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磷循环

合集下载

第8章-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环境土壤学

第8章-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环境土壤学
土壤中含磷化合物种类繁多,各种形态磷 之间的转化过程错综复杂。因此,尽管土壤中 磷的研究工作较多,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 弄清楚。
一、土壤磷的含量、形态分级 及其植物有效性
1.1 土壤中磷的含量
➢地壳中磷的平均含量约为0.122% (按P计, 下同)。 ➢一般岩石含磷量变动在1.0-1.2 g/kg。 玄武岩发育的土壤全磷含量通常较高,而 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全磷含量较低。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一般为0.022-0.109%, 最低可小于0.004%,高的可达0.175%。 ➢在自然土壤中的全磷含量决定于母质类 型、成土作用和土壤磷的淋失情况,而在 耕作土壤中主要受耕作施肥的影响。
2021/1/20
21
施用氮肥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
➢ 对于氮肥来说,最易引起土壤变化的性质就是pH。连续施 用氮肥会导致土壤pH降低,在酸性土壤上问题尤为明显。
➢ 酸 性 土 壤 交 换 性 钙 含 量 低 , 每 加 入 100kg 硫 酸 铵 就 需 要 110kg的碳酸钙去中和由于氮肥所产生的酸度。如果不施加 石灰校正土壤酸度,锰和铝的过量释放将会产生对植物的 毒害作用
• 有机氮的矿化(有机氮水解;氨化) • 硝化(亚硝化;硝化)
土壤氮素的损失
• 反硝化——生物脱氮 • 化学脱氮(亚硝酸分解;氨挥发) • 粘粒对铵的固定 • 生物固定 • 氮素淋洗
2021/1/20
12
土壤氮素有效化 ——有机氮矿化:
定义:含氮的有机合化物,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
降解为简单的氨态氮的过程。它包括:
2021/1/20
17
土壤氮素损失 ——化学脱氮过程
主要是一些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如:
a. 氨态氮挥发
NH4+ + OH- NH3 + H2O 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土壤磷循环

土壤磷循环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一般为 0.02-0.11%,从南向北逐 渐增加。
Available P content (Bray II) Pink <30 mg/kg (moderately deficient)
Red: <20 mg/kg (deficient) Dark red: <10 mg/kg (severely deficient)
(二)陆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
磷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中进行
肥料磷
沉淀
沉淀态磷 溶解
固定
土壤 溶液磷
吸解 附吸
吸附态磷
生物固定 矿化
生物结 合态磷
有效态 有机磷
无效态 有机磷
二、土壤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
1.土壤有机磷的矿化
土壤中的有机磷除一部分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外,大
部分需经微生物的作用进行矿化转化为无机磷后才能被作
我国土壤有效磷素含量分布图
(二)土壤磷的形态
土壤磷素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 1.有机磷
土壤有机态磷含量的变幅很大,可占表土全磷的 20~80%左右。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主要是植素(肌醇六磷酸)或植酸盐,核蛋白或 核酸以及磷脂类化合物。
(二)土壤磷的形态
土壤磷素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 1.有机磷
土壤磷解吸的机Βιβλιοθήκη 主要有:1)化学平衡反应土壤溶液中磷浓度因植物的吸收而降低,从而失去了原有的 平衡,使反应向解吸方向进行;
2)竞争吸附
所有能进行阴离子吸附的阴离子,在理论上都可与磷酸根有 竞争吸附作用,从而导致吸附态磷的不同程度的解吸。
竞争吸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磷与竞争阴离子的相对浓度。

农田土壤的磷循环

 农田土壤的磷循环

农田土壤的磷循环农田土壤的磷循环磷是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于农田土壤而言,磷的循环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农田土壤的磷循环过程进行详细论述。

一、磷的来源农田土壤中的磷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天然矿石:磷矿石是一种重要的磷资源,其中富含磷的矿石主要有磷灰石、赤铁矿磷矿等。

这些矿石通过开采和粉碎等方式,将磷提取出来,并进入农田土壤。

2. 有机肥料:动物粪便和植物残体等有机物质经过分解后,会释放出一定数量的有机磷。

当这些有机物质被施用到农田土壤中时,其中的有机磷会被转化为无机磷,进而被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或与土壤胶体结合。

