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总结物质与结构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物质与结构)

《物质结构基础》第一部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第一节原子的结构1、能层(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根据电子的能级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2)每一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同: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3)离核越近的能层具有的能量越低。
(4)能层的表示方法: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离核远近由近————————————→远能量高低由低————————————→高2、能级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以不同。
不同能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
【提示】①每个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等于该能层的序数n,且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如: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3d,第四能层有4个能级4s、4p、4d和4f,依此类推。
②不同能层上的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相同,即每个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只与能级有关,而与能层无关。
如s能级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无论是1s还是2s;p能级上最多容纳6个电子,无论是2p还是3p、4p能级。
③在每一个能层(n)中,能级符号的排列顺序依次是ns、np、nd、nf……④按s、p、d、f……顺序排列的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1、3、5、7……的两倍,即分别是2、6、10、14……3、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1)基态原子为能量最低的原子。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2)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与能量转化关系:4、构造原理与基态原子的核外排布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将遵循如图的排布顺序,我们将这个顺序成为构造原理。
(1)它表示随着原子叙述的递增,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按照箭头的方向在各能级上依此排布:1s,2s,2p,3s,3p,4s,3d,4p,5s,4d,5p,6s……这是从实验得到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科学,而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物质的结构。
物质的结构是指物质内部原子、分子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
在高中化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和分子的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而分子则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高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
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包括物质的化学反应性、稳定性、易燃性等,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和反应来确定。
接着,我们来探讨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例如,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影响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比如熔点、沸点等。
而原子的结构也会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比如原子的化学键类型决定了物质的化学反应性。
因此,通过对物质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预测和解释物质的性质。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需要我们综合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还要学会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的关键。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为他们的学习和理解提供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概念讲解与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概念讲解与案例分析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变化规律。
在高中教学中,化学的学习是学生对世界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概念讲解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由元素组成。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化学中常见的元素有氧、氢、碳、氮等。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物质的结构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
无机物是指不含有机物质的物质,如金属、无机酸、无机盐等;有机物是指含有碳的物质,通常与生物有关,如葡萄糖、脂肪酸等。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和用途。
无机物的结构较为简单,如金属具有金属结构,非金属则有离子结构、共价结构等。
有机物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碳原子与其他元素原子形成的键可以是单键、双键或三键。
二、案例分析: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优化1. 引入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可以针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概念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观察物质变化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通过分解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水由氢和氧构成的结构,进一步认识到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2. 结合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饮料中的成分,了解其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从而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实际案例,如药物的组成、塑料的结构等,加深学生对物质组成与结构的理解。
3. 培养实践能力化学实践能力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了原子、分子和化学键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内容,总结一下高中化学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
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同位素的形成。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在原子中保持电中性。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将元素排列,可以反映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周期表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有一部分是过渡金属元素。
3. 分子结构:分子是原子的结合体,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共享电子对。
可以是单原子分子(如氢气H2,氧气O2)或多原子分子(如水H2O,二氧化碳CO2)。
4. 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是一种由不同能级的原子轨道混合而成的轨道。
杂化轨道可以解释分子的几何形状和键的性质。
最常见的杂化轨道有sp3杂化、sp2杂化和sp杂化,分别对应于四方形、三角形和线性分子的形状。
5.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和共享的结果,是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力。
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可以是单键、双键或三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
6.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中的电子形成的。
金属中的电子形成了一个电子海,所有金属离子共享这个电子海中的电子,形成金属键。
金属键的存在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7. 键能和键长:键能是分子中化学键的强度,可以通过断裂或形成化学键需要的能量来衡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难断裂。
键长是化学键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一般情况下,键长越短,化学键越强。
8.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与它的电子云的分布有关。
如果一个分子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布不均匀,分子就是极性分子。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 原子结构
- 原子结构模型:质子、中子、电子
- 原子序数、质量数、同位素
- 周期表
2. 分子的结构
- 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瓦尔斯力- 分子性质:极性、非极性
- 水分子的分子构型
二、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1.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
- 摩尔质量、化学计量单位
- 分子式、化合价、化合物
- 题型:配平方程式
2. 化学平衡
- 平衡常数与平衡浓度
- 判定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移动原理- 题型:计算反应物质量和浓度
三、物质的能量与热
1. 反应热学
- 化学反应热和反应焓变
- 热化学方程式、热平衡常数、焦耳定律- 题型:计算反应热
2. 化学动力学
-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题型:反应速率的计算
四、酸碱盐和氧化还原
1. 酸碱和盐
- 酸碱的定义、判别与性质
- 盐的定义、类别、应用
- 题型:中和反应计算
2. 氧化还原
-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态、还原态
-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据
