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博物馆讲解词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第四单元物以载文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器。
但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还有简牍、缣帛、陶器、玉器、石器等。
在这一单元之中,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板,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战国中晚期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湖北省博物馆藏您现在看到的竹简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竹简。
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而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文字异形,这使得学者辨认春秋战国的古文工作也非常艰辛。
春秋战国的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著作、器物清单、档案等等。
现在您看到的是陶文。
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
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
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
我们现在看到是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
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
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小双桥朱书陶文降亭陶釜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晚期陶文西周陶文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
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
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
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
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
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玺印。
燕国印的形制与文字颇具特色,多数为长条形印面,有细长的柄,自名为“鍴”(duān),楚国印玺多阳文,不论方印、圆印,印面有边框,少数有界格。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
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
书院文化我来讲演讲稿

书院文化我来讲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个舞台上为大家带来一场演讲,主题是《书院文化》。
在书院文化这个主题下,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书院文化的理解、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书院文化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学术和文化现象,具有百家争鸣、尊师重道、自由探索等特点。
可以说,书院文化是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人文精神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书院文化强调的是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
书院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文人。
在书院中,各种学派的不同学说得到了展示和辩论,使得学术思想可以迅速传播和交流。
这种学术精神,为中国古代学术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身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只有保持书院文化中的学术精神,才能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保持前沿意识。
其次,书院文化强调的是尊师重道的师生关系。
书院是师生交流学问、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地方。
尊师重道是书院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敬意。
只有尊重老师的知识和智慧,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
而尊重师长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
相信只有师生相互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学术氛围,推动学术进步。
最后,书院文化强调的是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
网罗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
在书院中,自由的学术环境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书院中的学生可以自由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对于传统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够培养出人才,孕育出创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书院文化曾经在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促进学术进步、传承优秀文化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文化逐渐式微。
在这个时代,书院文化的精神需要我们去传承、发扬。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更应该珍视书院文化的精神。
我们要在学习中注重百家争鸣,借鉴不同学派的思想,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我们要在师生关系中注重尊师重道,尊敬老师、爱护同学,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要在学术探索中注重自由开放,放眼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创新。
故宫 紫禁书院 讲解