3. 化肥:化学合成的磷肥是农田土壤中磷的重要来源之一。

磷肥主要包括单质磷肥、复合磷肥和含磷有机肥料等。

它们能够直接为植物提供有效的磷元素,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农田土壤中磷的积累和过度施用导致的环境问题。

二、磷的迁移转化农田土壤中的磷在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无机磷:土壤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包括磷酸盐、磷酸根和铝磷酸根等。

这些无机磷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和胶体吸附等方式与土壤颗粒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磷盐。

2. 有机磷: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中含有一定的有机磷,它们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逐渐转化为无机磷,进而被植物吸收利用。

3. 磷酸根:土壤中的磷酸根是植物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形式之一。

植物的根系通过分泌物质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能够促进磷酸根与土壤颗粒表面以及土壤胶体之间的交换和解吸。

三、磷的吸收利用植物对于土壤中的磷元素吸收和利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吸附解吸:植物根系通过释放根际氢离子和有机酸等物质,能够促进土壤中磷的解吸和离子交换,以便更好地吸收。

2. 磷酸酶的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磷酸酶,能够使难溶性磷盐转化为可溶性的磷酸根,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3. 微生物的参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和吸附解吸过程,能够释放磷酸根供植物吸收利用。

磷的循环和平衡

磷的循环和平衡

磷的循环和平衡磷的元素符号是P。

它是大量元素之一,但植物对磷的吸收量远远小于钾和氮,甚至有时还不及中量元素钙、镁、硫。

核酸、磷酸腺苷等重要生命物质中都含磷,因此磷是植物结构组分元素。

磷对植物的生理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植物以一价和二价正磷酸根这两种阴离子形式吸收磷。

土壤pH值低于7.2时吸收一价正磷酸根,土壤pH值高于7.2时吸收二价正磷酸根。

核酸构成染色体,是生命遗传基因,因此磷在植物整个生命,尤其是生殖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

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在植物各种代谢过程中储存和传递能量,可以说磷与所有代谢过程有关。

磷在糖和淀粉的生成和转运中起调节作用。

它在成熟和籽粒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磷也参与生物固氮。

磷对根系发育很重要。

磷在植物体内的活动性很强,容易从衰老组织转移到幼嫩组织中,缺磷症状首先在老叶上出现。

缺磷植株矮小、苍老,叶小,呈灰绿色,无光泽。

茎叶常出现紫红色。

种子少而小,成熟延迟。

磷过量植株叶片肥厚密集,叶色浓绿,植株矮小,节间过短,营养生长受抑制,繁殖器官加速成熟。

地上部生长受抑制而根系非常发达。

叶菜纤维含量增加,烟草燃烧性下降。

磷过量会导致缺锌、锰等元素。

磷在土壤-植物-动物之间进行循环。

土壤中的含磷矿物主要为磷灰石,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释放出水溶性磷酸根离子。

水溶性磷酸根离子很容易被固定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所以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小。

有机肥和化肥中的水溶性磷在土壤中也很容易被固定。

动物粪便和植物残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释放出有效磷。

鸡粪含磷量较高,秸杆含磷量较低。

使用磷肥的历史比使用氮肥早半个世纪。

1843年已在英国生产和销售过磷酸钙,1852年也在美国开始销售。

过磷酸钙中既含磷,也含硫酸钙。

重过磷酸钙中含磷量高于过磷酸钙,不含硫,含钙量低。

硝酸磷肥含氮和磷,因为其中含有硝酸钙,容易吸湿,所以不太受欢迎,但它所含硝态氮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以上三种肥料都是磷灰石酸化得到的。

