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应用

合集下载

循环伏安法及应用

循环伏安法及应用

循环伏安法及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化学研究方法中的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定量分析及电极制备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原理;应用一、循环伏安法的概念及原理循环伏安法(CyclicVoltammetry)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

该法控制电极电势以不同的速率,随时间以三角波形一次或多次反复扫描,电势范围是使电极上能交替发生不同的还原和氧化反应,并记录电流-电势曲线。

该法除了使用汞电极外,还可以用铂、金、玻璃碳、碳纤维微电极以及化学修饰电极等。

循环伏安法还可以改变电位以得到氧化还原电流方向。

循环伏安法中电压扫描速度可从每秒钟数毫伏到1伏。

若以等腰三角形的脉冲电压加在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包括两个分支,如果前半部分电位向阴极方向扫描,电活性物质在电极上还原,产生还原波,那么后半部分电位向阳极方向扫描时,还原产物又会重新在电极上氧化,产生氧化波。

因此一次三角波形扫描,完成一个还原和氧化过程的循环,故该法称为循环伏安法,其电流—电压曲线称为循环伏安图。

二、循环伏安法的应用对于一个新的电化学体系,首选的研究方法往往就是循环伏安法,可称之为“电化学的谱图”。

可根据循环伏安图中曲线的形状判断电极反应的可逆程度,中间体、相界吸附或新相形成的可能性,以及偶联化学反应的性质等。

常用来测量电极反应参数,判断其控制步骤和反应机理,并观察整个电势扫描范围内可发生哪些反应,及其性质如何。

(一)、判断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循环伏安法中电压的扫描过程包括阴极与阳极两个方向,因此可从所得的循环伏安法图的氧化波和还原波的峰高和对称性中来判断电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反应的可逆程度。

如黄可龙等采用循环伏安法对4LiFePO 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LiFePO 在饱和3LiNO 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黄宝美等研究了大豆黄素在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表明大豆黄素的电极过程具有吸附性和不可逆性。

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电化学分析是指应用电化学原理和技术对各种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生物科学领域,电化学分析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之一。

在此,我们将探讨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一、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是电化学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利用电极电位变化来测量被测物质的浓度和化学特性。

在生物科学中,电位滴定法常常用于测定血液pH值及肌酸酐和肌酸含量等。

此外,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脂质代谢物的含量,并且精度较高,操作简单方便。

二、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是一种测定电极反应动力学和溶液中电极过程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此方法在生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例如在酶学研究中,循环伏安法可以用于确定电极反应机理、测定酶催化反应中的电化学参数以及测定酶活性等。

此外,在蛋白质电化学研究中,也可以利用循环伏安法测定蛋白质的电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峰等。

三、电导法电导法是通过导电介质中电流的流动情况来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生物科学领域,电导法广泛应用于红细胞、血浆、组织液和细胞液中电解质的分析。

此外,电导法还可以用于测定酸碱平衡和生物体内的水分含量等。

四、计时安培法计时安培法是测定电解液中溶质或痕量元素含量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

该方法需使用特殊电极,在恒定电流下进行测量,可以精准测定多种元素的含量,包括金属元素、溶解态无机阴离子等。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计时安培法可以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代谢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五、微量元素测试法微量元素测试法是指对生物体内微量元素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微量元素测试法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生物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探索微量元素参与生命活动的作用机理,以及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数据支持。

总之,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测定生命体内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化学组成、化学性质,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循环伏安法及应用

循环伏安法及应用

循环伏安法及应用电池反应实际上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粒子在电极表面上进行的氧化(失去电子)反应叫阳极反应;相应的还原(获得电子)反应叫阴极反应。

电极电位可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难易程度。

由左图可知,电极反应速度一般由以下几个因素来控制:(1)物质传递;(2)吸附与脱附过程;(3)电子传递过程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示意图电荷移动速度k和物质传输速度m对电流电位曲线的影响反应慢,具有足够的传输能力为了使反应加速必须加电压反应快,受到传输能力限制为了增加传输能力必须增加反应物浓度或进行搅拌循环伏安法三角波电位进行扫描,所获得的电流响应与电位信号的关系,称为循环伏安扫描曲线。