- 题型: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以上为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果要深入了解更多具体知识点,还需查阅化学相关教材,进一步学习。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物态变化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微观结构。
2.相变的概念及其条件。
3.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气体状态方程)。
4.确定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实验方法。
二、物质的分子结构1.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
3.分子的键型及其特点。
4.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的关系。
三、化学键的性质1.同种键和异种键的定义和举例。
2.键能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3.键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
4.共价键的极性和电性的概念及其与键型的关系。
四、物质的热稳定性1.温度和物质的热稳定性的关系。
2.物质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条件和特点。
3.确定物质的热分解和热合成的方法。
五、物质的电解性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2.电解质的导电性及其与离子的浓度和动力学的关系。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六、分子与离子的形成1.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区别和举例。
2.确定分子和离子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
七、氢键和离子键1.氢键的特点和举例。
2.氢键的性质和应用。
3.离子键的特点和举例。
4.离子键的性质和应用。
八、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1.离子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2.确定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3.共价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4.确定共价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九、化学键的杂化1.杂化的概念和种类。
2.方向性杂化的概念和应用。
3.确定方向性杂化的条件和特点。
十、分子结构的测定1.确定分子结构的方法。
2.确定分子结构的仪器。
3.确定分子结构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综上所述,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科学,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高中化学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此进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原子结构在高中化学中,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不带电,电子的电荷为负。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的主量子数n表示了电子的能级,核外电子个数与元素周期数相对应。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化学元素表格,具有一定规律性。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所有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等。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周期和族排列,周期数代表了元素的电子最外层能级数,族数代表了元素最外层电子种类。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周期性规律,比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等特性会随周期和族数的变化而变化。
3. 共价键与离子键原子间的化学键可以分为共价键和离子键两种。
共价键是由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形成在非金属原子之间,如氧气分子中的O=O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形成在金属和非金属原子间,如氯化钠中的Na+与Cl-离子间的键。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涉及电子的轨道重叠和电子的转移,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4.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小团体,分子的结构直接影响了物质的性质。
分子的几何构型决定了分子的极性和反应性,比如水分子的角形结构使其具有极性,导致其具有高的溶解度和独特的氢键结构。
分子的键的性质也会影响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如键能决定了分子的热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5.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周期排列的离子、分子或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有序固体,具有规则的晶格结构。
晶体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比如硅晶体的周期性排列决定了硅材料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玻尔(bohr)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模型
玻尔的两个假设
(1)定态原则-----原子有一系列定态,每一个定态有一相应的能量E,电子在这些定态上饶核做圆周运动,即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而处于稳定状态。
原子可能存在的定态受一定的限制,即电子做圆周运动的角动量M必须等于h/2∏的整数倍,此为量子化条件
(2)频率规则----当电子由一个基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就会吸收或发射频率为v=△E/h的光子。
原子的电离能
从气态基态原子移动去一个电子成为一价气态正所需的最低的能量称为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1),通常用该过程的焓的改变量△H表示
气态正一价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二价气态正离子所需的能量称为第二电离能,以此类推
第一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同一周期内,氢原子和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原子半径越大,核对核外电子引力越小,越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越小。
电子的亲和能
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一价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电子的亲和能,常用Y来表示。
电子亲和能的大小涉及核的吸引和核外电荷的相斥两种因数。
电负性
电负性由Pauling提出,用以量度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
当A和B两种原子结合成双原子分子AB时,若A的电负性大,则生成分子的极性是A为负离子B为正离子,即A带有较多的负电荷,B带有较多的正电荷;反之既然。
分子的极性愈大,离子成分越高,因此电负性可以看做是原子形成负离子倾向相对大小量度。
键合电子: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键合电子。
电负性的意义:元素的电负性可以衡量元素在化和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电负性大,对键和电子吸引力强,元素的电负性小,对键和电子的吸引能力减弱。
一般来说,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一般来说金属性的电负性小于1.8,非金属性的电负性大于1.8,之间的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的则在1.8左右。
一般来说,两种原子电负性相差在1.7以上为离子键;0~0.6为共建键;介于两者之间的,即电负性相差在0.6~1.7之间,为极性共价键。
但是,由于共价键到离子键是一个过渡,不能严格地划分。
F原子的电负性为4,F原子的电负性最强(不包括稀有气体)。
电子云
电子云是一种频率概念,密度大即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频率大,密度小即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频率小。
即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频率分布图。
化学键的定义
广义的来说,化学键是原子结合成物质世界的作用力。
在物质世界中,原子互相吸引、互相排斥,以一定的次序和方式结合成独立而相对稳定存在的结构单元----分子和晶体。
⒈离子键
带电状态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
由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而形成的离子称为正离子或阳离子。
由原子或分子得到电子而形成的离子称为负离子或阳离子。
一靠正、负离子间的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或称为电价键。
离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其强度与正、负离子的价成正比,与正负离子的距离成反比。
⒉金属键
金属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很容易脱去原子核的束缚,然后自由地在正离子产生的势产中运动,这些自由电子与正离子互相吸引,使原子紧密堆积起来,形成金属晶体。
这种使金属原子结合成金属晶体的化学键称之为金属键。
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⒊共价键
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公用电子对而产生的一种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共价键的概念由lewis G N(路易斯)于1916年首先提出。
他指出原子的原子的电子可以配对成键(共价键),以使原子能够成为一种惰性的气体电子结构。
“八隅体规则”即分子到达稳态后,每个原子最外层有八个电子(氢原子两个)。
lewis
G N理论尚不完善,它无法说明电子配对的原因和实质;此外,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化合物也有很多。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的分类
按照分子轨道沿键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δ轨道、π轨道、σ轨道三种。
⒈σ轨道σ键
从H分子的结构知道,两个氢原子的1s轨道线性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这两个轨道的分布是圆柱对称的,对称轴就是连接两个原子核的键轴。
任意转动键轴,分子轨道的符号和大小都不改变,这样的轨道称为σ轨道。
在σ轨道上的电子称为σ电子。
由σ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σ键。
⒉π轨道π键
两个原子的p轨道线性组合能形成两个分子轨道。
能量低于原来原子轨道的成键轨道π和能量高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反键轨道π,相应的键分别叫π键和π*键。
分子在基态时,两个p电子(π电子)处于成键轨道中,而让反键轨道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