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第2章 练习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2章 练习题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答案1.因排气门提前开启而损失的膨胀功,称为自由排气损失2.活塞作用在废气上的推出功,称为强制排气损失功3.排气门开始打开到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4.从上止点到排气门完全关闭这段曲轴转角5.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的质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的质量的比值。
6.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残余废气量与气缸中新鲜充量的比值。
7.进气门处气体的平均速度与该处声速的比值8.换气后留在气缸内的新鲜充量的质量与换气后气缸内气体的总质量之比9.扫气中所用新气总质量与在大气状态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气质量之比10.换气后留在气缸内的新气质量与每循环供给的新气质量之比11.换气过程分作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气门叠开四个阶段12.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13.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损失14.汽油机:φc=0.7-0.85柴油机:φc=0.75-0.9015.惯性效应和波动效应16.W—自由排气损失Y—强制排气损失X—进气损失17.1)清除废气,增加气缸内的xx充量。
2)降低排气温度。
3)降低热负荷最严重处(如气阀、活塞等)的温度18,直流换气换气效果最好,回流扫气次之,横流扫气换气效果最差。
但横流扫气和回流扫气发动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直流换气发动机结构复杂。
19,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提高汽缸内进气终了压力2)降低排气系统的阻力损失,减小缸内的残余废气系数3)减少高温零件在进气过程中对新鲜冲量的加热,以降低进气终了时的充量温度4)合理的配气正时和气门升程规律,在减小mr的同时增加m即增加Pa减少φr20,答:动态效应分为惯性效应和波动效应两类,(1)惯性效应原理:当进气门开启时,由于活塞下行抽气,进气门端出现向缸内流动的气流,使缸内静压力PS小于进气门端大气压力P0,表明缸内压力相对p0下降而出现右行膨胀波,并以声速C向管口传播,右行膨胀波达到管口开口端后将产生反向压缩波,再经L/C时刻回到气门端。
发动机原理试题以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1、高速柴油机的实际循环接近于( D )A、定压加热循环B、定容加热循环C、定温加热循环D、混和加热循环2、增加排气提前角会导致( C )A、自由排气损失增加B、强制排气损失增加C、提前排气损失增加D、换气损失增加3、汽油机早燃的原因是混和气( C )A、自燃B、被火花塞点燃C、被炽热表面点燃D、被废气点燃4、对自然吸气的四冲程内燃机,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中有( D )A、提高进气气流速度B、加大进气迟闭角C、提高进气管内压力D、合理选择进气迟闭角5、为了保证新鲜工质顺利流入气缸,在活塞运动到上止点之前就打开气门。
从气门开启到上止点之间的角度称为( B )A、排气门提前角B、进气提前角C、排气迟闭角D、进气迟闭角6、单位时间内燃烧的混合气数量是汽油机的( C )A、火焰速度B、点火速度C、燃烧速度D、混合速度7、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过程中,不使用的辅助手段是( D )A、大压缩比B、高压喷射C、进气运动D、加热进气道8、压力升高率用于评价( B )A、着火延迟期B、速燃期C、缓燃期D、后燃期9、四冲程发动机实际排气过程的持续长度( C )A、小于180°曲轴转角B、等于180°曲轴转角C、大于180°曲轴转角D、不小于180°曲轴转角10、发动机的工况变化取决于其所带动的工作机械的( A )A、运转情况B、功率情况C、速度情况D、传动情况11、柴油机出现不正常喷射的各种原因中包括( C )A、高压油管过细B、油管壁面过厚C、喷油压力过高D、喷油数量过多12、描述发动机负荷特性时,不能代表负荷的参数是( A )A、转速B、功率C、扭矩D、油门位置13、汽油机的燃烧过程人为地分为( C )A、5个阶段B、4个阶段C、3个阶段D、2个阶段14、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 C )A、定压过程B、定温过程C、多变过程D、绝热过程15、发动机的整机性能用有效指标表示,因为有效指标以( D )A、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B、气体膨胀的功为基础C、活塞输出的功率为基础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16、为了评价发动机进、排气过程中所消耗的有用功,引入的参数是( A )A、泵气损失B、传热损失C、流动损失D、机械损失17、柴油机间接喷射式燃烧室类型中包括下面列出的( D )A、半开式燃烧室B、开式燃烧室C、统一室燃烧室D、预燃室燃烧室18、发动机的外特性是一种( B )A、负荷特性B、速度特性C、调整特性D、万有特性19、柴油机的理想喷油规律是( B )A、均匀喷油B、先慢后快C、先快后慢D、先快后慢再快20、汽油机燃烧特点中包括( A )A、有时缺氧B、空气过量C、扩散燃烧D、喷雾燃烧21、汽油机的实际循环接近于( B )A、定压加热循环B、定容加热循环C、定温加热循环D、混和加热循环22、减小排气提前角会导致( B )A、自由排气损失增加B、强制排气损失增加C、提前排气损失增加D、换气损失增加23、汽油机爆震的原因是混和气( A )A、自燃B、被火花塞点燃C、被炽热表面点燃D、被废气点燃24、提高柴油机混合气质量的措施中有( C )A、提高进气气流速度B、加大喷油嘴油孔直径C、加强缸内空气运动D、合理选择喷油提前角25、为了增加流入气缸的新鲜工质数量,在活塞运动到上止点之后才关闭气门。
汽车发动机原理练习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练习题》第一章发动机性能一、概念解释:1、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次要因素后建立的循环模式。
2、循环热效率:是工质所做循环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用以评定循环经济性。
(P2)3、有效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有效指标被用来直接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性能的优劣。
(P15)4、有效热效率:是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与为得到此有效功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