磷酸二铵是一种很好的水溶性肥料。

土壤中氮、硫、磷的循环与环境质量

土壤中氮、硫、磷的循环与环境质量

①Ca-P(钙磷),以磷灰石为主
氟磷灰石Ca5(PO4)3F 氢氧磷灰石Ca5(PO4)3OH 磷酸八钙Ca8H2(PO4)6 磷酸三钙Ca3(PO4)2 磷酸二钙CaHPO4 溶解度随pH降低而增大。
溶度积=10-120.9 溶度积= 10-113.7 溶度积= 10-46.9 溶度积= 10-26.0 溶度积= 10-6.56
(1)植素类——植酸与钙、镁等离子结合而成。 (2)核酸类——含磷、氮的复杂有机化合物。 (3)磷脂类——醇、醚溶性的有机磷化合物。
• 2.无机磷:50~90%,PO43-
少量溶解、大都以吸附态和固体矿物态 存在
3种相互平衡的形态
溶解
吸附
矿物态
水溶态
吸附态
沉淀
解吸
(1)水溶态磷—土壤溶液中的磷
H2PO4-、HPO42-、PO43-,其相对浓度(比例)随溶液pH 而变化。
②Fe-P(铁磷) 以粉红磷铁矿FePO4·2H2O为代表,溶度积=10-34.9。
③Al-P(铝磷) 以磷铝石AlPO4·2H2O为代表,溶度积=10-30.5。 Fe-P和Al-P的溶解度随pH升高而增大。
④O-P(闭蓄态磷) 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无效磷。当Fe2O3胶膜还
原溶解后,磷被释放。
RCH2COOH + NH3 + E

条件:
① 真菌、细菌、放线菌等;
② 在通气良好; ③对低温特别敏感;
④ 水分60~70%; ⑤ pH值要求在4.8~5.2
⑥C/N比适当。
2.氨的硝化过程
氨、胺、酰胺 (1)亚硝化作用
硝态氮化合物
亚硝化微生物
2HN4 + 3O2
2NO2- + 2H2O + 4H+ + 158千卡

微生物在土壤碳氮磷循环中的功能与调控研究

微生物在土壤碳氮磷循环中的功能与调控研究

微生物在土壤碳氮磷循环中的功能与调控研究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庞大的微生物量。

微生物在土壤碳、氮、磷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多种功能和调控机制参与到这些关键元素的转化和循环过程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生物在土壤碳氮磷循环中的功能与调控研究。

1. 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中的功能与调控1.1 分解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碳,使之能够被其他微生物和植物利用。

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矿化,能够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腐生微生物,如真菌和细菌,是主要的分解者,它们分泌酶类解聚有机物质,并利用产生的碳源维持自身生长和代谢。

1.2 呼吸作用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和无机碳氧化为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形成碳循环的闭合循环。

微生物呼吸的速率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土壤质地等。

1.3 产生胞外酶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能够降解有机质分子,从而提高土壤中的可利用碳。

胞外酶的活性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本身的调控。

2. 微生物在土壤氮循环中的功能与调控2.1 固氮作用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的能力,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氨或亚硝酸盐。

植物合作菌根真菌和一些自由生活的氮结固菌是主要的固氮微生物。

固氮作用能够提供土壤中的有效氮源,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2.2 氨化作用微生物通过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这一过程称为氨化。

氨化作用主要由硝化细菌和硝化古菌参与,它们在土壤中将有机氮、氨和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硝酸盐是植物的主要氮源之一,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3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一种微生物呼吸过程,微生物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释放出大量的氮气。

反硝化细菌是主要的反硝化微生物,它们在缺氧条件下对硝酸盐进行还原。

反硝化作用在土壤氮循环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能够减少土壤中的硝酸盐浓度,影响植物对氮营养的吸收。

第章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第章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 生物固定
• 氮素的淋洗
硅铝片
2021/3/2
NH4+ 硅铝片
精品课件
淋 洗
19
四. 土壤氮素流失与环境质量
氮肥生产效率趋于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则趋于加重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减少农业环境污染环境 降低农田中化肥氮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途径:
–适宜施氮量,避免盲目过量施氮 –氮肥深施、早作上表施氮肥(特别是尿素)立即适量灌
11
土壤氮素的有效化
• 有机氮的矿化(有机氮水解;氨化) • 硝化(亚硝化;硝化)
土壤氮素的损失
• 反硝化——生物脱氮 • 化学脱氮(亚硝酸分解;氨挥发)
• 粘粒对铵的固定 • 生物固定
• 氮素淋洗
精品课件
2021/3/2
12
土壤氮素有效化
——有机氮矿化:
定义:含氮的有机合化物,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
主要为: 游离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 • 水解性有机氮50~70%,用酸碱或酶处理而得。
包括: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 • 非水解性有机氮30~50%,
主要可能是杂环态氮、缩胺类 。
精品课件
2021/3/2
7
无机态氮
数量少、变化大,表土中占全氮 1~2% ,最多不超过 5~8%。
• 铵态氮(NH4+ — N):可被土壤胶体吸附,一般不易流失, 但在旱田中,铵态氮很少,在水田中较多。
精品课件
2021/3/2
5
二. 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有机态氮
• 可溶性有机氮 < 5%; • 水解性有机氮50~70%; • 非水解性有机氮30~50%。
无机态氮
• 铵态氮(NH4+); • 硝态氮(NO3-); • 亚硝态氮(NO2-)。