故宫紫禁书院讲解
摘要:
1.故宫与紫禁书院的关系
2.紫禁书院的历史沿革
3.紫禁书院的功能与活动
4.故宫讲解的内容与形式
5.故宫讲解对游客的意义
正文: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之一,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住地和政治中心。
如今,它已成为一座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故宫内,有一个名为“紫禁书院”的机构,它与故宫有着密切的关系。
紫禁书院,原名“紫禁城出版社”,成立于1980 年代,是故宫下属的一个出版机构。
它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出版与故宫相关的图书、图册和期刊等,以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禁书院的功能逐渐拓展,除了出版业务外,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和研讨会等,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作为故宫的一部分,紫禁书院秉持着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宗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讲解服务。
紫禁书院的讲解内容涵盖了故宫的历史、建筑、艺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讲解,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的过去和现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宫讲解的形式多样,有专业讲解员带领的团队讲解,也有针对特定主题的讲座和课程。
此外,紫禁书院还为游客提供导览图、自助导览设备等多媒体辅助工具,帮助游客更好地参观和理解故宫。
故宫讲解对于游客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讲解,游客可以了解到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故宫的文物和艺术品。
同时,讲解还有助于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之,故宫与紫禁书院之间的关系密切,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国博 全部讲解词

国博全部讲解词
国博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欢迎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是你们的讲解员,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首先,请跟随我来到“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厅”。
这里汇聚了中国历代瓷器的精华,展示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工艺发展历程。
你们看到的这一件件瓷器,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厅”。
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富贵、平安的象征。
这里的玉器,无论是小巧的佩饰,还是庄重的摆件,都凝聚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
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国古代钱币展厅”。
钱币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从最早的贝币,到后来的铜钱、银锭,再到纸币,每一枚钱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故事。
紧接着,我们将进入“中国古代书画展厅”。
这里收藏了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从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到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郑板桥等,他们的作品无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我们将参观“中国古代甲骨文展厅”。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汉字的起源。
通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们可以一窥古代先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观念。
在今天的参观中,我们走过了中国历史的多个重要篇章。
希望各位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谢谢大家!。
东山书院导游词400字

欢迎各位尊贵的游客,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我国文化名城的一处秀美之地,是承载着千年中华文脉的重要教育遗址。
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东山书院历经沧桑岁月,见证了无数学子寒窗苦读、奋发向上的感人历程。
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砖木结构中融合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艺术匠心,红墙黛瓦间流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
步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威严的大门,上面悬挂着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字迹苍劲有力,透出深深的文化积淀。
主体建筑群包括讲堂、藏书阁、学斋等,处处可见读书人静心研习的身影,仿佛可以听到朗朗读书声穿越时空而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绿树环绕的讲堂,这里曾孕育出众多杰出人才,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
而那珍藏着丰富典籍的藏书阁,则是知识的宝库,见证着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昌盛。
在东山书院游览,您不仅能欣赏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之美,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尚学术的精神风貌。
让我们一同漫步在这充满人文气息的庭院之中,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共同领略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东坡书院导游词