(P17)5、平均有效压力:是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
(P16)6、有效燃油消耗率:是指每小时单位有效功率所消耗的燃料。
(P17)二、填空:1、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指标和运转性能指标。
(P1)2、三种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即等容加热循环、等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
(P1)3、发动机实际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五个过程组成的,较之理论循环复杂得多。
(P6)4、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P12)、(P15)5、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示功图法、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等。
(P19)三、判断题:1、随着发动机压缩比的增大,循环热效率提高,循环平均压力增大。
(√)2、压缩过程的作用是增大作功过程温差,获得最大限度的膨胀比,提高热功转换率,同时也为燃烧过程创造有利条件。
在柴油机中,压缩后气体的高温还是保证燃料着火的必要条件。
(√)(P7)3、衡量发动机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是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它们两者之间成正比关系。
(×)(P17)———反比。
4、发动机的排气温度高,说明燃料燃烧后,转变为有用功的热量多,工作过程进行得好。
(×)(P10)————改为“发动机的排气温度低,……”5、人们在研究发动机循环时,通常将实际循环简化为理论循环。
两种循环最大的区别为:实际循环向冷源放热,理论循环绝热。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
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
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 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4。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
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发动机原理习题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1]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
答:由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公式:知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2] 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宜过高?答:汽油机压缩比的增加受到结构强度、机械效率和燃烧条件的限制。
1、增高将Pz 使急剧上升,对承载零件的强度要求更高,增加发动机的质量,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2、增高导致运动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及运动件惯性力的增大,从而导致机械效率下降3、增高导致压缩终点的压力和温度升高,易使汽油机产生不正常燃烧即爆震[3]做出四冲程非增压柴油机理想循环和实际循环p-V 图,并标明各项损失。
[4]何为指示指标?何为有效指标?答:指示指标: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工作循环的质量。
有效指标:以曲轴上得到的净功率为基础,评价整机性能。
[5] 发动机机械损失有哪几部分组成?答:发动机机械损由摩擦损失、驱动附件损失、泵气损失组成。
[6] 写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1、转速ηm 与n 似呈二次方关系,随n 增大而迅速下降;2、负荷负荷↓时,发动机燃烧剧烈程度↓,平均指示压力↓;而由于转速不变,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基本保持不变。
则由,机械效率下降当发动机怠速运转时,机械效率=0;3、润滑油品质和冷却水温度冷却水、润滑油温度通过润滑油粘度间接影响润滑效果。
[7] 试述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
)1()1(1111-+--?-=-ρλλρλεηk k k t im m p p -=1ηi mi m i e i e m p p N N p p N N -=-===11η机械损失的测试方法只有通过实际内燃机的试验来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和示功图法。
(1)倒拖法步骤:1.让内燃机在给定工况下稳定运转,是冷却水和机油温度达到给定值;2.切断燃油供应或停止点火,同时将电力测功器转换为电动机,以原给定速度倒拖内燃机空转,并尽可能使冷却水、机油温度保持不变。
《发动机原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一三、填空题1、在最高燃烧压力和燃烧温度相同时,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
2、对汽车发动机,不仅希望有足够的扭矩,还要求发动机的扭矩随转速下降而增加.为衡量发动机的爬坡能力和克服短期超载能力,可以用扭矩储备系数和适应性系数等指标.3、同样排量的两种汽油机,若它们功率大小不相同,则说明强化程度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衡量指标是升功率.4、汽油机热效率比柴油机低的重要原因是汽油机的压缩比小.5、柴油机负荷调节方式是通过改变进入气缸的燃油质量来控制混合气的浓度,这种负荷调节方式称为质调节.6、为了降低发动机排气门的热负荷,增压柴油机往往采取扫气的措施。
所谓扫气是指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不在气缸中停留,利用气门重叠,直接从排气门流出.7、控制进气气流速度不能过高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有较高的充气效率.8、油束的几何特性可用三个参数描述,即油束射程、喷雾锥角和最大宽度。
9、汽油机燃烧室基本要求是面容比小、结构紧凑;充气效率高;组织适当的气流运动以及火焰传播距离短.10、在压缩比和加热量相同时,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11、每小时耗油量的测量可以用流量法、容积法和质量法等.12、在发动机全部工作转速范围内都起作用的调速器是全程调速器。
13、有效功率相同的两种柴油机,若它们的干质量大小不相同,则说明强化程度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衡量指标是比质量。