开始扫描,工作电极电位电位不断变负,物质在负极还原;反向扫描时,物质在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在一个三角波扫描中可完成个还原氧化过程的循环。

原理:在电极上施加一个线性扫描电压,以恒定的变化速度扫描,当达到某设定的终止电位时,再反向回归至某一设定的起始电位,循环伏安法电位与时间的关系(见图)循环伏安法若电极反应为O+e→R,反应前溶液中只含有反应粒子O、且O、R在溶液均可溶,控制扫描起始电势从比体系标准平衡电势正得多的起始电势φ处开始势作正向电扫描,电流响i应曲线则如右图所示。

当电极电势逐渐负移到φ0附近时,O开始在电极上还原,并有法拉第电流通过。

平由于电势越来越负,电极表面反应物O的浓度逐渐下降,因此向电极表面的流量和电,然后电流逐渐下流就增加。

当O的表面浓度下降到近于零,电流也增加到最大值Ipc降。

当电势达到φ后,又改为反向扫描。

r随着电极电势逐渐变正,电极附近可氧化的R粒子的浓度较大,在电势接近并通时,表面上的电化学平衡应当向着越来越有利于生成O的方向发展。

于是R开过φ0平,随后又由于R的显著消耗而引起电流衰始被氧化,并且电流增大到峰值氧化电流Ipa降。

整个曲线称为“循环伏安曲线”。

循环伏安法的特征1、Ipc 与反应物O的本体浓度成正比,与扫描速率v的平方根(即v1/2)成正比。

电分析化学循环伏安法

电分析化学循环伏安法

电分析化学循环伏安法电分析化学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测量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电催化反应、电极传感器和电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

本文将对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原理循环伏安法是利用外加电压的正反向扫描,通过测量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

在扫描过程中,电势以一个循环进行周期性变化,通常为从较负的起始电势线性扫描至较正的最大电势,然后再线性扫描回到起始电势。

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可绘制出伏安图。

根据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的峰电流和峰电势,可以获取溶液中的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信息。

峰电流的大小与反应速率成正比,而峰电势则反映了此反应的标准电势。

通过分析伏安图中的特征峰电流和峰电势,可以确定反应是否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机理以及电极表面的反应活性等信息。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样品和电化学池:将待测物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电解液。

将工作电极(常用玻碳电极)、参比电极和计时电极放入电化学池中,确保其充分浸泡于电解液中。

2.建立电位扫描程序:选择适当的起始电位、终止电位和扫描速率。

起始电位为一般为较负值,终止电位为较正值。

扫描速率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通常为3-100mV/s。

3.进行循环伏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常需要稳定电极电势一段时间,直到电流达到平衡。

然后开始正向扫描,直至到达终止电位。

接着进行反向扫描,回到起始电位。

整个循环过程称为一个循环。

4.记录电流-电势数据:记录正反向扫描过程中的电流与电势数据,通常以图形的形式记录,即伏安图。

按照实验需要的精度和时间,可以选择多次重复扫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应用1.电催化反应研究:循环伏安法可用于研究电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提供电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

通过优化电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可以提高电极催化剂的效能。

2.电极材料评估:通过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分析,可以确定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能力和稳定性。

简述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的应用

简述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的应用

简述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的应用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实验技术,它在研究化学反应、电化学过程和材料性能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简述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以及实验总结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实验技术的应用。

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电池原理的。

在电池中,电流通过电极和电解质,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从而使得化学反应得以发生。

而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则是将电池中的化学反应进行逆转,即通过外加电压的方式使得电子从阴极流向阳极,从而使得化学反应得以在电极表面反复进行。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测定反应速率常数以及研究电极表面上的吸附过程等。

设定测量条件。

需要设定扫描速度、扫描范围、温度和电解质浓度等条件。

这些条件的设定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

循环伏安法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线性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阶梯伏安法等。

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对于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非常重要。