东坡书院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文化历史名城杭州的著名景点——东坡书院。
我是负责本次导游的ChatAI,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座千年古建筑和文化的圣地。
东坡书院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是为纪念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而兴建的,苏东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巨大丰碑。
苏东坡,江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相信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对社会的作用,因此他创办了这所书院。
书院的建筑是典型的宋代风格,其中包括厅堂、楼阁、花园等建筑群,整个布局规整有序,展示了宋代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
首先,让我们来参观书院的正殿——大成殿。
大成殿是整座书院的核心建筑,它是苏东坡举行讲学、讲学术、讲治国安邦之道的地方。
殿中悬挂着苏东坡的画像和一幅幅他的诗词墨迹,让人能近距离感受到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
在大成殿后面,我们来到了苏东坡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东轩和西轩。
东轩是苏东坡办公的地方,他在这里授课、讲学、批改学生的文章。
西轩是苏东坡的寝室和书房,他在这里度过了许多艰苦的日子,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和文章。
现在,这里保存着苏东坡当年使用过的家具和文物,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除了建筑物,东坡书院还有一些重要的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东坡诗刻,这些诗刻分布在书院的墙壁和石碑上。
苏东坡的诗词深情而抒怀,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社会状况融为一体。
这些诗刻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情感,无论是对人们的思考还是审美上,都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除了诗刻,东坡书院的松树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苏东坡曾经写下:“志士尽如斯,松柏附书堂。
”这里的松树有上千年的历史,与书院相辅相成,为书院增添了一份静谧和博大。
通过对东坡书院的参观,我们更能深入了解苏东坡的伟大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他不仅在文学上才华出众,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崇尚人文精神、弘扬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东坡书院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群,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场所。
纳于大麓_藏之名山湖南长沙中国书院博物馆设计_魏春雨

f 代 建筑 T 一 e+ A rch 一 时 m tecture 20 13门 129
项 目概 况 项 目名称 : 中 国书 院博 物馆
项 目地 点 : 长沙 . 湖南
项 目功 能 : 展览
建筑 面积 : 4 73 m 2 6 建 筑高 度 1 5 m
设 计 时间 : 200 4一 20 07 年
许 多 狭缝 呈 间
既 解 决 了地 下 采 光 . 又 因 片 段 化 光 影
导入 , 让 建筑内部体量感得 以弱化
每一片段的尺度
建筑被 建筑历 史及 理论 家杨 慎初老 师称 为
和 肌 理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与 书 院建 筑 相 对 轻 盈 的 形 态 相 呼
筑 , 其 与湖 湘 又 化 相 得 益 彰 , 恰 如 岳 麓 书 院 巾 对 联 所 书 : 院 以 山名 因道 立
2 Sl P l n o fthe m useu m te a a 1 5m
3 M a 旧 e n t ra n e e a t th e 一o rth e a 5t e rn e o rn e r o f t h e n 1u se u m 飞
w 一 e b rj g e le a d 引 n to t h e 一 te r旧 r o f th e r u se u m d d n n 礴 p la n o f y u e l A e a d e m y fro m t h e l t e Q 一 g , w lth rh e m a 旧 u a n
日
注 释和 参考文 献 :
11 未汉民 胳邃 书院 !M 七
日 人 乞 .次犷 内 冲 200 4
式布置
使 得建筑中原本设计 的许 多冥想空间及具备
中国博物馆讲解词

中国博物馆讲解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咱们超棒的中国博物馆,我是你们今天的讲解员,就叫我小李吧。
一进这博物馆的大门,哇塞,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时光穿梭机,能把咱一下子拉回到老早以前的中国。
你看这大厅,宽敞明亮,天花板上的灯就像星星一样,把那些展览品照得贼亮堂。
先带大家来到这古代陶瓷展厅哈。
这里的陶瓷那可都是宝贝中的宝贝。
我给你们讲个趣事,有一次我在这儿值班,看到一个小朋友,眼睛睁得像铜铃似的,盯着一个青花瓷瓶看。
他拉着他爸爸的手说:“爸爸,这个瓶子上的画好像动画片里的场景哦。
” 他爸爸笑着回答:“宝贝,这可比动画片有历史多啦,这可是古代工匠一笔一划画上去的呢。
” 那小朋友就歪着脑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还对着瓶子小声说:“你好呀,漂亮的瓶子,你肯定知道好多以前的故事吧。
”咱再瞧瞧这陶瓷的种类,有唐三彩,那颜色可鲜艳了,黄的、绿的、白的,搭配在一起就像彩虹落在了瓶子上。
还有宋代的汝窑瓷器,这汝窑的颜色那叫一个温润,就像刚下过雨的天空,淡淡的青蓝色,看着可舒服了。
我记得有个陶瓷专家来这儿参观,他一边看一边跟旁边的人说:“这汝窑瓷器的工艺可讲究了,从选土到烧制,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就像伺候小祖宗似的。
” 旁边的人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咱们来到古代书画展厅。
这里的书画可都是大师们的杰作。
我有一回看到两位老人在一幅山水画前站了好久。
其中一位老人指着画里的山说:“你看这山画得,云雾缭绕的,好像真能走进去一样。
” 另一位老人回应道:“是呀,这画家的笔法太厉害了,这线条流畅得就像山间的小溪流。
” 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那认真的模样,我在旁边都不好意思打扰。
在这个展厅里,有一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摹本。
这字写得,那叫一个飘逸,就像神仙在纸上跳舞。
我跟一个学书法的年轻人讲过这事儿,他当时就激动得不行,说:“要是能亲眼看到王羲之写字,那该多好啊,我肯定能学到超多东西。
