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原文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翻译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注释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鉴赏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

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创作背景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竹枝词作者: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译文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其一~其四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其一~其四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其一~其四赏析《竹枝词九首》(并引)“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诗名《竹枝词九首》(并序),我们先从序开始解读起:“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字词典故“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赏析刘禹锡说,四方的歌曲,不同的口音而相同的音乐。

这一年正月(据说是822年,即唐穆宗长庆二年),我来到夔州这个地方,这里的儿郎一起唱着《竹枝》歌,吹着短笛,击打着鼓去赶赴节日。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字词典故“睢huī”:仰视的样子。

“聆”:听。

“中黄钟之羽“:以黄钟调为基音,当中的羽调(宫商角徵羽)。

“卒章”:结尾的段落。

“激ji1讦jie2”:激烈昂扬。

“伧chen儜ning2”:杂乱粗劣。

“含思”:含情,含意。

“淇、濮”:【太行东侧,有淇水,也有濮水,二水为文化之河,常见于《诗经》、《左传》等早期作品之中。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赏析刘禹锡说,唱歌的人都扬起衣袖,仰视跳舞,使用的乐曲多是先贤写的。

我聆听其中的音乐,主要是以黄钟为基音的羽调。

它们的结尾部分激扬像吴地的声调。

这样的词曲虽然听起来有些杂乱粗劣,而有些分辨不清,不过感觉还是很含情婉转的,大有类似于古代淇,濮地区的艳情。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1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赏析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

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

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

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

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2竹枝词四首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翻译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竹技》曲调苦怨究竟是把谁怨?夜静山空里歌声时续又时断。

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愁杯了江楼里的忠州病长官。

坐着小船,从巴东到巴西去。

一路上,江风吹动波浪,大雨下个不停。

那江边的水蓼草开着白里带红的小花,似乎感到了寒冷,相互紧紧挤在一起;被雨打湿的江蓠草叶,更显得幽绿幽绿的。

大江边是谁在唱那《竹枝词》?前声曲幽咽之后声调迟迟。

难怪曲调苦只因为词语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

注释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

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这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组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竹枝词九首》原文唐代:刘禹锡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释⑴岁正月: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

⑵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⑶睢:仰视。

⑷激讦:激越清脆。

吴声:吴地的乐歌。

⑸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

⑹淇、濮:周代卫国(今河南省内)的两条水名。

《诗经》多处咏及。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⑺俾:使。

巴歈: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

歈即民歌。

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故称变风、变雅。

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

刘禹锡《竹枝》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原文及赏析

竹枝
[唐]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品赏析
【注释】: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

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

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
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

“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

“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

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

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

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

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

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着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注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唱:一说“踏”。

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

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翻译】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译文及赏析竹枝词九首作者:刘禹锡(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译文(一)春天里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北方人看着此情景切不要动了乡情。

(二)鲜红的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

桃花红颜容易凋谢就像郎君心意,春水长流不尽恰似我的忧愁。

(三)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泛着粼粼微波。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唱着民歌。

(四)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船帆。

托他给我那个冤家捎一封信,冤家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五)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妇女相伴,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六)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浪冲击也不能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比不上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七)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

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八)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断肠,但从来不是由于那猿啼声音悲哀。

(九)山上层层开满桃花李花,白云里升起烟火是山上人家。

戴银钏金钗的妇女下山来背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前去烧荒种庄稼。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篇一」原文:竹枝词朝代:明代作者:何景明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翻译: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赏析: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

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

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

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

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篇二」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枝词九首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

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

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i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

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

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

[4]
其一
/、k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

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

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

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

[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

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

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

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

[6]
其七
《诗境浅说续编》:
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

第四
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

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
称,因水为万山所束,巨石所阻,激而为不平之鸣,一入平原,江流漫缓矣。

若人心则平地可起波澜,其险恶殆过于瞿唐千尺滩也。

[7]
其九
《山谷题跋》: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

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

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刘梦得《竹枝》九篇,盖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

使、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碧鸡漫志》:
唐时占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
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闻见后录》:
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
宛转之艳,他妓者皆不能也。

《韵语阳秋》: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

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

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

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唐诗镜》:
竹枝词俚而雅。

《唐诗绝句类选》: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唐诗摘钞》: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诗辩坻》: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

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

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