14、汽油机振动比柴油机小的重要原因是汽油机的压力升高率小。
15、改变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数量来调节汽油机负荷,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量调节。
16、进气门直径比排气门大的原因是为了保证有较高的充气效率。
17、油束的微观特性可用油滴平均直径和均匀度描述。
18、柴油机燃烧室基本要求是面容比小、结构紧凑;充气效率高;组织适当的气流运动以及燃油油1、充气效率—-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的质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的质量的比值。
2、着火延迟—- 混合气达到自燃温度或被点燃之后,并不立即出现明显燃烧,而是有一段时间滞后,这种现象称为着火延迟。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1.内燃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指标为什么要分为指示指标和有效指标两大类?表示动力性能的指标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表示经济性能的指标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对活塞所做的功为基础的,它不考虑动力输出过程中机械摩擦和附件消耗等外来因的影响,可以直接反映由燃烧到热工转换的工作循环进行的好坏:有效指标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为基础,代表了发动机整机的性能。
表示动力性能的指标:平均指示压力p mi是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指示功平均指示功率P i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P i=p mi V s in30τ平均有效压力p me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有效功率P e发动机指示功率减去机械损失功率对外输出的功率,P e=P i−P m有效扭矩发动机工作时,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扭矩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 m:提高发动机转速,即增加单位时间内做工的次数,从而使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和功率增加。
转速增加活塞平均速度也增加,他们之间的关系:C m=Sn30表示经济性能的指标:指示热效率ηi是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
指示燃油消耗率b i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与指示热效率之间的关系:b i=3.6×106ηi×Hμ有效热效率ηe发动机有效功与所消耗燃料热量的比值有效燃油消耗率b e与P e的关系:b e=BP e ×106,与ηe的关系ηe=3.6×106b e×Hμ2.怎样求取发动机的指示功率、有效功率、平均指示压力和平均有效压力?指示功率P i=p mi V s in30τb i=BP i×106 P i=P e+P m有效功率P e=P i−P m P e=T tq n9550P e=p me V s in30τb e=BP e×106平均指示压力p mi=W iV s P i=p mi V s in30τ平均有效压力p me=30P eτV s in p me=0.1047T tqτiV s×30×10−33.机械效率的定义是什么?机械效率是有效功率和指示功率的比值,ηm=P eP i =p mep mi=1−P mP i=1−p mmp mi4.压缩比的定义是什么?压缩比等于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的比值。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及答案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 ___膨胀 ___、和排气五个过程组成。
4、一个实际循环中,工质对活塞所做的有用功称为
____指示功 ____。
5、升功率用来衡量发动机 __对气缸工作容积的 __利用的程度。
5、同样排量的两种汽油机,其功率大小可能并不相同,说明强化程度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衡量 指标是 ___升功率 ___ 。
A 、低于音速
B 、等于音速
C 、排气迟闭角 B )的。
D、进气迟闭角
C 、高于音速
D 、亚音速
16、为了增加流通面积,在活塞运动到上止点之前,就开启气门。 从气门开始打开到上止点之间的曲轴转角称为
( B)
A 、排气提前角
B 、进气提前角
C 、排气迟闭角
D、进气迟闭角
第 5 页 共 21 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
1、比质量是指发动机的干质量与所给出的标定功率之比。 2、升功率是指发动机的标定功率与其质量之比。
[1 ] [ 0]
五、简答题
1、解释发动机的 指示指标和有效指标 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是用来评价其内部循环完善性。反映气 缸内工质对活塞的做功情况;而有效指标是以发动机曲轴端输出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是用来评 价发动机整机性能的指标
[ 0] [ 0] [0 [1 ] [1] [ 0]
五、简答题
1、用什么 参数评价发动机换气过程 所消耗的功?为什么?
1、从哪些方面评价 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完善程度 ?为什么?
第 6 页 共 21 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
2、何谓 气门叠开 ?增压发动机为何可以有较大的气门叠开角? 3、引起工质进气终了温度 Ta高于进气状态温度 Ts 的原因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自由排气损失
2.强制排气损失
3.排气提前角
4.排气迟闭角
5.充气效率
6.残余废气系数
7.进气马赫数M a
8.扫气效率
9.过量扫气系数
10.给气效率
二,填空
11.换气过程分,,,四
个阶段。
12.换气损失是指与之差。
13.排气损失分为与。
14.汽油机充气效率范围,柴油机充气效率范围。
15.动态效应分为和。
16.一非增压四冲程柴油机换气损失如图所示
W—损失
Y—损失
X—损失
三,简答
17.扫气的作用。
18.二冲程发动机有几种扫气方式?分别分析其优缺点。
19.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20.说明发动机进气系统中动态效应的原理,当采用可变技术时,随发动机转速
的变化,应如何调节进气管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