” 我就跟他说:“虽然看不到真迹,但从这摹本里也能感受到大师的风范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院博物馆讲解词中国书院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也是湖南建成的首个全国性博物馆。
我们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陈列手段,将书院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
它的建筑面积为4786平米,陈列面积为3100平米。
您看到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外墙和入口处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几个大字,这是集南宋理学家、书院教育家朱熹的字。
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仿南宋的黄铜铸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印章。
接着我们来到的是序厅,序厅除了有介绍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内容的文字之外,还有大型的壁画。
为了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能生动的再现中国古代数以千计的书院,我们陈列的时候将壁画与陈列内容相结合,将中国古代书院以直观的形式、艺术的手段再现出来。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弦歌千年”展厅,这里将向大家展示中国古代书院的千年发展历史。
“书院”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大家看到的展柜中的这本南宋王应麟写的《玉海》,当时的书院实际上是藏书机构,唐代国家级的图书馆就是用书院命名的,称为丽正、集贤书院,展柜中的其他几本书对此都有记载。
到了唐末、五代,不少学者将自己读书、藏书的书房也命名为书院,并且招收学生,这样唐末的书房就逐渐衍生出了教育因素,形成了教育机构。
我们看到这里有提到邺侯书院,邺侯书院原名是南岳书院,位于南岳烟霞峰,唐代邺侯李泌曾在这里读书,李泌是陕西西安人,家富藏书,韩愈有诗句说“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
贞元年间,李泌的儿子李繁创建南岳书院,到南宋改为邺侯书院。
到了北宋,在北宋初期,书院发展迅速,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当时出现了多所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的说法流传至今,大家看看墙上的一览表,在南宋、元代、清代学者心中的四大书院都有不同,但无论哪种说法,岳麓书院都名列其中,这足以说明岳麓书院在北宋初期的地位。
到了南宋时期,书院转变为理学家研究学问、宣讲学术的重要机构,书院数量远远超过了北宋,而且确立了完善的书院制度,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研究与传播的大本营。
展柜中的《乾道五年规约》,也称为《丽泽书院规约》,是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为丽泽书院制定的制度性文件,对书院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岳麓书院”石碑“白鹭洲书院”石碑,白鹭洲书院在江西吉安,是南宋著名的书院,文天祥就是这里的学生。
元代的蒙古贵族统治中原之后,多次发布诏令要求保护好文庙、书院,使得元代的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方面元代在南方的书院继承南宋书院的传统,继续研究与传播理学。
大家看到的这块《白鹿洞书院教条碑》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时所撰写的,南宋后期,这一教条成为全国书院所共同遵守的教条,元代书院更加广泛的遵从这一教条;大家看到展柜中还有一本《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元代后期程端礼所撰写,程端礼曾经担任多所书院的山长,这本书主要规定学生每年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另一方面,元代书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向黄河流域发展,大家看到的《元代书院分布图》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这一变化,黄河流域的书院明显增加。
随着书院向北发展,理学也随之向北传播。
《静修先生文集》的作者刘因,主讲静修书院二十多年,对程朱之学十分推崇,著有《四书精要》三十卷阐述朱子之学。
明代书院经历了较大的波折。
明代初期,朝廷抑制书院的发展,使其沉寂百年之久。
至明代中叶,讲学风气日渐兴盛,书院再度辉煌,数量剧增,遍布全国。
明代后期,统治者数次下令禁毁书院,多所书院被毁。
《明儒学案》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所著,这部书清楚的总结了明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演变及其流派。
清代修纂的《东林书院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东林书院的历史。
大家现在来到的是我们复原的一个东林书院的丽泽堂,东林书院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书院。
由北宋知名学者杨时创建于政和元年(1111)。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革职回乡的顾宪成及弟允成与高攀龙等人在原址重建书院,并相继主持书院,讲学其中。
在讲学时,东林书院的学者指陈时弊,裁量人物,在当时影响极大,全国学者都以东林为楷模,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的美誉。
明天启五年(1625),诏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被毁。
崇祯二年(1625)重建。
东林书院的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
“丽”是连接的意思;“泽”是水的意思。
两条河流相连,可以让万物滋润。
这里以丽泽命名,就是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可以让学术发扬光大。
丽泽堂是东林书院讲学的重要场所。
东林书院的“风声”这副对联天下闻名,是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是东林志士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这副对联是廖沫沙(1907-1991,长沙人)于1982年手书的。
清代初期,满洲贵族统治中原之后,担心书院的讲学不利于统治,于是下令禁止创建书院和开展讲学活动。
您看到是仿古碑刻“顺治卧碑”,由于这块碑不是竖立而是横卧的,因此被称为“卧碑”。
顺治九年(1652),清廷颁布学校禁例八条,要求全国的学校都要刻碑,让学生遵守,上面要求不准创建学校,不准讲学。
这一政策,使得书院的发展受到压制。