进行测量数据采集。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实时记录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数据,并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处理和分析。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绘制伏安曲线、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分析反应机理等。

通过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可以获得反应过程中的电流-电压曲线,即伏安曲线。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应动力学参数、电极表面吸附性质等相关信息。

例如,如果曲线中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说明电极表面发生了相应的化学反应;如果峰电流随扫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则说明反应是扩散控制的;如果峰电流随扫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则说明反应是动力学控制的。

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反应速率常数,并与已知文献值进行比较,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循环伏安法实验技术在研究化学反应、电化学过程和材料性能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化学实验技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应动力学参数、电极表面吸附性质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

它通过在电极上施加线性变化的电位扫描,测量电流随电位的变化,从而获取有关电化学反应的信息。

一、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基于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实验中,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组成三电极体系。

工作电极是研究的对象,参比电极用于提供稳定的电位参考,对电极则用于完成电流回路。

电位扫描通常从起始电位开始,以一定的扫描速率向一个方向线性增加或减少,到达终止电位后,再反向扫描回到起始电位,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在电位扫描过程中,电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当电位逐渐增加时,电活性物质被氧化,电流逐渐增大;当电位达到物质的氧化峰电位时,电流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电位的继续增加,电流逐渐减小。

反向扫描时,氧化产物被还原,产生还原电流,出现还原峰。

循环伏安曲线的形状和特征参数(如峰电位、峰电流等)与电活性物质的性质、浓度、电极反应的可逆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循环伏安法的实验装置循环伏安法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电化学工作站、三电极体系、电解池和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工作站用于控制电位扫描和测量电流。

三电极体系中的工作电极通常根据研究对象选择,如铂电极、金电极、玻碳电极等;参比电极常见的有饱和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对电极一般为铂丝或铂片。

电解池用于容纳电解质溶液和电极,通常由玻璃或塑料制成。

电解质溶液的选择要根据研究的体系和目的确定,其浓度和组成会影响实验结果。

三、循环伏安曲线的特征典型的循环伏安曲线包括氧化峰和还原峰。

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之间的差值(ΔEp)可以反映电极反应的可逆性。

对于可逆反应,ΔEp 较小,一般在 59/n mV(n 为电子转移数)左右;而不可逆反应的ΔEp 较大。

峰电流(Ip)与电活性物质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峰电流可以定量分析物质的浓度。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循环伏安法是一种重要的电化学分析技术,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研究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还能对物质的氧化还原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循环伏安法的原理以及如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一、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循环伏安法是通过控制工作电极的电位,使其按照特定的扫描速率在一定的电位范围内进行循环扫描,同时测量电流随电位的变化。

在实验中,通常有三个电极: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辅助电极。

工作电极是研究的对象,其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会产生电流。

参比电极提供一个稳定的电位参考,确保测量的电位准确。

辅助电极则用于形成电流回路,使电化学反应能够顺利进行。

当对工作电极施加电位时,电极表面的物质会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

电位从起始电位向一个方向扫描,当达到物质的氧化电位时,物质被氧化,产生氧化电流;继续扫描,当达到还原电位时,被氧化的物质又会被还原,产生还原电流。

然后电位反向扫描,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曲线。

二、循环伏安曲线的特征典型的循环伏安曲线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峰电位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分别对应物质氧化和还原反应发生的电位。

峰电位的位置可以反映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不同物质的峰电位通常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峰电位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2、峰电流峰电流的大小与电活性物质的浓度、扩散系数、电极面积以及扫描速率等因素有关。

在一定条件下,峰电流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3、峰形峰形的宽窄和对称性可以反映电极反应的可逆性。

如果氧化峰和还原峰对称,且峰电位之差较小,通常表示电极反应是可逆的;反之,如果峰形不对称,峰电位之差较大,则表示电极反应不可逆或准可逆。

三、影响循环伏安曲线的因素1、扫描速率扫描速率的快慢会影响峰电流和峰电位。

一般来说,扫描速率增加,峰电流增大,但峰电位会发生偏移。

2、溶液浓度电活性物质的浓度越高,峰电流越大。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循环伏安法原理及结果分析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简称CV)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电化学、生物分析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和结果分析。

