间的短而陡的断坡交替构成 。 • 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主要表现在逆冲作用的初期,随着地层的变形和构造的叠加,最
三、逆冲推覆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 造山带变形传递的应力 • 重力滑动 • 重力扩张 • 大陆板块向岛弧俯冲引起的表层逆冲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方法
• 平衡剖面技术 • 应变测量技术 • 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体之间的对比等方法
1、平衡剖面技术
• 是指剖面上的构造变形、变位通过几何准则复原起初剖面的技术。 • 它是一种研究模式,与未平衡的剖面相比,它满足了大量合理的限制条件,因此更接
2、双重逆冲构造
• 图2 双重逆冲构造
3、冲断褶隆
• 简称冲隆 • 是指逆冲岩席从一断坪经断坡爬升至更高层位断坪时,在断坡之上形成的顶部宽平的
箱状背斜或穹状褶皱。
4、反冲断层
• 指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次级逆冲断层。 • 它是逆冲岩席在前进滑动中因调节在断坡或锋缘前侧所受的阻抗而形成的。
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研究 方法和重要进展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概念和组合类型分类
• 逆冲推覆构造是断层倾角较小(一般在30°左右或更缓),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构造。 • 根据一个构造单元逆冲断层的组合及其逆冲方位,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大致包括
:单冲型、背冲型、对冲性和楔冲型。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类型
图1 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据朱志澄,1991) a,b为单冲型; c,d为背冲型; e为对冲性 f为楔冲型
初面貌就会改变而失去最初面貌。
2、双重逆冲构造
• 由顶板逆冲断层和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块组成。 • 顶板逆冲断层由双重逆冲构造的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向上相互趋近并相互连接构成。 • 底板逆冲断层由各次级逆冲断层向下相互连接构成。 • 双重逆冲断层的顶板逆冲断层和底板逆冲断层在前锋和后缘汇合成封闭体系。
近正确。
2、应变测量技术
• 根据变形岩石中各种应变标志物变形状态的多种测量数据与其原始未变形状态比较, 定量给出构造变形区各点岩石的应变状态 。
3、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
体之间的对比
•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地震法、电算法、电镜法和推覆体之间的对比等方法
五、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进展
• 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 • 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造山缩短量并检验构造解释 • 发现韧性推覆产生糜棱岩、混杂岩、花岗岩三位一体的成岩作用和对矿产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