随着清代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清朝的书院政策从抑制发展转而为扶持发展,康熙给多所书院赐额、赐匾,您看到的这块“学达性天”匾即是康熙皇帝所赐的匾。
康熙二十五年(1686),赐这块匾给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朱熹祠,及白鹿洞、岳麓书院。
三十二年(1693)又赐给紫阳书院。
使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数量明显增加,达到了普及化的程度,成为清代主要的文化教育组织。
清代书院成为科考的主要机构,您现在看到的一块“进士匾”是为清代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三甲第三十名进士邓彬所立,邓彬是广东嘉应人。
匾上的大总裁是会试的主考官,清代多是一正三副。
嘉庆七年会试的正主考官是纪晓岚,副主考官是熊枚、戴均元、玉麟。
匾上对这几位主考官有清楚的记载。
进顺书院匾,展柜中是《天文略解》和两湖书院陈棠抄本。
到了晚清,在西方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迈开了近现代的步伐,对掌握实用知识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传统书院开始进行改革,有的书院的教学内容有了西学内容。
湖北武汉的两湖书院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在1890年创立的,其教学内容已经不全是经史、科举八股文,而是有兵学知识,这本《兵法史学略学》即两湖书院的课本。
随着清代危机的日益加重,地方大员们也开始提议兴办学堂。
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向朝廷建议在江南地区大力兴办学堂。
然而,书院的改革并不能改变书院整体上为科举应试服务的格局,到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四日(1901.9.14)慈禧太后发布上谕,宣布改书院为学堂,省级书院改大学堂,府州级书院改中学堂,县级书院改小学堂,制度层面上的传统书院就此消失,新式学堂蓬勃发展起来。
大家看到的是学堂文物《苏州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二年级成绩单》、《委任学堂教员札》、《江苏陆军学堂毕业生李德辉恭报》恭报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喜报。
从明代开始,书院就逐渐走出国门,向古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传播。
以古朝鲜的书院最为典型,1541年创建的白云洞书院是古朝鲜的第一所书院,白云洞书院在现在韩国的光州,后更名为绍修书院,这里播放的视频就是介绍绍修书院的历史。
不过我们现在复制了一个韩国陶山书院典教堂的场景。
陶山书院是赐额书院,也是韩国最有名的书院,位于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1561年韩国儒学家、有“韩国朱熹”之称的李晃建陶山书堂。
李晃去世之后,其弟子于1574年在学堂侧建陶山书院。
典教堂是陶山书院讲学的场所。
墙壁上的《圣学十图》就是李晃68岁时进献给朝廷的作品,他的目的是以图文并茂的方法示人以圣学入道之门,传播中国文化。
李晃在韩国可谓家喻户晓,韩国政府为了纪念他,将李晃像和陶山书院印在了千元韩币上。
1871年,古朝鲜(今韩国)下令除保留47所书院外,其余的全部拆毁。
不过至今韩国还是有保存完好的书院。
现在韩国建立了韩国书院研究会,与岳麓书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里陈列的展品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此外,日本也建立了书院,《白鹿洞书院教条》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
展柜中的《顺正书院记》里提到的顺正书院在日本的京都,创建于1839年,是名医新宫凉亭开设,是日本近现代医疗科学的摇篮。
现在看到的是书院教育厅,宋代以来,人才培养成为书院的三大职能之一。
书院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相对完善的教学管理、经费运作管理体制,为唐宋以来的中国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书院也因此成为唐宋以来主要的教育机构。
展柜中有一块“青出于蓝”匾,是书院希望通过教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匾下方是书院学生的学习用品,包括浯溪书院的笔筒、郎江书院的三余竹笔筒、晚清著名将领彭玉麟的笔洗、清代玉潭书院的笔洗和铜炉等学习用具。
另有“称心花霭吉祥云,如意珠悬仁寿镜「凤石陆润祥」”对联和“囊开古锦湖山出,水作夜船风雨来「吴鲁」”对联。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书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质疑问难、日记教学、优游教学等,这既是书院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私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展柜中是“槐花黄举子忙”匾,王文清六法碑拓。
下方是《濂溪书院课艺》、《利试文格》、《朱子读书法》。
书院山长非常注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您看到的《朱子读书法》四卷,是记载著名的朱子读书法的著作。
朱熹的弟子将他的这些思想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一读书法至今仍是我们做学问的最好方法。
科举与书院的关系非常密切,从两者创立的时间上说,书院稍晚于科举,书院是培养人才,科举是选拔人才,两者基本是养士与取士的关系。
随着科举的制度地位的上升,书院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其人才培养基本是为科举服务。
展柜中是五华书院董汉章的试卷,写得非常工整,董汉章是举人,他的试卷是模拟殿试的。
大家可以发现这份试卷的坐上角有个折角,这就是弥封试卷,董汉章的姓名写在上面,折起来,在上面盖上印章,到考试之后才准许拆开。
另还有科举报考的相关材料,已经用于领取试卷的卷票等。
为保证书院教学的效果,明清书院往往每个月都要进行多次考课,有官课(由地方官主持的考试),有师课(由书院山长主持的考试)。
这些考课大多数为每十天举行一次,分为旬课和月课,每次考试基本是仿照科举考试进行,可算作是科举考试的模拟考试。
展柜中的是问津书院、道乡书院、超山书院的官课、师课的试卷。
还有一副科举考试考场的木对联“整齐严肃,和缓安祥”。
正是由于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充裕的经费作为保证,使书院的人才培养成效卓越,人才辈出。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书院教学场景,书院的教学不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每天上课,书院的教学以自学为主,上课的时间一般都不长,为一个时辰,上课时往往不拘于形式,学生可站可坐,有的在仔细聆听山长讲课,有的对山长的观点似乎并不认同,有的准备对山长提出疑问。
这种教学应该是启发式的,与我们现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