一、循环伏安法原理循环伏安法通过在电化学系统中施加恒定电压,测量电流随时间的变化,从而获得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信息。

其原理基于伏安定律和法拉第定律。

伏安定律(Ohm's Law)描述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即U = I * R。

根据伏安定律,当施加在电化学系统上的电势变化时,电化学反应导致的电流也会发生变化。

法拉第定律则是描述了电化学反应电流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法拉第定律,当电化学反应进行时,电流的大小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循环伏安法通过循环扫描电位来实现对电化学反应的观测。

其步骤包括:首先,以一定速率从初始电位变化至最大电位;然后,以相同的速率从最大电位回到初始电位;最后,以相同速率在这两个电位间进行循环。

在不同电位下测量的电流值可以描绘出循环伏安曲线。

二、循环伏安法结果分析1. 循环伏安曲线形状分析根据循环伏安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电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反应程度。

典型的循环伏安曲线形状包括正向扫描、逆向扫描和氧化还原峰。

正向扫描对应于电化学氧化反应,逆向扫描对应于电化学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峰则是反应物被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2. 峰电位和峰电流分析峰电位是循环伏安曲线中峰值所对应的电位值,峰电流则是在峰电位处发生的电流峰值。

通过分析峰电位和峰电流的数值可以获得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如扩散系数、转变速率等。

峰电位的大小可以反映反应的可逆性,大于理论值时表明反应不可逆。

3. 转变速率常数和电荷转移系数分析转变速率常数(k0)与电极表面反应物的扩散速率和电荷传输速率密切相关,体现了反应过程的快慢。

电荷转移系数(α)则表示电化学反应中电荷转移的效率。

通过计算这两个参数,可以了解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以及反应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电化学分析——循环伏安法测电极性质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班级化工1202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目录引言电化学分析法概要原电池与电解池能斯特方程电极的类型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极电位 循环伏安法简介实验——循环伏安法测铁氰化钾的电极过程循环伏安法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参考文献附录——CHI600E电化学分析站的用户手册引言循环伏安法(CyclicVoltammetry)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常用来测量电极反应参数,判断其控制步骤和反应机理,并观察整个电势扫描范围内可发生哪些反应,及其性质如何。

通常利用CHI工作站进行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关键词: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HI工作站、电极电分析化学法概要一、什么是电化学分析?定义: 应用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利用物质的电学或电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之为电化学分析法。

通常是使待分析的试样溶液构成一个化学电池(原电池或电解池),通过测量所组成电池的某些物理量(与待测物质有定量关系)来确定物质的量(See Fig.)。

二、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利用物质的电学及电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电分析化学法:第一类电分析化学法是通过试液的浓度在某一特定实验条件下与化学电池中某些物理量的关系来进行分析的。

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电位分析法(电位),电导分析(电阻),库仑分析法(电量),伏安分析法(i—E关系曲线)等。

第二类电分析化学法是以电物理量的突变作为滴定分析中终点的指示,所以又称为电容量分析法。

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电位滴定,电导滴定,电流滴定等。

第三类电分析化学法是将试液中某一个待测组分通过电极反应转化为固相,然后由工作电极上析出物的质量来确定该组分的量。

称为电重量分析法(电子做“沉淀剂”),即电解分析法。

按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推荐,电化学分析法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既不涉及双电层,也不涉及电极反应,如电导分析法。

第二类,非法拉第阻抗。

第三类,涉及电极反应。

这一类又可以分为: (1)涉及电极反应,施加恒定的激发信号:激发信号电流i=0的有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激发信号电流i≠0的有库仑滴定、电流滴定、计时电位法和电重量分析法等。

(2)涉及电极反应,施加可变的大振幅或小振幅激发信号,如交流示波极谱、单扫描极谱、循环伏安法或方波极谱、脉冲极谱法等。

电分析化学的特点:--所使用的仪器较简单、小型、价格较便宜。

因测量的参数为电信号,传递方便,易实现自动化和连续化;--测定快速、简便;--某些新方法的灵敏度高,可作痕量或超痕量分析,选择性也较好;--不仅可以作组分含量分析,也可以进行价态、形态分析,还可以作为其他领域科学研究的工具。

