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诗词赏析 I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词赏析|〔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老树上,黄昏时乌鸦归巢。
小桥下流水潺潺,村庄里炊烟袅袅。
秋风中骑着瘦马,行走在荒凉古道。
夕阳从西边落下,游子漂泊在异乡。
【赏析】其一,作者郁郁不得志,流落他乡,悲秋而作。
曲牌名“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这首曲只有28个字,虽无一个“秋”字,但题目《秋思》直接表明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困顿心境。
蒙古人入关后,盛行“九儒十丐”之说。
如宋代郑恩肖《心史》中记载:“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按职业细分,把人划分为十等臣民。
于是,元代的大批儒生(读书人)被称为“臭老九”。
马致远,没有太多生平记录。
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卷上》记载:“大都人,号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
”元朝奉行民族高压政策,尽管马致远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却一直不得志,未能施展才华;他一生穷困潦倒,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离生活,晚年无奈隐退。
其二,这首曲情景交融,言简意丰,意象愁苦。
开篇布景,满目萧瑟。
巧妙运用“蒙太奇”手法,通过9组画面叠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9个物象看似彼此孤立,却又愁意绵绵贯穿期间,极富画面感,赖人寻味。
秋气肃杀,草木凋零。
容易令人触景生情,感叹年华似水、生命衰老。
如小令中,“枯”“老”“昏”“古”等字样,尽显凄凉;再加上“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情反衬之下,自己却四处漂泊,不知何以为家?于此,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实乃点睛之笔;简洁有力,把作者的悲苦与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马致远(生卒不详),字致远,号东篱,传闻元代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省务提举,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存有散曲辑本《东篱乐府》,小令百余首;文词豪放,义愤填膺,含有遁世和归隐情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
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 28 字,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 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第一幅画, 形象的描绘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 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 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 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 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 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 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 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 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 夕阳正西沉, 撒下凄冷的斜晖, 本是鸟禽回巢、 羊牛回圈、 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 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 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诗言志,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 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 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 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与“水” 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 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 ]相关文章:。
古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古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古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之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之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之情调,下面是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请参考!抒发一个飘零天涯之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天净沙⑴·秋思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词句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
昏鸦:黄昏时之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之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之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之地方。
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之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之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之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之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之一个重要范畴,它之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之关键。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之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三一文库()〔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二】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
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赏析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赏析【作者:马致远】【年代:元代】【诗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备注】马致远,(1250-1324),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故有“马神仙”之称。
其曲词豪放洒脱,散曲成就尤为世人推崇。
【古韵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
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
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实则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在一起,孤立的景物就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
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这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
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独立,寂寞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般。
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古代诗文在铺排多种意象时有两种写法,一是平行,二是加倍。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第一幅画,形象的描绘出深秋时节的景象: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诗言志,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 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相关文章:。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导读:《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二】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改写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扩写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扩写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扩写6.《天净沙.秋思》改写7.《天净沙·秋思》的改写8.改写《天净沙.秋思》上文是关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
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
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
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
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
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
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
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
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
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
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
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
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
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
尽致。
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
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
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
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
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
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
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
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
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
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
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
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
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
仄仄平平仄仄,
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
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
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
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
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
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
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
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
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
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
刻广泛,实为罕见。
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相关文章: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赏析
3.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原文赏析
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7.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诗赏析
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10.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