土壤中磷的释放名词解释

土壤中磷的释放名词解释

土壤中磷的释放名词解释在自然界中,磷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然而,磷的释放过程在土壤中却不容忽视。

对土壤中磷的释放进行名词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影响。

1. 磷:磷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P。

在生物体中,磷是构成核酸、脂肪酸、蛋白质和骨骼等生物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植物而言,磷是促进根系生长、组成DNA和RNA以及能量转移的必需元素。

2.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可供植物生长利用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

作为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3. 磷肥:磷肥是一种含有高磷含量的化肥,用于弥补土壤中磷元素的不足。

磷肥的主要成分是磷酸盐,包括单磷酸盐、二磷酸盐和三磷酸盐等。

磷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磷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磷循环:磷循环指的是磷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和迁移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磷的吸收、固定、释放和再吸收等环节。

磷循环可以维持磷的平衡,保证植物能够获得足够的磷元素。

5. 磷的吸收和释放:植物根系可以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

当土壤中的磷含量较高时,植物的吸收速率就会减缓。

相反,当土壤中的磷含量较低时,植物会增加磷的吸收速率。

此外,土壤微生物也能够释放磷元素,促进植物的磷吸收。

6. 磷的固定和再吸收:在土壤中,磷可以以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形式存在。

有机磷是指与有机物质结合形成的磷,例如有机酸和磷酯等。

无机磷是指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磷,例如磷酸盐和磷酸等。

土壤中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形成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