原电池与电解池化学能与电能互相转变的装置称为电池,它是任何一类电化学分析法中必不可少的装置。

每个电池由两支电极和适当的电解质溶液组成,一支电极与它所接触的电解质溶液组成 一个半电池,两个半电池构成一个电池。

如图1所示:电池分为原电池和电解池两类。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在外电路接通的情况下,反应可以自发地进行并向外电路供给电能。

图2为锌——铜原电池。

锌片放入ZnSO 4溶液中,铜片放入CuSO 4溶液中,两电解质溶液之间用烧结玻璃或半渗透膜隔开。

当两电极接通后锌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e 2Zn n 2+⇔+Z ;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u e 2u 2C C ⇔++ 。

电池的总反应为:u n u n 22C Z C Z +⇔+++。

Zn 失去2个电子氧化成Zn 2+而进入溶液,锌失去的电子留在锌电极上,通过外电路流到铜电极被溶液中Cu 2+接受,使Cu 2+还原为金属Cu 而沉积在铜电极上。

锌电极带负电,铜 电极带正电,锌电极是原电池的负极,铜电极是正极。

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动的方向相反,电流从电位高的正极流向电位低的负极。

原电池和电解池都属于化学电池,都是进行电化学反应的场所,是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装置。

它们的区别可用下表对比表示:原电池 电解池电池的化学反应及能量的转化 电池中的化学反应 自发进行,反应中化学自由能降低转化为电能,在外电路接通时会产生电流,他是自发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需要外电路提供电 能才能进行化学反,它是将外电源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消耗外电源的电能产生电流的装置。

电子流动方向 由负极流向正极 由阳极流向阴极电极名称电极反应负极 电子流出的极 氧化反应 正极 电子流入的极 还原反应 阴极 接电源负极 还原反应 阳极 接电源正极 氧化反应电池的电动势用电位计测量。

铜锌原电池可书写为:-Zn ∣ZnSO4a 1)∣CuSO4(a 2)∣Cu+ a 1、a 2分别表示两电解质溶液的活度。

两边的单竖“∣”表示金属和溶液的两相界面,中间的单竖“∣”表示两种浓度或组成不同的电解质界面处存在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液接电位。

按规定把电池的负极写在左边,它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写在右边,发生还原反应。

该电池的电动势E 等于两电极的电极电位差与液接电位的代数和:电动势的通式为:液接电位存在于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相同或不同)或两种离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溶液界面上,它是由离子的运动速度不同引起的。

能斯特方程活度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表面溶液活度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给定的电极,若电极反应为: R Z O ⇔+e则电极电位的能斯特方程的通式为:O R ZF RT a a ln -=ϕϕ式中,a 为活度;下标O 和R 分别表示氧化态和还原态,R 为标准气体常数,F 为法拉第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Z 为电极反应中电子的计量系数 ,ϕ为氧化态和还原态活度等于1时的标准电极电位。

当T=298.15K 时:能斯特方程应用:1.离子浓度改变时电极电势的变化根据能斯特方程可以求出离子浓度改变时电极电势变化的数值。

2.离子浓度改变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非标准状态下对于两个电势比较接近的电对,仅用标准电势来判断反应方向是不够的,应该考虑离子浓度改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电极的类型电极(electrode)是与电解质溶液或电解质接触的电子导体或半导体,为多相体系。

电化学体系借助于电极实现电能的输入或输出,电极是实施电极反应的场所。

一般电化学体系分为二电极体系和三电极体系,用的较多的是三电极体系,相应的三个电极为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辅助电极。

三电极体系含两个回路,一个回路由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用来测试工作电极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另一个回路由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组成,起传输电子形成回路的作用。

工作电极: 又称研究电极,是指所研究的反应在该电极上发生。

一般来讲,对工作电极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电极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各式各样的能导电的固体材料均能用作电极。

