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写作手法,表现手法都有什么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写作手法,表现手法都有什么?比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文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即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于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以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3.衬托衬托又叫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正衬。
古诗词鉴赏技巧总结

古诗词鉴赏技巧总结一、古诗词的形象1.人物形象主要指主人公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诗人塑造的诗中人物形象等)。
2.景物形象主要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山川、河流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3.事物形象主要指诗词中描写的事物、事物的特征等。
二、古诗词的语言1.语言风格淡雅闲适、朴素自然、豪迈雄奇、婉约细腻、清幽委婉、直率洗练、旷达奔放、悲壮慷慨、沉郁顿挫等。
2.语言内容(1)意象语言意象,即诗中的形象,指诗词中蕴含诗人情感、思想、观点等的景物,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
常见的景物(事物)在古诗中往往表达着某种固定的情感,如白发多表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浮萍、柳絮等多表现漂泊的孤寂等。
(2)情感语言指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
例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孤、苦、悲、伤、怨、恨、乐等词语。
(3)象征语言托物言志诗中使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这些物象体现的特征、品格就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品格。
例如蝉多表达诗人清高的品格:松柏表达孤直的性格:飞鸟表达居无定所等。
(4)特定语言指诗词使用的一些用典、用事特征的语言。
例如"秋水"多指眼睛;"尺素"指书信;"杨花"指性格多变:"登临"表达对家国的思念、昔盛今衰的悲凉等。
3.语言特色指古诗词在使用语言时体现出的词句变化特征等。
例如词类活用、语序颠倒、叠词(又叫"叠字")、炼字、诗眼等。
三、古诗词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这里重点讲述描写、抒情。
(1)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的一种写作手法。
1)描写手法2)景与景的关系常见的景物关系有动静、虚实、乐哀、抑扬、古今等,以及远近、色彩的明暗、浓淡等。
(2)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一、文字作品鉴赏1.古代诗词鉴赏(1)古诗词鉴赏方法(2)诗歌的艺术特征(3)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2.现代作品鉴赏(1)现代散文的特点(2)现代小说的艺术特征二、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定义(2)比喻的鉴赏方法(3)常见的比喻手法2.拟人(1)拟人的定义(2)拟人的作用(3)拟人的表现形式三、古诗词1.古诗词的特点(1)古诗词的韵律(2)古诗词的意境(3)古诗词的艺术价值2.古诗词的鉴赏技巧(1)诗句的断句(2)句读的把握(3)意境的理解四、散文1.散文的基本特点(1)真实性(2)自由性(3)表现性2.散文的文章结构(1)主题的表达(2)情感的宣泄(3)语言的优美五、小说1.小说的分类(1)依题材分类(2)依体裁分类(3)依题材分类2.小说的艺术特征(1)人物形象的刻画(2)情节的安排(3)语言的写作技巧六、修辞用语1.修辞手法的表达(1)对比的表达(2)排比的表达(3)夸张的表达2.修辞手法的运用(1)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2)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3)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七、修辞技巧的运用1.修辞手法的运用(1)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2)运用修辞手法的写作技巧(3)修辞技巧的实践应用2.写作技巧的培养(1)培养写作技巧的方法(2)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3)写作技巧的实际训练八、语文学习方法1.阅读的技巧(1)阅读理解的方法(2)阅读速度的掌握(3)阅读习惯的养成2.写作的技巧(1)写作主题的把握(2)写作结构的构思(3)写作语言的表达九、语文学习态度1.积极的态度(1)对语文学习的态度(2)对课文的认真阅读(3)对作业的认真完成2.乐观的态度(1)对语文问题的积极思考(2)对困难的乐观面对(3)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十、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其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论。
首先要注意诗句的断句,理解句子之间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其次是句读的把握,要深入理解诗句的内在含义,并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 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的意思叫反问。可以加 《定风波》)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
激发思考。
情怀。
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 拟人,把人当作物或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可以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 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 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 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 极点。
好。(2分)
2.抒情手法
类别
特点
示例
直接 抒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憎、喜怒、哀乐等主观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
《登幽州台歌》)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 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
子,通过登幽州台,直 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
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 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
(二)常见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特点
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亦称“间接描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
写”。通过其 篌引》)
他事物或环境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
描写对主要对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
象加以渲染烘 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
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
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 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高中语文古诗词表达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古诗词表达技巧总结高中语文古诗词表达技巧总结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知识储备][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例一](2013安徽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自主尝试][解析]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描写的意象中。
韦诗写诗人秋夜独宿,观赏到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等景象。
首句描写山中明月的皎洁明亮,以烛比喻月,生动形象地写出恬静的月色,宛如点燃的夜烛一般。
明月悦目,犹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孤独。
赵诗则描写了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等景色。
首句“侵残烛”的应是“月”,写月照残烛,作者没有直接写月,而是以“月晕”替代月,联想到古人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说法,可以看出作者使用“晕”代月,还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引出下句的“雨声在深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
【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是不是很直白的描述,将画面不加任何修饰的描绘出来,这就是白描啦!)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董腾老师独家干货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古诗词鉴赏之手法题的最后一类-----诗词的描写方法。
白描
一、白描: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动静结合一般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哪里有动,哪里有静,具体分析一下,指出二者动静结合。)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二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例】夜雪ຫໍສະໝຸດ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从几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
(此诗歌也要从题目来分析~问的是手法+角度,分析一下此篇文章是写景物的,所以呢,我们就要立刻想到这首诗歌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呢?是用了视,听,味,嗅,触的哪一个角度呢,进行判断分析。让我们来看看标答吧!)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者相互衬托。
更多例子: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万壑有声含晚籁,疏风无语立斜阳。
小贴士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
【例】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有时候描写一个人的状态的时候往往用简单的文字不足以刻画当时的状态,那么久通过他们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来突出这时的状态会更加细致让人记忆深刻。)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虚实结合手法分析思路:
1.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
从考察角度看,动静手法常见如下几种:
①动为静,以静写动
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静为动,以动写静
【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通过他人感受和反馈来表现描写对象。
【例】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用船帆沉重来侧面描写天气的阴霭,用鸟儿飞的迟缓突出天色的错暗)
【例】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析】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对象。(通俗的说就是直接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下来,就是正面描写)
【描写景物的方法——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真实之景
虚写:(下面判断是不是虚写的三个小技巧要记牢哦~)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已逝之景之境。
---设想的未来之境。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例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析】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细描
二、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将人(作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等所感知的事物的形体、情态、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感受等细致地描写出来的一种方法。描写时常采用形容、修饰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从正面做充分且具体的描绘刻画)
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视角变化)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对照)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颜色对照)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虚实对比的作用:
(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例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别人看到罗敷女的反应,来表现罗敷的美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蝉声的聒噪,来突出山林的安静。通过鸟儿的鸣叫,突出山的清幽)
【例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2.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3.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⑤以静衬动
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
④以动衬静
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答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手法)从衾枕冷的感觉、窗户明的视觉、折竹声的听觉,三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