植物通过根系再次吸收土壤中被固定的磷,实现了磷的再循环。

7. 磷的释放影响:磷的释放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土壤中磷的释放速率。

此外,植物类型和生长发育阶段对土壤中磷的释放也有一定影响。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土壤管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磷的释放,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溶液中磷浓度因植物的吸收而降低,从而失去了原有 的平衡,使反应向解吸方向进行;
2)竞争吸附
所有能进行阴离子吸附的阴离子,在理论上都可与磷酸根 有竞争吸附作用,从而导致吸附态磷的不同程度的解吸。
竞争吸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磷与竞争阴离子的相对浓度。
四、土壤磷的沉淀和溶解
• 土壤中磷化合物的沉淀作用也是磷在土壤中被固定
对磷的调控可通过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来实现。
(二)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
1、土壤酸碱度 pH6.5-6.8之间为宜,可 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2、土壤有机质 ① 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而减 少了土壤对磷的吸附。
② 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它螯合剂的作用,将部分固 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 ③ 腐殖质可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对 磷酸根的吸附。 ④ 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溶于水形成H2CO3,增加钙、镁、 磷酸盐的溶解度。
• 土壤中的磷可随地表径流流失,也可被淋 溶流失。 • 磷流失造成水体污染。
对磷的调控可通过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来实现。
1、土壤酸碱度 pH6.5-6.8之间为宜,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 有效性。 2、土壤有机质 ① 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而减 少了土壤对磷的吸附。 ② 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它螯合剂的作用,将部分固 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
合理施用磷肥是减少磷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科学制定 施肥用量;重点施在旱作上;等。
3、土壤淹水
① 酸生土壤pH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了 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 度;反之,若淹水土壤落干,则导致土壤磷的有效性下降。 ②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 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
③ 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 度。 4、合理施用磷肥
土壤有机态磷含量的变幅很大,可占表土全磷的 20~80%左右。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植酸及植素
核酸类
磷脂类Leabharlann 2 无机磷• 占主导地位,占土壤全磷量的50-90% • 除少量水溶态外,绝大部分以吸附态或矿物态存在
水溶态磷是植物利用的直接磷源
磷酸根离子类型和pH
由于土壤含磷化合物极复杂,直接鉴定较困难,人们 通常采用化学方法将无机磷进行形态分级。 做法是使用不同的浸提剂,以区分不同组分的磷。
的-OH基或-OH2基发生的配位体交换,而被吸附在
胶体表面。
专性吸附不管黏粒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均能发生。
过程较缓慢,短期磷仍保持着相当大的有效性。随着 时间的延长,形成晶体状态,磷的有效性则大大降低。
土壤磷的解吸
吸附状态的磷重新进入土壤溶液的过程,是土壤磷释放作用的 重要机理之一。 土壤磷解吸的机理主要有: 1)化学平衡反应
磷酸肌醇
植酸酶 磷酸酶
肌醇+H3PO4 有机磷矿化是土壤 微生物、磷酸酶等 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速率受微生物活 性影响。
卵磷脂→磷酸甘油+胆碱+脂肪酸
水解
甘油+H3PO4
核蛋白→核酸+蛋白质
核酸酶 核苷酸酶
核苷酸
核苷+H3PO4
2. 土壤磷的生物固定
生物残体(有机质)中磷含量低于0.2%时,则发 生纯生物固定 C/P比值大时(≥300),产生生物固定
三、土壤磷的吸附和解吸
• 土壤对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分为:专性吸附和非 专性吸附。 • 非专性吸附:酸性条件下,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带 正电,通过静电引力吸附磷酸根离子
M-OH + H+ M-[OH2]+ M-[OH2]+ + H2PO4M-[OH2]+ H2PO4●
不影响磷酸根对作物的有效性
专性吸附:磷酸根离子作为配位体与土壤胶体表面
缺点:不知道化合物的确切组成 不适用于石灰性土壤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中,一般分布有以下规律:
风化程度较高的南方砖红壤、红壤中,以O—P占的比重 最大,最高可达90%以上,其次是Fe—P, Al—P; Ca—P 很少。 风化程度较低的北方石灰性土壤中,Ca—P所占比例大,
约在60%以上,其次是O—P; Al—P和Fe—P极少。
的重要机理。 • 土壤溶液中磷浓度较高,有大量可溶性阳离子存在 ,和土壤pH较高或较低时,沉淀作用是引起磷固定 的决定因素。 土壤中磷浓度较低,溶液中阳离子浓度也较低的情 况下,吸附作用才占主导地位。
不同体系控制:在石灰性土壤及中性土壤中,由钙 镁体系控制; 在酸性土壤中,由铁铝体系控制。
五、土壤磷的流失
(二)陆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
磷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中进行 肥料磷
沉淀
沉淀态磷
溶解
固定
土壤 溶液磷
吸 附 解 吸
生物固定
生物结 合态磷
矿化
吸附态磷
有效态 有机磷 无效态 有机磷
二、土壤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
1.土壤有机磷的矿化
土壤中的有机磷除一部分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外,大 部分需经微生物的作用进行矿化转化为无机磷后才能被作 物吸收。
第十章 土壤元素的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
土壤中化学元素以能 量为驱动力,沿土壤生物-大气进行物质循 环传递的过程称为土 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
第三节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土壤磷循环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
地壳中磷的平均含量约为 0.12% ,自然土壤中的全磷含量决定
于母质类型,而耕作土壤中主要受磷肥施用的影响。
③ 腐殖质可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对 磷酸根的吸附。 ④ 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溶于水形成H2CO3,增加钙、镁、 磷酸盐的溶解度。
六、土壤磷的调控
有效磷(活性磷),是指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
磷组分。它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一部
分微溶性的无机磷和易矿化的有机磷等。
那些不溶性磷化合物和保持在黏粒或有机质中的固持 态磷称为固定磷(非活性磷),占土壤全磷的95%以 上。
浸提剂 1 mol/L NH4Cl 磷的形态 水溶磷和松结合态磷
0.5 mol/L NH4F
0.1 mol/L NaOH 0.25 mol/L H2SO4 0.3 mol/L 柠檬酸钠和连二硫酸钠
磷酸铝类化合物(Al-P)
磷酸铁类化合物(Fe-P) 磷酸钙(镁)类化合物(Ca-P) 闭蓄态磷(O-P)
我国土壤有效磷素含量分布图
(二)土壤磷的形态
土壤磷素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 1.有机磷
土壤有机态磷含量的变幅很大,可占表土全磷的 20~80%左右。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主要是植素(肌醇六磷酸)或植酸盐,核蛋白或 核酸以及磷脂类化合物。
(二)土壤磷的形态
土壤磷素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 1.有机磷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一般为
0.02-0.11% ,从南向北逐
渐增加。
Available P content (Bray II) Pink <30 mg/kg (moderately deficient) Red: <20 mg/kg (deficient) Dark red: <10 mg/kg (severely defici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