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2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2022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1.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谓君不善.学擅长B.王生益.愠更加C.李生故.寻王生特意D.莫逾自厌.厌恶(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
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
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
④祗回:相当于“低回”。
流连,盘桓。
祗,恭敬。
⑤折中:调和取证。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阡陌交通..交错交通:相通。
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C.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 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出师表》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出师表》阅读精练卷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死了,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
但是,朝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厚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皇宫和丞相府中,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如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加以惩罚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才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ɡ)阵和睦,优劣得所。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课内文言文《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 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广 形容词 宽广的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 ①增长 非学无以广才 ②扩大,扩充 有所广益/请广于君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同“汝”,你
①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②与民由之 古义:遵从 今义:缘由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①以顺为正者 ②富贵不能淫 ③贫贱不能移 ④威武不能屈 ⑤丈夫之冠也
形容词作名词,准则,标准 动词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动词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续表)
①独特的论证方式:本文开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 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 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②语言简练,善用类比。文中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 道,深刻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张仪之流,进而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 写作 丈夫的标准。 特色 ③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三句,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 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④骈散结合,有节奏感。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中心突出。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富贵不能淫》专练

《富贵不能淫》一、文言文阅读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___ (2)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加粗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2)与民由之(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4)人恒过(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游僧买药》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游僧买药》游僧卖药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卖药于市.市:集市B.佛作引.手取物状引:伸C.举国信.之信:书信D.乃悟.其盘中之丸悟:明白11.用“/”划出句子的朗读节奏。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12.和尚本应慈悲为怀,却干出如此勾当。
本故事表现了这个和尚怎样的品行?【答案】10.C11.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12.表现了这个和尚狡猾、虚伪的品行。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C。
“举国信之”的意思是:全国都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信:信任。
不是“书信”。
故选C。
1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的句意是: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
根据句意和虚词“者”“其”“则”可知,正确的句读是: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12.考查对文章主旨理解。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作答。
从“举国信之”和“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可以看出,游僧利用人们对佛的敬畏心理和利用磁铁能吸引铁屑造成的“神奇现象”来欺骗民众,表现了该游僧狡猾,虚伪的品行。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真题演练1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听听说说)之笑曰: “尔辈( 你们这些人)不能究( 研究、探求 )物 理(事事物物的的道道理理、、规规律律)。是( 这)非木杮,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 埋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罢罢了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 颠倒,错乱)乎?”众服 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 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 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4)(缺主语“它”)可远(形容词作状语)观而不可 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5)水陆草木之花,可(古今异义)爱者甚蕃。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2.重点句子翻译题 (1)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僧人)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 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 你你们们这这些些人人不不能能探探求求事事物物的的道道理理。。这这不不是是木木片, 怎片么,能怎被么大能水被带大走水呢带?走呢?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作者开篇“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 观点,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 想融人进去;而 后自然引出“陋室”,突出 “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本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 述和对“陋室不陋”的分析证明,表达了作者安 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3.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 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 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 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本文是的序言,作者陶渊明是(朝代)著名的诗人,号,世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垂髻()邑.()诣.()太守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②无论魏晋古:今: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今:④来此绝境古:今:4.解释下面加点词(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便要还家(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D.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2..简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③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13..“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枝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②惟吾德馨()③谈笑有鸿儒()④无案牍之劳形()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4.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6、本文所表达的生活情趣是:。
.7、本文的文眼是,通过对、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④可爱者甚蕃()⑤宜乎众矣()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4.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5.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6.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8、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人。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10、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11、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两句描写“莲花”的诗句,并注明出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属引凄异()③略无阙处()④夏水襄陵()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3.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②春冬:③秋季:5.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6.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7.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8.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9.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10、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个下列各字注音。
祗()骈()粟()枥()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食马者( ) ( 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天马邪()3.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