(1)所研究的电化学反应不会因电极自身所发生的反应而受到影响,并且能够在较大的电位区域中进行测定;(2)电极必须不与溶剂或电解液组分发生反应;(3)电极面积不宜太大,电极表面最好应是均一平滑的,且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表面净化等等。

工作电极的选择:通常根据研究的性质来预先确定电极材料,但最普通的“惰性”固体电极材料是玻碳(铂、金、银、铅和导电玻璃)等。

采用固体电极时,为了保证实验的重现性,必须注意建立合适的电极预处理步骤,以保证氧化还原、表面形貌和不存在吸附杂质的可重现状态。

在液体电极中,汞和汞齐是最常用的工作电极,它们都是液体,都有可重现的均相表面,制备和保持清洁都较容易,同时电极上高的氢析出超电势提高了在负电位下的工作窗口记被广泛用于电化学分析中。

辅助电极:又称对电极,辅助电极和工作电极组成回路,使工作电极上电流畅通,以保证所研究的反应在工作电极上发生,但必须无任何方式限制电池观测的响应。

由于工作电极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时,辅助电极上可以安排为气体的析出反应或工作电极反应的逆反应,以使电解液组分不变,即辅助电极的性能一般不显著影响研究电极上的反应。

但减少辅助电极上的反应对工作电极干扰的最好办法可能是用烧结玻璃、多孔陶瓷或离子交换膜等来隔离两电极区的溶液。

为了避免辅助电极对测量到的数据产生任何特征性影响,对辅助电极的结构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如与工作电极相比,辅助电极应具有大的表面积使得外部所加的极化主要作用于工作电极上。

辅助电极本身电阻要小,并且不容易极化,同时对其形状和位置也有要求。

参比电极: 是指一个已知电势的接近于理想不极化的电极。

参比电极上基本没有电流通过,用于测定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

在控制电位实验中,因为参比半电池保持固定的电势,因而加到电化学池上的电势的任何变化值直接表现在工作电极/电解质溶液的界面上。

实际上,参比电极起着既提供热力学参比,又将工作电极作为研究体系隔离的双重作用。

参比电极需要具备的一些性能:(1)具有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是良好的可逆电极,其电极电势符合Nernst方程;2) 流过微小的电流时电极电势能迅速恢复原状;3) 应具有良好的电势稳定性和重现性等。

参比电极的种类:不同研究体系可选择不同的参比电极。

水溶液体系中常见的参比电极有:饱和甘汞电极(SCE)、Ag/AgCl电极、标准氢电极(SHE或NHE)等。

许多有机电化学测量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尽管水溶液参比电极也可以使用,但不可避免地会给体系带入水分,影响研究效果,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非水参比体系。

常用的非水参比体系为Ag/Ag+(乙腈)。

工业上常应用简易参比电极,或用辅助电极兼做参比电极。

盐桥与鲁金毛细管:在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时,参比电极内的溶液和被研究体系的溶液组成往往不一样,为降低或消除液接电势,常选用盐桥;为减小未补偿的溶液电阻,常使用鲁金毛细管。

化学电源和电解装置:对于化学电源和电解装置,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通常合二为一。

化学电源中电极材料可以参加成流反应,本身可溶解或化学组成发生改变。

对于电解过程,电极一般不参加化学的或电化学的反应,仅是将电能传递至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极/溶液界面。

制备在电解过程中能长时间保持本身性能的不溶性电极一直是电化学工业中最复杂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不溶性电极除应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外,对催化性能、机械强度等亦有要求。

标准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一)定义: 一个化学电池包括有各种物质相的接触,如固体—溶液、溶液—溶液、固体—固体、溶液—气体等。

在两相接触的界面上,它们的性质与相内是不同的。

无论是哪种相间的接触,在它们的界面上都存在着电位差。

两不同物相间的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

(二)电极电位的产生1 带电质点在两相间的转移2 某些阳离于或阴离子在相界面附近的某一相内选择性吸附。

3 不带电的偶极质点(如有机极性分子和小偶极子)在界面附近的定向吸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